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zdbb (层楼),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历史长篇——北魏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Apr 27 15:12:55 2007)
史界有种说法,鲜卑即东胡。《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便有如下记载,“鲜卑者,
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东胡是何方神圣呢?涉及到一个典故,匈奴单于冒顿反间计大破东胡的故事。在草原
上,东胡曾经与匈奴一样强大,冒顿初立为匈奴单于时,东胡以为有机可乘,派使者索要
匈奴王头曼(冒顿的父亲)的千里马,(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
马),匈奴贵族反对,“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说怎么能为一匹马难为邻国呢(奈
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将千里马给了它。没过多久,东胡又派人到匈奴,向冒顿单于
索要阏氏(匈奴单于的妃子),匈奴贵族又反对,怒道:“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冒顿的态度和前次一样,静静地说:“怎么能因为一个女人难为邻国呢?”(奈何与
人邻国爱一女子乎?)冒顿又将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东胡。东胡王开心了,以为冒顿单于
和匈奴软弱可欺,于是再次向冒顿索取土地。“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
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匈奴贵族们一想,不就是一块荒地嘛
,虽然大了一点,那里能比得上千里马和你的阏氏呢?纷纷表态,给他吧!谁也不曾料到
冒顿火了,每一寸土地都是自己的呀,怎么能随意给别人!“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
,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东胡初轻
冒顿,不为备,遂灭东胡。”
冒顿用了一个骄兵之计,打东胡国一个措手不及,狡猾,奸诈!东胡据说因此亡国,
东胡王战死,余众溃散。残部去哪里了呢?大鲜卑山!《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
:“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
”跑深山老林里躲起来,再也不敢出来。
不管鲜卑是不是东胡,这则典故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在鲜卑身侧有一个强大的匈奴帝
国,你鲜卑人即便是想从深山里出来,到草原上找点食物吃,你也得问一问我大匈奴答不
答应。
可惜推寅汗时代的匈奴远非冒顿单于时代的匈奴可比了。公元46年,东汉光武帝建武
二十二年,匈奴帝国内部发生了大分裂,匈奴单于舆死,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发生
内讧。按照匈奴旧俗,兄死弟及,王昭君之子知牙师本应登上单于位,因为单于舆想传位
给他的儿子而被杀害。(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
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日逐王比见知牙师被杀
,心里犯起嘀咕,心想,“如果按照旧俗,知牙师应该做单于,如果按照长子继承制,我
是前单于长子,你因为是我老爹兄弟才接的班,单于的位置该我坐,下一个要杀的人是不
是我呀!”(比见知牙师被诛,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当立;以子言之,
我前单于长子,我当立。”遂内怀猜惧)其后左贤王乌达革是侯、蒲奴兄弟先后继立,就
是没日逐王比什么事,薄奴单于还想干掉日逐王比,当时匈奴境内连年灾害,人畜死伤大
半。乌桓(我国北部游牧民族)又乘机进攻,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二年后,建武二
十四年,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单于呼韩邪比附汉
,南北匈奴大战。又过了一年,建武二十五年,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北退千里。此
后,南、北匈奴不断攻伐,匈奴由此衰败。
无论东胡是不是鲜卑,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推寅汗有机可趁了。南迁的决策终于
敲定,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决策在世界历史中也值得大书一笔,可与欧洲日耳曼人的部
落联盟大迁徙媲美。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勃良弟等等蛮
族部落涌向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使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与欧洲不同
,儒家文化顽强生命力不仅避免了大晋王朝灭亡,而且让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人、
羌人融入汉民族,开创了另外一个王朝,大唐。我们的北魏王朝在其间起着举足轻重的纽
带作用,对比西方,如果没有拓跋人的征服和改革哪里来得大唐的强盛呢?
让我们还是回到推寅汗那里,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诸实施,南迁的第一个目标在哪
里呢?他的落脚点又在何处呢?我们进入下一章,大泽!
