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olariswong (空心菜),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有明袁大将军传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Sep 12 19:43:53 2000), 转信
发信人: napolen (风:共和国中一大痴汉), 信区: Biography
标 题: 有明袁大将军--初露锋芒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Sep 8 13:42:55 2000)
初露锋芒1--失踪的兵部主事
NAPOLEN
袁崇焕,字元素,广西藤县人(较流行的说法是广东东莞人,但我亲自去看了国子监的进士
题名碑,写的确实是广西藤县,有人考证是祖籍东莞,现籍藤县,因此东莞说也对).生于万
历12年(1584),万历47年中进士,授福建绍武知县(36岁中进士,并不算早,当然也不晚,授
知县而没能进翰林院,可见考的名次并不高.袁崇焕并不是特别的热衷八股,科举时代的人
才多是这种情况)他为人慷慨,肝肠热,富有谋略,从年轻时就立志边塞,任县令时常找了解
辽事的老兵讨论情况,为以后的运筹帷幄打下了基础.
由于科举考得不太好,按一般的情况,袁崇焕面前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但这时一个特
殊人物出现了.天启二年正月,广宁之战爆发,明军节节败退.当时袁崇焕在北京朝觐,"自
陈愿备兵".御史侯恂发现他是个人才,立即向熹宗推荐,于2月16日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部
职方司主事.(侯恂这个人还是蛮有意思的,自己本领并不大,但特别能发现人才,不仅袁崇
焕,明末名将左良玉也是他由一个小校提拔上来的.侯恂认准了人才就不惜破格提拔,左良
玉更离谱从小校一下子升为副总兵(上尉直升中将)!而且侯恂的儿子侯方域也是如唐伯虎
一流的花花公子(或风流才子),后来还被写进"桃花扇"成了名人)
职方司可以说是兵部最重要的一个司,曾被比作现代的总参谋部,其主事又是该司仅次于
郎中(司长)的重要人物.再加上不用亲自上阵,对有些人来说真是美差啊.但袁崇焕并不以
此为满足,就在上任当天他单骑出关,考察前线形势.
2月16日,正是努尔哈赤进入广宁,熊廷弼放弃关外西撤的第三天.满朝文武从上至下无不
胆战心惊,即使如熊廷弼这等人物也认定辽东不保,而袁崇焕竟敢单骑出关,这是何等的气
概,何等的胆识!
这次出关,是袁崇焕第一次真正亲历"辽事",在前线的亲身经历,广宁之役经验教训对他将
来战略战术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为过的.(具体情况以后会分析)
回京之后,他向朝廷表示"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守关!"要知道当时是怎样的局势,兵
部连换了3个辽东经略的人选,又下了死命令--绝对不准推辞!才弄了个王在晋去,还老是
动不动就说"倘逐臣而使之归,臣之所大幸也".当时甚至说只要能够守关半年的就可以称
为名将.袁崇焕的举动惊动了朝廷,28日,熹宗再次提升袁崇焕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3月,朝廷拨发20万两白银供其募兵.
一颗新星即将升起.
