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13 19:04:31 2000), 转信

                         第八章  妇  女


    毛的夫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没有与其丈夫一道行军。按规定夫妇不能在一起,
而且这个规定很严格。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中只有三十名妇女干部,女护士和女
勤务兵也寥寥无几。但并非其他各军都是如此。四方面军就有两千名妇女,还组成
一个妇女独立团,该团在长征中曾经历了一些殊死的战斗。
    有关妇女的规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朱德及其二十三岁的妻子康克清。在长征
中,他们几乎一天没分开过,但这有其特殊的原因。康是战士、优秀的射击手,身
带两支手枪和一支毛瑟枪。有时她肩扛三、四支步枪,以帮助劳累的战士,从而做
出了表率。
    康克清是位健壮的农妇,渔民的女儿。一九二九年一月,就在朱、毛撤离井冈
山之前,她在井冈山与朱德结了婚,当时她才十七岁。朱德这时已四十三岁。朱的
原妻伍若兰(一位革命妇女)已于一九二八年遭国民党杀害。康克清从十五岁起就一
直在井冈山战斗。
    象大多数妇女一样,她分到了一匹马,但她很少骑。她背着额外的枪支徒步行
军。长征结束后,她对海伦·斯诺说,她觉得长征并不十分艰难,“就象每天出去
散散步一样”。
    大约五十年后康克清女士说:“我确实对海伦·斯诺说过这话。”
    一九八四年康克清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心十足的领导人。多年
来,她一直是中国妇女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她是演说家、决策人、政治家。她并没
有象她在长征中所期望的那样一生从事军事工作,而是献身于重要的社会工作和政
治工作。
    她对长征的感受至今未变。
    她说:“我很善于走路和骑马。我总走在一群人前面几十米,这群人中有蔡畅
(另一名党的妇女领袖)和几位留过学的党员。他们整天谈论他们的经历,谈论在国
外的学习情况,吃过的好东西以及去过的地方。
    “他们每天谈呀,笑呀!还开玩笑。和他们在一起感到鼓舞。他们不断地说笑,
有时还唱《马赛曲》。我确实对海伦·斯诺说过,长征就象在野外散步一样。与这
么多有意思的人在一起,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在她的同伴中,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与她有同感的人却并不多,大多数认为
长征是一次艰巨而又危险的行动,自始至终都是如此。
    贺子珍由于怀孕,便与大多数妇女一起被分配在休养连。她只有在周末或在驻
军休整的几天里才与毛见面,而这种休整在初期是极少的。他们可能比别的夫妇见
面机会略多一些,但也多不了多少。自从井冈山时期以来,“星期六晚上见面”的
规定一直在执行。若遇丈夫有病,妻子需要照顾丈夫,则可以例外。除此之外,这
—规定在长征中从来没有改变过。
    幸存下来的措挥员和医务人员都坚持说,长征中不存在任何严重的两性关系问
题。部队行军途中接触妇女的机会不多,当然,主力部队中也没有多少妇女。一九
三六年朱德却告诉过海伦·斯诺,在长征初期,确有强奸的问题。后来由于严明了
纪律,这种现象得以控制。强奸犯经军法审判后当场处决。部队到达延安后这个问
题就不存在了。但是,当时在陕北城镇居民中,梅毒仍很流行。
    尽管红军的领导人原则上已经打破了有关两性关系的所谓封建观念,但红军仍
有浓厚的清教徒色彩,干部战士未经正式批准不得结婚。干部和军官获准才能结婚
,但并非轻易能得到批准的。
    很多年之后,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产生了离婚问题,党不得不进行审议,并对
于是否允许离婚作出裁决。红军在极大程度上是由青少年组成的。约百分之五十四
的战士都在二十四岁以下。据傅连璋大夫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人未曾有过性生活的
经历。危秀英是个黄花闺女,曾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记得当她和一位年青战士
一起趟水过河时,引起了那位战士的惊慌。她的黑裙子一直卷到臀部,这位战士喊