第二章 大泽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 这是内蒙古草原民
歌《呼伦贝尔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烟波浩渺的呼伦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如同一
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天水相连,碧草无垠,那是一
个多么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可1800年前的呼伦贝尔湖又是怎样一翻景象呢?
《魏书》序记中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
大泽即今呼伦贝尔湖,厥土昏冥沮洳,可想而知,无尽的沼泽,多么的荒凉,一眼望
不到尽头的荒原,以至于推寅汗坚决的要放弃大泽,继续南迁,上天没有再给他机会,他死
了。(谋更南徙,未行而崩。)我想他应该是气愤焦虑而死,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先
要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做斗争,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要需要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的
压力。满怀信心而来却大失所望,林地民族的迁徙是很困难的,它不同于草原民族,林地
民族是没有马匹的,在深山老林,马儿如何纵横奔驰?有很多人认为拓跋部这次迁徙声势
浩大,由鲜卑山纵马而下,饮马大泽,气势凌云,如果这样,南迁过程就不会遇到什么山
谷高深,九难八阻,象匈奴人一样,纵马扬鞭,千里草原一跃而过不就可以了吗?其实拓
跋部走得非常的艰难,又没有游牧民族生活的经验,没有马,没有牛羊,不懂得放牧。所
以他们才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停下来,大泽离大鲜卑山仅百里。
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勇敢的推寅汗死了,他的继承者们只得在大泽学习游牧
民族的生存方式,牧牛放马,繁衍牲畜,一呆就是上百年。眼下,拓跋部已是无力在进行
下一步的行动,《魏书》中记载拓跋部众栖息在大泽之畔先后出现六个皇帝(只能算部落
联盟首领)。这个具体的位置是否正确,根据在1959年到1963年间,经过考古学者们在内
蒙古呼伦贝尔湖一带的研究,并发掘的三百多个鲜卑古墓群,应该没有争议了。
大泽畔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人口继续增加,但环境依旧恶劣,传到可汗邻时,老可汗
认为不能在大泽继续呆下去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化成了他临终的遗志。
漠北的严寒让鲜卑人吃尽苦头,暴风雪降临的日子,他们会在雪地里刨个坑,伴着风
雪的怒吼声睡在里面。部落里尊贵的可汗们只能躺在他们兽皮帐蓬里,任由篝火冒出的烟
无情地刺伤着他们的双眼,因为通气口会被积雪封住。老可汗躺在兽皮上,地面冰凉潮湿
,他一边发出诅咒,一边把对未来的憧憬喋喋不休地告诉他年青的儿子,他的继承人,我们
一定要记住这一老一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叫邻,雄姿英发的年青人叫洁汾,他们的功绩不可
磨灭,可汗邻被后来的北魏称为献皇帝,而洁汾则被他们尊称为圣武皇帝。父子二人使鲜
卑拓跋部进入奴隶制,建立了兄死弟及、父子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并制定了一项贯穿北魏
历史的基本国策,使拓跋二字正式载入中国历史史册。
当时大泽的鲜卑人比当初从大兴安岭上下来的时候强大了,部众众多。老可汗非常的
精明,他把部族分为七个部落,由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
亥氏七个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连同他自己的部落形成“鲜卑八国”。后来可汗邻又命
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日后北魏的帝室十姓。
《魏书》官氏志中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
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
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七族之兴,自此始也。又
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凡与帝室为十姓
,百世不通婚。”
魏书中的“后改为”,请注意,那是指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时变动
的,当时孝文帝将自己的姓氏拓跋改为元,与可汗邻无关。
可汗邻为什么要十分部落呢?它出于对部落首领继承制的考虑,可汗邻准备改变民主
选举的制度,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他直系血亲的人。改变部落会议选汗制度,确立君位
世袭的兄终弟及的制度。“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这是魏书序纪中第一次提到传位
给儿子。
从《魏书·序纪》看,献帝邻以前的拓跋君主,没有父子世系关系,所有的部落首领
是氏族和部落会议选出来的汗。可汗邻以后的部落首领,都有明确的世系和继承关系,显
然《魏书序纪》可以证明可汗邻当时的想法。
我们必须注意到:“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这一句话特别突兀,难道是特
指他们的血缘关系吗?我们知道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族是不重视伦理道德的,如果单指
可汗邻亲属的血缘关系,这句话有必要载入官氏志吗?