初露锋芒2--凭坚城,用大炮1
NAPOLEN
临去山海关前,袁崇焕拜访了刚刚回到北京"革职听勘"的熊廷弼.熊廷弼问他持什么战略
去山海关,袁崇焕说:"主守而后战".这与熊廷弼不谋而合,他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与袁崇
焕谈了一整天,尽欢而散.(这是两代英雄的第一次然而也是最后一次会面,此后不久熊廷
弼因所谓"功罪一体"被阉党陷害下狱,与王化贞同被判死刑,并于天启5年被杀害,"传首九
边"[而王化贞直到崇祯5年才问斩,明朝就是这样没道理!万历47年萨尔浒丧师的辽东经略
杨镐也是直到崇祯2年才斩首,而袁崇焕崇祯2年12月下狱,次年8月16日就被凌迟处死,世
道不公一至于此!]不过,在临去之前能够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并且知道自己后继有人,熊
廷弼大概死也可以闭眼了吧.[关于熊廷弼的下狱与冤死牵涉到东林与阉党的党争又有辽
东传等事件,很复杂,因为与主题无关就不多说了])
"主守而后战"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这却是从无数的鲜血中总结出来的,后来又被袁崇
焕进一步完善为"凭坚城,用大炮",并且在战争中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在今天看来这个战略
似乎很正常,步兵对骑兵守城当然占便宜,但在当时并不是这样.要知道,与诸多汉族王朝
相比,明军的攻击精神是相当强的.从开国时开始,明军就是第一支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军
队.明成祖时更五次出塞,穷追蒙古军数千里.虽然中期在"土木之变"前后曾经在"南倭北
虏"的夹击下军事上暂时处于守势,但到了嘉靖末年情况就开始好转.到万历初年,张居正
主政.用谭伦、戚继光、李成梁等著名将帅,又成功的招抚了俺答,明朝的军事,经济,政治
力量达到了巅峰.张居正死后,虽然人亡政息,但国家的底子还在.因此在著名的"万历三大
征"中,尽管明军也有过丧师败绩,但总的来说始终处于攻势,而且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
此在与后金军作战以前明军实际上就没有遇到过敌手.
开始时与后金军作战的明军将领如杜松刘綎等都是在万历三大征中成长起来的.(比如刘
綎就是甲辰援朝战争中的名将,号称"刘大刀"手中大刀据说有120斤重,所以萨尔浒之战中
朝鲜援军交他指挥)了解了这些,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为什么会分兵4路,为什么明军将领
们如此大大咧咧,为什么敢于跟后金军硬碰硬的打野战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世间已无张居正!万历47年的明军与万历10年的明军早已不是一支军队了!戚继光、
李成梁都作了古,戚家军什么的也早就成了历史遗迹.而努尔哈赤的后金骑兵也非倭寇或
者杨应龙之流的土匪能比,把那个时候的经验抱着不放是注定要吃大亏的!
初露锋芒3--凭坚城,用大炮2
NAPOLEN
当明军在抚顺第一次遭遇后金军时,立刻感觉到了这支军队的不同凡响.面对明军绝对优
势的火力,后金军对付的办法是采取盾(木字旁)车与骑兵相结合的"结阵"战术.阵前布盾
车,车前挡以5,6寸厚的木板,再裹上生牛皮,专门对付明军的火器,其后是一排弓箭手,再
后是一排小车,装载泥土,以填塞壕沟,再后面才是后金铁骑.战斗开始时,后金军先用盾车
抵挡明军发射的第一次火器,然后铁骑突然奔出,直冲明军.
明军虽然拥有大量火器,但火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都很成问题.首先是火器射程较短,一般
只有数百步,能打到一两里的很少,因此后金军只需要通过一段不长的路程就可以与明军
短兵相接.其次,火器再装填困难,两次发射要隔较长时间.经常是第一次火器发射完还没
来得及发射第二次,后金军就到了面前.而且明军似乎不怎么使用线式战术的轮流发射,总
是搞齐射,造成了火力空当,这样问题就更严重了.第三,火器威力不够,当时明军使用的小
型火器主要是用霰弹,防御时用的大口径火炮也只是用实心弹,如果不直接命中就没有什
么杀伤力.而当时的瞄准装置又很差,因此对付奔驰中的后金骑兵命中率不高.这样即使后
金骑兵在冲击的过程中挨上一、两次齐射损失也不会太大.第四,火器容易过热.发射次数
一多就变得滚烫,"装药即喷",无法再发射.沈阳之战,后金军就是趁着这个空当攻进城的
.第五,火器大都是土法铸造,强度不高.往往容易炸膛,对己方也很有威胁."说岳全传"里
面就有梁红玉打炮炸了膛,把自己的城墙轰开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描述的并不是宋朝而
是明清时的情况.
