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hair (小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嘉靖大礼议事件始末ZZ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18 15:57:00 2007), 转信
伯父?父亲?叔叔?
即位后的第三天,嘉靖皇帝立即向大臣提出希望能迎接自己的母亲来北京母子团聚。明代以孝为所有品德之首,大臣们自然没什么反对的,只能派人前去迎接,不过当时已经尽量去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这位皇帝的母亲,至今还顶着个王妃的称号,这究竟算哪门子事呢?这个问题,嘉靖还来不及想,大臣们自然也没人愿意提。嘉靖本人此刻最大的心愿是能看到母亲,为此他甚至亲自去送迎接母亲的使臣,对他们处处提醒,一片孝心,由此可见。
两天后的一次君臣见面会,标志着大礼议事件的开始。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正德皇帝的谥号,最后决定为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这一点没什么争议,大家很快就结束,之后嘉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礼部能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确定主祀和封号。
皇帝要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加封号,这完全是合理要求,当时的礼部尚书是毛澄,他接到这样的命令后却觉得非常的棘手。皇帝的父亲加封号,那一般都是追封为什么什么皇帝,很少见过老子是什么什么王而儿子是皇帝的,即便是农民出身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虽然其父亲朱五四(世珍)同志一辈子都不知道皇帝是什么玩意儿,但是从其以上四代那都是明朝人拜了三百年的先祖皇帝,如假包换。但是明朝的宗祀是孝宗一脉传至武宗,如果追封至兴献王,那孝宗武宗这一脉算什么呢?也许这个问题我们现代人觉得非常的无趣,根本不足以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在那个时代,大宗小宗,宗脉延续的观念非常强,礼仪上的稍微变化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的说法,中国古代有跟多东西最后争的不过一个“名”字,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毛澄去请教杨廷和,杨廷和还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好像自己是诸葛亮,什么都在掌握中,对付一个那样的十五岁小孩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他猛做功课,从古史选了两篇文给毛澄看,毛澄一看,终于拨云见日,醍醐灌顶,大喜过望,两人一商量,决定就按照这些例子办。
这两篇文写的分别是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故事。汉成帝一直都没有儿子,于是他在宗亲中选择了共王的儿子定陶王立为皇太子,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儿子养在身边一直到其继位成为汉哀帝。为了延续共王的子嗣,又从楚孝王那里选择了一个孙子以继作共王的子嗣来接替共王的位置。宋代的例子和这个基本差不多,宋仁宗也没有儿子,于是从濮王那里找了个孩子养在宫中改名变成自己的孩子以备继承皇位,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宋英宗。
这些典故其实在杨廷和之前武宗皇帝没有驾崩的时候就有人想到过,那就是那位著名的在正德年间造反的宁王朱宸濠,事实上造反并不是宁王当初想的最佳方案,当时年近30的正德皇帝无子,于是宁王就试图推荐自己的儿子或者孙子给正德充作子嗣以继承皇位。但是首先正德最不喜欢人家说他这辈子只能找养子而不会有儿子(事实上他也才不到三十岁),所以根本不会赞同这样的建议。其次,即便找一个继承人也会在燕王系“厚载翊常由”的“载”字辈里选一个,宁王这一脉距离帝宗实在太远了。最关键是一个很搞笑的问题,朱宸濠是水旁朱元璋第五代后裔,与宪宗朱见深是一辈的,武宗朱厚照是火旁朱元璋第七代了。名义上这位宁王是当时皇帝的叔祖父,那么他的儿子呢?自然是比武宗还要高一辈的叔父,即便是他找个孙子也和武宗同辈,怎么来充作皇子呢?当皇太弟?武宗的堂弟以如今的嘉靖皇帝为首那里齐刷刷的有一群,用的着你这个不是“厚”字辈的么?
无论这个事情的成功可能性是多么小,但是我们姑且假设他成功了,那么杨廷和今日找出的这两个例子实在太有说服性了,但是,老成谋国阅历极深的杨首辅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如今这位新皇帝的身份和他所举的事例差异是如何之大。首先,嘉靖继承的是他的堂兄的皇位,而不是他的伯父孝宗的皇位,这和定陶王与濮王有本质的区别。其次,当年的定陶王和濮王是分别被汉成帝与宋英宗生前就养在宫中指定为继子从而成为皇太子并最终继承皇位的,而如今我们这位嘉靖皇帝一辈子连孝宗什么样都没见过,而那位在地下的孝宗皇帝更是压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个叫朱厚熜的侄子(或者按照某些大臣的说法应该叫“儿子”)存在。这种继父继子的关系从来没有事实存在过。杨廷和也许是出于自信,在最关键的时刻却搬了块石头狠狠的砸了自己的脚,可悲的是旁边身为礼部尚书的毛澄跟着瞎起劲却一点没看出来,全身心的投入于对这位首辅大人的崇拜中。也许是当局者迷,一群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居然没有一个小小的观政进士看的透。
