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u (石弩),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华西列夫斯基(9)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22 21:31:48 2001),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ography 讨论区 】
【 原文由 ztxc 所发表 】
第九章 鏖兵斯大林格勒
----------------------------------------------------------------------------
----
              斯城空前大鏖兵,运筹决胜贯始终;
              战争转折端在此,当之无愧元帅名。
    斯大林格勒位于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西岸,是苏联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
工业中心,也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即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在它以西和以南,是
辽阔富饶的顿河与伏尔加河冲击平原,这里是苏联的粮食、石油和煤炭等多种工农
业原料的主要产地。1941年德军侵占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还成了由苏联中央地区
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此外,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格勒还有其独特的伟大历史意义。它的原
名叫察里津,由于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曾英勇地领导了这里的人民和红军战士进行
过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和表彰斯大林的英雄行为和伟大功
绩,才把它更名为“斯大林格勒”。当年,英勇顽强的“察里津保卫战”曾轰动全
俄,它对打破俄罗斯南部反革命企图与东部白匪军会合的计划,挫败敌人试图切断
俄罗斯中部与南部粮食、燃料及其他工业品产地的联系的阴谋,都起到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后来,这座城市曾一度为白匪军所占领,但从它陷落的那一天起,该城军
民就与残暴的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并在斯大林亲自指挥下于1920年初
夺回了它。自此,察里津又回到人民的手中,并在国内建设时期成为苏联南部地区
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可以说,察里津是苏联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是苏联领
袖斯大林高大形象的象征。
    现在,法西斯希特勒又要把它作为新的侵略和进攻的目标。这样做,除了夺取
该地区丰富的粮食、燃料及其他工业资源,从苏联南部扩大其侵略战争等直接的经
济、军事目的外,希特勒还有他不可告人的阴险政治目的。这就是,一旦德军攻下
了这座以苏联最高统帅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他便可以利用法西斯纳粹宣传工具来大
肆渲染苏联的失败形象,宣传所谓“苏联不堪一击、指日可下”、“德军不可战胜”
之类的纳粹神话,直接给那些长期以来为他充当战争炮灰、如今已逐渐产生厌战心
理的德国士兵壮胆打气,同时也用来加强其继续侵苏的勃勃野心。
    由于法西斯德军的力量暂时强大与攻势猛烈,苏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决定,
所有南方战线的各个方面军与战役集群一律采取防御性守势战略。在斯大林“绝不
准后退一步”的命令下,各部队调整部署,坚守防线,准备以英勇顽强的抵抗把敌
人挡在斯大林格勒之外。从而保卫住这座英雄的城市不为敌军所占领和蹂躏,并最
终粉碎希特勒的进攻,消灭德军有生力量于斯大林格勒城下。
    于是,一场为“保卫祖国而战”、“为保卫斯大林格勒而战”的全苏性质的伟
大战斗开始了。
    7月14日:联共(布)中央宣布斯大林格勒州处于战时状态。
    8月25日,斯大林格勒市全部戒严。
    德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是在7月中旬开始的。按照法西斯德国统帅部4月间制
定的进攻计划,敌“A”集团军群主力将负责突击苏军没有更多防御力量的北高加索
方向。目的是以强大的坦克群将苏军南方方面军分割包围于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以
南和东南地域,进而越过高加索山口,占领整个苏联南部地区。然后再向近东进军,
与隆美尔所部会师,从而彻底切断苏联通过伊朗与盟国联系的陆上通道。而敌“B”
集团军群,其中包括保卢斯麾下的第6集团军则实施对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突击,最终
夺取这一西南战略要冲,从而控制整个伏尔加河下游的广大地域。此外,该集群在
突击斯大林格勒这项主要任务之外,还同时担当了构筑能保障北高加索方向“A”集
团军群侧翼和后方防御体系的任务。
    开始,敌“B”集团军群以坦克第4集团军作前锋向前做猛烈突进。强大的坦克
集群带着雷鸣般的呼吼,浩浩荡荡地穿过了顿河平原,没有任何苏军能止住它迅猛
的势头。随后,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与苏第62集团军先头部队遭遇。虽经顽强抵抗,
毕竟寡不敌众,苏军被迫退到该集团军的主要防御地段。紧跟着,德军便乘势突破
了苏军防御阵地,以快速部队迅速前出到了顿河卡缅斯基附近,并从北面方向深远
包围该集团左翼部队。这样,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苏军防线就出现了一个大缺口。
    在这危急时刻,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于7月23日到达前线。他是受最高
统帅部的命令前去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共同应付这一难题的。前此不久,最高
统帅部已经把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中几乎所有部队都编入了该方面军。除了尚未准
备就绪的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外,大本营在这一地区已没有任何可供使用的
预备队了。经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商量,华西列夫斯基认为,现
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这两支正在组建中的坦克集团军。但是,经过联系才得知,
坦克第4集团军至少需要两昼夜的时间才能赶到。当时,前线形势根本不允许坐等这
么久。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列夫斯基当机立断,决定只派坦克第1集团军单独对敌人
实施反突击。
    华西列夫斯基想,对现在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如果延误或错过这段时间,
敌军就可能渡过顿河,并在河的右岸建立起可以固守的阵地。到那时,再想把敌人
赶回来,恐怕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了。结果证明,华西列夫斯基的决断是正
确的。当7月25日苏坦克第1集团军发起反突击后,敌军的阵地果然被冲乱了。他们
万万也没有想到,在这时苏军还有预备队可以使用,而且又是如此迅速地突到了自
己的后方。于是,敌军被迫转入防御态势。不久,奉命开到这里的苏坦克第4集团军
也从另一个方向加入了对德军的突击,这更使保卢斯大惑不解:怎么又出现了新的
