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从乞丐到元首-8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y 26 16:25:17 2001), 转信

发信人: jackson (冷冰冰),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Thu Jun  3 18:20:04 1999) , 站内信件

(5)
    希特勒将精力转向西线后,便于7月19日动身前往意大利北部,与墨索里尼进行第十
三次会谈。会谈地点设在费尔特雷附近的富丽堂皇的加吉亚别墅。会议于上午11时准时开
始。希特勒与墨索里尼面对面分别坐在太师椅上。围绕他们而坐的是军事将领和外交要员。
由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互相在等待对方首先发言,会场上出现了片刻令人难堪的沉默。这是
个很奇怪的前奏,更像是男女两家安排嫁妆的会议。元首终于首先开口,谈了政治和军事的
总的形势,讲得心平气和。墨索里尼叉着双腿坐着,双手抱着膝盖,不动声色地听着。他的
坐椅太宽太深,他只好坐在椅边上。突然,希特勒向意大利人猛攻,说他们散布失败主义。
此时,墨索里尼坐立不安,紧张得伸出一只手去摸脸的下半部。
    墨索里尼不时压迫背上的某一点――显然,那里在作痛;有时,他又深深地叹一口气,
像是顺从,又像是讨厌――希特勒依旧在独白,嗓门越来越粗。为了掩饰其痛苦,他用手巾
擦了擦脑门。希特勒毫不留情,继续滔滔不绝。12时55分,一个副官在他耳旁嘀咕了几
句,希特勒仍口若悬河,不断地向已吃不消的意大利总理保证,只要意大利与德国一样,毫
不动摇,决心战斗下去,危机便很快会被克服。他说,每个德国人都怀有进行征服的意志,
15岁的孩子都已在操纵高射机关炮了。“假若有人对我说,我们的任务可以留给下一代人
去完成,那么,我就回答说,情况并非如此。谁也不能说,未来的一代将是一代巨人。德国
花了30年才得以恢复元气,而罗马却一蹶不振。这是历史的声音。”
    1时整,那个副官又在对希特勒耳语。别人以为这肯定是急事。这次,他脸上露出了不
悦的神色,结束了他的讲话。他宣布,会议到此结束,众人进午餐。在希特勒高谈阔论中,
墨索里尼始终一言不发,使其他意大利人愁肠百结。他连一次也未起来反驳,也不想进行解
释。他未告诉德国人,用不了一个月,意大利军队就不再会有办法或意志去进行有效的抵抗。
    5天后,意大利总理又再次硬着头皮去听任别人谩骂――这次是他自己的“法西斯大议
会”在骂。自1939年以来,这是首次召开的会议。大会就他在战时的行为进行长时间的
、详尽的辩论后,提出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恢复君主立宪制,将武装力量交由国王指挥。此
议案以18比9的票数获得通过。
    次日,7月25日,酷热的星期天,墨索里尼晋见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他试图控制
自己,但他手中的讲稿纸却在咯咯作响。国王令他勿再辩解;再战已徒劳;意大利已被打败
,军人已不再愿意为法西斯主义作战。他要求墨索里尼辞职,跟着便披露,他已指派彼得
罗?巴多格里奥元帅为政府首脑。“对不起,对不起。”门外,人们听见他在说。“解决办
法只能如此,没有别的。”个子矮小的国王陪他走到前门,与他热烈握手。正当墨索里尼步
出大门时,一个手持卡宾枪的军官迎了上来,说国王陛下令他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墨索里尼