道:“你受伤了吗 ?”她意识到,他看到了她的月经排血。他不知道妇女还来月经
。在这方面许多战士与他一样无知。
    不仅是无知和规章制度限制了男女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一种志同道合和患难
与共的精神。身材娇小的刘英(当时尚未与洛甫结婚)说,男男女女在一起工作,根
本没有两性那种感情。
    “有时,”刘英说,“我们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在一起生活,有时在同一张床
上睡觉。我们都不脱衣服。敌人离得那么近,我们又是那么累。我们找不到睡觉的
门板,精疲力竭地一头倒在草堆上便睡着了。”
    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干部中不论男的还是女的,都对李德的性要求感到极为不快
。李德于一九三三年十月抵达中国时,满以为红军与其他军队一样,他指望有随军
的女性可以陪他睡觉。但在苏区没有妓女。他们于是便努力为李德找个女性伴侣,
可这也无济于事。中国妇女很快就对他退避三舍,说他长得太肥大,太粗暴,使她
们肉体上受不了。
    李德的寓所离共青团机关的宿舍不远。当时共青团的一位领导人有一个非常漂
亮的妻子。李德对这位年青妇女垂涎欲滴,想与她同枕共眠。他主动给她送礼。 (
中国人对李德的怨言之一就是他的伙食和供应比任何人都好。 )李德的作法实在不
够策略,那位丈夫很快就意识到他在搞什么名堂。一些同志,可能还包括翻译伍修
权在内,采取措施挽救了局势。他们找到了一位年青的农妇名叫肖月华,当时她在
胡耀邦身边工作。胡现任党的总书记,当时在共青团机关工作。
    肖月华长得并不漂亮,但是她贤惠壮实,便成了李德的“出征夫人”。在红军
控制苏区期间,他们一直住在一起。但在长征开始后、她象大多数妇女一样,被送
往休养连。这就引起了麻烦,不论是肖月华还是李德都不识事务。他们不仅自己吵
架,肖月华还与周围的女同志吵架。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和康克清等人花费了不知
多少时间来平息风波,但都无济于事。
    康克清五十年后说:“他们怎么能相处得好呢?他们怎么交流?李德根本不会说
中国话,而她只会讲中国话。他们怎么办呢?叫伍修权给他们翻译吗?我不知道肖月
华内心是怎么想的。但他们怎么共同生活呢 ?我想,作为李德的妻子,她是把李德
看成第三国际和革命代表的。但他们却没有共同语言。
    “然而她还是凑合着与她丈夫一起生活了。我们有一句老话——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
    中国著名的女作家丁玲对肖月华嗤之以鼻。“她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乡巴佬,”
她说,“她是傅连璋大夫的勤务兵,没有多少本事。”丁玲说红军有责任使李德得
到适当的照料。他需要女人,红军便给他提供了一个。她说;“他受到了良好的待
遇。”
    肖月华随李德到了延安。她甚至在他指导下学会了烤面包。她还给他生了个儿
子。这孩子长得挺黑,毛泽东开玩笑说:“这可无法证实日耳曼民族优越的理论了
。”海伦·斯诺报道说,最后,肖月华提出要与李德离婚。这是个丑闻百出的过程
。肖月华要求给她六百元的赡养费。离婚要求被批准了,但她是否得到了赡养费,
我就不知道了。她后来到了长沙,在那里工作了多年。于一九八三中去世。她死后
,胡耀邦亲自过问,满足了她生前要求。
    长征过来大多数的夫人都不操持家务。康克清宣称她从来没有照料过朱德。他
有贴身警卫为他做饭缝补,也为她做饭。康克清没有当过家庭主妇。她的父亲是渔
民,一贫如洗,家里把每一个出生的女婴送给另外一家贫苦农民——甚至是分文不
取的白送。女孩子便成为仆人、雇农或守着锅灶的家奴。康克清生下后刚满月便送
了人,她奴隶般地生活,直到十五岁才逃出去参加了红军。朱德的身世也一样,他
家有五名婴儿都因养活不起而被溺死。他自己被送给一家没有后嗣的亲戚,并进了
一个地主子弟学校读书。他如是个女孩子,一出生就会被溺死。也许正因为朱德和
康克清有过共同的遭遇,才使他们这样情投意合。康在与朱德结婚前一直是个普通
战士。当时她本应做政治工作,长征前夕,她正好在一个拥有八百名战士的营里,
营长在一次进攻中阵亡,战士们让她来指挥。他们击败了敌军。红军称她为“女司
令员”。她无意安居下来生儿育女。长征结束后,她就埋头学习,希望成为一名高
级军官。
    贺子珍则不同。她喜欢照料毛泽东,而且一有机会就这么做。她善于烹调,为
毛制作他爱吃的湖南风味菜。毛泽东非常喜欢吃辣椒,特别是贺于珍做的辣椒汤。
“不喜欢红辣椒,你就成不了好的革命者。”毛泽东喜欢对李德这么说。李德则喜
