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hair (小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嘉靖大礼议事件始末ZZ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18 15:56:16 2007), 转信

嘉靖初年发生的大礼议事件,是影响明朝嘉靖以后政治格局的一件决定性事件,起因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有点匪夷所思,固执的大臣们一定要他们的新皇帝认他的伯父为父亲,而改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叔叔,改称自己依旧在世的亲生母亲为叔母,他们有他们认可的道德伦理,并把这些道德伦理用在了每一个人身上.但是更为固执的新皇帝宁死也不肯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明朝的那些大臣们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仅仅出于礼仪上的问题,却牵动了整个朝局的变化,很多届内阁因此倒台,很多人因此失去官位甚至生命,又有很多人一跃跨进了历史的最高的舞台,尤其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一个皇帝的性格,让这个刚刚登上皇位的年轻人用几乎速成的方式学回了帝王之学的真谛,至于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那就只能留给历史去争论了.
  
  斗争的序幕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年仅31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苦撑了数月之后,终于没能挺过这个因为落水而重病的难关,在一个孤寂的夜晚病逝在了他的豹房居所,结束了他极有争议的短暂生命.这位年轻皇帝死后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在他十六年的皇帝生涯里,虽然宠幸过的女人无数,却没有一个能给他留下一儿半女.更加要命的是,他的父亲一生也仅仅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活到成年.大行皇帝没有儿子,更加没有兄弟,谁来继承他的皇位?
  
  朱厚照并没有在死前宣布任何人选,他非常抵制做这样的决定,因为他实在无法在生前就承认自己已经断绝了生个儿子的希望.明朝的皇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到他这一代,虽然有过叔侄兄弟夺位事件,但是事实上还是遵循父子相替八世一系的传统,从自己的手里断绝,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然而老天爷可不会这么理解一个凡人皇帝的苦心,所以等到事实证明朱厚照真的没有了生儿子的希望的时候,他的眼睛已经永远闭上了.
  
  这个时候对明朝的政治做决定的是两个人,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大臣杨廷和,他们将替刚刚死去的皇帝决定谁来继承大明王朝新皇帝的位置.其实在朱厚照重病之际,杨廷和已经在瞒着皇帝直接向太后讨论继承人的问题.张太后已经没有其他的儿子可以指望了,她陷入迷茫中,只能向内阁大臣们请教该怎么办.杨廷和胸有成竹,立刻提出了他的人选,兴王世子朱厚熜.
  
  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成化皇帝成年的儿子中的次子,也是明孝宗弘治皇帝最年长的弟弟.孝宗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刚刚去世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随着朱厚照无嗣且自己也英年早逝,孝宗这一脉的子嗣从血统上讲已经绝了,那么按照祖制,就应该从孝宗弟弟们的脉系里寻找继承人,同时根据长幼有序的原则,兴王一脉是最适合的.本来这里有一个问题,祖制有兄终弟及的规定,却没有说侄子死了叔叔可以即位这种言论,所以兴王朱祐杬本人是不适合继承他的侄儿朱厚照的皇位的.但是朱祐杬本人在正德十四年去世,追封为兴献王,那么他唯一的儿子,正在为他服丧还没有继承王位的世子朱厚熜,这位正德皇帝的亲堂弟就成了最适合的即位人选.
  
  这上面的一套说法只是当时杨廷和的一种权宜之计,事后他并不承认,因为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是那么的严重,所以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太多的失误,这些失误被抓住最后成了大礼议事件的转折点.
  
  张太后虽然不喜欢别人的儿子成了皇帝,但是苦于自己没有子嗣,也只能含泪同意.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慈宁宫联合内阁一起颁布了朱厚照的遗诏: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圣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礼宗庙,君临天下。”
  
  这份遗诏当然不是什么正德皇帝的遗言,它只是张太后和杨廷和以朱厚照身份对外公布的自己的意思而已.为什么这里要引这份遗诏的全文呢?因为这份遗诏上面的每一个字对后来发生的大礼议事件都很重要,杨廷和再一次在这里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更加悲哀的是,他的错误还被人抓住了.
  
  同时皇太后还亲自下了懿旨: “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切事待嗣君至日处分. ”内阁和礼部立即派出一个迎君团,以内阁大臣,礼部尚书,勋臣,太监和皇戚组成,浩浩荡荡前往兴王府所在地安陆,迎取他们未来的新皇帝.
  
  此时的朱厚熜正安安静静的待在兴王府中,为他的父亲守孝.虽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但是服丧期限未过,他依旧只是兴王世子的身份.再熬一年,也许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大明王朝亲王的爵位,成为全国四十多个藩王中的一个,但是他始终没有成为藩王,最终他等来的,居然是一个皇帝的宝座,那个前几年安化王和宁王还在抛弃身家性命追求的东西,就这么轻易的砸到了他的头上,当时的朱厚熜都不知道应该是恐惧还是幸福.
  
