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雪白血情(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6 15:40:53 2000), 转信
发信人: duanjian (风云),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22 00:09:37 2000)
军人没有慢动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情报交流报告厅里,坐着不到30个人,每人桌前一杯清茶。地方的
20多人,大都在50。岁以上,是来自各地的光电技术专家。还有4位军人,两位黑龙江省
军区的,两位驻哈尔滨市某集团军的。他们都哈工大光电子技术教研究室韩雅轩老教授
请来的客人,具体点说,是请来参加由他主持研制的后来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激
光干扰鉴定会的。鉴定会开得挺顺利。谈到成功处专家们很慷慨,不吝啬时间,也不吝
啬赞美。谈以缺点,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开始小心翼翼地选择词句,委婉又简单
。
老教授有点急。把大家请来,就是想多听听不同意见。改进意见,把它搞得更快更好。
这个项目已经搞几年了,再过两年他就该退休了,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再一想,如今
这鉴定会不大都是这样子吗?参加别人的鉴定会,自己有时也难免如此。好在一点就透,
而且会后还可以个别交流、探讨。
分组测式临近尾声,也就是鉴定快结束时,4位军人中有位举手喊"报告",站起来道:这
种激光干拢机是要用于战争的,而战争不可能在室内进行,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抗高寒
问题。所以,我建议把仪器搬到室外,再测定一次。
正是1989年12月底,窗外教学大楼顶披着厚厚的积雪,滴水成冰。
举座皆惊,都把目光投向这位军人。
韩老教授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就和这位军人贴近了。
当时,老教授不知道这位军人的姓名,他是后来在鉴定意见表上见到"苏宁"两个字的。
成天在光电中邀激的老教授,甚至不明白肩章上那两杠星是什么衔,但从最初见面握手
的那一瞬间他就感到此人不凡。那不凡不仅仅是那仪表、举止,也不仅仅是因为他道出
了人人都应该想到却未想到,或者是有人想到却未能出口的见解,而好象在于那一声"报
告"站起来的本身。他觉得这也不够准确,却始终难以把这不凡说得准确、明晰。但从那
一刻起,他脑子里就永远地嵌下了这个军人,并渴望接近他。没想到苏宁主动找上门来
了。
来请老教授帮助研制"激光测速系统"。
人类在制造火炮的同时制造了炮弹,可制造的每批炮弹初速都不相同。弹丸初速不同,
弹着点即不同。平时打靶,战场射击,一般都要进行试射,不但浪费炮弹,贻误战机,
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对方一些新式技术如雷达火力探测器,会在你发射的炮弹仍在飞
行时,通过计算炮弹飞行轨迹迅速判定炮弹起点,马上反击。这样,如果不能首发命中
,首群覆盖,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炮阵地,可能被对方摧毁。这样的教训,在今天的战
争中并不鲜见。当然,吃亏的往往都是装备比较落后的一方。这是个凡是炮兵晓得的问
题。晓得也就晓得了,谁能解决得了?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军人,资金、资料、实验室一
无所有,简直连想都不敢想。
苏宁敢想。
不知道苏宁什么时候开始琢靡这个问题的,人们看到的是他当营长第二年,就工始着手
收集,阅读有关激光知识,原理和运用方面的资料、书籍。参加鉴定会,一下子就认识
这么多搞光电研究的专家,这不是天作之合吗?应该说;当他进入会场,甚至是在接到参
加鉴定会通知时,他就存心与韩雅轩等人携手攻关了。
笔者采访时,这个军地联合科研组搞了8次实弹试验,已基本成功,正建议以苏宁的名字
为"激光测速系统"命名。
当时58岁,个头不高,有些谢顶,穿着打扮象个老贫农似的韩老教授告诉我:头两试验
失败了,第三次测得了数据,由于冲击波根除不了,原始数据未能记录下来。苏宁提出
回营区以枪代炮实验。为了不影响部队训练,我们就在菜窖里搞。苏宁那枪法才准呢,
枪枪都在8环以上。
我们共事3个多月,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也就个把星期。我们经常交谈。我个把星期不见面
