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四章-第三节〖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32:38 2000), 转信
第四章 第三节 民以食为天
引言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长期存在下去的话,必须养活它的全部人口,必须得到为
保持国家机器的运转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资,如各级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食和武
器等,无论它采取什么手段来获得这两个条件。
一个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国家,是以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
础的。国家通过征集劳役赋税的方式来维持它的君主、官吏、军队及其他附庸人员
,保持一定的储备以应付自然灾害。有时还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交换必需的物资,但
由于这种自给自足的国家对外界的需求少到几乎没有,所以必然成为封闭社会。同
样,由于这样的国家能够离开外界而独立存在,所以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
就整体而言,中国的农业区即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对外界的需求很少,在人口
没有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只要游牧民族侵略骚扰,就不会主动打破这一
平衡势态满足于封闭圈之中。但在农业区内部,又因为经济发展水准的差异、互相
制约和依赖程度的不同,因而对内部的统一有不同的要求。
交通运输
在不具备交通运输条件时,即使有多余的粮食和物资,也只能就地消费或废弃
。在运输能力很差,或运输成本很高时,粮食和物资的运输量也不会很大。由于运
输的不蝗和费用颇大,流通的物资主要是质轻、量小、价昂的商品,如丝绸、工艺
品、珠宝、药材、土产等,以及不得不输送的粮食、食盐、日用器皿、布匹和铁器
工具等。而后者中有的是行政命令的调拨,所以不能计较经济效益。只有在交通便
利、运输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大宗物资、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流才有可能。
在机动车辆问世以前,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但人力和畜力直接负担量有
限,而且在运输过程中本身要消耗掉粮食或饲料。车辆的发明大大增加了运输量,
但对道路和牢度、宽度、坡度和平整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障碍往往更难以
克服。水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运力,事实在铁路、公路出现之前, 是中国
负载最大的运输手段,尤其是在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其他地
区大多数落差不大的水道上。
中国的部分是山区、高原、沙漠,没有河流,或者虽有河流而不适宜通航。可
以通航的天然水道大多是东西向的;南北向的和流域之间的沟通只能先辈人工开掘
的运河来实现。这一特点产生了两个突出的难题:一是比较富庶的、有一定余粮的
地区大多在东部,在下游;而需求区却在中西部,在上游;逆流运输反而成了基本
的要求。如当首都设在长安时,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必须由黄河逆流而上,入渭河后
不是逆流而上,而顺流而下的回程却大多无货可载。二是由于南北的地势差异和水
量分布不均,即使有了沟通南北的人工河道,正常的通航也不容易保证。如京杭大
运河由长江流域进入黄河流域时,由于地势升高,水位必须抬高四十米;地势最高
的山东段水源又最不足,正常年份也必须靠山泉补充,一遇干旱就连基本的水量都
难保证。而且几大水系的串联也会引起水灾的蔓延,原有水道宣泄不畅以至完全堵
塞,几条原来分流入海的水道变为合流水系,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土地的盐碱化,
使生态环境恶化。古代的地区开发往往是东西向的,一般先在同一流域中进行,在
积聚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后,再越过分水岭或凿运河进入另一个水系。由北向南的
开拓总的说来不如东西向的便利,交通运输是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上的互相制约和依赖,必然产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但这种需求之能否满
足就取决于运输的能力。交通越发达,运输越便利就越容易建立起稳定的地区间贸
易和交流关系,这种关系又成为地区间联合或统一的经济基础。例如,在秦朝进兵
岭南和以后中原对岭南的开发过程中,沟通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灵渠发挥了重大
作用。东汉时筑成的翻越南岭的山道也使岭南和中原的主要的运输手段不再依靠海
道,从而促进了岭南岭北的统一。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30:57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