虽然当时的火器有以上许多问题,但实践证明只要能够善用,其威力还是不可小窥的.其要
害在于如何保护好火器不被后金骑兵冲垮.但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明军列阵的时
候,总是把火器放在最前面.结果一旦后金军突至面前就傻了眼了,总是火器一开始就被消
灭,剩下的就是步兵与骑兵间的野战,其结果自不待言.不光野战这样,在守城的时候,明军
也总是喜欢放着好端端的金城汤池不用,把部队和火炮摆在城外,这就等于跟野战一样了
.更糟糕的是一旦城外军队被击溃,城上的火器为了怕误伤就不敢用,打开城门放军队进入
的时候又往往被后金军乘虚而入.开原如此,沈阳如此,辽阳又是如此!明军总是固执的要
这样做不合逻辑的事情的原因可能是受了于谦的北京保卫战的影响.但要知道那时候明军
是22万大军列阵九门,而也先是孤军深入啊!而且也先也似乎基本上没有有效的对付火器
的战术,这些与后来的情况都是大不相同的,你能随便学吗?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明军对后金军是屡战屡败.拿王在晋的话来说就是"一坏于清(河)抚(
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
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但是在屡屡的丧师败绩之中,也还有着
几个闪光点,预示着将来可能击败后金军的希望.
初露锋芒4--凭坚城,用大炮3
NAPOLEN
第一次是天启元年3月辽沈之战中的浑河战斗.当时由川浙军组成的援辽军万余人在总兵
童仲揆、陈策、副总兵四川石柱(石字旁)都司秦邦屏(明末著名女将秦良玉的弟弟,实际
上是秦良玉在指挥作战,但秦良玉是女的不便出面.他们所指挥的是石柱土司兵号称白杆
兵,以多用白蜡杆长枪得名,在当时是一支很有名的部队.秦良玉在这次战斗中幸免,后来
成为总兵,授文官2品袍服,地位相当的高.她在当时确实可以说是个奇女子,活木兰.因为
与主题无关,秦良玉的事迹就不多说了)指挥下增援沈阳.行至浑河时传来消息,努尔哈赤
已经破城.陈策要回师,而秦邦屏坚决请战.于是分兵在浑河两岸扎营,川军驻河北,浙军驻
河南.
后金军首先集中了右翼4个旗的兵力(约3万人)围攻结营未定的川军.白杆兵特别能战,毫
不畏惧,杀死后金军2,3千人.而后金军依仗人多势众,反复发起冲击.激战竞日,明军因为
饥饿疲劳终于失败,几乎全部阵亡.紧接着,努尔哈赤指挥全军趁黄昏猛攻河南的浙军大营
.浙军结营甚牢,将火器列于营内,后金军几次冲击始终无法接近明营.直到明军火药全部
用完,后金军才得以与浙军短兵相接.而浙军打得也很顽强,与敌激战一夜,一度不分胜负
.直到后来后金军再次增援,明军才最后兵败.陈策,童仲揆等皆战死.
这一仗打得可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当时的人评价说:"自奴酋发难,我兵望风先逃,未闻
有婴其锋者.独此战,以万余人当虏数万,杀数千人.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且不说
这支明军英勇的战斗作风如何,让我们探讨一下这次战斗能带来些什么样的启示.
初露锋芒5--凭坚城,用大炮4
NAPOLEN
首先,只有保护好火器才能真正的有效使用火器.河南营中浙军只有数千人,但是由于他们
有效的将火器保护了起来,虽然只是临时设置的一些障碍物,但在部队的顽强抵抗下已经
能有效防止后金军冲到面前,而同时集中火力突击就可以击退后金军的冲锋.这样只要明
军还有火药,后金军就根本无法靠近明军.直到火药用尽以后才得以短兵相接.
其次,鲜血再一次证明了明军的步兵是无法与后金骑兵野战的.石柱白杆兵可以说是步兵
中的佼佼者了,但在后金骑兵的反复冲击下终于不免全军覆没的下场.(就像李陵的5000步
兵,虽然特别能战,但终究不免覆灭.当然,如果所有部队都像白杆兵或是李陵的部队一样
,也是可以打败骑兵的.但这根本不可能,上哪里去再找这样一支部队?)而浙军比白杆兵人
数少,素质差,但给予后金军的打击尤在白杆兵之上.其差别就只能归结于战术的优劣了.