苏军坦克集群;元首和统帅部提供的情报不是说这个方向上敌人再也没有预备队可
以使用了吗?无奈之下,德军只好暂时退却,退出了他们要锐意进取的斯大林格勒
方向。
    华西列夫斯基急中生智安排的这次反突击行动,虽然未能一举消灭(扌契)入
的敌军,但它却打破了保卢斯集团企图围歼第62集团军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它打
乱了敌军的行动计划,使其失去了迅速进攻的能力和机会。其一鼓作气夺取顿河渡
口、并前出到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的既定计划落空了。这样,希特勒原以为完全可
能的令该集团军在急速奔进中一举攻下斯大林格勒的最终战略追求,也随之化作了
永远不能实现的泡影。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战略家们失算了。原来,法西斯德国统帅部曾决定,由第6集
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共同担任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任务,但是,后来纳粹的战略家们
提出,在以往的战斗中已经被削弱了的苏军,将不会在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道路上进
行强有力的抵抗。鉴此,希特勒就把坦克第4军调到南方参加北高加索战役的作战去
了,而且还把第6集团军的两个军也编入了它的建制。到这时,希特勒才明白过来:
只用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的现有兵力进攻,是根本无法突进到伏尔加河的。他忍不住
地自问道:如果苏军再把该集团军击退,情况将会怎样呢?由此,他感到必须重新
考虑对斯大林格勒进攻的计划。
    此间,按照希特勒的安排,霍特的坦克第4集团军从科捷尔尼科夫沿铁路方向,
曾在南部试探性地对斯大林格勒发动过一次攻势,但仍无法实现其既定的战略意图。
无奈之下,他只好命令该部队转入防御。因为,在这次试探行动中,坦克第4集团军
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反击,兵员和兵器损失都不算少数。
    到8月上旬,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要利用现在仍处于优势地位的兵办,尽可能
快地解决攻下斯大林格勒的问题。不然,随着秋季的到来,不仅苏军又要集结好大
量的预备队送至前方,而且德军自己方面也会出现新的不测:一是作战部队在不断
进攻中只能加剧损耗,而又没有新的预备队可以补充;二是德国士兵很容易由于秋
季的到来想到可怕的1941年莫斯科城下的冬季。希特勒虽然不是雪莱,但还是能从
诗人那不朽的诗句里悟出这个道理的。既然“冬天到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那
么秋天到了,难道冬天还会远吗?是的,俗是俗些,毕竟道理是一样的。
    因此,希特勒决定同时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新的一轮攻势。其计划为:由第6集
团军从西北面自上布齐诺夫卡发动进攻;由坦克第4集团军从南面自阿勃加涅罗沃地
区发动进攻。双方进攻务求向心态势,以便一举攻占斯大林格勒。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总参谋部是从一位前线侦察员的报告中获知敌军新的
大规模进攻端倪的。据该侦察员提供的情报,原先在巴甫洛夫斯克至韦申斯卡亚地
段担任防御任务的敌第6集团军,已被意大利第8集团军替换下来,集中到斯大林格
勒方向去了。经过分析,总参谋部认为,德军的这种调防肯定不是正常的举动,这
说明第6集团军另有新的更重要的任务。什么任务呢?再明显不过了,它只能是被用
来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进攻。因为,该集团军是这个方向上德军最强大的部队。
    8月5日,为了对付敌军随时都可能发动的新的大规模进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决定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分为二,即改组为两个方面军——东南方面军和斯大林
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的编成即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部队。它包括第肘、
第57、第sl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18集团军。后来,又加入了由大本营预
备队派至前线的近卫第1集团军。该方面军的司令员是叶廖缅科上将,军事委员是赫
鲁晓夫,参谋长是扎哈罗夫。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编成即原来剩下的第63、第62、
第21集团军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这部分空
军后又与大本营派来的预备队编成了空军第16集团军)。该方面军的司令员仍是戈
尔多夫中将。
    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在当时也还有另外的实际考虑。这就是,随着8月上半月
连续未断的激战,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战线已经延伸至800公里之长,这使该方面
军首长越来越不适应指挥和组织这么多军队的战斗行动。因为,当时这些军队不得
不在两个互相分离的方向上作战。当然,也有原方面军首长不称职的问题,这个问
题在以后也是存在的。基此,在未做人事调整前,8月13日,大本营又决定:将斯大
林格勒方面军拨归东南方面军节制;两方面军的最终指挥权,由派往这里的大本营
代表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和领导。
    8月19日,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按预定计划开始了对斯大林格勒的第
一次直接进攻。保卢斯和霍特这两个法西斯恶魔,简直是倾其所有地把强大的快速
集群从南北两个方向推向斯大林格勒城郊。先是保卢斯集团从卡拉奇方向突破了苏
军的防御,并在23日把部队前出到了斯大林格勒以北的伏尔加河一线。随后霍特集
团也从城南(扌契)入苏军防线,并使其所部前锋前出到了京古塔车站。至此,斯
大林格勒的形势开始呈现危局。
    此间,作为大本营代表的华西列夫斯基一直在东南方面军司令部。当随后德军
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肆无忌惮地实施空中轰炸时,他曾目睹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变成废
墟的全过程。许许多多的建筑群转瞬间就消失了,城中美丽的绿荫街区全然不见了。
白昼,整个市区浓烟滚滚,被重型炸弹所掀起的巨大尘埃,像褐色的云雾一样长时
间地在空中翻卷,几乎笼罩了这座城市的全部。到了夜晚,城区仿佛一片火海,苏
军高炮部队的探照灯射出的道道光柱,敌机被击中后下坠过程划破天空的浓烟和爆
炸的烈焰,任何一个非职业军人看了都会胆战心惊。尽管如此,德军的飞机仍不断
地出动,巨大的爆炸声浪在夜晚传得更远,尤其疾人。无休止的空中轰炸带来了空
前大破坏:自来水、电报局、电车、铁路枢纽及供电设备全部瘫痪,有些工厂把重
要物资搬运走了,只有军需工厂仍在战火中维持生产,居民们有些被疏散走了,而
有些人则干脆拿起武器直接冲向前线……
    一度,华西列夫斯基与总参谋部、最高统帅部的电报电话联系全部中断,他不
得不在指挥观察所内用无线电拼命地喊话。电话联系接通后,斯大林给他和前线的
两个方面军首长发来了指示: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誓死保住城市。斯大林说:
“请把两个方面军的航空兵合在一起猛烈地攻出突破我军的敌人。把装甲车动员起
来沿斯大林格勒的环城铁路巡逻。施放浓烟来吓唬敌人。要充分利用炮兵和火箭炮
部队……最主要的是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害怕无耻的敌人,要有我们必胜的信心!”