嘴里正在说这没有必要,便被领进警车。他被捕了。
    当晚9时30分,希特勒向他的军事顾问们宣布“墨索里尼已辞职”,令他们大吃一惊
。政权已被他们的死敌巴多格里奥接管。希特勒为众人压了惊;约德尔建议,在收到罗马发
来的详尽的报告前,切不可轻举妄动。希特勒直率地答道:“这自不待言,但我们必须提前
筹谋。毫无疑问,他们一方面叛变,一方面又会宣布仍然忠于我们;但这是叛变。不消说,
他们是不会忠于我们的……反正,某某先生(巴多格里奥)直截了当地说过,战争将得以继
续,但此话一文不值。他们不能不这样说。不过,我们也可玩同样的把戏;我们要作好准备
,把烂摊子抓过来,还有那些贱民。我明天派人带命令去见第三装甲师司令,叫他带一支特
种先遣队去罗马,把政府成员、国王――把那些渣子,最主要的是即位王子――抓来,把那
些流氓,特别是巴多格里奥及其同伙,全都抓来,一个不漏。然后你再看他们如何爬来爬去
告饶吧。用不了二三天,那里又会发生政变。”
    在午夜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又发布了更多的指示。第二伞兵师必须作好在意大利首都
地区空降的准备。“必须占领罗马。谁也不准离开罗马,让第三装甲师开进去。”有人问,
通向梵蒂冈的通道是否应该占领。“没有关系”,希特勒说,“我要去梵蒂冈。你以为我会
为梵蒂冈犯愁吗?把那个权力取消。所有外交使团都会跑到那里去躲藏。我才不管那一套。
如果全都在那里,我把所有猪猡都赶出来。完事后我们再对他们说声对不起。这很容易办到
。我们在打仗呀。”
    在他的几个秘书面前。他勉强控制住了自己。“墨索里尼比我想象的要软弱得多。”他
喃喃地说着,好像在自言自语。
    “我亲自给他把守后方,他却缴了械。嗯,我们永远也不要靠意大利这个盟国。我相信
,没有这个不负责任的国家,我们的日子会好过些。”
    他派人去把他认为在危机中最值得信任的两人找来――戈培尔和戈林(关于后者,他曾
对他的将领说过,“在目前时局下,谁也比不上戈林元帅这个顾问。在危急中,元帅残酷无
情,镇静自若。我常注意到,在危险时刻,他是个铁人,毫无恐惧”)。上午10时,三人
见了面;半小时后,里宾特洛甫(肺炎刚愈)也赶来参加。希特勒镇静而“自信地”怀疑,
墨索里尼之退休并非自愿。他已被捕。这就意味着法西斯主义已危在旦夕,他们必须设法,
尽一切可能,不让它垮台。他谈了他的计划,准备在罗马周围投下一个空降师,把国王和王
室,巴多格里奥及其一伙走卒,全部逮捕。
    几乎就在意大利发生的灾难一结束,汉堡便遭到了地毯式的轰炸。至8月3日上午,全
城已烈火熊熊,成了一片废墟。占地面积24万多公亩的住宅、工厂和办公楼被夷为平地,
7万多人被炸死。希特勒大怒,认为这一恐怖袭击系犹太人干的。他指责包括波特尔和哈里
斯在内的英国空军指挥官为犹太人或半犹太人。从心理上说,汉堡的覆没与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样,都是毁灭性的。这对普通公民是如此,对希特勒的一帮武士们也是如此。据他的新闻
官的日记说,在视察汉堡被毁的情况后,戈培尔“大惊失色”,首次向下级提出了这个问题
:“要是失败了,我们怎么办?”他随身携带一支手枪。
    不久前被称为“镇静自若”的德国空军头子戈林,更是被这次轰炸搞得沮丧不堪。“我
们看到的是一幅令人心碎的惨象”,被匆匆召至戈林办公室的人们之一的阿道夫?格兰德回
忆说。“戈林完全垮了。他一手放在桌上,一手托着脑袋,嘴里喃喃自语,听不出字句。我
们在那里站了一段时间,很是狼狈。最后,戈林强打起精神,我们目击了他最失望的时刻。
