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hair (小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嘉靖大礼议事件始末ZZ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18 16:00:22 2007), 转信
血溅左顺门
嘉靖取得了在大礼议事件上突破性的胜利,也让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们感觉非常的尴尬。对于挑头站在嘉靖一边的大臣,杨廷和对他们非常的不满,站在权力的角度上,他当然不喜欢这些人阻挠自己的既定政策,站在文人观点的角度上,他也觉得这些人没有遵从儒家的德观念,甚至出于自己的理解,认为张璁等人是完全的政治投机。
张璁的观政进士期满,要被授予职务的时候,杨廷和将他调到南京去做刑部主事,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在张璁走之前,杨首辅很明确和张璁讲,你本是可以不用到南京去的,现在只能让你委屈了,以后不要在大礼议的事情上来为难我。在张璁之后,其他几个支持嘉靖的大臣被相继调任外地为官,嘉靖身边的参谋越来越少,但是嘉靖却变的越来越成熟。
在安排妥当了母亲之后,嘉靖开始进一步谋求对自己生父的尊崇。现在他的父亲已经是兴献帝,为了要大家承认他的生父确实是自己的父亲,他还必须要在帝前面加上一个“皇”字。
结局可以预料,杨廷和再次使出强硬手段,封还了皇帝的诏书,拒绝执行皇帝的此类旨意思。嘉靖把他们找来辩理,但是内阁和礼部的姿态是不会变的,他们所坚持的只有一条,如果皇帝坚持要一意孤行,内阁和六部大多数官员将会以总辞职来应对。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给打破。有一天皇宫中莫名其妙起了大火,烧了三座小宫殿,内阁大臣们立即抓住时机,借题发挥说一定是皇帝硬要不遵守礼法,触怒了天意,所以上天对大明给了一个小小的警告。
当时的杨廷和绝对还不熟悉嘉靖的爱好,四十年之后估计全世界都知道嘉靖的命门在那里,那就是迷信。朝臣们的说法换成一般的皇帝一定是震怒不已,但是嘉靖是很相信天道的,心中确实拿不定主意是不是上天给的警告,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要做一些改变,于是停止了对加“皇”字的要求。
深宫中的嘉靖在政治上逐渐成熟,开始熟思如何改变对付那些朝臣的办法,首先他知道,现在有大臣是站在自己一边的,而且在理论上自己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是问题在,杨廷和及其志同道合者掌握了这个王朝的政治中枢,他们把握住了九卿的几乎所有位置,在科道上又有大批的学生和朋友。任何想要明确支持嘉靖的臣子要么不敢说话,要么说完话了就和张璁一个下场去外省做官。要改变形势,必须要做到一点,就是慢慢的更换掉这个政府里的主要人员,要支持自己的人参与进来,能为自己说上话。皇帝固然斗不过全体大臣,但是皇帝可以联合一部分大臣斗倒另外一部分大臣,这几乎就是嘉靖未来四十多年里操控这个庞大的政治机构得心应手的精髓所在,可怜他的孙子一辈子都没能理解。
最先被嘉靖拔掉的就是那个非常讨厌的礼部尚书毛澄,这完全是靠运气,因为毛澄生了重病,只能请求致仕。对于这个垂死之人,一般的皇帝都不忍心让他们继续操劳,何况是这个恨不得他早点滚蛋的嘉靖。年轻的皇帝立即很“惋惜”的接受了这个老尚书的辞职,希望他早日回乡养病,但是毛澄没有等到看到故土的那一天,在回家途中病死。没过多久,刑,户,兵三部尚书也相继因为各种原因致仕,正德朝的原班人马,除了内阁还在,大多经历了调整。
嘉靖二年十二月,明朝的朝局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起因是嘉靖要求内阁拟定诏书命令一些太监到江南去提督织造事宜,杨廷和以扰民的理由拒绝,嘉靖一再的要求,都没有得到内阁任何人对于拟定诏书的同意,纵使他大发雷霆也没有用。
