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四章-第二节〖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31:53 2000), 转信
第四章 第二节 有民斯有土 之
游牧民族的贡献
北方的情况与南方有很大差异。
战国后期,北方的赵、燕二国的北界已经推进到今内蒙古的阴山山脉和东北的
辽河中游。秦朝将其西北界推进到了今宁夏、甘肃的黄河一线,西汉进而扩展到河
西走廊和河、泊地区。直到清朝以前,中原王朝的正式行政区域除了隋唐一度到过
今新疆东部外,大致没有超出这一界线,即使在实际控制区已经超出这一范围时也
是如此。但以东北或北方为基地的政权如渤海、契丹(辽)、金、蒙古(元)、后
金(清),却可以在蒙古高原至松花江流域设置州县。这一点显然无法仅仅用地理
条件和产业分布来解释,而只能从该政权的统治对象来寻找原因。
北方阴山以北至蒙古高原,历来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基地。这些民族由于基本生
计是牧业,只能逐水草而居。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除了正常的季节性迁移外,还
要作更大范围的迁移。由于他们流动性大,行动迅速,活动范围广,所以对中原王
朝构成的威胁最大。游牧民族在自然灾害和强敌面前都以迁移来对付,因而蒙古高
原几度易主,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先后称雄漠北。一次新的民族
迁移发生后,往往可以使人口发生数万甚至数十万计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历来的
中原王朝的防御重点是北方,能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都来自北方。
秦以后的中原王朝都实行郡县(州县)制,即在中央政府之下,设置二至三级
政区。每一政区有固定和管辖范围和相对稳定的人口,行政长官通过户口登记、征
收赋税、征发徭役,为朝廷提供维持其统治所必须的财力和人力,并负责辖区内的
社会治安。各个政区逐级由于一级政区管辖,直至朝廷。定居人口和稳定的农业,
尤其是农业生产,是这种制度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游牧民族恰恰不具备这两项条件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原王朝聚合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不会在蒙古高原上
建立郡县制政区,而只是设置都护府这类军事性的监护机构。因为中原王朝所占领
的或者只是人畜走尽的无人区,设置郡县将会没有治理对象;或者留下了一些桀赘
不驯、迁徙无常的部族,非郡县所能约束管理。
唯一能够在北方推进郡县制、设置正式行政区域的途径是移民。事实上,为了
巩固边防、保障政治中心的安全,历来的中原王朝几乎没有不向西北和北方进行大
规模的、强制性的移民的。尽管统治者三令五申,不惜耗费大量物力,但这些移民
大多并不成功。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移民征集不易。前面已经提到过,明清以前一般还不存在人口相对饱和
或过剩的情况,只有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才会有合适的迁移对象。但这些地区又
是经济发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而迁移的目的地北方或西北却是人们视为苦寒
、荒凉、危险的戎狄之地。因此,除非发生灾害,再采取募集和强制手段,才能征
集到一定数量的移民。但无论如何劝募或是强制,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强有力
的控制,任何一个王朝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实在并不多。汉武帝这样一位雄
才大略的君主,拥有几代积聚起来的巨额财富和战胜过匈奴的庞大军队,但为了向
西北移民七十二万而耗资亿计,弄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
第二,移民的安置地区有限。移民来自农业区,绝大多数是农民,到目的地后
自然还是从事农业。北方和西北虽然地域辽阔,但要寻找既少军事威胁又便于控制
,也管家开垦的地方却并不容易。这些地区既不能离开军事据点和交通线太远以免
失去依靠,也要有较好的土壤、气候和灌溉条件,所以一般都在河西走廊、河套地
区,不可能太多太远。
第三,移民的定居更难。移民到达后必须获得起码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如住房
、种子、农具等,才能自立。但开垦处女地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规划不善或遭受
自然灾害、敌方掳掠,就得依赖官方的维持,否则移民必然会逃亡或回归,移民中
的大部分本来就不是出于自愿,在无法安居乐业的情况下,只要政治压力消失,就
会返回原地。如果失去军事庇护,移民又成为游牧民族的掳掠对象,如匈奴中的汉
人大多是秦和汉初时迁往北方的移民及其后裔。
比较而言,对河西走廊的移民是最成功的例子。这首先是因为走廊有适宜发展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今天的河西走廊还可以生产供养四五百万人的粮食,在原始
植被未受到破坏的古代,对数十万移民来说,可垦土地和用水量是绰绰有余的。所
以只要开发成功,就会使移民们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设置郡县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西汉末、东汉末、西晋末和十六国时期,那里一次次成为关中和中原人民的避难
场所,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其成分也已经包括官员、学者、艺人等 等,素质在
为提高。加上移民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河西走廊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一直比较
巩固,即使在同中原隔断的情况下,还会保持对中原的向心力。唐朝中期后,河西
被吐蕃占据,但居民的万分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到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
就率领瓜、沙等十一州归唐。以后瓜、沙二州孤悬于中原之外,独立存在了二百年
,到1050年才灭于西夏,其基础就是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后裔。
东北地区的民族虽有不少也是游牧性质,但也有一部分是以渔猎为主的,有的
还歉和农耕。这些民族迁移较少,对中原政权较少威胁。东北平原和东蒙草原虽然
气候寒冷,但土壤肥沃,便于开垦,还是有发展农业的条件的。勃兴于东北的民族
大多拥有一些从事渔猎、农耕的部族,因而容易接受农业生产的方式,并进而认识
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当这些民族政权有了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疆域后,就会采用招
诱和掳掠的办法吸引外来人口、特别是中原的汉族农民,使他们开垦荒地,从事农
耕。以这些定居人口为基础,建城邑,置州县,实行与中原王朝相似的行政制度。
久而久之,不仅建成了大片农业区,而且本民族也发生了变化。
如契丹曾是游牧民族,但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就将俘获和投降的汉族及
其他部族的人口迁至国内建城安置,从事农耕。有农耕区内不仅保持中原制度,有
的连州县名称都仍用原地的。这些人口主要来自唐朝和五代的幽、蓟、镇、定、妫
等州(约相当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北京市),也包括渤海、党项、吐浑、女真
、奚、乌古、高丽等。到辽后期,全国人口中汉人已占首位,其次才是契丹人、渤
海人,所以金灭辽以后将契丹人也称为汉人。而在元统一后,在北方的汉人、契丹
人、奚人、女真人已经被视为一体,统统被划为“汉人”了。金和后金(清初期)
政权也都采取过类似措施,如清朝在入关时就已经有了一大片农业区和上百万汉人
了。这一措施对契丹人、女真人和满人政权来说,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步骤,
因为这不仅使它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基地,而且取得了统治农业民族的经验,为
它们的扩张和入主中原以至统一中国准备了条件。
但如果站在当时的中原王朝的立场上,要将这样一大批移民安置到东北平原和
东蒙草原上去,就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30:13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