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四章-第二节〖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31:32 2000), 转信
第四章 第二节 有民斯有土 之
移民和民族融合
中原政权、汉族政权对周边地区的扩展的成功与否,或速度快慢,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能否成功地实施移民,以及最终能使多少移民稳定地居留。因为军事征服自
不用说,聚合是开发性的占据也必然会引起当地民族的不满,汉有相当数量的汉族
移民的支撑,新的地方行政机构就必然无法存在。更主要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移
民能够交纳赋税,维持地方官府和驻军的需要,而不发现地由内地调拨粮食等物资
,不至于成为朝廷的负担。如果条件适当,移民达到一定的数量,粮食还可能有一
定的剩余,为向更远地区的开发提供物质支援。
从战国末年到西汉,尽管中原王朝向南方的扩张已经远达今越南中部,但在长
江流域以南往往只占领了点和线,即一些郡、县治所四周及交通线,而对其他地区
实际上还是无法行使管辖权的。有的地方是郡县与当地部族的王侯君长并存,郡县
只能治理汉民,管不了部族居民。
由于南方适宜农业开发,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移民人口的增加必
然使开垦区不断扩大,由县城向四周扩展,由平原扩展到河谷、丘陵,当地民族的
生存范围日益缩小,必然进行抵制或反抗。东汉以前对南方“蛮”人的记载很少,
东汉开始却出现了各种蛮族的名称和一次又一次的“蛮乱”。这类冲突和战争进行
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人数越来越占优势、经济文化又相对先进的汉人的压力和影响
下,在官府的军事征剿与绥抚的交替作用下,当地民族一部分迁往更加僻远的地区
或地形更加险恶的山区,一部分与汉人杂居并逐渐与之融合。
和种融合并不是自然民生的,对当地少数民族来说,始终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上被迫接受的。但另一方面,汉族先进的文化又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对少数民族中
的上层人物尤其如此,从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南方的少数民族家族在取
得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后,无不为自己的祖先编造出一段出身汉族的历史,
用以证明自己的汉族身分,以便取得与汉人家族平起平坐的地位。编造的方法一般
是请文人、甚至第一流的名人修族谱或家传,将第一代祖先附会为谪居的官员、流
寓的文人或征蛮的将士,以此为媒介进一步与中原的望族挂起钩来。尽管这种杜撰
的家史漏洞百出,但在民族歧视的影响下,人们却深信不疑,完全能起到自欺欺人
的作用。因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出自名门望族的汉人,才能取得宣赫的
地位,才能繁衍出兴旺发达的家族,才能培育出一流人才。而这些并非汉人的“汉
”,也同真正的汉人一样歧视自己的同胞,使他们也只能步自己的后尘。
只有透过这一层历史的迷雾,才能看清中原王朝的实际疆域随着移民的增加而
扩展巩固的事实,才能看清少数民族不断融合进汉族的事实,才能充分认识各民族
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共同贡献。
但是如果汉族移民太少,过于分散,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如战国后期楚国将
领庄骄率领一支军队进入滇人(今云南滇池一带)地区,因归路被秦军断绝,庄骄
就留下当了滇王,部众成了移民。但由于与土著民族相比处于少数,这些人最终融
入了当地民族。又如东汉末年在江南分布颇广的山越,其中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并非
越族,而是进入载族聚居区的汉人。这些汉人都是为官府或生计所迫,在汉族地区
无法 立足的贫民,进入山林中的越人区后就接受了越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山越
”的一员。与前者相比,这些当然是不多见的例外了。
还有一些地区由于汉族移民太或根本没有,中原王朝的地方官又贪赃枉法,治
理无方,激起了当地民族的强烈反抗,行政机构无法维持,不得不撤退,土地不得
不放弃。如海南岛,尽管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西汉就设置了郡县,但并末进行过
有组织的移民。而邻近的大陆本来就地广人稀,加上渡海的困难,自民移民即使有
的话也必定极少。贪婪残暴的地方官甚至要搜括当地的百姓的头发,当然会激起他
们一次次的反抗,迫使汉朝的郡县全部撤离。直到隋朝争取到了黎族首领冼夫人的
忠诚,才将这个黎人聚居的岛屿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正式设置了行政区域。
在今天的越南北、中部,尽管中原王朝设置郡县的历史长达千年,却一直没有
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战乱时的难民虽也到过这里,但大多是临时居留,稍安即返。
自民的移民一般的流向是自北向南,到唐朝末年开发的南界一般还只是到达湘江流
域,到达岭南的已属少数,所以当地的居民还是以土著民族为主。尽管他们已经接
受以汉族文化,民族意识却依然非常强烈。在地方官举措失当,民矛盾激化,中原
政权又无暇旁顾的情况下,终于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
总之,中原王朝向南方的扩展虽然到西汉初年已经基本定型,但由点及面的开
拓却是随着汉族移民的逐步南迁而进行的。由于多数地区适宜农耕,移民能很快定
居繁衍,行政体系有了比较稳定的基础。同时南方原有民族大多从事农耕或渔猎,
基本定居或仅在较小的范围内迁徙,没有外来民族的补充,对中原王朝不会构成大
的威胁。所以尽管也曾不断遭到当地民族的反抗,疆域基本是稳固的。在这一过程
中,大量非汉族人口在政治经济压力和文化薰陶的共同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融
合进了汉族,为中国南部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共同做出了贡献。
由于这种融合并不是当地民族的自觉行动,因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不仅包
括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更伴随着一些民族文化的消失。春秋战国时一度主宰今宁
(波)绍(兴)平原的越人,到西汉时在当地已不再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到东汉
的袁康作专门记载越人历史的著作《越绝书》时,对他们的语言已经是一知半解了
。当然,在融合他们的过程中,汉人也吸收了他们文化的精华,如水稻栽培技术最
初是受益于越人的。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29:52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