如果说浑河之役这些特点表现得还不够突出的话,那么西平堡之战就没有什么别的话可了
.广宁之战中,副将罗一贯率3000人守西平堡,与后金军主力血战竞日.只是在火药用尽(又
是火药用尽!)的情况下后金军才得以破城.而且还付出了数千人的代价.而几乎同时的沙
岭之战中,明军援军3万余人被后金军轻而易举的击败,损失殆尽.
袁崇焕和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会这样?是罗一贯的3000守军特别精锐吗?不是,这只不过是
一支很一般的部队而已.当然,罗一贯是个忠臣,舍身为国,但指挥援军的总兵刘渠、祁秉
忠也没有临阵脱逃,而是力战而死呀.确实,沙岭之败也有孙得功捣乱的因素,但倘若明军
不是已经斗志尽丧,孙得功喊那一嗓子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在萨尔浒、在阿布达里岗、在
尚间岩、在辽阳、沈阳城外并没有孙得功呀?如果罗一贯在沙岭,他难道就能力挽狂澜吗
?他的部队就不会像其它3万人那样一溃千里?那么如果那3万援军不是与后金军野战而是
像罗一贯那样死守城池又会怎么样呢?
有人可能会问,那辽阳、沈阳之战不也是守城吗?怎么也败得那么惨呢?王化贞就是以这个
为理由,认为必须进攻,先发制人.
其实辽阳、沈阳的守城与西平堡的守城是大不相同的.
初露锋芒6--凭坚城,用大炮5
NAPOLEN
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一下辽沈之战,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辽沈之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守城。让我们来看一下辽沈之战的过程吧。天启元年3月,后金军兵临沈阳城下,采取
了轻兵引诱的策略。守沈阳的总兵贺世贤轻敌,率家丁千人出战。结果后金军来了个"精
骑四合",贺世贤身中乱箭而死。与此同时后金军发起了对沈阳城的进攻。作为内应的蒙
古降人打开城门,后金军乘虚而入,占领沈阳。总兵尤世功等7万人战死。
占领沈阳并在浑河歼灭了增援明军之后,后金军立刻转攻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令朱万
良等5总兵率5万军出战。大败,被后金军追杀数十里。第二天,袁应泰又让3万军出城,
据守城外3壕。两军大战一日,明军又溃。而且后金军随溃逃明军冲入辽阳东门。当夜袁
应泰"列盾大战"[这个列盾大战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不是很清楚,也许是用类似罗马乌龟阵
的方法来抵御后金骑兵],与后金军打巷战,又溃。到了第三天晚上,明军大势已去,混
入城内的奸细又乘机到处放火。袁应泰自杀,辽阳陷落。
由此可见,辽沈之战的主要战斗并不是攻城战,而是两军在城外的野战。是明军主动放
弃了坚固的城垣,战斗实质上与萨尔浒、沙岭等战斗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击败后金军就必须发挥火力优势,而要发挥火力优势
就必须有效的保护好火器。也就是所谓"凭坚城,用大炮。以铳护城,以城护铳".罗一贯
的3000人守小小一个西平堡,尚且能打出那样的战绩。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兵力,坚固的
城池,充足的给养,挡住努酋是完全可能的。单骑考察完关外局势后,袁崇焕正是从失
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和制胜的方略,才充满自信的发出了"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
守关!"的豪言壮语。能够冷静的判断形势而不为外界所动,这正是一个伟大统帅的必备
素质。
初露锋芒7--宁远筑坚城1
NAPOLEN
让我们回到天启2年的山海关吧.其实认识到防御的重要性的已经决不止袁崇焕和熊廷弼
他们了,但是达到这种认识的出发点却不大一样,并不是出于战略战术的考虑,而是别的什
么,说白了就是怕死吧,比方说我们的被赶鸭子上架的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大人.
