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四章-第五节〖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36:40 2000), 转信

                    第四章  第五节  芸芸众生与风流人物  之

君王千秋业
    皇帝或实际上的皇帝(如执政的太后、皇后、丞相、军阀、太监或名义不同但
大权在握的人)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的一切都是他(她)的私有财产。游
牧民族的政权在初建时会有较多的军事民主万分,但随着政权的巩固和扩大,权力
越来越向首领集中,逐渐与农业政权接近。正因为“朕即国家”,所以统一还是分
裂、政权的大小、疆域的盈缩与这些皇帝君主们的关系最密切,他们的态度举措对
统一或分裂的影响也最大。
    当然,任何君主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再英武睿智的皇帝也无法无限地扩
大他的帝国;但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不同能力、性格、气质的君主肯定会产生不
同的结果。假如康熙皇帝是在慈禧太后死后继承帝位的,他的命运与溥仪大概不会
两样;但如果主溥仪成为顺治的继承人,清朝的历史肯定会与现在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过,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到清朝中期才完成的,因此在这以前的任
何一位君主都还不曾成为这片土地的完全的主宰者,而大多只占有其中的一部分,
至多只是其中的绝大部分。如果每一位君主都只满足于保信祖宗基业,今天的中国
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每一位君主只打“仁义”之战,历史疆域地图也许就不必重画
了。但历史并没有这样固定地承继下来,因为总有一些君主选择另一种态度--武
力扩张。
    武力和战争几乎是与人类社会共同产生的。任何一个部落或国家要存在下去,
必定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一定面积的土地,或者一定的活动范围,无论是农耕民
族、渔区划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是如此。在遭受自然灾害时,还必须有趋避的场
所和回旋的余地,不得已时还要进行迁移以寻求新的基地。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部
落或国家,或者只有一些互不接触、有充足的存在空间的部落或国家,那就不会有
相互间的战争,但不幸的是仅仅在黄河流域就有多得不胜枚举的部落或国家,战争
和兼并就在所难免。这类战争既不是出于某一首领的邪恶,也不能归咎于哪一方面
的好战,双方或多方争夺的只是赖以维持生存的土地和初级资源,在无法共同享有
的情况下,只能用武力来决定谁有资格生存下去。这类战争可以称为生存性的。
    但几乎是在同时,另一类战争发生了。当战争的结果使一个部落或国家不仅赢
得了生存的条件,而且获得了粮食等物资和俘虏时,战争的吸引力也就随之而增加
了,对较强大的部落或国家尤其如此。人们的欲望会随着战争的胜利而提高,相比
之下,首领或统治者的欲望比平民要大得多,小范围的领土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的。例如本国可以生产粮食、纺织品、陶类器皿、竹木制品,但不一定会有黄金、
白银、玉石、贝壳、珠定、香料、药材、铜、铁、皮革、生漆、染料等物资的生产
,不能保证武器、礼器、乐器和其他装饰品、奢侈品的生产。而对统治者来说,这
些既是物质享受,也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自己拥有这一切自然经交流或掠夺更有
吸引力。战争已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土地、人力、财富,或者为了一件珍宝
、一个美女,甚至一种声望。这类战争与前者显然不同,可以称为欲望性的或扩张
性的战争。
    这两种类型往往很难截然分开,现实中更多的混合型的战争。因为当国家机器
已经基本完整,领土范围已经相当大的时候,对一政权来说,生存的意义已不仅是
维持它的国民的生存,而是要包括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消除现实和潜在
的外敌,还要为它的国民的增殖提供新的生活和生产基地,寻求更多的资源和土地
。在为类还没有学会理性地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时,相邻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就
在所难免。在这类战争中。纯粹的生存性万分越来越少,而大多与扩张混杂在一起