君相之间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虽然表面上皇帝依旧很尊敬首辅,在其面前完全是学生的姿态,首辅也尽数做到对皇帝的礼仪,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双方已经毫无信任可谈了。你杨廷和再亲,亲的过自己的父亲么?如果连父亲都认不了,又何必把你这个名义上的先生尊的跟神一样?杨廷和在这场争论之后,再一次向嘉靖提出了辞职申请。其实当时的嘉靖也在挽留和允许之间徘徊不定,因为他很确信自己的政治能力在没有完全的合格之前,他永远需要杨廷和这样的首辅,于是一开始他还是试图挽留,但是杨廷和似乎态度非常的坚决,最终,嘉靖几乎是半情愿半不情愿的允许了杨廷和的辞职,并试图给予他所能给的最多尊荣。
这个正德皇帝无比信任的内阁大臣,曾经达到了内阁首辅所能有的权力顶峰,在此之后连张居正的权力都未必高于他,但是还是离开了政治舞台。他的继承人无论是蒋冕还是毛纪都缺少杨廷和身上那种不可或缺的政治能力和政治魄力。在早熟的嘉靖面前,他们早已经不是对手,大礼议事件在这个时候事实上已经决定了他最后的归属。
当然,一切还是需要有导火索,嘉靖已经不方便重提大礼议事件,他只能等待机会。机会果然就被他盼到了,这个人物还是和张璁有关。张璁被调到南京以后,认识了一些同事,经常聊起大礼议的事情,发现很多人和自己持有相同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叫桂萼的也是刑部主事,看问题很深刻,他们于是就经常研究一些古礼上的问题,最终由桂萼写成一篇奏折交上了嘉靖帝,重新要求给兴献帝的帝号上加一个“皇”字。
嘉靖有了这么一个把事情挑起来的人自然很高兴,把他的奏疏交给了礼部讨论,礼部的官员虽然毛澄已经走了,但是接替的尚书还是还支持杨廷和的,他和内阁的一些大臣们出面反对,但是又完全驳不倒桂萼的理论,在嘉靖的强硬姿态下,只能以辞职相威胁。嘉靖本就不喜欢这个新任礼部尚书,巴不得你辞职,立即允许其致仕。他心中已经有了好的礼部尚书人选,南京兵部侍郎席书是支持自己的,他决定让他在做下一任的礼部尚书。
部分朝臣们无力的坚持无法抵抗住嘉靖和一些大臣内外的强硬压力,兴献帝最终变成了兴献皇帝。当时嘉靖已经要张璁和桂萼到京城来参与议礼,两个人在路上终于帮皇帝做了一件他最最想要做的事情,在“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考”。
有人可能觉得嘉靖一步一步的进逼有得寸进尺之嫌,事实上,以前所谓的“帝”,“皇”诸字一切的一切都是为这个“考”字服务的。为什么?因为嘉靖的本质目的是想要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变成自己真正的父亲,而那个孝宗皇帝变成自己的伯父。他现在依旧称呼着明孝宗为“皇考”,那就是在承认自己是明孝宗的儿子。只有确定了“考”这个字,才能让他名正言顺的喊兴献帝为爸爸。同时自己作为皇帝的身份,也只有在先给自己的爸爸加上“帝”“皇”这些定语,才能有讨论“考”这个字的可能。
京城里的一些朝臣们对皇帝称呼自己的父亲为“本身考”意见并不是很大,但是当张璁等人提出两考并尊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行为,要求称呼孝宗为“皇伯考”时,很多怀念孝宗的臣子等于已经被逼到了底线,他们无法容忍在他们心目中那个令人爱戴的完美的孝宗皇帝会落到没有后嗣子祀断绝的下场,于是一种对张璁等人的积怨开始在京城很多官员中蔓延。
这里面最激动的人当属杨廷和的儿子,当时在翰林院当修撰的杨慎。对于这个才子,大家应该有所熟悉,因为他正是我们熟知的那本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这个年轻的官员召集了当时朝廷里同样年轻的一些愤怒青年,在一起集会,高呼要等张璁来了之后去打死他。张璁和桂萼像做贼一样偷偷进入北京,要么就躲在自己的住处,要么就躲进关系好的勋臣的家里。基本上哪里是他们的庇护所,墙外就是一群在外面抗议并声称要打死他们的明朝官员,情景好不热闹。
年轻的官员一般都喜欢用口水和肢体来解决问题,老成一点的则都把怨恨化在笔上,纷纷上书弹劾张璁桂萼,甚至要求皇帝将他们处决。嘉靖对这些人不屑一顾,现在只有自己的支持者才能帮自己完成他心目中那最重要的目标。画上的孝宗皇帝,也许很快就再也不用叫他父亲了,他终于能成为自己亲生父亲完全的儿子,还不再是半个,他这个时候最无比的需要张璁,需要桂萼,需要席书,需要那些上书请求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的臣子,他怎可能会杀了他们?