王在晋当御史的时候倒似乎是满有勇气的,大谈什么"守关必外有城郭为藩篱","乘此际虏
骑未侵,急率兵出关,收复宁前",可等他哆哆嗦嗦的到了山海关之后就什么都不说了,拥重
兵数万据守重关尚且感觉不安全,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再修一关,以4万人守卫,并提出了
93万两白银的预算.这个目光短浅的作法遭到了当时已经上任宁前兵备佥事的袁崇焕等官
员的反对,当然没人会听他们的.关键是遭到了大学士孙承宗的反对.[孙承宗可以说是和
熊廷弼,袁崇焕齐名的明末战略家.他也有和袁崇焕相同的爱好,关心辽事,没事喜欢找老
兵聊天,"晓畅边事".但他有一点是别人比不上的,曾经当过天启皇帝的讲师,据说教学效
果很好,因此跟皇帝关系很铁,天启元年当上了大学士,管兵部事.]为了弄清情况,孙承宗
自告奋勇去山海关实地考察,再决定在辽东的战略.
6月26日,孙承宗到达山海关,与王在晋发生了一次有趣的谈话.
"新关建成就移旧城4万人守卫吗?"孙承宗首先发问.
"不,当另设兵"王在晋回答.
"如此则八里之内有守兵8万人,别的地方就不设重兵了吗?[你哪里来那么多兵?]而且新城
后面就是旧城,中间的大量地雷是给敌人设的呢,还是给新兵设的呢?新城如可守还要旧城
干什么?新城要是失守,4万败兵溃至城下,是开关放行呢,还是据之门外留给敌人呢?"
"关外有3道关,可以进关"王经略开始冒汗了.
"如象你所说,敌人来了,我军逃跑如故,要新关何用?"
"准备在山上建3座寨,以接待逃跑的兵卒."王在晋语无伦次的说.
孙承宗脸色一沉:"兵未溃,先筑寨等他们,这不是教他们逃跑吗?而且溃兵能进关,虏骑就
能跟着进关!现在不为恢复失地打算,却整天想着撤去藩篱,筑什么新关,这样京师以东还
有安宁的地方吗?"
孙承宗的这一串提问看起来有点像故意找茬,但其实是有着血的教训的.像王在晋那种作
法袁应泰在辽阳早就试过.当时袁应泰在辽阳城外挖了3道战壕,每道驻兵万人,城内又有
数万兵,看起来似乎是固若金汤了.但后金军只突破了第一壕,守军一溃,后面2壕,3壕的明
军就不敢再发射火器,于是后金军跟着就突破了两壕.2万多溃兵逃至城下,只好开城,后金
军就跟着冲了进去.王在晋根本就是在重蹈袁应泰的覆辙.
而尤其让孙承宗恼火的还是他的最后那几句话.确实,再不思恢复,等后金军真正进抵山海
关城下,莫说京师以东,就是京师也"亡无日矣"!要真正解决山海关的守卫问题就要恢复关
外,加大防御纵深.山海关的文章要在关外作,这就是孙承宗的战略.