    游牧民族对中原的袭击,对中原王朝来说当然是一种无理的扩张,但这种袭击
的出发点或许只是为了躲避草原上的天灾,或许只是为了得到被中原统治者禁运的
茶叶、布帛和铁器,也是为了生存。汉族大批涌向西南山区只是为了生产粮食养活
自己,也是生存性的,但对当地少数民族来说却完全是扩张性的,必然遭到他们的
反抗。在战争的过程中,战争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以生存性开始的战争在获胜
以后很可能发展成为扩张性的,而扩张性的战争的挑起者会因失败而不得不进行生
存性的战争。
    纯粹的扩张性战争也中大量进行,战争的起因也许只是一位君主一时的好恶或
异想天开,也许只是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物品或一个卑鄙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开疆
拓土或者威震异域。这类战争有时以劳民伤财的失败而告终,有时只取得相当有限
的成果,有时导致了挑起者的身败名裂,有时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而建立起新
的疆域更大的政权,发动者成了千古传颂的伟人。
    无论哪一类战争,都是以生命财产的毁灭为代价的,扩张战争尤其昌如此,但
正是无数次这样的战争,才使部落或国家不断减少、消灭,合并成较大的国家,最
后建立起统一整个中国的帝国。统一,这个被视为神圣的名词,一次次与战争联系
在一起,而为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战争却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其作用只是推迟了统一
的实现。人类就是这样以同类的鲜血换来自身的进步,以残酷的杀戮创造新的文明


    秦皇南征  战国群雄的角逐以秦灭六国而结束,但如果秦国不担当起这一角色
来,其他国家就会取而代之,它自己就难逃覆灭的命运。如果秦始皇满足于对六国
的军事胜利而保留这些战败国的话,也许秦朝等不到二世就会垮台。同样,派蒙恬
北伐而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筑长城,也是不得已的,否则的话,匈奴
的铁骑就会威胁关中盆地,西汉初的情况就是明证。
    但是秦始皇派遣数十万军民越过南岭,就只能说是纯粹的扩张。因为岭南的越
族从来没有构成对秦朝的军事威胁,甚至也不存在潜在的军事威胁。在这以前岭面
也不是楚国的一部分,因而不能看作是灭楚国的必然继续,况且在作朝范围内尚未
开发的地区极多,南方岭南以北的人口很稀少,并不存在向外开拓的必要性。秦始
皇却运用铁腕,推行了他的计划,并且取得了成功,把他的领土扩展到了南海之滨

    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数十万人在暴力的驱使下,却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
使命,他们中间没有麦哲伦或哥伦布,唯一的赵佗当时也没有想到要做南越王,他
们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要维持这条漫长的交通补给线同样是困难重重,对岭南以
北的百姓来说无疑是同修骊山墓和阿房宫一样的苛政。世代居住在岭南的越人当然
不会欢迎北方来的征服者,尽管他们慢慢自愿或不自愿地被强制接受了北方人带来
的文明:铁制农具、牛耕、纺织和一夫一妻的家庭等,但起初的仇恨不会比非洲丛
林中的黑人地西方殖民者的弱些。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为了对付越人的抵
抗,数十万秦军在三年之内不得不一直穿着战甲,拿着武器。越人都进入丛林,宁
柯与禽兽相处,也不愿做秦军的俘虏。他们推行有本领的人为将领,在夜里袭击秦
军,结果杀了秦军主帅尉屠睢和数十万秦军。秦军等于驻守在无人区,旷日持久,
士兵疲乏不堪。
    不过谁也无法否认,正是秦始皇的南征使岭南和中原开始联系在一起,这是对
中国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汉武西进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不得已的,接受浑邪王的投降,夺取河西走
廊置为郡县,对切断匈奴侧翼、加强边防是必要的,也无可非议。但他对西南雌和
西域的用兵却毫无军事上的理由,更没有自卫的需要。
    武帝不顾首次出兵因“费多,道不通”而终止的代价,又一次用兵西南夷的目
的,《史记.大宛列传》说得很清楚:一是可以用汉朝的财物换取大宛、大夏、安
息等国的“奇物”;二是用金钱买通大月氏、康居等国,以便在军事上牵制匈奴;
三是占据西南雌地区,扩大上千里土地,将各种有不同风俗、操不同语言的民族纳
入版图,满足自己“威德遍于四海”的欲望。只有第二点是真正从军事角度考虑的
,但却完全是纸上谈兵,想入非非。因为此前张骞第一次到达大月氏时,国王因已
占有大夏,土地肥饶,生活安定,不愿再报匈奴之仇了。从地理形势看,这样的设
想也是绝对行不通的。开西南夷的直接用意是通过今云贵高原进入身毒(印度),
再从印度到达今天阿富汗和原苏联境内的大月氏和康居了。其实武帝的真意所在是
第一、三两方面,所以在讨西南夷未达到目的以后,又发动了伐大宛之战。
    如果说对西南雌的战争还有借口可寻,那么伐大宛只是赤裸裸的掠夺。事件的
导火线虽是大宛杀了汉使,却是汉使强求在宛宝马(“天马”)不成辱骂对方挑起
的。而且汉朝的“使者”中不少人是“妄言无行之徒”,是谎报民政部企图挑起事
端以便捞一把的,在西域的名声很差。武帝出兵的另一个目的是因为轻信了假报告
,以为大宛不堪一击,所以要把这个美差赏给宠妃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以便他有
机会封侯。岂烊这支数万人的不义之师受到西域各国的抵抗,二年后只剩下十分之
一二回到敦煌。武帝大怒,调集六万兵力及不少自愿从军的亡命之徒、十几万头牛
马牲畜,由十多万人运粮补给,令李广利再次出兵;还派使臣守在玉门关,不获胜
不行进关。即使如此,这支大军也未能攻入大宛国都的中城,只剩下万余人获得千
余匹“天马”的战利品回到玉门关。这场历时四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数
牲畜、粮食等惨重代价的战争,搞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
    但历史却对正义和道德作了最大的讽刺,正是这两场不光彩的战争导致了以后
西域都护府和西南数郡的设置,西域和西南同中原地区同属于一个政权就是这样开
始的。