  迎接新皇帝的首席大臣定国公徐光祚将大行皇帝的遗诏郑重的交在了这位新任皇帝的手中,朱厚熜所能做的仅仅是跪伏在他母亲蒋王妃膝上流泪,母子顿时哭成一团。这并不是什么作秀和表演,朱厚熜对父母的极端孝顺是他整个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在人情上最为值得称道的优点(虽然这些优点并不多),而当时母子二人将要天各一方,即便砸下来的是天子之位,笼罩在他们心头的依旧是层层疑云,他们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以后会发生什么,母子是否还能有相聚的一天。每个人都知道,在此刻,这个所谓的皇帝其实只是大家选出来的傀儡,什么时候能拿回属于他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朱厚熜所迷恋的太上老君才会知道。做藩王虽然级别低又郁闷,至少安全系数高,爬上了金字塔的最高峰,反而更有跌落下来摔死的危险。
  
  陪伴朱厚熜上路的,除了那些朝廷派来的陌生人,就只有他的王府长史袁宗皋了,这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侍从,只有依靠他,朱厚熜才会觉得有一丝底气,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他才十五岁,虽然明朝有比他小的多的皇帝,可是人家一出生基本就是储君,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身边到处是从小就熟悉的辅政官员,朱厚熜看了看身边,除了这个长史,他这个外来户,还能依靠谁呢?
  
  他们走了二十多天才到京城的郊外良乡,朱厚熜停留在这里,因为储君进城是要举行仪式的,他们只能休息,等待第二天仪式的开始。谁也没想到的是,矛盾如此之早的就在京城郊外爆发了。
  
  礼部先派出一名侍郎级别的官员前来欢迎朱厚熜,他向未来新皇帝透露了一个令后者震惊的消息:礼部已经决定,恭请兴王世子以皇太子的礼仪明日从东安门进皇宫进行劝进礼,等待即位。朱厚熜一听非常不理解,我是谁的皇太子?大行正德皇帝的?孝宗弘治皇帝的?本人十五年来压根就没当过一天的皇子,于是他反问说:“遗诏上明明是叫我来继承皇帝之位,没说我是皇子啊?你们这些礼部的礼仪是怎么弄的啊!”那位侍郎无言以对,倒搞的朱厚熜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转向求助袁宗皋。袁宗皋在这些京官面前只能帮助安慰朱厚熜,但却想办法暗示他拒绝,朱厚熜立即会意,明言拒绝了礼部的提议。这位侍郎大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向内阁大臣杨廷和复命。杨廷和这个老姜根本不把朱厚熜放在眼里,联合朝臣集体上疏请求朱厚熜接受礼部的提议。朱厚熜坚决拒绝皇太子的身份,否则拒不入城。双方互不相让,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如同两支军队僵持在了那里。
  
  两边吵架总得有个人出来打个圆场,深宫之中的张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亲自下旨,认为国家不可以长时间没有君主,大家还是让下步,请朱厚熜迅速进宫即位吧!皇太后发话,大臣们自然不敢违抗,于是只能修改礼仪,省略掉皇太子的迎接礼,直接请百官上表劝进。在礼节性的三请三让后,朱厚熜最终“勉为其难”的同意继承皇帝的位置,他将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十一任皇帝。
  
  朱厚熜终于得以从大明门进入皇宫,这是一个皇帝专用门,它第一次对一个还没有穿上龙袍的人开启。初战告捷让朱厚熜略感欣慰,他开始意识到皇权的威力,虽然还不是皇帝,但是毕竟已经能够和百官讨价还价。然而他没有想到,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初战的轻松取胜让他在面对后来的挫折时毫无准备,如果不是运气好,他差一点输掉这场战争。
  
  经过一系列烦琐的劝进,告祭礼仪后,杨廷和给朱厚熜送上了即位诏书。心思缜密的朱厚熜小心的审阅这个由那帮他不认识的陌生人起草的诏书,看了很久,沉默不语。百官们静静等着,不知道新皇帝究竟有什么意见,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只好出声催促。朱厚熜微微一笑,第一次拿起他的御笔,修改了他平生第一道诏书(这位皇帝后来以没事就给大臣们修改诏书闻名,哪怕他对这些诏书很赞同,他也要帮人家修改),他抹去了内阁拟定的新年号“绍治”两个字,在上面写上了“嘉靖”。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正式坐上了龙椅,明王朝的嘉靖时代开始,而大礼议事件,在演完了其短暂的序幕后,正式拉开了它主章节的大幕。

--
莫名其妙被封了,RP不好啊~
宁可胖死,不可饿死
宁可被车撞死,不可被狗咬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7.20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