初露锋芒8--宁远筑坚城2
NAPOLEN
尽管王在晋心里还是很不服气,孙承宗也只好不管这么多了。反正胳膊也拗不过大腿去
,孙承宗回到北京不久,天启皇帝就同意撤换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明成祖迁
都以后在南京仍然留了一套班子,六部都察院等等都有,与北京的平级,但没有实权。
其作用有点像敬老院)而由孙承宗以辅臣之尊经略辽东。
孙承宗于天启2年9月到达山海关,决定恢复关外。在到底守哪里的问题上,当时还有几
种不同意见。王在晋曾经提出守中前所,但中前所离山海关太近,其实这只是给修新关
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当然不行。守锦州,离山海关又太远,互相难以照应。剩下的就是
袁崇焕的守宁远和孙元化的守觉华(菊花)岛。
宁远,始建于宣德3年,置宁远卫。当初城并不大,只是为了沟通前屯与锦州的交通线建
的。但是,当努尔哈赤占领了广宁,锦州孤悬域外,山海关面临威胁的时候,位于辽西
走廊中央的宁远的战略地位就突出的表现出来了。辽西走廊是位于山海之间的狭长平原
地带,是从辽东进关的必经之地,否则就得远绕蒙古,劳师远征,后勤极为困难。而宁
远正好卡住了辽西走廊的咽喉,有宁远在,山海关就可以安然无恙。而后金兵即使绕道
蒙古入塞,没有打通辽西走廊,他也不敢久留。而觉华(菊花)岛是宁远附近的一个小
岛,有着类似的战略地位,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守岛不如守城。因为辽东天气寒冷,冬
天海水一上冻各岛便无险可守。明军驻防的许多海岛都是被后金兵乘海水上冻攻破的。
而守城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在后来的宁远大捷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最终孙承宗的决定是以守宁远为主,同时分兵守卫觉华(菊花)岛,并准备进一步恢复
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小凌河等诸城。以袁崇焕负责宁远的修筑与守卫。
初露锋芒9--宁远筑坚城3
NAPOLEN
从天启3年开始,袁崇焕开始了重筑宁远城的工作,经过1年的努力建成.在史书中关于这一
段只有像高3丈2尺,址广3丈,顶部2丈4尺这样枯燥的数字,至于筑城的艰辛是只字不提的
.但是,我们从其它一些片段中也可以推想到袁崇焕当年的困难.孙承宗让袁崇焕守宁远可
以说是力排众议,从前任的辽东经略到现任的辽东巡抚,都反对这个做法,因此,对袁崇焕
来说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而当他来到宁远时所面对的又是什么呢?一片废墟,经过连续的战乱,原来的宁远城早已荡
然无存,"城中郭外,一望丘墟",完全是从零开始.而袁崇焕那时实际上是第一次独当一面
从事军事,此前完全是个文弱书生的形象.那些打了多少年仗的老兵油子怎么能轻易就服
他?[实际上,直到宁远大捷, 锦大捷袁崇焕打出威名来之后,还有人看不起这个"书生",
袁崇焕杀毛文龙时便说:"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一个将首!"]而在宁远,袁崇焕
所面对的还不是一般的老兵油子.早在任命袁崇焕之前,孙承宗就令当时还是一个游击的
祖大寿重修宁远城.祖大寿根本就没把这个放在眼里--修什么宁远城,老子见得多了,鞑子
来了还不是掉头就跑?吭吭吃吃修了1年,只完成了十分之一,还是个豆腐渣工程.结果袁崇
焕来了之后全部推倒重来,其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然而,祖大寿这个典型的兵油子在袁崇
焕的领导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下,竟然仿佛变了一个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跟着筑城,终
于成为辽东名将,而且一直追随袁崇焕,忠心耿耿.祖大寿的转变带动了一大批辽将,后来
他们成了明朝在辽东的中坚力量.[到崇祯后期辽东的军事几乎全部控制在祖家和其亲戚
吴家手中,这两家出的将领光是总兵就有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吴襄、吴三桂等多人
.我在宁远就看见了崇祯给祖大寿和祖大乐立的两个牌坊,可见其地位之高.]
如果说祖大寿还是比较好收服的话(毕竟是下级),当时已经是都督佥事的总兵官满桂就更
加难缠了.孙承宗是命令袁崇焕与满桂共守宁远,虽然以袁崇焕为首,但级别却是相同的(
说不准满桂还要大点),因此满桂是完全有理由瞧不起袁崇焕的.而且满桂是蒙古人,脾气
不好,又碰上袁崇焕这么个性格刚强的,摩擦当然少不了.但要守好城,必须与满桂和衷共
济.因此袁崇焕做的让步,受的委屈是可想而知的.[到了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一方面是地
位提高了,另一方面也是受不了了,终于与满桂决裂]
尽管有这么多的困难,在袁崇焕的努力下,宁远城终于在天启4年落成了.成为关外第一重
镇,"兵民5万余家,屯种远至50里""远近望为乐土"特别的是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这
个坚不可摧不是一般的形容词,而是事实!尽管后金一直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几次三番的
要争夺,但屡战屡败.后金曾经一度将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的城池都攻陷了,使宁远成了一座
名副其实的孤城,但仍然拿宁远没有办法.直到李自成农民军逼近北京,崇祯令吴三桂放弃
宁远回援,清军才得以进入成为空城的宁远.
