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五章-第三节〖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8:00:39 2000), 转信

                    第五章  第三节  分裂政权的贡献  之

移民与开发的导向
    中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消弭敌对势力及地方豪强,加强边境防卫,
一般都是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强制迁移到首都附近或西北地区,甚至不惜付出巨
大的代价;而对向其他地区、落后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却缺乏兴趣或具有戒心,尽管
这些迁移将是有利可图的。
    秦、汉的政治中心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在关东,对当局构成威胁的六国贵族后
裔、地主豪强也集中在关东,所以秦始皇和西汉元帝以前的诸帝都采用强制或招募
的办法,将关东的贵族官僚、世家豪族、高赀富户迁入关中。而关中的土地开发余
地不大,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剧了粮食从需的不平衡,朝廷每年必须从关东输入
数百万石粮食,成为一项不小的负担。当时主要的外敌是北方的匈奴,为了开发新
获得的土地,充实边境,秦和西汉向北方和西北迁移了百万以上的人口。这类长途
迁移以及在新开发区的安置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且由于西北地区大多是黄
土高原,盲目开发破坏了原始植被和比较稳定的表层土壤,引起越来越严重的水土
流失,加剧了黄河水患,黄河下游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西北地区开垦的收益。
    隋唐建都长安,关中又集中了大量人口,但粮食无法就地生产,常年依赖关东
和南方的供应。一旦关中遇到灾害,粮食缺口增大,关东和南方的粮食受到运输条
件的限制无法及时弥补,皇帝只能率领文武百官和百姓到洛阳就食。尽管如此,长
安民在的都畿道的户口数还是由贞观十三年(639年)的约一百四十万增加到了
天宝元年(742年)的三百十万。考虑到户口隐漏的因素,实际人口的增长还更
多些。
    明成祖建都北京前后,曾多次从江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迁移了
大量人口充实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这从巩固明朝的统治来看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人
口迁出地区来说却推迟了当地的经济恢复,因为当时除江南、山西破坏较小外,其
他地区每年要从南方输入数百万石粮食,输送粮食的运河成了明朝的生命线。一旦
运河的运输受到影响,朝廷上下就会惶惶不安。如果治理黄河水患与保证运河的畅
通发生矛盾时,统治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保运河,而不顾黄河水患的恶化。
    与这些积极的强制性迁移相反,统治者对合理的、开发性的迁移却并不热情,
往往采取种种手段加以禁止,不得已时也只是默许而已。因为根据历代的法律,百
姓都被编入户籍,一般是不得自由迁移的。各地方官为了保证赋税收入,显示自己
的政绩,也不会准许自己管辖的百姓外流。清朝初年,陕西汉中地区人口极少,经
济恢复困难,就以优惠条件招募外地百姓承垦,吸引了不少湖北、湖南人。湖广的
地方官眼看本省人丁外流,恐怕影响丁税收入,就向户部提出:朝廷只同意四川招
募移民,没有把以中包括在内,因此汉中的招募是非法的,应该禁止。得到户部的
支持后,就派出士兵设卡堵截,使大批已在途中的移民受阻,甚至一些已在汉中开
垦、回家乡接家属的人也无法返回。直到以后赋税政策改变,实行“摊丁入亩”,
取消了丁税后,这种阻力才逐渐消除。所以除非发生天灾人祸,统治者不得不听任
灾民外逃外,其余自发的大规模迁移是不可能发生的。
    统治者对非官方安置的流民一直存有戒心:对迁往山区的,怕他们啸聚山林,
影响治安;对迁往新辟地区的,怕他们不服管辖,少纳赋税;所以总是颁布禁令,
设置关卡,制造障碍,实在禁止不成再承认既成事实。
    明初开始就把荆襄山区列为禁区,不许百姓开垦。但是无地贫民不断潜入禁区
,特别是在周围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流民更是大量涌入。宣德、正统
年间,山西、陕西、山东、四川等地进入荆襄地区的流民、灾民已达数十万人。正
统元年(1436年),朝廷曾承认既成事实,容许已在当地安家的流民入籍。但
由此引起各地流民激增的形势又使当局十分恐慌,因此在成化七年(1471年)
决定用武力驱赶流民返回原籍。当时正值盛夏,流民沿途饥渴,瘟疫流行,押送的
船夫害怕受到传染,故意翻船。事后统计,死亡流民有90万之多。即使这样,回
到原籍的流民为生计所迫,又重新逃亡。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才派原杰招抚荆襄流
民。经过审查区别,除将四万多人遣送回原籍外,其余近四十万人在当地合法入籍
。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郧阳府和若干新县。
    清朝前期、中期对东北的绝大部分实行封禁,从顺治、康熙年间开始还专门筑
起一道柳条篱笆,称为柳条边,用以阻止边内居民外出打猎、放牧、采人参。并多
次发布禁止汉人进入东北的法令。尽管由于东北如此辽阔,根本无法防止流民进入
,这些法令实际上也没有认真执行,但毕竟大大推迟了这块资源丰富的土地的开发
利用,而且为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和掠夺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在分裂、分治的时期,每个政权为了自己的生存都竞相招徕人口。控制力弱
、吸引力差的地区的人口会流入条件更好的地区,被强制迁移的人口会乘机返回原
地,也有不少人被迫离开家园。结果是依靠政治压力和行政手段强制聚集起来的人
口稠密区大多消失了,而自然条件有利、人口比较稀少、环境比较安定、政治比较
清明的地区人口增加了。当然,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58:33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