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五章-第三节〖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8:01:50 2000), 转信

                   第五章  第三节  分裂政权的贡献  之

征服者被征服
    从统治游牧或关农半牧的有限人口到治理数量庞大的定居农民,从简单的聚议
传令到复杂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系统,从本民族的首领到以异族人口为主的国家的君
主,差距之大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的。实际上,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
前,一般已经作了某些准备或调整。如从东汉初开始入居塞内的匈奴已经有一定规
模的农业,一些贵族的汉化程度已经很深。羯、氐族的首领都以汉人为参谋,实施
适合汉人的政策。契丹人以掳掠的汉人为基础建立了农业基地,在国内对契丹、汉
人实行不同的制度。蒙古大量任用投降的金、宋官员,出身辽朝宗室的耶律楚材受
到重用,在调整蒙古的军政政策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新建的元朝能以中原
的传统制度治理汉民。清人在入关前已经废除了大贝勒与国君并坐、八固山共治的
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仿明朝设立六部、大学士,定君臣之分。但是,统治集团中少
数人的汉化并不意味着这个民族或民族联盟已经适应了统治汉人的需要,对少数投
降或被掳掠的汉人的成功安置并不等于就能够驾驭众多的汉人,对小范围农业区的
治理经验也不一定能运用于整个农业社会。因此,任何成为中原农业区新主人的游
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都需要时间和实际经验,需要逐步地推进。
    但是,缺乏文治传统的牧业民族是不会主动认识到这一点的。军事的胜利者不
会放慢进军的步伐,丰富而巨大的战利品的诱惑更会煽起他们的热情。唯一能够遏
制他们进攻势头的就是农业民族的抵抗,就是旧政权的局部存在和地方势力的害怕
,它们的三次南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次展开的。西晋末年匈奴、羯、氐、羌、
鲜卑等族先后进入黄河流域,前后经过了一百多年时间,才由北魏在淮河以北  建
立了稳定的政权;又过一百多年,才由北魏的继承者隋朝推进到长江流域、珠江流
域,最终完成了统一。辽朝(契丹)花了近三十年时间,牢固地占据了燕云十六州
(后失二州)一线及其以北地区。差不多二百年后,取代辽的金朝又推进到了黄河
一线,以后又达到了淮河和秦岭一线。一百多年后,灭了金朝的蒙古(元朝)接着
灭了南宋,这次推进才告结束。进展最快的清朝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616年
到1642年占据了东北地区和长城以北,至1644年进至黄河流域,次年又推
进到长江流域,1659年平定西南,至1683年攻克台湾,最终消灭了明朝的
残余势力。
    这种阻遏作用的意义当然不仅是时间的延长,而是牧业民族在这一过程中的变
化。
    首先,处于汉族人口汪洋大海中的牧业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发生了相
当大的变化。原来只能由少数统治者享受的农业区出产的物资,这时几乎人人都可
以得到,原来只是传闻的汉族文明此时就在眼前,季节的迁移逐渐为定居所取代,
简陋的生活环境已变得比较舒适,不少昔日的平民成了汉人奴隶的主人。物质生活
的改变必然导致精神生活的改变,在上层人物和第二、第三代中,这种变化尤其明
显。尚武习气逐渐被对儒家文化和宗教生活的崇尚替代,对牛羊牲畜的重视逐渐被
对土地和财富的追求所替代,对草原的眷恋也已由对平原的依赖所替代了。
    其次,害怕政权和旧政权死伤的存在使牧业民族既不能放松军事戒备,又无法
退回草原,因为这就会丧失一切战利品,所以牧业民族由临时的、掳掠破坏性的袭
击者变为定居的、经营治理型的统治者。出于这样的需要,他们大量任用汉族官吏
和士人,采取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的政策,变初期的竭泽而渔的毁灭性手段
为下沉的赋税徭役制度。汉族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逐渐得到恢复,因此他们的反
抗态度也随这转变,最终为效忠以至合流所取代。农民也因为封建秩序的重新建立
而满足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梦想。
    再次,境外的军事政治压力和境内人民的反抗,使新统治者认识到除了军事镇
压和种族压迫之外还有更有效的统治方法,那就是接受儒家的天命观,把自己装扮
成上天授权的真命天子,把依靠武力入主中原解释为符合天意的正常改朝换代。在