天启5年夏,孙承宗又与袁崇焕商议恢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小凌河等诸城.这样
,明军的防线从宁远又前进了200里,再加上宁远到山海关的200里,辽西走廊400里尽为明
有,辽东总算又有了"局",而且是一片大好之局!
初露锋芒10--宁远筑坚城4
NAPOLEN
有的时候,历史真的会重演,这次就是这样.当年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时的遭遇现在几乎
一模一样的发生在孙承宗的身上,不过这次可不只是那么几只"乌鸦"[明时称谏官为乌鸦
]了,而是我们所熟知的九千岁魏忠贤魏公公.
其实一开始九千岁还是并不想跟孙阁老闹僵的,毕竟孙阁老跟皇上的关系不一般啊.于是
还想过要讨好他,可偏偏孙承宗又是个所谓"刚直不阿"的人,软硬不吃.魏忠贤派太监刘朝
等去山海关劳军,结果孙承宗来个"中使观兵,自古有戒",拒不接待.九千岁还以为孙承宗
误会了,又派太监刘应坤带了10万两银子去劳军,还专门给孙承宗送了一大堆礼品,让刘应
坤明确表示九千岁对孙阁老的拉拢之意,结果孙承宗连理都不理他.泥人还有点土性那,更
何况这位眼睛长到头顶上的九千岁呢?"我倒要看看是你跟皇上铁还是我跟皇上铁!"魏忠
贤想.
天启4年11月,孙承宗西巡蓟镇, 打算乘皇帝生日的机会进京面奏军情.结果这事传到魏忠
贤的耳朵里就变成了"承宗拥关兵数万,将回京清君侧!"魏忠贤吓得跑到天启皇帝面前"绕
御床痛哭",天启皇帝一下子就心软了,严令孙承宗"无旨离汛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袁
崇焕之死也有这个罪名]魏忠贤又假传圣旨"孙阁老若进齐化门,就绑来杀了!"结果孙承宗
带着几个随从刚到通州就一连接到3道命令,只得回去.
这下孙承宗彻底成了阉党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苦于没有借口,那次回京事件虽然皇帝也下
旨阻止孙承宗,但并没有真正怀疑他,对于阉党"拥兵向阙,叛逆显然"的控告并不在意.
正在九千岁犯愁之际,天启5年8月的一天,有人报告--机会来了.原来,孙承宗属下的山海
关总兵马世龙轻信人言,以轻兵突袭后金,中了埋伏,伤亡400余人.这本来是一场小仗,无
足轻重,而且孙承宗也不知情.但一让阉党抓住辫子,好嘛,不得了了!魏忠贤手下的乌鸦们
一窝蜂的上来围攻马世龙和孙承宗,弹劾的奏章一下子就是几十道.孙承宗也火了,上疏"
乞罢"(妈的,老子不干了!)阉党更是大做文章.终于天启皇帝"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以
阉党的高第继任辽东经略.[说句老实话,孙承宗这样的结局在历任辽东经略中还是比较幸
运的了,但问题是还没有完.袁崇焕下狱后,崇祯又让孙承宗出山经略辽东,结果碰上了大
凌河之败,孙承宗再次下台.一直在高阳的家中闲住.崇祯11年11月,清军入塞破高阳,76岁
的孙承宗率全家巷战,子孙19人皆力战而死,孙承宗被俘,拒不降清,被清兵勒死.真是英雄
命苦啊!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都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但明知如此,还要挺身而出,这正
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精神!]
--
坚持“三不”基本原则:基本不灌水
基本不转载
基本不说无聊废话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02.112.11.199]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olARISWONG.bbs@smth]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9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