他已丧失了元首对他的信任。”

(6)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不久,斯大林便向德国作了一次和平试探。此后,与敌和谈便成了德
国外交部常常谈论(非公开)的一个话题。卡纳里斯海军上将(他自己就曾试图通过宾夕法
尼亚州前州长乔治?埃勒秘密地与罗斯福打交道,但未成功)认为,苏联的这一提议是严肃
认真的。于是,他便劝说里宾特洛甫将此建议提交给元首。里宾特洛甫以备忘录的形式将它
呈送了希特勒。希特勒很生气,将它撕得粉粹,还威胁说,谁自作主张在暗中调停就将谁处
决。他说,不到陆军重新获得主动权,谈判是绝无可能的。他甚至禁止里宾特洛甫再提此事
。外长胆怯地建议,缩小在欧洲的征服计划,使之易被同盟国接受。希特勒气得七窍生烟。
“相信我好了,我们必取胜”,他说,“我们所受到的打击是个教训,它告诉我,我们应越
来越坚强,应冒一切风险。这样做后,我们便能取得最后胜利。”
    里宾特洛甫极端秘密地将此事透露给了弗里茨?赫塞。为安全起见,他们的谈话是在”
狼穴”附近的林子里散步时进行的。其时是3月某日,天突然下起了雪。“现在的唯一希望
是”,他说,“在我们的对手中至少有一人能变得明智些。英国人当然必须明白,把我们交
给俄国人,这是疯狂举动。”他眼中噙着泪水,但他很快便振作起来。他叫赫塞绝对保密。
    数天后,两人又在雪中散步。“得想想法子”,里宾特洛甫说,“说服英美两国,他们
正在打的这场反对德国的战争是愚蠢的。”难道他们还不明白。德国的失败不仅帮助了斯大
林,而且还会打破欧洲的力量平衡吗?难道他们没看到,他们自己的世界地位也将受到损害
吗?苏联的军事潜力业已较西方同盟国的优越。“我们就不能找到法子,让英国人和美国人
明白,苏联的胜利不正是与他们所需要的正好相反吗?”在英国呆过多年的赫塞认为,这是
不可能的。对苏联之取胜,这两个同盟国并不过分担心。与德国不同,英美两国均未直接经
受过布尔什维主义造成的恐怖。
    里宾特洛甫手下一个名叫彼得?克莱施特的工作人员,已在私下作出努力,与俄国议和
,虽然希特勒已有明确指示在先,不准再与苏联驻瑞典大使科伦泰夫人联系。他的中间人叫
埃德加?克劳斯,是个来自东欧的来历不明的商人,俄语和德语都讲得不好。他住在瑞典,
妻子是有俄国血统的瑞典人。十月革命前,克劳斯见过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现与苏联驻斯德
哥尔摩大使馆有联系。当地的德国人都把他看作“不是牛皮大王就是间谍”。在与大使馆的
官员进行两次长谈后,克劳斯于1943年6月18日向克莱施特报告说,苏联人决定,”
不再为英美两国的利益再多打一天,甚至一分钟。”他们觉得,被意识形态所蒙蔽的希特勒
,中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奸计,被他们推进了战争。他们一方面觉得红军能战胜德军,另方面
又怕在战后与西方国家的“钢制武器对垒”时会处于极端软弱的地位。苏联不信任英国和美
国,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他们还未就战争目标和疆界问题明确表态;对欧洲的所谓第二战
场,也未明确地许诺什么。英美两国在非洲的登陆,似乎更像是保护他们自己的阵线不受苏
联的侵犯,而不是对轴心国的进攻。所以,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所作的许诺,克劳斯说,苏联
是不会信以为真的。另一方面,被希特勒占领的大片苏联领土,又是个值得谈判的目标。一
项具体的买卖立刻可以成交。