欢醋溜肉和酸白菜,为此李德极不愿听毛泽东这句话。
    贺子珍相貌隽秀,有点脾气,是个热情奔放的革命者。长征开始时,她二十四
岁。她与毛在井冈山相会时仅十七、八岁。
    贺子珍并非毛泽东的原配夫人。毛的父亲曾强迫他在十五岁时就娶了一个比他
大四、五岁的媳妇。他顺从地按礼仪拜了堂,但是拒绝接触那个年青女人。她的名
字从未透露过(因为这是一次没有圆房的婚姻)。
    贺子珍也不是毛泽东的第一个爱人。他的第一个爱人和第一位真正的妻子是他
的老师的女儿。这位老师便是杨昌济教授,毛泽东跟随他到了北京。在北京毛开始
信奉马克思主义;几乎在同时也热烈地爱上了杨开慧。杨开慧是个身材苗条,才华
出众的女子,比毛泽东小八岁,她立志献身于建立新中国的事业。两人对革命志同
道合,并携手合作。
    毛泽东和杨开慧一类的青年人蔑视中国的旧习俗。他们嘲笑中国传统的婚姻制
度。一九一九年,毛的知心朋友及革命同志蔡和森与年青的湖南姑娘向警予 (很多
人后来都把她看成革命的化身 )在去巴黎的船上相遇,并开始相爱。他们以自己的
方式结了婚。他们在巴黎举行婚礼,并照了结婚照片。照片上除了小两口之外,前
面还放着一本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照片下面顺序写着“向”、“蔡”两个
字,这两个字包含着有趣的双关意义:既是他们两人的姓,又可解释为“向上的结
合”。大家看到新娘的姓写在新郎的前面,既惊讶又赞同。在革命者中,这对夫妇
的命运最为悲惨。向警予在汉口的法租界被捕,并被押交给国民党。国民党于一九
二八年五月一日清晨四点杀害了她。蔡和森于一九三一年在香港被捕,也被押送给
国民党,国民党残忍地把他的手脚钉在墙上,用棍棒把他活活打死。死后还把他的
前胸和肚子切成了碎块。
    毛泽东和杨开慧对传统婚姻的反抗没有他们两个朋友那么强烈。他们只是宣布
他们“试婚”。他们一起生活了许多年,开慧生了三个儿子。一九二二年出生的毛
岸英是一位才貌双全的青年,一九五零年在朝鲜被一颗美国炸弹炸死。一九二三年
出生的毛岸青,一九八四年仍生活在北京,已与一位叫邵华的女子结了婚。据某些
人说,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是一九二七年在武汉出生的。
    一九二七年毛泽东举行秋收起义的时候,把开慧留在了长沙,从此以后两人再
也没有见面。一九三零年十月。开慧住在长沙东郊时遭国民党军队逮捕。她和长子
毛岸英一起被关进监狱,国民党企图让她背弃毛泽东。她拒绝了,于是便遭到酷刑
。当时岸英可能也在场。她于一九三零年十一月十四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被刑警处决
。一个名叫陈玉庭的护士把毛岸英带回了家。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实际上是堂妹)
是地下工作者,她比开慧被捕得早,于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日在衡山遭杀害。她们
两人的死是没有相互联系的,但两人都与毛有关系。开慧的殉难则与一九三零年九
月毛奉第三国际之命对长沙发动一次未遂的进攻直接有关。在毛的军队被赶出长沙
后,国民党省长下令在长沙逮捕和处决了许多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嫌疑分子,杨开慧
便是其中之一。
    据“文化大革命”期间贴出的一张大字报说,毛泽东的几个儿子由一位姑姑照
看。一位基督教牧师也曾经照看过他们。孩子们被带到上海,进入一所由共产党秘
密监护的学校。但是学校被暴露了,警察把孩子们赶到街头。毛泽东的几个孩子颠
沛流离,靠乞讨和卖报为生。他们露宿在街头巷尾和破旧的庙宇里,在庙宇门口贴
上一张纸标说:“我们能讲故事——一个故事一分钱。”孩子们最后得救了,被送
往延安。
    毛在同开慧离别之前的几年里已经难得同她见面。他们常常在不同地方担任工
作。离别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开慧的思念日益深切。,——九五七年,发表
了一首题为《蝶恋花》的悼念开慧的诗词:“我失骄杨……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并冈山相遇。她是个刚从福音教会中学出来的
优秀生,身材苗条,充满活力。她加入毛在井冈山的队伍之前就已在当地农民秋收
起义中作过战。
    不仅仅贺子珍本人是个革命者(她于一九二六年十六岁时就加入了共产党),她
的全家在其父亲的影响下都从事革命工作,她父亲是个开设茶馆的小商人,但也是