尽管两个方面军及前些时候补充上来的15个步兵师和3个坦克军都尽可能地使用上了,
仍不能击退突击中猛烈前进的敌人。为什么呢?斯大林不是说“你们有足够的兵力
来歼灭敌人”吗?他不知道,对付德军强大而快速的坦克集群,步兵当然是不够的。
前线的兵虽是不少,但主要是步兵师。他们所缺乏的是坦克和飞机,以致许多坦克
部队不得不把受伤的坦克送进附近的各种工厂去修理,然后便直接开着修好的坦克
去前沿战斗。
    8月25日,华西列夫斯基再次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当时,他刚从斯大林格勒北郊
的一家大型拖拉机厂回来,那里正在按战时需要生产坦克,而敌军前锋部队离它还
不到两公里了。命令要求他立即赶到北郊附近的一个屯兵场去,并领导那里刚刚开
来的部队进行突击敌人的准备工作。稍后,刚刚被任命为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元帅
也赶到了那里,他是斯大林派来接替华西列夫斯基并领导整个斯大林格勒地区苏军
作战的。因为,总参谋部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非常需要华西列夫斯基这颗“智多星”;

而在具体指挥作战方面,斯大林似乎又认为朱可夫要比参谋出身的华西列夫斯基强
些。
    9月1日,华西列夫斯基奉命离开前线,他下飞机后便直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
办公室向最高统帅作战场局势汇报。可是,在他离开后这段时间里,前线的战斗更
加残酷,更加激烈。有着优势兵器和兵力的德军已经攻破了斯大林格勒城垣,其中
一部分坦克部队已与守城的苏联军民拉开了巷战的序幕。随后,第62集团军崔可夫
将军渡过伏尔加河,直接把自己的司令部设在城南废墟的一座地堡中。真正的巷战
开始了。
    很快,崔可夫的部队便投入了战斗。当时,他能够用来御敌的坦克还不超过40
辆,而且有些还是因受伤而不能开动的,他真正有战斗力的就那19辆留作反攻时用
的KV型坦克。9月13日,德军向他的部队发起了全力以赴的进攻,并于次日下午拿下
了马马耶夫岗这一高地。这时,敌军就已经能用密集的炮火控制伏尔加河上的重要
渡口了。英雄的崔可夫临危不惧,当他的指挥地堡上面还燃着熊熊大火时,他便命
令那19辆威力巨大的KV型坦克从城南向北发起了突击反攻。战斗一直持续到当天夜
里,最危险时战斗离他的地堡还不到200米。巨兽般的KV型坦克在德军阵地前往返穿
梭,如入无人之境,有时竟巡回行驶在各个街区的街垒中。德军的坦克不是被它所
击毁、撞翻,就是陷入苏军深藏在废墟掩体内的反坦克炮的火力网中。
    对德军来说,闪电战的日子真正地成为过去,他们不得不投入面前这场短兵相
接的近战和巷战。苏军的近战战术相当出色,他们的进攻全是配备齐全的独立战斗
分队,每队有三四辆坦克和一连士兵。他们在弹痕遍地、充满瓦砾的街区里横冲直
进。或者,步枪手和机枪手隐蔽在被炸毁的建筑物内,埋伏在瓦砾堆中,藏身在弹
坑里,等到德军坦克驶过之后,把省下来的弹药用来对付它后面的步兵,而前面的
坦克则由隐伏在建筑物上层的反坦克狙击手来对付。到最后,每场交锋都发展成了
逐屋逐楼的拼死激战,甚至成为一场用手榴弹、自动步枪抵近齐射或是用枪刺刀劈
的肉搏战。有时,德军占据破损建筑物的下层,而他们不知道,苏军就在他们的头
顶上层,并从那里给他们以致命的打击。有时,敌军在建筑物的这一半,苏军则在
另一半,待到夜间,墙壁被凿穿,炸弹就从这里慢慢地送了进来,等到“轰”的一
声巨响发出时,苏军又移到另一处废墟之中了。
    苏德两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和瓦砾中几乎混战了将近两个月,但就是靠了这
些办法,最终迫使在数量和兵器上均占优势的德军进攻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
重的代价。尽管德军还有专门的巷战部队,苏军还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中掌
握主动权,德军的死亡数字大大地超过了苏军。保卢斯麾下的一名军官曾这样描述:
“我军的各个部队在9月份的战斗中,都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各师变得疲惫不堪,一
个连一般只剩下30—40个人。”另一名参加巷战的士兵则写道:“想想斯大林格勒
大战80个昼夜肉搏拼杀的情景吧,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作单位来丈
量的。斯大林格勒不再像座城市,它淹没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浓烟烈火之中,就像一
座炉火映红的大熔炉……”
    如果把整个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所有战斗都算起来,从这一年7月到11月中,
德军只在这一地区内就丧失了大约70万官兵,1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火炮和迫击
炮,1400多架飞机。这个代价所换来的,还只是对斯大林格勒城垣和部分市区的突
破。到10月份,敌军便丧失了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略主动权。稍后,则开始转入
守势性防御;再往后,则干脆变成思谋如何突出苏联百万大军的合围圈和是否投降
等问题了。
    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究竟是怎样设计反击计
划,合围德军以致最后决胜的呢?
