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五章-第二节〖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40:37 2000), 转信
第五章 第二节 行政效率与治理 之
“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
为了维持这种高度的统一,除会出了不应有的代价之外,却导致了实际上的高
度不统一。这是因为在一个如此广袤而多样的国家中,各地的情况千变万化,交通
又如此困难,绝不是一道诏书做出的具体规定所能治理的。公开抗命意味着谋反大
罪,提出不同意见也会遭受杀身之祸,而执行又有实际困难,肯定不能照办,于是
各种变通的办法便应运而生,并且大多会得到上司的默许,或者成为惯例被沿用。
例如户口调查,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岁入和劳役的来源,一直备受统治者的
重视。但也正是因为登记户口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收赋税,真正的人口调查价值越来
越少。作为统计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健康正常的成年男子的单位--丁,逐渐离开了
它的理论涵义,而与一定数量的银子或粮食等同起来,成为一个赋税单位。理论上
应该代表的的“丁”在公文和方志的记载中却出现了“半”,甚至有十几位小数点
。而具体一个丁人价值,各地又千差万别,往往余了具体经管的吏员以外连地方长
官都搞不清楚。所以在明清二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丁额”基本上不是某一地区的
成年男子人口数,而是该地所负担的赋税额度。为了维护地方的利益,也为了自身
的利益,地方官竞相争取丁额长期不变甚至减少,能这样做的就被地方绅民誉为清
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同时进行的户口调查条文具体,时限分明,比之于近代人
口普查的项目和条例也这不逊色。由最基层的甲、里、县、州、府一直上报到朝廷
,形成数以千吨计的户籍档案,计算出精确到个位数的人口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愚
弄了今天的学者,就连乾隆皇帝这样自以为英明睿智的君主也一度深信,这些数字
就是他所统治的臣民的确实数字,因而得出了从康熙四二九年(1710年)到乾
隆五十七年(1792年)这82年间全国人口增加了15倍的结论。根据这些数
据,明朝的“人口”从初期以后的200余年间基本不再增加,甚至略有下降;南
方大多数政区无论户数和口数都大幅度下降;这只能用这种奇特的制度才能加以解
释。
这种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自下而上层层进行的户口调查登记的真正价值究竟
如何,只要从两个例子就可看出:一是清朝的皇帝不止一次发现,地方官的灾情报
告所列的灾民人数常常超过当地上报的全部“户口”数。另一件事发生在清朝顺治
十三年(1656年),一位官员在清理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黄册时
,发现竟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估计明朝经办的官员不是闲得无聊,就是想为十
年后的官员(或许他已编了不止一期,预计自己有可能再编下一期)节省点手续,
随手将十年后的数字“编”好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明朝到崇祯十七年就亡了,
这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就成了千古笑柄。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38:53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