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四章-第一节〖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26:56 2000), 转信

                      第四章  天命与人事

引言:  从秦始竽开始使用的“传国玺”刻着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天命”究竟为何物?真正主宰着天下分合的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看看彩色的中国历史地图,在前面历朝历代的总图中所看到的都是不
止一种颜色,要到清朝时,才能找到那一种颜色的秋海棠叶形状。千百年来,各王
朝疆域时有变化,至此中国辽阔的疆域基本形成了。
    但如果我们联系历史事实来看这套地图的话,那就绝不会只看到简单的色块和
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兴旺与衰落的交替,建设与毁灭的变换,文明与野蛮的较量
,梦想与现实的汇合;数千年的干戈与玉帛,数十对仇敌与兄弟,无数次失败与胜
利;多少回扩张和收缩,多少次联合和决裂;终于铸成了这同一颜色的神圣图形。

    赞扬开疆拓土的圣君贤臣、良将勇士,斥责丧地辱国的昏君奸臣、懦夫佞人,
讴歌统一,颂扬爱国,应该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态度。但复
杂的历史却不仅是好人与坏人、是与非的简单组合,也不仅仅是“虽然...但是
...”的机械模式所能评价。
    人们往往喜欢对历史的进程回过头来作种种假设:要是唐朝的疆域保持到今天
,要是明朝政府没有放弃越南,要是乾隆接受了中亚各国归入版图的要求,要是鸦
片战争以后中国没有丧失那么多的领土,...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虽然其
中不乏偶然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客观条件的必然结果。

第一节  受命于“天”

    今天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已经可以不着陆地飞至地球上任何地方,万吨巨轮也可
以不靠岸地驶向地球上任何一个港口,所以浩瀚无垠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峰、波
涛汹涌的河流、不见天日的丛林早已无法阻止人们的来往了。但是在以往,这些都
是先民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国古代的君主都自称他们是“受命于天”,这当然是自欺欺人的鬼话。但要
说早期人类发展的基础以至君王们建国安邦的条件得之于“天”--地理环境,却
不无道理。
    探索中国统一和分裂的基础,尤其是在中国文明的初期,地理条件是相当重要
的因素。

得天独厚
    竺可桢等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证明,三四千年前中国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
秦汉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一、二摄氏度,所以气候温和,降水
充沛。而长江流域还过于湿热,雨水过多,加上地势低下,茂密的原始植被未曾清
除,疾疫流行,所以在《史记.食货列传》中有“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说法,
使中原人望而生畏。这里的“江南”虽然主要是指今江西、湖南和湖北的江南部分
,但认为长江下游“卑下”、“下湿”的例子同样不少,情况大致相同。西汉初的
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要到长沙国都临汀(今湖南长沙)上任,他听说“长沙
卑湿”,竟认为自己“寿不得长”了。还有的王侯宁可拿在今湖南南部的封邑换在
河南南阳盆地较小的封邑,以便回到中原地区去。直到东汉时,分封在今皖南芜湖
的侯国还要设法往北方换。
    黄河中下游是黄土高原冲积平原,结构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广泛
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植被和开垦耕种。黄土冲积平原的肥力虽不如其他冲积平
原,但在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还保存较好的条件下,冲积土中的养分还是比较充分
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地区虽然不像南方那样有整片的原始森林,但小片森林还
不在少数,基本由稀树和草原覆盖,水土流失相对说来并不严重。黄河下游平原由
于黄河及其他河流还没有人工堤防的约束,免不了要常常泛滥改道。当时海河水系
还没有形成,华北平原北部的河流都是单独入海的,所以受到这种泛滥改道影响的
地区颇广。近海地带由于水位较高、海水倒灌和宣泄不畅等原因,土地盐碱化程度
比较严重。所以黄河中下游相交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佳选择。根据考古
发掘的结果和文献记载,夏、商、周的中心地区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
省的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正是当时自然环
境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考古发掘的进展,人们对黄河
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的说法提出了怀疑。但从地理环境总体评价的角度,我
们可以断言:尽管黄河流域不是中国唯一的文化摇篮,尽管在其他地区同样存在着
历史悠久的发达文明,但总的说来,黄河流域还是中国最古老、最集中、最发达的
文化摇篮。统一从黄河流域开始并不是偶然的。
    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了解,部族或国家之间的交往是统一的前提。因为只有交往
和了解才会产生合并(无论是和平的还是暴力的)的愿望,才能判断实现这种愿望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统一往往是在没有地理障碍,或者这各地理障碍比较容易
克服的地理区域中首先实现的,例如同一块平原,同一片草原,同一个盆地,同一
条河谷。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增加,地理障碍的影
响逐渐减弱,人们翻越山岭、渡过江河、通过丛林、穿越沙漠的能力加强了,活动
和了解的范围扩大了,随之而来的是扩张的愿望的增强,统一范围的扩大。
    到了战国时,人们的地理知识已经相当丰富,对中国东部、中部的大多数地区
已经非常熟悉,在这一范围内人们的交往已相当频繁。这些知识和实际状况为政治
家提供了统一的蓝图,《禹贡》中九州的设想就是其中之一。后人对《禹贡》九州
的范围有不尽相同的解释,同时存在的类似设想也不止《禹贡》一种,但它们所包
括的范围大致都是指阴山山脉以南和辽河中游西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
国大陆。这一范围基本上就是秦朝和西汉前期的疆域。在这以后,尽管局部有所扩
展,如汉武帝开拓了河西走廊,隋朝在新疆东部设置了郡县,但中原王朝的基本疆
域,即设置郡县或府州县等正式行政区域进行直接统治的地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元朝曾改变过这和格局,但明朝又退回到原来的范围之内,直到清朝才最终突破这
一界限。
    这并不是说,这一范围周围的地理障碍是不可逾越的。事实上,  汉朝的军队
曾多次北进至今阿尔泰山脉和杭爱山脉,唐朝的军队曾翻越葱岭,郑和的船队曾进
入印度洋,但军事远征和抢险是一回事,建立政权实行稳定的统治又是一回事。前
者可以不惜人力物力的代价做短期或一次性的拚搏,后者却必须有维持长期存在的
军事实力和物质条件,还必须使中原统治者感到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前者可以花
较长的时间加以积累,后者则必须考虑有经常性的稳定来源。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25:09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