    还在战斗处于胶着状态的9月上旬,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就在考虑究竟用什么办
法才能解决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的德军的问题了。一天,斯大林把副最高统帅朱可夫
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他找他们来,主要是想听听两位对当
前斯大林格勒前线战局的分析和预测,商量如何摆脱各部队当前的困境,以及怎样
才能解决掉德军保卢斯第6集团军与霍特坦克第4集团军,并最后夺取斯大林格勒战
役的最终胜利问题。应该说,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是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时期的左
膀右臂,是斯大林最为信任和赏识的两员猛将。在斯大林看来,朱可夫有足够的军
事指挥天才,而华西列夫斯基则是无与伦比的军事智囊。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沉着机
敏,有决断能力,尤其富有军事创造才能。
    华西列夫斯基先就整个苏德战场各战线的敌我态势做了全面汇报。接着,朱可
夫又把他出发前了解到的斯大林格勒索战场的最新变化情况做了较详细的汇报。斯
大林手里拿着烟斗,两眼凝视办公室墙上悬挂的著名俄国统帅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
的巨幅肖像。有时轻轻地吸一口烟,有时则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其实,他的大脑
里想的全是斯大林格勒战场,他一边听着,不时地点一下  头,一边按自己的思路
想着前方战事。
    突然,斯大林收回了视线,对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说道:“要消除德军控制
的走廊并与东南方面军会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应该需要些什么?”
    朱可夫略加思索便说;“至少还需要1个新锐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军、
3个坦克旅和400门以上的榴弹炮。此外,在作战过程中必须集中补充至少一个空军
集团军。”说完,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总参谋长。
    “朱可夫元帅的计算是正确的,我也这么以为。”
    斯大林立即拿出他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配置图。伏下身子,长时间聚精
会神地看着,仿佛屋里并没有他特地请来的这两位智囊的存在。见状,朱可夫和华
西列夫斯基悄悄地走到离斯大林办公桌稍远的地方,然后非常低声地谈论起来。不
知是谁说了一句:“我们也许需要找个别的什么解决办法……”话音刚停,斯大林
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有什么别的解决办法吗?”
    两人很觉吃惊,他们没想到斯大林有如此敏锐的听力。这实在是以前从未听说
过的。
    “现在还谈不到,但我俩刚才都在这么想。我们认为,对付保卢斯和霍特这两
个可恶家伙,必须得有更厉害的办法。至少,得有比他们更厉害的办法才行。”华
西列夫斯基一边向桌边走过来一边解释说。
    “好哇,是应该这样。”斯大林接着说道,“这样吧,你们现在就回总参谋部
去,好好想想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可以由哪里调什么部队去加强
那里的部署,同时也想想高加索方面军的问题。明晚21时到我这里汇总集合。”
    当天晚上和第二天一整天,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一步也没有离开总参谋部。
按总参谋长的命令,作战部、情报部及其他部门给他们送去了一摞又一摞的各种资
料。有苏军各方面军的,有德军的,还有许多德国仆从国如罗马尼亚、匈牙利各部
队的。他们整晚都是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地图旁度过的。深夜,副官给他们安排了
夜宵,他们根本给忘了,或者干脆顾不上吃,后来还是厨师亲自给他们送到办公室
里来的。总参谋部的各位首长都预感到,总参谋长和副最高统帅肯定有什么特别重
大的问题在研究呢,按照纪律规定,他们当然是不便东问西问的。直到第二天黎明
时分,俩人才稍事休息,但不到9时,又都起来投入工作了。到17时,俩人出来了,
并在各个部门转了一圈儿,与各部首长及工作人员随便地聊着什么。大家都知道,
两位高级首长的任务肯定完成了。要不,他们怎么有时间来聊天谈话呢。
    傍晚,华西列夫斯基给最高统帅打电话说,他们准备如约到达汇报工作。但斯
大林说那时他有事,请在22时到达。
    22时整,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到了斯大林的办公室。他们刚一进屋,斯大林
便气愤地说;“千百万苏联人在与法西斯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丘吉尔却
为20架‘飓风式’战斗机与我们讨价还价,真是不像话!更何况,他们的那些‘飓
风式’飞机还是无用的东西,我们的飞行员都不喜欢这种飞机……”见二人莫明其
妙,斯大林就把刚才他与英国大使会见的情形给他们略说了一番。最后,他摆摆手,
道:“好了,不管他了,且听听你们的消息吧。怎么样了?谁先来汇报?”
    华西列夫斯基回答说:“您下命令吧,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斯大林走到华西列夫斯基铺在桌上的地图跟前,说:“你们带来的这是什么?”
    “这是斯大林格勒地域我军反攻计划的初步草案。”华西列夫斯基解释说。
    斯大林没再说什么,只见他快速地伏下腰身,几乎是趴在地图上看了起来。这
时,朱可夫从办公桌上给他拿来了放大镜。斯大林伸手接过来,又继续看了起来。
忽然,他直起身子问道:
    “谢拉菲莫维奇地域的这个集群是怎么回事儿?”
