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二章-第三节〖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22:17 2000), 转信
三 分合大势之二
隋开皇八年(588年)发动了灭陈之战,第二年就攻克陈都建康,当年自江
南至岭南全部平定,南北分裂的局面至此结束。隋朝存在的时间尽管很短,建立正
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却超过了以往。
在北方,于仁寿二年(602年)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
阴山以北。在西北,从突厥人手中夺取了今新疆哈密地区;又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
之机,出兵灭了吐谷浑,把正式行政区的范围扩大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
兴海县东一带。在南方的海南岛重新设立了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从此大陆政权
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也没有中断过。
在东北,隋朝对高丽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边界仍然是在辽河一线。
随着隋朝的覆灭,除了泫南岛以外,扩大的疆域不仅全部丧失,而且隋末唐初
的割据势力还招致外敌的入侵。如东突厥就大肆南侵,武德七年(624年),因
突厥多次侵扰边境,威胁长安,唐高祖甚至准备迁都,经李世民(唐太宗)劝阻才
作罢。隋末形成的各个割据政权也直到该年才全部消灭。
大唐帝国的形成
唐太宗即位不久,唐朝就转入攻势,收复并开拓了疆域。贞观四年(630年)
,李靖大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
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六百里”,超出了今国界。到贞观十
四年灭高昌,政区扩大到今新疆东部。另外,唐朝还一度取得黄河上游的河曲之地
和大渡河上游一带,设置了州县。在西南今贵州东北部、云南大部和广西恢复了正
式行政区。
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单于
(云中)、安北(瀚海)、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
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因此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抵咸海之滨,最北曾
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至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在北纬十八度;在中国历
史上是空前的。
但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统一范围一直有那么大,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达到过这样
的范围,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
年(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上只维持了三
年时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唐朝又扩展到
葱岭以西,但灭朝鲜后在当地设置的安东都护府已退至辽西。天宝十载(751年)
唐将高仙芝的三万大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被大食(阿拉伯)击
败,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北方自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灭薛延陀,置
燕然都护府,辖有今内蒙古洒套以北、蒙古和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但到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再起就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三十二年。所以
尽管开元、天宝是唐朝的黄金埋藏,但它的疆域极盛阶段却已经过去,六都护府的
控制大为削弱,有的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倾全力对付,驻守西北的军队全
部东调,吐蕃就乘机攻占唐朝西北部领土。到广德元年(763年)叛乱平息时,
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成吐蕃领土,当年吐蕃还一度攻占
了长安。开始时河西走廊有些地方还由唐朝的地方官守着,不久就完全陷落。
在西南,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已被南诏占有,大渡河成了双方的
界河。南诏还不止一次入侵四川,甚至攻入成都。而且西南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唐
朝的统治,到唐末,今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辖
之下了。
随着渤海国的兴起和扩张,东北的疆域也已收缩到今辽宁中部。
大中二年(848年),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南)人张议潮驱逐吐蕃 守将,
收复沙州。 到大中五年,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归入唐朝。这样唐朝
的西部疆域恢复到了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一片。
但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当地汉人实力有限,因而陇右、河
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和回鹘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张氏所据,孤悬于中原
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张氏政权,直到北宋时才灭于西夏。
在隋唐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好几个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
突厥 起源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到今新疆天山北麓。5世纪被柔然
征服,又被迁于阿尔泰山地区。但到六世纪中叶,空厥迅速强大起来,灭了柔然,
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周
围、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
楚河流域。582年(隋开皇二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
东突厥于630年(唐贞观四年)灭于唐。682年,骨咄禄自立为可汗,起
兵复国,传至其弟默啜时脱离唐朝而独立,疆域大致恢复到被灭以前。但其内部部
族众多,各有领地,统治很不稳定。末年国内大乱,744年(唐天宝三载)灭于
回纥。
西突厥在统叶护可汗(?-630或628年)在位时疆域达到极盛。但在统
叶护死后,汗国陷于分裂。659年被唐军破灭。
回纥(回鹘) 在北魏时称袁纥,隋时称韦纥,大业年间(605-618年)
因反抗西突厥,与附近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族结成同盟,总称为回纥。曾助
唐朝灭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灭突厥后即是到唐朝承认,基本继承了突厥的疆
域。后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朝关系进一步密切。788年(唐贞元四年)起
自行改称回鹘。以后又越过阿尔泰山向西扩展,取得天山以北地区,并一度进入中
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回鹘的后期重蹈了突厥的覆辙,在内乱和天灾中,灭于在自己
疆域内的黠戛斯。
亡国后的回鹘人大部西迁,其中主要的两支以后在天山东段建立了西州回鹘(
高昌回鹘),在河西走廊中段建立了河西回鹘。另外一支回鹘人迁至葱岭以西的楚
河流域,投奔葛逻禄,称葱岭西回鹘,在10世纪初与葛逻禄共同建立黑汗(喀喇
汗国)。
吐蕃 青藏高原上的各部族到七世纪初形成了三大势力--吐谷浑、苏毗(孙
波、孙波如)和吐蕃。吐谷浑灭于隋朝,唐初复国,但在632年(唐贞观六年)
再次被灭,成为唐朝的一部分。而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征服了苏
毗、羊同等部,又取得吐谷浑旧地,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拉萨),基本上统一
了青藏高原。又向西征服了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安
史之乱后向东、向南扩张,在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
东至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
至喜马拉雅山南麓。
8世纪后期发生内乱,国势转衰。到9世纪后,疆域大致维持在青藏高原。
南诏 云贵高原上部族众多,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当地六诏(乌蛮的
六个部分)之一的蒙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建立大蒙政权。8世纪初,吐蕃侵入云贵高
原,威胁唐朝的西南。为了对付吐蕃,唐朝支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并
迁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天宝年间皮逻阁并知了东爨和西爨。天宝九载(7
50年)反唐,次年击败前往征讨的唐军,从此脱离唐朝。
南诏在八世纪末迁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其极盛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
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山脉和萨温江以东、寮国北部
等地。
902年(唐天复二年),权臣郑买嗣夺取政权,次年建大长和国。九世纪前
期段思平取得政权,建大理国。
渤海 高丽被灭后,其故将大祚荣被安置在辽西的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
。以后契丹叛乱占了营州,大祚荣率旧部进入革未革曷地区,成了革未革曷人的首
领。698年(唐圣历元年),大祚荣建振(一作震)国,以显州(今吉林敦化)
为都。713年(唐先天二年)受唐封为渤海郡王,改称渤海。八世纪中叶,迁都
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极盛时疆域西至今吉林农安、梨树,
辽宁昌图、宽甸,东至于海,北至黑龙江鹤岗、同江、抚远及以东至海,南至辽宁
丹东市东北至朝鲜龙兴江一线。
926年(契丹天显元年)为契丹所灭,改为东丹国,成为契丹附庸。辽太宗
三年(928年)被迁至辽东,982年(辽乾亨四年)废。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20:24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7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