我认为在十分部落之前,是拓跋部由群居向建立家庭转化的过程,在大泽草原生存,
不同于与世隔绝的大兴安岭,必然要和草原各部落进行接触,游牧民族的文明影响到拓跋
部,使拓跋部由林地民族加速向草原文明转化,可汗邻的十分部落反映了这种要求,他使
自己的直系亲属成为部落的贵族,把其他的部众变成奴隶。
“凡与帝室为十姓”是泛指整个拓跋部落,非指他的直系亲属,“百世不通婚”反映
了拓跋部早期的一项基本的国策,历代部落首领、皇帝们坚贞不渝的执行的正是这项国策
,拓跋部由一个小小的草原部落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他的名字由此而来。
对奴隶的掠夺是奴隶社会的一大特征,没有奴隶,奴隶社会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因
此奴隶主贵族往往对掳掠乐此不疲,对奴隶的掠夺是靠战争实现的,而拓跋部在草原上仅
仅是个弱小的部落,怎么办呢?可汗邻用他富有智慧的头脑想了一个绝妙的做法,通婚!
不与自己人通婚,和谁通婚呢?与草原上的其它部落,主要就是指匈奴。老可汗提出自己
的想法,他的儿子洁汾去实现,并且做到了以身作则。
老可汗临终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迁徒,“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
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老头感觉自己不行了,把
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儿子洁汾,并嘱其迁徙。至于神人云云,“我们可以想象,所谓神人
的真面目:
身着鹿皮衣的萨满女巫,戴着绣着长喙鸟头,拖着狐狸尾巴的帽子,胸前挂上铜盘,
腰里皮带上挂着铜铃,拿上手鼓,在燃烧的篝火冒出的青烟里,毫无顾忌的左蹦右跳,声
嘶力竭的变换音调,也可能用她细长干枯的手指摸摸尊贵的老可汗苍白的脸,也许还要亲
一亲我们亲爱的老可汗,然后发出象野狼、狗熊那种奇怪的咕咕的叫声,最后“嘎”的一
声停住,发出象狼嚎一般尖厉的声音:“啊!我保佑的子孙们,难道你们永远要住在这片
荒凉的地方吗?暴风雪会把你们埋掉!遍地的野狼会啃掉你们的骨头!为什么你们不把眼
光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漠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越过那一座座山峰
,会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高大坚实的房子,可以抵御严寒和野兽,遍地是吃不
尽的粮食,永远吃不完,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它的名字叫做中原,孩子
们,走吧,迈开你们腿,勇敢的向前走!”
宗教总是千篇一律,萨满教更是疯狂,不用说,他们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他们需
要奴隶,他们要迁徙,人们的欲望永无止境。
我们环顾一下拓跋部的四周,他们当时所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环境。
我在序言中说过,拓跋部有确切的纪年是在公元174年(东汉灵帝熹平二年),这一年
我们是根据北魏的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出生年份推算出来。现在力微没有出世,老可汗传位
洁汾的年代应该在公元170年左右。
此时的塞外存在两大势力,一个是匈奴,一个是鲜卑。
我们先来看看匈奴,昔日的大匈奴帝国已是昨日黄花,南北匈奴的分裂,为东汉王朝
彻底讨平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47年),汉朝在五原西部
塞八十里处立单于庭,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伏拜受诏称臣,天之骄子低下高昂的头颅,南
匈奴的投降非常悲壮,“匈奴诸骨都侯皆泣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0.46.78.11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