主张变革的爱国者。共产党放弃江西,踏上长征之路的时候,贺子珍的父亲是遭国
民党报复屠杀的首批人员之一。贺的一家住在井冈山北面永新县的黄竹岭,属红军
的作战地区。贺子珍的母亲是位聪明能干的人,主持家务。从一九二七年起,贺家
的其他成员都投入了革命工作。贺子珍的四个兄弟都参加了革命。其中之一当地下
交通员,在送信时被截获,遭杀害。妹妹贺怡,于一九二七年加入共产党,同毛泽
东的弟弟毛泽覃结婚。毛泽东和贺于珍一九三二年在瑞金生下的儿子小毛,后来留
给贺怡和泽覃抚养。一九三五年毛泽覃在江西游击战中牺牲后,贺怡把小毛留在福
建的一个农民家里,这个孩子——直没有找到。一九五零年,贺怡在福建寻找小毛
时,死于车祸。
    贺予珍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降生的,她父母因此给她起了一个娇滴滴的、
富有诗意的名字“桂圆”。在中国,桂是八月的意思,而桂圆即龙眼,与荔枝差不
多的一种水果。她长大成人后,觉得桂圆这个名字“太软绵绵了”,便改为子珍,
意为珍贵的孩子。她长得很漂亮,可算得永新城里的一位美人,白嫩的皮肤,明亮
的眼睛,活泼热情,又娴熟诗书。她是学校里最早从事革命事业的女子之一。她领
导同班同学剪去长辫,推倒了庙宇神宪里的菩萨。她高昂圆润的声音和善于表演的
才能更使全县的人望尘莫及。她是永新县中遭国民党通缉的首批人员之一。一九二
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她参与领导了三个县的起义,使监禁在狱中等待处决的二十八名
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她的一个哥哥)得救。贺子珍他们在起义时仅有几支老式步枪,
但是他们闹得满城风雨,终于取得了胜利。( 井冈山王佐这帮土匪也参与了这次行
动。)
    贺子珍就在井冈山地区活动,后来跟随毛泽东上了山。不久她便从事敌后的危
险工作。有一次她不得不装成奄奄一息的病妇人才使自己免遭逮捕。另一次,她在
执行一次侦察任务时,把遭伏击的毛泽东和朱德救了出来。她跳上一匹马,双手各
握一支手枪,一口气奔驰了十几里,转移了敌人的注意力,使毛和朱德得以脱险。
    象这样的事迹使贺子珍在游击队中出了名。在井冈山早期斗争中,贺子珍多次
与其他男同志们一起并肩作战。
    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一九二七年相遇不久,就在井冈山共同生活,但是直到一九
三零年杨开慧牺牲后才算正式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出生于和江西省接
壤的福建边界地区。一九二九年七月至十月,毛身患疟疾,在这里的一座山上养病
。这个女孩出生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不详,也许是龙岩县的古田。
    毛泽东在赣南和闽西南的根据地尚未牢固地建立起来。他一恢复健康,就迅速
转移。孩子交给当地农民照料。据说一九三二年,他曾寻找过这个女孩,但没有找
到。时值漳州一仗,战斗就发生在毛泽东遗留孩子地区的南面。毛的另一个孩子是
个男孩,一九三二年出生于瑞金,名叫小毛,长征时也留下了。一九三三年贺子珍
又早产了一个男孩,是由博连璋大夫接生的。但是这个孩子没有成活。
    长征时贺子珍在西行途中,又怀孕了。毛泽东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尽力保护她免
遭长征之苦。红军突破蒋介石的第一道和第二道封锁线之后,他派他的贴身警卫吴
吉清和王亚堂去照料贺子珍。贺在休养连,毛在干部团。两人虽相距不远,却无法
见面。
    毛泽东自激进的学生时代起,就是妇女平等权利的积极拥护者。他最早的著作
之一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他创造了这样一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然而,他并
不是长征的总负责人,主力部队三十名女干部的生活每况愈下,简直就象走向阴间
地狱一样。不论由谁来管,都弄得一团糟,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许多早期发生的问
题都是涉及一些基本生活问题,如食物的分配和搬运,由谁来背米,谁来做饭,以
及做多做少等等。妇女们都很年轻,但没有几个是象康克清那样结实的农妇。她们
整日整夜在嶙峋的山间小路上行军;往上爬三千尺,往下走两千尺,再往上爬三千
尺;越过一座高山,又去一个长达三英里的崎岖山口,就这样翻来覆去。哎 !这些
妇女她们哪来这么大的劲呀!