    斯大林只需要两样东西:和平得以维护的保证和经济援助。这个建议似乎很有点儿引诱
力,因为克劳斯的消息显然是直接从苏联人那里得来的。但是,克莱施特本人却时时都有可
能是苏联玩的把戏的受害者。当晚,他在街道漫无目标地瞎转了几个小时,拿不定主意。最
后,他决定,只要有结束战争和使欧洲免遭苏联入侵的可能性,那怕最小,他就没有别的选
择。次日上午,他飞赴柏林,以“坦白交代”他破禁进行的对话内容。但是,他在坦贝尔霍
夫机场一下飞机便被逮捕,理由是,他一向与“犹太人克劳斯”密谋。
    克莱施特受到了海德里希的继任人恩斯特?卡尔登勃鲁纳的审问。此人身材魁梧,身高
两米出头,尖下巴,苍白的脸上横着一条刀痕;双臂瘦长,活像猿猴的上肢。克莱施特直言
不讳地阐述打动了他。他说,这听来不假。克莱施特否认克劳斯是犹太人。这点,卡尔登勃
鲁纳相信了;克劳斯仅被判软禁。两周后软禁便被取消。此后,他便转向另一项危险较小的
工作:重新安置爱沙尼亚籍的瑞典人。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不久,和平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
――这次是里宾特洛甫提出来的。那年夏季,德军在库尔斯克遭受失败后,里宾特洛甫便觉
得,德国之失败已不可逆转,他应该冒犯元首的虎威。8月16日,他在“狼穴”召见克莱
施特,对他说:“我把你找来,目的是要你讲讲北方那件荒唐的事。我指的是你在斯德哥尔
摩与那个犹太人见面的事――在它归档盖棺定论前,我再听听。”在尔后数小时内,两人详
尽地分析了克里姆林宫种种动机。
    希特勒虽有令不准再提谈判一事,里宾特洛甫对此却置之不理,把与克莱施特的谈话情
形告诉了元首。元首并未发火,只重申他的观点,即永远不与莫斯科谈判,战争将要无情地
打下去,直至胜利。与此同时,他又允许克莱施特保持与克劳斯的联系,并说,克时姆林宫
一有新的建议,要立刻转送柏林。
    克莱施特几乎3个星期未见克劳斯。9月上旬当他们相见时,这位中间人(他与俄国人
和德国人的关系究竟有多密切,苏德两国均很模糊)显得怏怏不快。他说,他讨厌与连自己
需要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搞政治。有个苏联人在斯德哥尔摩等待克莱施特足足等了9天,却不
见来人。柏林拒绝与否却不作答!克莱施特安慰了克劳斯一番,并劝他去拜访科伦泰夫人,
重新建立联系。
    克劳斯带着坏消息回来了。在一连串战斗胜利的鼓舞下,苏联人已不愿进行谈判,――
除非德国人作出姿态,例如解除罗森堡和里宾特洛甫的职务,以示真诚。克莱施特禁不住笑
了;在呈交给外交部长的报告中,这倒是令人欣喜的一条;但他毕恭毕敬地指出,希特勒无
意和谈。克劳斯一点儿也不表惊奇,只叹了一口气。德国人一点儿也不懂什么叫谈判,要谈
判,你就得有耐心,并对谈判对手有所了解。这两条却恰恰是元首所缺少的。
    奇怪的是,4天后,克莱施特发觉克劳斯异常兴奋。苏联大使馆的消息提供者刚通知他
,莫斯科即将采取另一个激烈的行动!前苏联驻柏林大使,现任副外交委员杰卡诺索夫将于
一周内抵达,他有权直接与克莱斯特对话。但这是有条件的:克莱施特必须于杰卡诺索夫抵
达前回到斯德哥尔摩;德国人必须公布双方预先达成协议的信号――让里宾特洛甫与罗森堡
辞职一信号也表明,克莱施特有权参加谈判。“你觉得如何?”克劳斯问,脸上露出了焦急
和迫不及待的神情。“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沉船打捞起来!现在,希特勒只须上船启
航便可以了,从此他便可摆脱困境。他愿意干吗?”
