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二章-第一节〖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18:51 2000), 转信
第二章 分与合
引言: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地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统一 与分裂交替出现,然而仔细统计一下它们各自所
占的时间,其结果令人瞠目。
一 历史上的中国
既然要说分与合,即统一和分裂,不得有一定的范围,要不就毫无意义。我们
既然要说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就先得讲清楚历史上的中国有多大的范围。但
这一点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因为“中国”一词的含义从古至今已经有过很大的
变化,它所指的范围自然也完全不同。
国与“中国”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
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
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
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
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
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
国民越厥疆于先王”。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
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
就完全得到了证实。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
了。
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
前十一世纪。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
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
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国字说起。”国与“或”字相通,原意
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
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
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
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
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
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正因为一个“国”不过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范围很小,
大的也不过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县城,小的大概只等于一个“三家村”。由于绝大部
分国人也得从事农耕,国中也包括大片农田,所以一个国的范围比单纯的居民点还
是要大些。可以想像,这样的国的数量必定很多。相传大禹召集各国在涂山(今地
说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说较早)聚会,据说参加并表示接受大禹
领导的有“万国”之多。当然,“万”并不是实数,但数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
一位君主汤的时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个。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到达盟津
(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南黄河上)时,原来归属于商的国(史称诸侯,实际
是用了以后的名称)有八百个投向周王。到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据说还有1
773个。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
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
渐产生了区别。天子所信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
为“中国”。前面提到,周武王在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就是
因为已经占有了商的京师。《诗经.大雅》中的《民劳》篇中“惠此中国,以绥四
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17:09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