嘉靖在那些赞成派大臣的支持下,终于下诏书决定去掉称呼兴献帝“本生考”中本生两字,正确确定他为自己的皇考,同时也意味着孝宗皇帝将正式失去皇考的身份。一场巨大的政治运动在积蓄,内阁拒绝草诏并提出总辞职,科道无数的言官上书表示强烈的反对,嘉靖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从太祖之后就再也没有过的强硬姿态,他对反对奏疏丝毫不理睬,坚持要把自己的这一道旨意给贯彻下去。
嘉靖三年七月十五日,上朝结束,皇帝和大臣们依旧对这个问题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一群官员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在下朝的路上和同僚们互相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大家都越来越觉得保住孝宗皇考之名越来越绝望。吏部的一个侍郎何孟春在宫门口拦住百官,大声的说:“想当年宪宗朝的时候,百官在文华门哭求,要为慈懿皇太后争葬礼,宪宗皇帝不是从了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效仿这样的故事呢?”旁边的杨慎一听立即刺激到了自己愤怒的神经,立即站了出来,撩起他的朝服,慷慨激昂的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多年,今天正应该是仗义死节的时候。”其他官员无不被振奋,立即跑到皇宫的各个地方,把另外的大臣拦住召集过来,带头的几个就地做了一番振奋人心的演说,把所有在场官员的情绪都挑动起来,并且说:“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
宪宗成化皇帝的生母是周贵妃,而他的父亲英宗皇帝的正室是钱皇后,英宗和钱皇后曾经共历患难,夫妻感情非常之深,在英宗临死之前除了取消殉葬制度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希望以后钱皇后能和自己合葬,但是周贵妃出于嫉妒的心理一直阻挠这件事情,生为儿子的宪宗也没有办法,在危机时刻,明朝百官一起约定到文华门哭求宪宗,最终使皇帝本人改变了决定,让钱皇后和英宗能够合葬。
于是,各部院尚书,侍郎,都御史,寺卿,府丞,通政使司,参议,翰林院侍讲,修撰,六科给事中等一齐二百二十多位官员来左顺门外广场,齐刷刷的跪在左顺门前嚎啕大哭,哭声响彻整个紫禁城,大家高声呼喊孝宗皇帝和太祖高皇帝,要求嘉靖改变决定。
哭了一阵,有人发现跪着的群臣里面居然没有内阁大臣,大声疾呼:“辅臣尤其应该力争!”于是立即有官员去内阁叫人,毛纪等内阁大学士不敢怠慢,立即带领全部内阁赶来,一起加入了跪哭的行列。
当时的嘉靖刚刚下朝在休息喝茶,突然听到外面嘈杂的哭声,非常的震惊,在弄清楚事件缘由后,立即叫几个太监去左顺门,要求大家都回去,但是无人理睬,大家一定要有一个说法才肯退去。嘉靖只能忍着怒火一次又一次派人去说服诸位大臣请他们回去,从当天的早上七点跪哭开始,一直劝到下午一点,强硬的大臣们既然选择了在这里跪哭就没有做主动放弃的准备。双方在僵持了三个时辰之后,嘉靖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他觉得一味的劝说根本没有用,要给这些人点颜色看看才行。
于是他命令锦衣卫去抓了八个级比较低的带头官员,以表惩戒,借此恐吓百官全退。但是这一做法对那群义愤填膺的大臣来说等同于火上浇油,大家的情绪更加激动,哭声更加响亮。杨慎和另外一个官员甚至激动的站起来冲到左顺门前使劲拍打宫门。在再次调停无果后,愤怒的嘉靖下令将在左顺门哭的五品以下共一百三十四名官员全部抓起来投入诏狱。其他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待罪。
第二天,在朝臣和皇帝的极度对立中,嘉靖举行了为自己的母亲上慈仁皇太后尊号的典礼,有一半以上的尚书和侍郎拒绝参加。嘉靖愈加的恼怒他们这种藐视自己的行为,在锦衣卫过来问正关着的那群下级官员如何处理时,嘉靖下令参与左顺门事件的官员,四品以上停发俸禄,五品以下廷杖。于是当天跪哭的所有五品以下官员遭到了廷杖惩罚,有十六人被杖后伤势严重,无法治愈最终身亡。
之后,内阁大臣毛纪请求致仕,立即被批准。愤怒的嘉靖在了解了当天的实情后,将带头的杨慎等七人再一次抓起来廷杖,然后全部削籍为民。
几天后,嘉靖的父亲兴献帝的神主到达了北京,嘉靖为父亲加上了“皇考恭穆献皇帝”的尊号。谁也没想到,大礼议事件,也这样一种激烈的矛盾方式落下他的大幕。之后嘉靖所做的把父亲的神主推向太庙,写书来表明大礼议从理论上的正确以及清除自己的反对党这类行为,只能说是这一事件的后续了。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历史上发生过三次百官哭求事件,最温和的是宪宗时代,成化皇帝很顺从的答应了百官的要求。正德和嘉靖都面对过百官哭求,最终无奈都动用了廷杖,正德失败的地方在于,他即便用了廷杖,也没能完成自己的政治主张,依旧还是屈从于大臣的政治压力。嘉靖是唯一的胜利者,在明朝十六个皇帝中,大多温和偏于软弱,太祖,成祖和嘉靖是性格上最果决对大臣最严厉的三个皇帝。嘉靖在被推上皇位的时候几乎不懂任何的政治手腕,但是正是因为这一事件,他迅速锻炼成了明代诸位皇帝中最懂得控制政治的皇帝之一,此后他的历届首辅,无论张璁,无论夏言,无论严嵩,无论徐阶都是他整个棋盘上的一个棋子。他很会利用大臣来控制大臣,明朝在宣德之后皇权就逐渐降低,一直到他那里甚至诞生了杨廷和那样强势的内阁首辅。嘉靖在任上提高了明朝皇帝的权威,使得内阁的权力有了进一步的下降(当然,太监的权力降的更低),但是他的后任几位皇帝也都再没有学习到他身上的权略术,他提高的皇权很快降了下去,阁权再次膨胀,直到万历的时候皇帝已经说不动大臣而天启的时候皇权需要借助于宦官来和百官抗争。明王朝的政治斗争就是这样在权力与权力的平衡中,跌宕起伏。
--
莫名其妙被封了,RP不好啊~
宁可胖死,不可饿死
宁可被车撞死,不可被狗咬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7.20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