    9月10日,克莱斯特将一切向里宾特洛甫作了汇报。可以预言,这位外长很是伤心,
也很生气。德苏关系是他一手培植出来的,现在呢,谈判的前提条件却是要他辞职!他也怀
疑,资历像杰卡诺索夫那样的人,是否会被用来玩弄和谈这种把戏。片刻后,他的新闻发布
官插话说,莫斯科电台刚刚宣布:杰卡诺索夫即将离苏赴索非亚担任大使。里宾特洛甫说,
这正好证明了他的疑点。更加了解苏联人的策略的克莱施特说,这是克里姆林宫提供的证明
。它表明,杰卡诺索夫确与此事有关,他之所以在中立国国土上出现,为的是要谈判。他建
议宣布一条消息:舒伦堡刚被指派为德国驻索非亚的大使。里宾特洛甫大摇其头。元首是永
远不会把舒伦堡派到索非亚去的!克莱施特耐心地解释说,斯大林也不是真的要把杰卡诺索
夫派到那里去的。“两国公布的消息只是作为一个信号,只有‘算命先生’才明白,别人是
谁也不明白的。”
    里宾特洛甫看到了光明之所在,重又积极起来,立即起程前往“狼穴”。他于当天深夜
回来,表现有点儿愚钝,因为希特勒所给的指示含糊其词:克莱施特必须私下告诉克劳斯,
他目前尚不能返回瑞典。“想办法不要断线”,里宾特洛甫说,“元首想弄清楚俄国人打算
走得多远。”次日,克莱施特又被叫了去。这次会见是绝对令人气馁的。元首业已作出决定
,无论如何不与苏联人正面接触,即使短暂的。克莱施特垂头丧气地走了。他们已如此接近
了――却又没有成功。

(7)
    希特勒断然拒绝与斯大林谈判一事,刚好发生在一个奇特的时刻。48小时前,9月8
日,即盟军渡过了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南端之间的狭窄的海峡后不久,巴多格里奥元帅领导的
意大利新政权便宣布已与西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希特勒自己虽曾预言巴多格里奥定会出卖德
国,但此事仍令他深为震惊。他料想不到的是这次的出卖竟会干得如此卑鄙(他曾对被匆忙
召来的戈培尔这样说过)。
    希特勒对在撒丁和科西加岛上5.4万名德军的命运很是关切,但又生怕盟军会利用这
一机会开辟第二战场――不久前英国进行的狂轰滥炸,不消说,是很令人担忧的。东线的另
一危机情况也令他生畏:在苏军的重压下,德军正节节向第聂伯河撤退。
    在此情况下,戈培尔觉得不知是否可与斯大林搞点儿什么。“绝对不行”,希特勒说,
“与英国讨价还价还倒容易些;到一定的火候,他们会变得明智起来的。”戈培尔不同意此
说,他认为斯大林是个讲究实际的政客,较容易接近。丘吉尔是个浪漫的冒险家,连道理都
不讲。“或迟或早”,戈培尔预言,“我们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倒向这个敌人一边呢,
还是倒向另一边?时至今日,德国还未赢过两条战线的战争;这次,它终究也会吃不消。让
步是不能不做的。”他指出,1933年因要求提得不适当,未能取得政权。“1932年
8月13日,我们提出了绝对的要求,因此我们才失败的。”首先,必须承认意大利已丢掉
了;他敦促元首立即就此问题向全国发表讲话,人民有权听到坦率的讲话,也有权听到元首
的鼓励和安慰。
    希特勒勉强同意了。9月10日晚,希特勒在“狼穴”发表了一篇长20页稿纸的演讲
。这篇演讲是录的音,在柏林向全国播放的。“我无条件坚信胜利”,他说,“这个信念不
只是建立在我自己的生命的基础上,而且也是建立在我们的人民的命运上。”不管是时间还
是武力,均不能把德国人民压倒。
    在演讲结束后与他一起喝茶的人们,由于希特勒神采飞扬,也都恢复了元气。“我必须
承认”,戈培尔的新闻官在日记中写道,“我一时竟完全被蒙骗了。这个人的神秘力量从何
而来呢!和我一样头脑清醒的人们,只要被他看上一眼或与他一握手,头脑便完全糊涂了!