这一前提下,可以承认前朝的合法性,承认前朝臣民对他们的抵抗是各为其主的忠
诚行为,以换取这些臣民在认清“天命所归”的形势后对新朝的效忠。实际上,这
一手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武力的征服,因为这使绝大多数前朝旧臣知识分子获得了接
受现实所必须的体面解释和心理平衡。
    最后,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互相承认既事
实,建立起比较理性的敌国关系,或者以条约的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因此
在多数时间能相安无事,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如南北朝之间、宋辽之间、宋金
之间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最后统一时,胜利者对战败国的态
度比入侵初期要文明得多。隋灭陈时,除了出于迷信的政治目的而彻底平毁了建康
城之外,一般都是和平接管的,与当年匈奴攻入洛阳、长安时已大不相同。元灭南
宋时对江南也是基本保全的,同蒙古骑兵杀入燕京、围攻开封和攻克蔡州(金朝最
后的据点)时的做法也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种阻遏作用在某一局部地区或某一局部时期内加剧战争冲突,激化民族
矛盾,增加人口和财产的损失。但如果没有这种阻遏,总的损失将更惨重,经济、
文化、社会的倒退将更严重。
    那么,会不会由于牧业民族迅速推进和彻底的胜利而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例
如使中国农业区成为非农业社会,或使中国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呢?显然也是不
可能的。以元灭金、南宋为例,当时两国的人口超过一亿,如果把两国旧地都变为
牧地,是绝对无法养活这样庞大的人口的,除非毁灭其中的绝大部分。以清灭明为
例,清朝在关外的基地内并没有先进的生产方式;相反,当时最有希望、最有条件
产生资本主义的是江南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严重破坏只能推迟历史
发展的进程。
    清朝的推进和统一是三次南下中最快的一次,但却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例外  
。因为它除了得益于明朝的过于腐败和李自成的错误战略以外,也受到分裂因素的
促进。和前两次推进所不同的是,以女真人为主干的满族虽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牧业
、渔猎、采集成分,但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和定居人口,所以同汉族在生产方
式上的差异远不如以往两次时大。在第一阶段的二十四年间,又通过招诱和掳掠集
中了近百万人口,建立了一个以满、蒙古、汉为主的,拥有农业、牧业、手工业的
多民族政权。由于这个地区性政权始终受到明朝的巨大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
展,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民族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制定出了对农业民族
实行统治的一系列制度,为入主中原作了必要的准备。
    尽管如此,军事上出乎意料的顺利还是使它在入关之初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所
以一方面宣布取消明朝的一切加派,另一方面却实行野蛮的圈地、投充,强令汉人
剃发。由于明朝残余势力、农民军割据的存在和各地的激烈反抗,清廷在顺治四年
下令永停投充,永禁圈地,在某些地区还一度暂停剃发。以后,在继续实行军事镇
压和思想禁锢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争取汉族士人效忠的措施。在三藩之乱尚未
平息时,就开博学鸿词科,广征名儒;以后清帝亲自祭明太祖陵,表彰为明朝殉节
、抵抗清军的臣民,修《明史》又将明降臣列入《贰臣传》等等,消除敌对势力的
割据和卷土重来的威胁,无疑是清廷这样做的主要动因。当清朝的统一最终成为中
国的事实时,它已为全国包括汉族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它已被当作明朝
的合法继承人。降了满族的地位大大提高、满族文化的影响有所扩大之外,中国的
传统制度和传统文化几乎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了。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8:00:07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