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瑕不掩瑜),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李广:一失足成千古恨[趣读史记之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pr 24 10:24:42 2007), 转信
郭灿金
多少年之后,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一定还记得当年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信授给自
己的情景。那时的李广还年轻,不知道这是一场严重的政治事件。
还是从李广的家世说起吧。
毫无疑义,李广是名门之后。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荆轲,知道荆轲就应该知
道燕太子丹,李广的高祖就是俘获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将李信。只是到了李广这一代,他们
李家已经成为彻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广生活在伟大的时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并有幸成为汉武帝的臣民。不仅如此,
汉朝的这三代领导人都对李广的名字耳熟能详,并不时给予高度评价。
在李广还是青涩的毛头小伙子之时,他冲锋陷阵,手搏猛虎一类的英勇事迹已经广为
流传,以至于汉文帝曾用惋惜的语气说道:“可惜啊!李广你生不逢时,若你能出生于高
祖时代,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一语成谶!他已经为李广盖棺论定,只是尚是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李广不知。
汉景帝时期,七王作乱,吴楚叛军西进之时,梁国首当其冲。此时的李广作为骁骑都
尉随从太尉周亚夫驰骋梁国,协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几场胜仗,并且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
,李广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夺了敌方的主将之旗。无敌的李广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虽
然他仅仅是个都尉,李广还是被前敌总指挥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将军之印。这是破格的奖
励,不知深浅的李广只顾着高兴,哪知这次私下的破格奖励将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巨大
的负面影响。
朝廷内部的事情李广当然无缘知晓,他所知道的是,就因为梁王的这次奖励,朝廷取
消了对他的任何封赏。
之后,李广就成了边将,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留下了
他嘚嘚的马蹄声,只是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从来没有任何提拔。政治上不可靠啊—和
梁王私下授受,岂能怪得别人?
在这期间,李广曾创造了一个经典战例: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
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
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
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
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
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
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
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
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
,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
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
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
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
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
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
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
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
,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
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多年之后,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李广已是举国公认的名将之花。新皇帝,新气象,李
广终于从地方来到了中央,被汉武帝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只是多年的边地生涯之后
,李广已告别了中年。
李广有个参照,那就是堂弟李蔡。谁都知道,李蔡才干远在李广之下,可是人家李蔡
到汉景帝时,已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汉武帝时,李蔡更是一帆风顺地升至列侯,官位达
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
李广岂能不忧心如焚,总要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啊!在亲爱的汉朝,哪还
会有比封侯封地更能代表一个人的成功呢?要知道,奋斗了半生,李广还只是个年俸千石
的厅局级干部啊。
汉武帝一改文景之时的韬光养晦政策,时时表现出有所作为的政治姿态,使李广再次
看到希望之光。
李广跃跃欲试,大概又等了四年,李广才正式由卫尉升任将军,带兵出雁门关进攻匈
奴。这次迟来的机会却让李广蒙受了耻辱。
匈奴兵多势众,生擒了李广。受俘的李广被放在绳编的网兜里,被匈奴士兵的两匹马
驮着走,好不狼狈!
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
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
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
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最终逃脱,灰头土脸地回到长安,被判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
死罪,被削职为民。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在伟大的时代,李广只能在闲居中打发光阴。
多年之后,匈奴再犯入辽西太守,李广再次进入汉武帝的视野,被任为右北平太守。
多年的威名,让匈奴望而却步。不久,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征伐
匈奴,可惜这次李广依然是无功而返。
李广自己知道,他太需要一个证明了。他自己常常自言自语: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
,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
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
什么原因呢?
两年之后,命运之神再次敲门。
汉朝将军的后起之秀,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高调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
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好久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这一年
是公元前119年。
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
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
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
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
,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
,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
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
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
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
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
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
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
,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
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
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
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
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
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于是李广拔刀自刎,一地鲜血如同梅花飘落。
【个性点评】
他们曾用诗句这样缅怀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
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有人将卫青和李广放在
一起来对比:“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些诗句不提也罢。
司马迁也曾意味深长地引用《论语》里的话语赞扬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说过之后,他依然意犹未尽,又深情地说:“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
诚信于士大夫也!”说完这句话,他依然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再次旁征博引地说:“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能被司马迁这样一赞三叹地表达敬
意的汉朝人物实在少之又少。
然而,在我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都源于他和梁王的那次私下授受。在“七王之乱”
的政治背景之下,如同惊弓之鸟的汉景帝已不再相信任何诸侯。因此,皇帝对于任何僭越
行为都有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排斥。不幸的是,李广无意之中踩到了高压线。从此,李广
在汉景帝心里就被打入了另册。皇帝手里有的是官帽,也有的是封地,但他却没有理由将
这些赏赐给自己不信任的人。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政治失误从来就没有改正的机会。
因此,终汉景帝一朝,李广一直在第一线疲于奔命,却从来不见提升。生不成名身已老,
时光不会因李广“无功”而停留。
当一个朝代冉冉而去,任你心雄万夫,任你被各界誉为“飞将军”,任你的白羽“没
入石棱中”……全都没什么用途。
责任编辑: 西窗夜雨
--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而大多数人却在放逐中死去 —— 王尔德(英国剧作家)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 —— 雅斯贝尔斯(德)
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多于应该藐视的东西 ——《鼠疫》阿尔贝.加缪(法)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 —— 孟子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