”即使如此他在广播讲话中所使用的矫揉造作的词汇,在受到猛烈空袭的民众听来,想必是
空洞无物的。在东线以蒙受巨大损失为代价而后撤的德军听来,无疑也会如此。
    希特勒心里也明白,光凭大话是提高不了人民的士气的。于是,他便决定采取紧急而激
烈的行动,营救被关押在大萨索山山顶附近的一家旅馆中的墨索里尼。这座山是亚平宁山脉
中之最高的,离罗马约160公里之遥。若沿乱石突出、山坡陡峭的山路攻打上去,不但会
出现重大的伤亡,而且还使卫兵来得及杀害墨索里尼;若向此地空投伞兵,危险大小也差不
多。所以,他便决定使用滑翔机。为完成此项惊心动魄的“壮举”,希特勒挑选了一个奥地
利同胞,党卫军上尉奥托?斯科尔兹内。此人系维也纳人,身高1.95米,除身材高大外
,相貌令人生畏。他脸上挂着学生时代14次与人决斗所留下的又大又深的伤疤,举止中带
着的神气,活像是十世纪的意大利卫队长。斯科尔兹内不但勇于行动,且善于筹谋,认为突
击行动时动用的人力必须少到最低限度,双方的伤亡也应尽量减少。9月12日(星期天)
,下午1时,他率领107名士兵,登上多架滑翔机。滑翔机升空后,拖绳猛烈地摆动。按
计划,他们将依据照片在墨索里尼的旅馆附近的草坪上着陆。
    不断以自杀相威胁的墨索里尼正叉着双手站在一扇敞开的窗户跟前。猛然间,他瞥见一
架滑翔机由小到大飞将过来。一个起制动作用的降落伞在机后开了花。但飞机仍在约百米外
降落,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四五个身穿卡叽军服的士兵一个跟一个出来,立即架起机枪。
墨索里尼搞不清他们是谁,只知道不是英军。霎时警报大作;手持卡宾枪的卫兵和警察,慌
忙从兵营中冲出来――其它滑翔机也相继着陆了,其中一架滑至离旅馆不到20来米的地方
停住了。这是斯科尔兹内的座机。他抬头一瞧,只见墨索里尼在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快离
开窗户!”喊完,他便冲进大厅。
    斯科尔兹内及其突击队将敢于抵抗的卫兵几乎全部消灭。他冲上楼梯,三步并作两步,
上了二楼,猛地推开一扇门。墨索里尼正站在房中央。“领袖”,他说,“我是元首派来的
。你自由了!”墨索里尼拥抱了他。“我知道我的朋友阿道夫?希特勒是不会抛弃我的。”
说着,墨索里尼对他的救星千恩万谢。墨索里尼的外表使斯科尔兹内感到奇怪。他看上去病
容满面;穿着一身怪不合适的便服,他满面胡须,先前的光头,现在却长着又短又粗的头发。
    下午3时,他们登上一架“菲埃斯特――斯多希”型小飞机――这架飞机在此之前安全
地降落在倾斜的草地上。墨索里尼一方面为获得自由而高兴,另方面又恐惧万分。他是个飞
机驾驶员,懂得在这块并非机场的地方起飞有多么危险。
    飞机加速了:它在石块上跑过,激烈地跳动着,朝着张着大嘴的山谷冲去。“斯多希”
终于离地了,但几乎就在同时,它左边的轮子几乎碰到地上。这架小飞机跳跃着升空,直接
朝山谷俯冲下去。斯科尔兹内闭上双眼,等待着不可避免的坠机。驾驶员终于制服了飞机。
在聚集在草地上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欢呼声中,飞机安全地沿着山谷飞走了。(*斯科尔
兹内的士兵们乘缆车逃走,仅有10人受伤,且是在滑翔机坠地时受伤的。)
    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有在此时,斯科尔兹内才“以极度非军人的举止”,用手按在墨
索里尼肩上,要他安心。不到一小时,他们便在罗马着陆。接着,他们便换乘双发动机的”
汉克尔”前往维也纳,于当天深夜时抵达,住进“帝国饭店”。斯科尔兹内给墨索里尼拿来
两件睡袍,但遭拒绝。“晚上我从不穿东西的”,他说,“我也劝你什么也别穿,斯科尔兹
内上尉。”他下流地笑了:“特别是跟女人睡觉的时候。”
    午夜的钟声敲过后,斯科尔兹内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希特勒打来的。在此之前,由于未
听到拯救行动的消息,希特勒“像关在铁笼内的狮子,不停地走来走去,电话每次铃响都去
听”。他的声音,因动感情而变得粗声粗气。“他完成了军事上的一个创举。它将成为历史
的一部分”,他说,“你把我的朋友墨索里尼归还给了我。”
    在慕尼黑作短暂停留期间,墨索里尼与家人团聚了。9月14日清晨,他与斯科尔兹内