    “这是一个新的方面军。我们需要建立这个方面军。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突击,
即在敌军战役集团的后方实施猛烈的突击。”朱可夫一边在图上指画着,一边说道。
    斯大林看完后,抬起头:“现在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实施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吗?”
他把目光轮流地扫向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意思是请他们做进一步的说明。
    朱可夫报告说:“根据我们昨天晚上的计算和今天上午的核算,大约一个半月
后,这个战役完全可以得到必要的兵力和兵器保障。而且在时间上也能够充分准备
完毕。”
    斯大林又问:“如果只限于在顿河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实施突击,是不是更好
些?”
    朱可夫随即解释说:“那样的情况我们也考虑过,但它将使德寇能够迅速地将
其装甲坦克师由斯大林格勒附近抽转回来,以抗击我军的突击行动。若像现在这样,
我军在顿河以西实施突击,就会使敌人由于可流障碍而不能快速机动。这样,他们
至多只能以软弱而少量的预备队来抗击我军了。”一口气说完后,朱可夫不得不喘
了口气。
    斯大林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但随即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我军突击集
团调动的距离不显得过远了吗?”
    俩人都觉得,最高统帅确实是个军事天才,只是看了一遍战役计划图,便提出
了这么多的关键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好在他们都曾经考虑过。这回,华西列夫斯
基解释道:
    “您提的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要重点向您汇报和请示的。我俩初步认为,这次
战役应分两个阶段来进行。在它的第一阶段,我军的目的是,突破德寇的防御,进
而合围敌斯大林格勒集团军并建立牢固的对外正面,以隔绝该集团军与外部敌人的
联系;在它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歼灭被合围起来的敌人,并制止住敌人解围或
突围的任何企图。”
    最后,斯大林表示基本同意,并说:“你们把计划再考虑一下,而且要好好计
算一下我方的资源。现在,”他指了一下朱可夫,“你立即飞回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去,并要着手研究克列茨卡亚和谢拉菲莫维奇地域的情况。几天以后,”他又面向
华西列夫斯基,“你也应迅速飞往东南方面军叶廖缅科那里,同他好好研究一下左
翼的情况。”临别时,斯大林又说道:“关于这一计划,我们以后再继续研究。但
有一点务必记住;在这里讨论过的这些问题,除了我们三人外,目前还不要让任何
人知道,包括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内。如果有人需要知道有关战役准备工作,将
由我本人亲自传达。另外,你们俩人可以告知各方面军司令的仅仅是直接和他们每
个人有关的那部分任务的内容,除此之外不能事先透露任何东西。”
    这样,俩人便分头做自己的准备去了。
    到9月底,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斯大林亲自给这次空前的大战役取定了一个
名字;“乌兰”进攻计划。后经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国防委员会的批准审核,决定
参加这次战役的共有下列部队:
    1.西南方面军,即打算新建立的那个部队。它的指挥机关为:司令员瓦图京,
军事委员热尔托夫,参谋长斯捷利马赫;
    2.顿河方面军,即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它的指挥机关为:司令员罗科索夫斯
基,军事委员捷列金,参谋长马利宁;
    3.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即原东南方面军。它的指挥机关为:司令员叶廖缅科,
军事委员赫鲁晓夫,参谋长瓦连尼科夫。
    此后,制定详细计划的工作便交给了总参谋部。总参在具体编制工作中,还吸
收了各兵种司令、后勤部长、总军械部长及各方面军的司令和参谋长。他们的任务
是,就共同实施“乌兰”进攻战役提出自己的详细意见。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关于这次进攻的准备工作,在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
军,由最高副统帅朱可夫领导;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领
导。随后,他们两位便各自赶到自己所在部队去。
    10月间,根据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的建议,又经与斯大林格勒地域各方面军
首长们商量,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总参谋部联合提出要求:各部队的反攻准备工作,
应在11月初结束,最后一批兵团和发起战役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至迟应于11月15日
前集中完毕。为稳妥起见,斯大林再次派出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下到各部队,限
期检查各部队和部门的准备工作,并要求这种检查工作必须以举行每个方面军总结
会议的形式来完成。他要亲自看各部队总结会议的纪要报告。
    11月13日,华西列夫斯基代表总参谋部向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大本营报告
了经过核实的“乌兰”进攻计划。在政治局和大本营会议上,他着重谈到了下述诸
点:
    1.德军兵力基本没有变化,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的主力仍被牵制在市区
的持久战斗中。在该两集团军侧翼(即我军进行突击方向)的仍是罗马尼亚军队。
近期未发现有敌预备队由内地开往斯大林格勒方向,该方向敌军亦未表现出任何重
要的部署变更。
    2.据已掌握的材料看,在进攻开始前,敌我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兵力大体
相等。在我军即将突击的各方向上,由于增加大本营预备队和次要方向的部队,在
兵力上对敌已有绝对优势。现各突击集群已经建立完毕,完全有把握使突击成功,
并相信定能取得胜利。
    3.在战役初期,按预定计划由西南方面军担任主攻。它已拥有完成这个任务所
必须的一切。
    4.在战役的第三天日终或第四天凌晨,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属的
坦克部队与机械化部队将在卡拉奇地域会师。这次会师应当完成对斯大林格勒地域
的敌军主力集团的合围。