    阿保机建国  契峰族首领、后来被称为辽太祖的耶律阿保机,利用中原王朝四
分五裂之机,在北方建起了一个大帝国。它是以契丹人为主导的,但汉人却占了多
数,还加入了其他民族。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却拥有稳定的农业区,并且第一次
将农业区推到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流域。
    辽帝国的建立不仅本身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  为北方游  牧民族的第二
次大规模南下奠定了基础。但耶律阿保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一是不停地攻
城灭国,将对方的人口掳掠来安置在自己的后方腹地,不仅今山西、河北、河南大
受其害,有过一次被掠十万人的启示,而且还俘掳了包括党项、女真、渤海、高丽
等民族的数十万人口。一是趁帮助石敬瑭灭后唐之际,攫取了燕云十六州,在南部
取得了地理优势,确立了与中原政权长期对峙的有利势态。这些显然早已超出了生
存的需要,而完全是掠夺和扩张了。

    清朝灭明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后金,接着又以“七大恨”告天,兴
兵反明,表明了一个新兴的民族不甘心接受腐朽的中央政权的统治,决心以武力对
抗来争取的独立的地位。以后在东北与明军的战争以及攻城略地,都可以用生存性
来解释。但清烟入长城,破京师(北京)和山东数十个州县,掳掠数十万人口回东
北,就只能说是一种野蛮的报复和破坏。
    从1644年清军入关占据北京直到清末,清朝统治者曾一再声称他们的入侵
是为了替明朝的崇祯皇帝报仇,它的天下是得之于“流寇”,而不是夺之于明朝,
甚至标榜“自古得天下无如本朝之仁者”。实际上,清朝的借口并不比以往的政权
篡夺者更为高明,清军的屠杀和镇压并不比任何盗匪稍有逊色,统一的大清帝国就
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尽管清朝初期实行过一系列野蛮、残暴
的措施,但它毕竟是一个新兴的政权,经过政策的调整,很快建立了新的秩序,使
绝大多数人民得到了实惠,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口激增,物质文明达到了新的
高峰。这种发展速度不仅在明朝从来没有出现过,就是在明以前的太平盛世也是很
少有的。更重要的是,清朝使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这不仅是武功赫赫的明太祖
父子无法望其项背,就是汉唐盛世也不能与之相比。
    假定入关前的清朝政权对明朝的战争仅以生存了限度,假定当年的摄政王恪守
不扩张不侵略的正义原则,中国统一的历史必然因此而重写,或许永远不会出现鸦
片战争前清帝国的极盛版图。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34:56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