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四章-第五节〖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35:53 2000), 转信
第四章 第五节 芸芸众生与风流人物 之
引言
环境、生产方式、人口分布、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对统一国家的形成均有影
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中有的因素是决定性的。比如说在航海技术还很落后的
情况下,以中原为中心的统一政权不可能超越太平洋;在人口数量低于农业生产可
代的极限之前,农业民族不可能大规模地向牧业区扩张。但也有些因素只是一种可
能,要将它们转变为必然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说东亚大陆农业区之成为一个
统一国家。因为同一个产业区完全可能分割为不同的几个政权,中国历史上曾经不
止一次地出现过,在世界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把可能性转变成为必然性的是人,是历史形形色色的人或由个人汇集起来的集
团。
“帝力”的变化
相传作于尧时的一首民歌唱道(今译):
太阳出来干活,太阳下山休息。喝的是自己打的进里的水,吃的是自己耕田收
的粮。帝呀!你又能对我怎么样?
我们今天自然不必相信这会出于上古农夫之口,但这首民歌反映了进入农业社
会初期人们的追求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生产能力低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极
其简单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更多的欲望。而作为部落首领的“帝”的权力和物质享
受也很有限,“帝力”对百姓的作用的确可以说是“何有哉”。
这种理想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一直没有失去它的吸引力,在烽火四
起,群雄逐鹿的年代尤其如此。老子的主张多少代表了这样一种追求,他的理想国
是(今译):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老百姓有过多的用具而不去使用,使他们害怕死亡而
不会迁移到远方。虽然有车和船,却没有必要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
显示。要让老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方法,对能吃到的都感到美味可口,对能穿戴
的都以为美观得体,对自己的居宅认为安全舒适,对自己的风俗习惯乐于保持。相
邻的国之间都能互相见到,鸡犬之声都能互相听到,但老百姓直到老也不要相互来
往。
这就不仅要求君主放弃对权力、领土和人口的追求,而且要求每一个人都抛弃
已有的物质文明,回到原始的、封闭式的耕作生活中去,以至能够抵制邻国鸡犬之
声的诱惑而绝对不相往来。如果老子的理想真正实现了,那就绝不会有秦始皇灭六
国,更不会有的今天的中国。幸而这种主张不仅君主不能接受,就是老百姓也受不
了。不打仗、不迁移固然好,毁灭已有的文明、近邻不能来往,却是连保守的老农
也不会接受。
随着生产的发展--无论这种发展是多么缓慢--剩余产品会逐渐增加,因此
足以供养更多的非生产人员,也可以为部族首领或国家的君主提供更好的物质待遇
,“帝力”会随之增加,国家机器会越来越复杂,附属人员会越来越多。“帝”的
形象已由栉风沐雨、胼手胝足变成了养尊处优、至高无上了。从传说中的禅让制向
世袭制的过渡完成以后,国家的权力就高度集中在君主和少数几个人的手中,强悍
的君主就是国家的同义词。
对百姓来说,尽管依然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但
已经不能脱离“帝力”的约束了。他们或者必须先耕“公田”,然后才种私田;或
者完全委身于贵族,连人身自由也已丧失;或者必须以劳役或实物交纳赋税;“帝
力”所不及的地方,只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这毕竟只是文学家的描述,在历
史上,桃花源式的小社会只是在特殊情况下、特殊地区中才能短时间存在。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34:12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