一起前往东普鲁士。元首在“狼穴”机场等候。他热烈地拥抱了他的盟友,两人手拉着手站
立了一阵。后来,希特勒转身对还在小心谨慎地等待下机的斯科尔兹内连声称谢。这次壮举
使他永远成了希特勒的宠儿,也使他赢得了朋友和仇敌的尊敬和崇拜。更重要的是,德国人
的士气不但因为墨索里尼得救,而且还因为救他的方法而大大高涨起来。
    元首期待着墨索里尼对巴多格里奥及其政权进行报复。但是,墨索里尼只想隐于罗马尼
亚。他自己内心知道,他的政治生涯业已终结。他的唯一前途是当希特勒的人质。但希特勒
却带讥讽和怨恨作答。“多年来,我一直在向我的将领们解释,法西斯主义是德国人民最可
靠的同盟。对意大利之君主,我历来是不予信任的。然而,在您的坚持下,我并未做任何会
妨碍您之有利于您的国王的工作的事情。不过,我得向您承认,在这方面您的态度我们德国

人是向来不明白的。”
    在说了这番恐吓话后,他又立即作出承诺――更是个凶兆――尽管巴多格里奥曾出卖他
,他要善待意大利――如果他愿意在新共和国里重任旧职的话。“战争一定得打赢。待战争
胜利后,意大利的权力一定要恢复。最根本的条件是:法西斯主义必须再生,卖国贼必须受
到法律制裁。”否则,希特勒便会被迫将意大利当作敌人对待。德国将占领意大利并进行统
治。
    墨索里尼软了。如果不让希特勒自行其事,意大利人民可就要遭殃了。他放弃了隐退归
田的计划,发表了一项正式声明,宣布从今日起指挥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大权由他掌管。同
时发表的还有四项命令,宣布被巴多格里奥解除职务的政府官员官复原职,重新组织法西斯
民兵,指示党支持德军,并调查与7月25日政变有关人员的行径。希特勒完全以其意志力
,扭转了意大利的乾坤。不过,对他的伙伴他已不再抱任何幻想了。“我承认我受了骗”,
他对左右说,“墨索里尼原来是个渺小的人物。”
    在他的客人短暂逗留期间,希特勒说过,他要与俄国作一了结。这本来是说给墨索里尼
听的,但刚好在场的里宾特洛甫却信以为真,立即向他请示。希特勒将他吱唔了过去。一到
单独与他在一起时,希特勒又禁止外长采取任何行动。他肯定注意到了里宾特洛甫之怏怏不
快的心情,因为后来他竟前往其住处拜访他。“你知道吗,里宾特洛甫”,他说,“倘使我
今日与俄国作了了结,明日又会跟他打起来――这我也没有办法。”
    里宾特洛甫向来就是个一厢情愿地思考问题的人。他觉得,希特勒可能会软下心来。9
月20日深夜,他打电话给克莱施特,问他是否可以于次日飞往斯德哥尔摩。克莱施特大吃
一惊。他说若没有肯定的指示,跑这一趟是毫无意义的。里宾特洛甫承认,他无指示可发,
只令克莱施特不管有无指示,尽快上路。
    次日晚餐时,戈培尔趁坐在希特勒身旁之机,敦促他寻求某种和平。与英国或俄国均可
。希特勒说,与丘吉尔谈判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此公的“指导思想是仇恨,而不是伦理”,
而斯大林又不会接受德国向东方提出的种种要求。
    于是,就在这种背景下,克莱施特再次前往瑞典――此次,他心情复杂,从烦恼到绝望
,样样兼有。看来,很明显,希特勒只是在玩弄和平。到斯德哥尔摩后,精神萎靡不振的克
劳斯告诉克莱施特,由于德国不久前拒不接受谈判条款,他已成了不受苏联大使馆欢迎的人
。他说,德国已失去了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机会。他是对的。10天前,斯大林拒绝了日本出
面的求和,并立即将此事告诉了华盛顿。接着,在经过多少个月来的借口后,斯大林同意在
德黑兰与丘吉尔和罗斯福举行会议。此次会议于11月下旬召开,建立了看来是牢不可破的
“大同盟”。
    ------------------
  啸林书院扫描校对||http://goldbook.yeah.net/

--
--
※ 转寄:·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204.8.23]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a.bbs@bbs.sjtu.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6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