当然,此时的嘉靖皇帝是个十五虚岁的小男孩,放在我们今天不过是个刚上初中的中学生,现在的初中生大多你能指望他把中国的朝代说全了就很了不起了。嘉靖虽然幼年也曾受过在史学方面比我们现在同年龄的人要高的多的教育,但是那些大学士们都一个个着了道,更别指望他这么个小孩能看出什么来。几天之后,经过毛澄尚书的一番润色整理,他们递交给了皇帝一份让他差点连下巴都惊掉下来的奏疏,奏疏的大致内容是:我们召集了六十多个大臣进行商议,充分参考了古代礼制和历史,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遵照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例子,把益王的第二个儿子崇仁王朱厚炫找来改作兴献王的子嗣,继承兴王的王位。至于皇帝嘛,你以后应该称呼孝宗弘治皇帝为皇考,而你原来的父亲,应该改称其为皇叔父兴献大王,至于你那个正在路上赶来皇宫的母亲,见了面之后要叫皇叔母兴献王妃。以后你要祭祀自己的亲生父亲了,要记得自称自己为侄皇帝。并在最后得意的宣称这可是我们想到的隆重正统和尊崇本生两者兼而考虑的最完备方案,绝对应该为以后的万世所效仿。
嘉靖在勉强找到了自己的下巴后,当然是极尽所能的大骂,难道老爸和老妈是可以随便换了玩的吗?但是以他那个时候的知识水平,想在礼制这个问题上和那群博览群书的老学究们辩,那基本就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而且他自己也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可辩的地方,怎么办?他是皇帝,虽然无奈但还存有一项权力,就是驳回,再议。
一切当然尽在那群政治老手的掌握之中,毛澄在装模作样等待了几天以表示自己确实是在礼部召集了群臣见了面议论过了之后,再一次把几乎相同的奏疏送到了皇帝面前,并大加阐述这样一个决定如何符合古礼,如何最能体现兼顾,如何最能体现对兴献王的尊崇。之后附带上一本宋代程颐写的有关濮王的《代彭思永议濮王礼疏》,让这位新皇帝好好学习一下古代的圣人大贤是怎么看待类似这样一种事情的。内阁三位大臣杨廷和,蒋冕,毛纪顺带代表全体内阁联名上了个奏疏表示对礼部这种决定的强烈支持,并提出,我们还可以对古代的做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等以后皇上你有了很多儿子,让第二个儿子去继承朱厚炫兴王的王位,再给本是郡王的朱厚炫封个亲王,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多么完美的计划啊。
嘉靖自然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完美,他强压着怒火,无奈的在奏疏做如旧的批复:驳回,再议。之后又加了一句,请博考前代的典礼。虽然他知道给这帮人博考即便考到什么东西也不会告诉自己的。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位皇帝也许这时候要真的愁一愁自己以前书读的不够多了。
他不能坐以待毙,要改变策略才行,于是本身就对首辅大人尊崇有加的小皇帝对杨廷和的感情攻势立即增加了一个档次,他没事就请杨廷和去喝茶聊天,好言慰问,虚心请教,两者在一块嘉靖把自己的心态搞的像个臣子好像对面那个才是皇帝,基本能想到的官爵都给他加上。明朝自张辅之后,生能为太师这一最高官职的只有后来鼎鼎大名的张居正一人,而且这还是万历皇帝在张居正临死之前赐予的,而嘉靖就曾经试图给杨廷和加过太师的衔,不料老杨全然不买帐,茶照喝,话照谈,赏赐坚决不要,臣子的礼节尽数做到,但是原则问题没的商量。
果然,礼部再一次递进的奏疏依旧和前篇一样,只是继续增加对皇帝的谆谆劝诱言语,让他明白这个礼的问题是无法辩驳的,只有照我们指定的明路走,才是最适合大明礼法主义的光明大道。之后内阁以及其他大臣也上疏劝慰皇帝,希望皇帝能认清事实,不要再固执于血缘和礼法这样的问题。
嘉靖是一个固执的人,他还没有认输,虽然他在心底里接近于崩溃,但是他依旧固守着不能舍弃自己父亲的道德界限。虽然名义上他作为皇帝还有驳回的权力,但是他也知道,这种驳回的次数已经到了能用的极限了,再驳下去,那群大臣就会视其对臣子的藐视,一群一群的上到内阁大臣下到礼部尚书的辞职信会堆在他的桌子上。他必须要拖延想办法,于是先把这篇奏疏留中不发再说。只是他还能做什么呢?那位博览群书的兴王府长史袁宗皋,嘉靖满怀期望的在他刚刚登上皇位就加封其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视他为亲信,希望在一个陌生的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权利顶峰世界里能帮助自己。结果袁宗皋在进入京城后不久就患病身亡。所以他的身边现在什么人都没有,母亲还在千里之外,他的目光只能绝望的投向身边的小太监,如果这一招不行,他就基本没招了。
几个时辰之后,毛澄尚书大人在府邸接到了一位不速之客,听看门人说是皇帝派来的太监,毛大人当然吓的什么活都放下,穿戴整齐在大厅迎接这位钦差内使,因为这个时候派太监到他府上来肯定是传递皇上口谕的。毛澄看到太监进门正准备下跪听旨,结果这位太监上来扑通就给毛大人跪下不停的磕头,搞的毛澄完全摸不着头脑,连忙扶起这位太监问是怎么回事。太监略带哭腔的说,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让我请求尚书大人,说“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伸”,请大人一定要更改上次对议礼的结论。说完从背囊里拿出些黄金,说这是皇上给尚书大人的,希望大人笑纳。天真的嘉靖做了一件很符合他年龄的蠢事,毛澄这种纯读书人自然不会被这些东西给收买,相反,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皇帝对他的侮辱,愤愤的说:“老臣虽然年纪大了,脑子也有点糊涂,但是毁坏典礼的这种事情我是干不出来的,如果皇上真的要执意如此,那老臣只好选择一去,从此不再参与议礼。”皇帝的求情和私房钱都没能起到效果,这位太监只能怏怏而去,等待嘉靖的是彻底的绝望。
--
莫名其妙被封了,RP不好啊~
宁可胖死,不可饿死
宁可被车撞死,不可被狗咬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7.2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