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四章-第三节〖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34:08 2000), 转信
第四章 第三节 民以食为天 之
分裂与分治的背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基本农业区内,交通越便利,手工业和
商业越发达,地区间的依赖性就越大;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越分离,统一的因素就
越大,反之则越容易引起分裂。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元朝统
一以后,中国的基本农业区大致是统一的,并且越来越巩固。同样,我们也应该承
认,农业区内部的分裂或分治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有其合理性
。
这也是从上述基本分析出发的。就交通条件而言,不用说元朝以前,就是到了
晚清,不少地方的对外联系还是相当困难的。手工业和商业虽在某些地区比较发达
,但在全国总的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而其中能够脱离农业生产或地主经济
而独立存在的成分更少,这一先天不足使向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
不少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保持着原始的自给自足,对其他地区根本不发生
经济往来,更谈不上依赖。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同经济中心虽能分离,地区性的政治
中心与经济中心却大多合而为一。即使有短期的分离,在专制统治的干预下,经济
中心不得不向政治中心靠拢,直至完全合并。所以在农业区内部就存在着很多完全
可以自给自足、独立存在的地理区域,这些区域的中心城市往往集政治、经济职能
于一身。一旦发生动乱或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全国时,只要有人取得了这种中心城市
,就有可能建立起一个独立王国。
这样的地域单位固然很多,但其中一部分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如离全国性的
政权中心很近,与其他单位间没有地理障碍,因而不大可能保持分裂。但另外一些
则相反,所以经常成为分裂的据点。如四川盆地,粮食、纺织品、盐、铁等基本物
资足以自给,人口有一定数量,地形易难攻,对长江中下游据有上游的优势。成都
和重庆早就成为该地区的两个中心,因此从秦以后先后为西汉下国皇帝刘邦,东汉
初的公孙述、蜀汉先主刘备、十六国成汉的李特、五代前蜀主王建、后蜀主孟知祥
、北宋李顺、元末明玉珍、明末张献忠等人的据点。除了刘邦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
之外,其余无论是地方官割据,还是农民战争,长则数十年,短则一年,都曾建立
过独立政权。又如岭南,封闭性虽不及四川盆地,但在中原动乱时也两度建立过独
立政权(西汉初的南越、五代时的南汉),多次形成割据局面。
在远离政治中心或中央政权无暇旁顾时,甚至一个很小的地理单位都可以割据
自立。如地处今甘肃成县西部西汉水北岸的仇池山,四面陡绝,山上有良田百顷,
可引泉灌田,煮土成盐。因为有这样的封闭环境和自给自足条件,魏晋南北朝时就
长期成为氐族杨氏相据的基地,经常独立于周围各政权之外。
应该指出,地形地势固然重要,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自成体系关系更大。历史
上曾经出现过多次南北对峙,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它们的疆域地图,就可以发现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尽管长江号称“天堑”,但南北比较稳定的分界线却几乎都
不是长江,而是淮河或其他比较次要的地理界限。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南方
政权仅仅靠江南还不足于支撑,必须加上江淮之间才能与北方处于势均力敌的地位
。如果北方推进到长江一线,南方不仅在军事上岌岌可危,经济上也无法自给自足
了。反之,如果南方政权进抵黄河一线,北方的粮食产量就不够养活它的人口,难
以与南方抗衡了。所以真正划江为治的时间是很少的。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32:23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