    博古的夫人认为她的经历是典型的。长征开始时,她二十七岁。她工人出身,
祖父的职业是掏粪,并把粪便卖给农民。十一岁时,她被卖给一位工程师,充当童
养媳。十四岁时,她逃了出来,在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
十六小时。一九二七年上海大屠杀之前,她加入了共产党,被派往苏联。她在苏联
待了四年,与博古结了婚。在去苏联前她已在苏区工作了一年。
    她有两个孩子,在莫斯科生了一个男孩,在上海生了个女孩,现在第三次怀孕
了。在长征前约一个月的一次空袭中,一块弹片击中了她的头部。她流产了。一九
三四年十月十四日,她与其他人一道撤出瑞金时已基本恢复健康。
    过了三四年,当她回忆长征初期的情况时,就觉得往事不堪回首。“行军非常
艰难.”她说,“我的双脚疼得很厉害,不得不每天用热水洗脚。”
    由于组织工作没有做好.妇女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整天饥肠辘辘。男人们则
宣称妇女的待遇比男的好,公平分配给她们的米袋也不背。“于是,男女同志之间
发生了口角。”博古的夫人说。
    接着,试用了新的编队办法。把妇女们单独编队,由博古的夫人当队长,杨尚
昆将军的夫人李伯钊负责粮食补给。实行了严格的纪律,不得自由散漫。情况果然
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正如矮小的危秀英说:“对妇女来说要艰难得多。我们每
天都困难重重,每天的日子都不好过。”
    毛泽东从于都带回的小刘英被分配在中央纵队的第三梯队( 在第二梯队的是休
养连,行军中大多数妇女分在休养连)。
    第三梯队是一支后勤部队。这支部队的五千名男的扛着沉重的印刷机、制币设
备、邮票印刷机、制造枪支弹药的工具等。第三梯队的战士大多是新兵或非军人。
搬运这些辎重的人有些入了伍,有些没有。要完成这些任务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把
印刷机和工具部件拆开,一个齿轮、一个机器外壳或一台钻床也往往要由六个人来
抬。然而,羊肠小道常常连两个人都走不开。行军又大都在晚上,一下起雨来,道
路泥泞易滑。由于敌军离得太近,又不能点燃火把,经常有运输人员连人带物从一
千英尺的悬崖峭壁摔下,物毁人亡。
    长征开始后一、两天,一些运输员便开始开小差溜回家去了。士气低落。他们
看到面前是愈来愈陌生和险恶的深山。他们觉得再也找不到返回江西的路了。天黑
之后.他们便不声不响地潜踪匿迹……。小刘英等人必须设法制止所面临的队伍瘫
痪的危险,但实际上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五十年之后.刘英苦笑着承认:“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
    担子是那么重,道路又是那么崎岖曲折,走了整整一夜也只不过能前进五里路
。这支后勤部队拉下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包括第四突击团在内的战斗部队以及后来
因战果辉煌而出名的袭击队,不得不来保护笨重的行李车免遭蒋军的攻击。这简直
就象一部糟糕透顶的西部影片的镜头:印第安人越来越迫近,而没有第七骑兵队前
来解救。
    刘英与这些运输人员一道行军,在休息时,她还要努力鼓动,以提高他们的士
气。她要给那些精疲力尽、思家心切、半饥半饱和常常神思恍懈的人们灌输革命热
情。
    “招募运输人员很困难,”她回忆说,“很难雇到,也很难征募到。”许多人
的肩、背磨破了,疾病缠身,体质虚弱。他们担心,如继续同我们走下去,他们或
他们的家属会遭到敌人的报复。”
    即使是刘英钢铁般的精神也无法消除运输入员的颓丧情绪。他们开始甩掉背上