    5.按要求,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必须在11月19—20日开始进攻,斯大林格
勒方面军必须在11月20日开始进攻。
    为了使这次精心策划的伟大战役不致因任何小小的疏忽而遭受损害,前此,根
据斯大林的指示,华西列夫斯基还要求总参谋部发布了专门训令,制定隐秘工作措
施,以防止泄漏关于反攻规模、实施时间、主要突击方向及行动方式等消息。比如,
来往函件和电报通话绝对禁止谈及有关反攻的事情;命令都必须采用口头传达方法,
而且只传达给直接执行者;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集中和方面军的部署变更,
只准在夜间进行,等等。
    战役进攻发起前,华西列夫斯基与朱可夫又向斯大林提出了一项新建议:为了
不使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危急时刻从维亚兹马以北地区抽调部队
来增援敌“南部”集团军群,苏军必须在维亚兹马以北的莫斯科中央方向发起一次
迅猛的诱攻性战役,顺便也好一举吃掉一直威胁首都的尔热夫突出部地域的德军。
斯大林对此也十分感兴趣,他很快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要求他俩中派出一人来负
责这个诱攻任务。最后,朱可夫被派到了那里,因为他此前曾担任过西方方面军司
令。这样,华西列夫斯基便成了南部战线斯大林格勒地域战斗的总负责人。随后,
朱可夫便奉命去了西线,而华西列夫斯基则直接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
    由于担任此次战役突击任务的西南方面军把司令部设在了绥拉菲莫维奇市。为
了方便协调指挥,总参谋部便在这里也给华西列夫斯基准备了一个协调三军(西南
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指挥所。
    11月17日,华西列夫斯基经过战前巡回检查,正准备于当天搬到自己的前线指
挥所去。恰在这时,他突然又接到斯大林的电话指示,要他必须在18日到莫斯科讨
论问题,具体什么问题没做任何透露。
    第二天,华西列夫斯基如约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和全体国防委员正在那里
开会。斯大林立即接待了他,并把一封信交给他,请他仔细加以研读。说完,斯大
林便回自己的办公室继续开会去了。
    在一间被指定只有他一人才能进出的房间里,华西列夫斯基急忙地展开了这封
信。及读毕,确实令他大吃一惊,并且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原来,
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在即将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担负重要突击进攻任务的机械
化第4军军长沃利斯基。这封信是他不久前写给国防委员会的,内容是请求推迟或干
脆取消马上就要进行的这次战役。这位军长在信中写道:鉴于进攻开始前敌我兵力
和兵器的对比情况,拟议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进攻不仅不会成功,而且,他认为,
必定遭到带来一切严重后果的惨败。因此,作为一名忠实的共产党员,并代表参加
这次进攻的其他负责干部,他请求国防委员会立即详细地检查就实施这次战役所作
出的决定是否现实,请求推迟这次战役,或者完全取消这次战役。
    华西列夫斯基把这封信一连看了两遍,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他大大地感到惊
讶,也极困惑。他对写信人虽不很熟悉,但还是了解的。最近几周,这位军长一直
在参加战役的准备工作。不论对整个战役,还是交给他负责的该军任务,他一次都
未表示过异议。更何况,在前不久的那次总结会议上,他还当面向大本营代表(即
华西列夫斯基)和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保证,他的军将坚决完成任务,并讲了自己军
的充分战斗力及全体官兵的高昂士气。
    斯大林要他急匆匆地赶回来,就是因为国防委员会要在这个问题上听听他的看
法。一则,他认识并了解这位写信人;再者,这位军长就在他负责协调指挥的部队
中,而且战役马上就要开始。当然,华西列夫斯基是不同意这封信的分析的,他当
时就把这一看法告诉了斯大林和国防委员会委员们。
    当时,斯大林当着华西列夫斯基的面就给沃利斯基军长挂了一个电话,在简短
的谈话中,最高统帅并没有严厉地批评这位军长。然后,他对华西列夫斯基说,他
的意见是还把写信人留在军里,因为后者刚刚还表示过一定完成上级交给他们军的
任务。关于他是否还担任该军军长的问题,要按该军的行动结果再做最后决定。但
是,关于该军及写信者本人在战役头几天的作战表现,他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必须向
他提出专门报告。
    11月19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就回到谢拉菲莫维奇的指挥所里。这时,进攻已
经开始了。
    虽然早晨的浓雾和飞雪使突击发起时根本不能使用强击航空兵实施先期轰炸,
但各方向的突击集群仍然进展较快。西南方面军的主攻突击很快就粉碎了罗马尼亚
军队的防线,一天之内就向前推进了20多公里。有些集团军则挺进到了30—35公里
的纵深。同样,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突击行动,也没有更多地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他们照样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特别是沃利斯基指挥的机械化第4军,表现得更加卓越
而勇敢,他在第一天之内也率部前进了20多公里,成绩非凡。在当天晚上向最高统
帅的汇报中,华西列夫斯基特别遵嘱谈到了该军的无畏行动。至此,斯大林心里才
像一块石头落了地,自然,华西列夫斯基也为之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23日,按“乌兰”计划的预定时间,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突击集
群,在顿河方面军右翼的积极支援下,像两把游刃有余的利剑,巧妙而适时地实施
了对卡拉奇方向的向心突击,从而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地域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
4集团军的合围。
    这是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法西斯军队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合围。
    当晚,华西列夫斯基在自己的指挥所内分别给他调度下的三个方面军首长通话,
讨论战役形势并拟定了下一步最适当的行动计划。随即,他又把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直接报告了斯大林。其具体内容如下:
          希特勒匪徒无疑会立即采取种种措施,企图在最大的外
      来援助下救出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的部队。因此,对我们来
      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尽速消灭被合围的敌军集团,使投入
      这次战役的我们自己的部队脱身出来;在解决这一主要任务
      之前,必须牢牢地使被合围的敌各集团军完全孤立,不得使
      敌军其他集团军向它靠近;为此目的,必须迅速牢固地建立
      对外正面,并且要有足够的快速预备队。鉴此,我三个方面
      军从11月24日即采取决定性的行动来消灭被合围的敌军。
    很快,最高统帅部就复电华西列夫斯基,表示同意他们的建议和下一步部署。
    11月24日晨,各方面军所属部队开始按照既定部署向合围圈内的敌军发起攻势。
然而,这次攻势未达成预期目的,相反在各个方向都遭到了强大敌军集群的反冲击。
原来,根据最新的敌情分析,苏军前线总指挥机关才知道,他们从行进间消灭被合
围敌军的计划所依据的对敌兵力的估计出现了严重差错:当初,他们认为敌保卢斯
指挥的集群只有8.5—9万人,可是实际这时却有30万人。所差之多,实在令人为之
咋舌。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误差,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敌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
在进攻和防御中补充得到的兵力算进去,也未估计到合围圈内大量的特种部队和其
他辅助部队,这些部队的官兵则多数补进了作战部队。12月初,经过准备和调整,
苏军又对该部敌军组织了一次分割性突击消灭的作战,但仍无显著战果,德军对合
围他们的苏军对内正面仍然不断进行远不是没有活力的反冲击。
    了解到这种局面后,斯大林非常着急。在12月4日的电报命令中,他批评了华西
列夫斯基在最近的第二次突击进攻中的错误。命令如下:
      米哈伊洛夫同志:
          您的任务是要把伊凡诺夫和顿佐夫的行动联合起来。但
      是,在您那儿至今却仍是分散力量,而不是联合行动。伊凡
      诺夫不顾您的命令在2日和3日发起了进攻,而顿佐夫却没
      有能力发起进攻。因而敌人就获得了机动的可能。4日,顿佐
      夫将发起进攻,这时伊凡诺夫却又没有能力发动进攻了。于
      是敌人又获得了机动的可能。请你们以后不要再犯这类错误。
      在发布伊凡诺夫和顿佐夫联合进攻的命令之前,务必检查一
      下,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实施这样的进攻。
                                      瓦西里耶夫①
                                1942年12月4日7时零6分
  ①为保密起见,还在战役前,总参谋部便为斯大林和全部参战的苏军高级首
长拟定了化名,这里的米哈伊洛夫即华西列夫斯基,伊凡诺夫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司令叶廖缅科,顿佐夫即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瓦西里耶夫即斯大林。
    华西列夫斯基接到最高统帅的电令后,感到很懊悔。他知道,最高统帅所批评
的这些全是确实存在的,谁让他没有去亲自检查呢?!当然,话说回来,最主要的
问题还不在这里,而是我们自己的力量不够。这也说明,敌军虽已被围,但力量还
是相当强大的。更何况,困兽之斗,是会更加凶猛和不遗余力的。
    稍后,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了。据侦察部门侦知,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为了给遭
到合围的敌保卢斯集团和霍特集团解围,恢复他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原态势,已
在这个战线的东南地段建立了以德军前副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元帅为首的顿河集团军
群,所有南线的德军,包括被合围的上述两德军集团,统一由他负责指挥。华西列
夫斯基还获悉,为了实施解围战役,曼斯坦因建立起两个新的突击集团:一个在科
捷利尼科沃地域,另一个在托尔莫辛地域。
    华西列夫斯基立即将这一最新战局变化报告给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并提出从大
本营预备队中抽调实力雄厚的马利诺夫斯基中将指挥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其他部队前
来支援,拨归顿河方面军指挥。随后,大本营又决定成立由波波夫中将指挥的突击
第5集团军,使之以最快速度在西南方面军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
第51集团军之间展开。按命令,该集团军归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指挥。
    到12月10日左右,曼斯坦因麾下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已经占领了从维申斯卡亚
到马内奇河的正面。在它现编成的大约30个师(不包括在合围圈内敌第6集团军和坦
克第4集团军)中,有17个师横在了苏西南方面军正面;另外13个师则与斯大林格勒
方面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相对峙。其中仅在苏军第51集团军对面就有10
个师之众的强大德军部队。这样,两军门前的敌我力量对比是相当悬殊的:德军7.6
万人,坦克500辆,火炮和迫击炮340门;苏军只有3.4万人,坦克77辆,火炮和迫击
炮147门。由此可见苏军第51集团军处境之艰难。
    12月1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终于批准了华西列夫斯基的请求,决定把马
利诺夫斯基的近卫第2集团军由顿河方面军划归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指挥,并决定暂时
放弃原来拟议中的“土星”战役。原先,经华西列夫斯基等建议,西南方面军和沃
罗涅日方面军一部的突击进攻方向是径直向南,直取罗斯托夫地域,目的是廓清合
围圈外的德军。后因德军曼斯坦因顿河集团军群建立,华西列夫斯基又建议改变该
战役,而用这两部强大苏军来抗击曼斯坦因集群;待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消灭顿河中游的意大利集团军后,挥师东南,向莫罗佐夫斯克和托尔莫辛方向突击,
即前出到敌曼斯坦因集团军群的后方。同时,斯大林还命令说,此后华西列夫斯基
的任务便是负责解决敌曼斯坦国的解围部队,而消灭合围圈内德军保卢斯和霍特集
团的任务则由新派来的大本营代表、苏军炮兵主帅沃罗诺夫负责。在工作中,沃罗
诺夫应以华西列夫斯基的副手出现。
    12月19日,德军曼斯坦国集团军猛攻苏军第51集团军和突击第5集团军防线,防
御正面被同时撕开了几道口子。战斗是胶着状态,梅什科瓦河附近的许多居民点曾