沉重的负荷。已经没有那么多壮汉来运送所有的辎重了。队伍必须采取某种措施。
    三十名女干部中无一人在长征中牺牲。有些人就说女干部在长征中没有干多少
事情,而李一氓对这一说法表示难予苟同。再如李伯钊,她本人是参加长征的中存
者,她的评价看来比较中肯。直到去年她七十二岁时,谈起革命征途中的女同志、
女英雄和烈士们,她仍充满敬意。
    她谈到了蔡畅,蔡畅是名门闺秀。她是清代著名将领曾国藩的后裔。曾国藩镇
压太平天国运动,一八六四年六月一日他在南京屠杀了十万太平军。蔡的母亲有刚
强的个性和坚定的政见。五十岁时,她与富商丈夫离婚,进入小学,完成了学业。
其子女成为共产党人,受她的影响极大。蔡畅在长征期间一直把她母亲的一张旧照
片带在身边。
    中国没有比蔡畅一家更为革命的家庭了。她在著名的周南女子师范学校读过书
,这个学校是一个殷实地主朱剑凡捐助开办的。李锐说:“朱在今天会被称为‘民
主人士’。”他很激进,把自己的很多房子和花园赠给学校使用。( 他的女儿朱仲
丽后来与受了伤的王稼祥结婚。他另一个女儿与肖劲光——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
结婚。)这个学校的另一名学生向警予,她后来与蔡畅的哥哥蔡和森结了婚。
    蔡畅及其兄长蔡和森,按照与毛泽东共同发起的第一期勤工俭学计划,于一九
一九年三月前往巴黎。他们的计划是“拼命念书,拼命翻译”。他们的母亲也去了
。他们从亲戚处筹款六百元作为旅费。蔡和森受到新兴的法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强烈
影响,可能是选择共产主义的第一位中国学生。他和周恩来同是中国共产党欧洲支
部的创建人。蔡畅于一九二三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她的哥哥对毛泽东有很大影响。
他们同是湖南人,又是同班同学。蔡和森在欧洲、毛留在中国期间,两人书信来往
极为频繁。蔡畅、蔡和森与毛泽东是非常密切的挚友。他们三人曾一同发誓都不结
婚——可是谁也没有遵守誓言。
    一九三七年海伦·斯诺在延安见到蔡畅时,她一家已有三人被蒋介石杀害,另
有两人身陷图图。她到国民党地区从事地下工作,一旦暴露也必定送命。她当时举
止文雅,表情生动,说起法语略有点口齿不清,她一辈子都是如此。只有在细看之
下,才能从她深透的棕色双眼中看出忧伤的神色。
    蔡畅对于长征没有任何怨言。正如李伯钊所说,她意志坚强,给她备了一匹马
,但她很少骑。而是让给伤病员骑,她认为他们更需要马。那时,她二十四岁,身
材纤瘦,但她翻越了五岭,她和刘英一道行军,也象刘英一样,不仅翻越了五岭,
并且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崎姬道路上进行宣传鼓动,提高长征战士们的士气。康克
清把蔡畅讲的故事和笑话称为“精神食粮”。
    “我为什么要说起蔡畅呢 ?”李伯钊反问道,“因为她深得妇女以及我们大家
的尊敬和爱戴。”
    一九八四年蔡畅仍生活在北京,时年已八十四岁。她的健康状况不佳,双目已
经失明。但是她仍尽力工作。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那末,这个圣徒便是她



--


     花儿就是这样红

※ 修改:.zcm 于 Oct 13 19:02:37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202.114.3.239]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3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