多次易手,原先白雪覆盖下的草原大地,两天后便全部化成焦土一片。
    次日,苏军驰援的近卫第2集团军赶到,部队还没容全部展开,前锋就投入了钢
铁大战与血肉厮杀。敌人的进攻终于被击退了,草原上布满了血肉模糊的敌人尸体。
近卫第3师在瓦西里耶夫卡与敌军的激烈交战中,虽然伤亡逾半,但终于守住了阵地。
华西列夫斯基事后回忆说:“正是这些日子里在布满峡谷的叶尔根地带的战斗,决
定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命运。”
    到12月23日,虽然曼斯坦国集群的另一路前锋部已经冲到了距被合围的保卢斯
集团只有35—40公里的地域,但它却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他们确实时运不济,或者
说是命运乖蹇,苏第51集团军和突击第5集团军的迅猛反突击,苏空军第8集团军令
人胆寒的空中轰炸,终于给近卫第2集团军的展开赢得了不可缺少的宝贵时间。待到
该集团军全部展开之后,希特勒援救保卢斯集团的计划便破产了。因为,此后不久,
该集团军和其他苏军部队便在这里展开了对曼斯坦因集群的大规模反击。结果,曼
斯坦因连同他的企图全都失败了。
    让我们在这里摘引一段曼斯坦因元帅的自述,他在《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写道:
          因而,现在主动权一转入敌人手中,顿河以东的正面也
      就快完了。12月 25日,力量不断增加的敌人,攻击了梅什科
      瓦河地域的坦克第57军,并迫使它退到了阿尔赛河。近几天
      来,已经看得很清楚,敌人冀图从东西两面包围该军的翼
      侧……
          现在,敌人由于拥有超过我们几倍的兵力,在最近几天
      内正在迫使坦克第4集团军再向后撤,一直退回到它在12月
      12日由那里发起进攻的科捷利尼科沃……12月 12日开始的
      救援第6集团军的作战遭到了失败,起码是暂时遭到了失败。
          那么,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是否还有任何希望再做一
      次尝试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如今可以彻底研究“B”集
      团军群正面整个事态进程的条件下,看来只能是否定的。但
      当时谁能预料到呢?
    斯大林格勒会战史诗的最后一幕,以及它那胜利的尾声,是顿河方面军在顿河
和伏尔加河之间发起的那次英勇进攻的战役。它是在整个1943年1月间准备和实施的。
负责指挥这次最后胜利作战行动的,是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和大本营代表、
华西列夫斯基的副手、苏军炮兵主帅沃罗诺夫。
    1月8日,苏军向保卢斯集团发出了劝降书,答应给战败者以体面的待遇,包括
供给足够的口粮,治疗伤员,允许军官保留自己的武器,并保证战后使人人被遣送
回国。但是,正所谓困兽犹斗,保卢斯不肯放下武器。也许,他这时还在想着战役
胜利后希特勒许诺给他的高级参谋或德国统帅部长官的军职呢。
    德军的所有抵抗和挣扎都变成了徒劳,特别在当前这种被困破城而又待援无望
的情况下。当苏军发起进攻并逐步缩小了合围圈时,也就是战斗到第14天之后的时
候,保卢斯向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发出了一纸报告,其中说:“溃败已经不可避免。
我请求立即允许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但是,他的请求没被批准。而没有希特
勒的批准,他保卢斯也好,别的其他军官也好,谁敢投降呢?
    这样,保卢斯和他麾下的将士们(这时已经不到10万人,苏军有25万之众)便
不得不躲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废墟和瓦砾之中。冬日漫天的风雪也与他们作对,士兵
们有的干脆放下了武器,他们用冻结的雪块艰难地积起道道雪墙。尽管如此,他们
也被冻得一个个神志麻木地蜷缩在地上。至于吃的,开始还有面包,但定量是每天
每人一片;15个士兵能分到1公斤土豆。而饮水的唯一来源是融化积雪。罗马尼亚骑
兵师所存不多的马匹,到头来竟被他们宰食一空。再到后来,他们不得不在废墟中
捕捉狗猫和乌鸦来填充肚子。
    保卢斯的日子也没好到什么地步,他的唯一优越条件便是有一所潮湿不堪的地
下掩蔽部。而不出10米远,就遍地都是冻硬了的德军士兵的僵尸。1月30日,他的这
座值得纪念的居所外边,突然来了许多荷枪实弹的苏军士兵。于是,他成了苏军的
俘虏。
    两天后,整个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上再也听不到一息枪声了。
    英勇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了。它以苏联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去年是在
莫斯科城下,而今是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尽管地域不同,但对希特勒和法西斯德国
军队来说,失败却是一样的。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今年比去年败得更惨,
损失的人员和兵器更多。
    对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评价,从它结束的那天起,就有一些西方人——有军人、
政治家、也有某些学者——表示不感兴趣,甚至有人公开说这是共产党人为了宣传
而制造出来的,还有人不承认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具有决定性意义
的历史转折点;也有些人只是把它与后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相提并论……
    到底应该怎么看呢?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后给斯大
林格勒发去过一封贺电。后来,苏联人曾把它放大复制后放在了斯大林格勒市的
“伏尔加河会战纪念馆”里供人们阅览和参观。它分明地写道:
          我谨以美利坚合众国人民的名义向斯大林格勒发去此
      函,以表达我对它的英勇保卫者的钦佩。他们在1942年9月
      13日至1943年1月31日被围攻期间的勇敢精神力量和自
      我牺牲精神,将永远鼓舞一切自由人民的心。他们的光荣胜
      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为盟国反侵略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也许,他说的才较为公允。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69.229]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hinu.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6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