就有点想。他也是,经常打电话,谈实验,谈军事,谈政治,谈哲学,谈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他话不多,可视野开阔。他有很强的科技意识、学识渊博,特别是在军事学术上
造诣很深。他不但是个很好的科研人员,还是优秀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头两次失败,特
别是第二次失败后,有人有点泄气。他说咱小时学走路还跌跟头呢,摔一次就硬实一次
。他总是那么稳健、干练、有信心,有魅力。那天他在鉴定会上讲那番话,如果换个人
,我也许会觉得是给我出难题,甚至是显示自己。可对他,我从未这样想,只有感激,
只有肃然起敬。和他在一起,你会感到世界的美好,感到人的勇气、力量、尊严和高贵
。应该说,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可那时,我一点也不知道他是高于子弟,原来只有小学
文化一一你根本就不会往这上想,谁也不会往这上想。
苏宁牺牲后,哈工大许多人都能想起他,记起他。每次去部队实验,都是他来接我们。
或大"解放",或吉普,停在校门口,从来都是那么准时,约定几点就是几点。老远就能
看到他,站在车旁,在往来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中,那么醒目,那么帅气,那么超群。直
到今天,很多师生还觉得他站在那里。
我活了大半辈子,见过好几国军队,就没见过一个象他那样标准的军人。
我们的实验,是在3月28日的第四次实弹射击时取得突破的。4月19日,他给我打电话,
商定下星期三打靶,并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这次比较有把握。他说韩老师,咱们一定
会成功的。他很高兴。他心里着急呀,比谁都急呀!没想到,3天后就出事了。
我这辈子恸哭过5次。第-次是母亲去世,我痛不欲生。第二次是父亲,然后是周总理、
毛主席,最后一次是苏宁……老教授落泪了。
火炮夜间射击捕捉炸点,是炮兵侦察兵训练难点之一。侦察兵不能及时捕捉住炸点,射
击指挥员就无法根据炸点进行修正,就不能对目标进行有效射击。苏宁民与战友仔细琢
磨,反复研究,在有机玻璃上刻上密位分划,用根木棍做支臂,安放在炮队镜上,再装
上小灯泡照明,一个"炸点捕捉器"制成了。射击时,首发炸点一出现,就可利用"炸点捕
捉器"判断出炸点偏离目标概略方向和距离了,然后再用炮队镜进行精确标定。
这是1971年的事,当时苏宁是榴炮2连侦察班长。
从"炸点捕捉器到激光测速系统",20年间,他自己或与别人合作研制的10多种装备相训
练器材,都是来源于实践又直接为实战服务的。
冬季哨兵站岗,容易造成冻伤,还容易暴露目标。他就设计制造了雪地岗楼,既遮风雪
,又便于隐蔽。
在师炮兵科当参谋时,团属炮兵都是骡马驮炮,战士背弹,负重大,消耗体力,冰天雪
地中行军速度很慢。他就研制了多用途爬犁,载炮运弹,提高了行军和战斗展开速度。
土质抗力对火炮射击精度的影响,他和修理所的同志反复试验,研制出了适应各种土质
条件的综合驻锄板,提高了射击精度,并在军区部队中推广。
炮兵指挥同室内射击训练,受场地限制,直观性差。他和同志们一道研制精度,并在军
区部队中推广。
炮兵指挥同室内同射击训练,受场地即制,直观性差。他和同志们一道研制出室内模拟
训练器,既能显示地形地貌,又能显示炸点,音响,增强了训练效果。
为使野战条件下指挥机关迅速展开作业,他着手研究改革野战帐篷,星期天到岳父家也
在客厅里鼓捣。当海湾战争在炎热的沙漠中打响时,利用"红岩"牵引车篷杆做支架的"9
0型多用便携帐蓬",也在北国严冬的一次实兵演习中经受了检验。集团军首长认为这种
帐篷利用了现有装备,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给予充分肯定。演习归来,他却对岳父说
:不行,毛病挺多,还得改进。
未来得及搞,他就去了。
他未来及搞成和未来得及搞的科研项目,战友们知道的,除了激光测速系统,学有反坦
克导弹微机模似训练系统、射击指挥缩小构地拟训练系统,炮失群火力计划专家系统等
。
这些,比之"炸点捕捉器"为来,是可同日而语的吗?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1988年4月28日,苏宁当营长时写的《述职报告》提纲,或称之为草
稿(括弧中文字为笔者所加)。
"当你看到外军C3I(即计算机)指挥系统1秒(钟)处理几万个数据(,)指挥战争(效率)成倍
增长,而我军摩(托化步兵)师指挥员们用铅笔在地图上点点时,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你
不着急?(当你看到)外军炮兵只采用了一个不同方法和仅用("和仅用"应为"就能使")100
发炮弹达到200发效果(时),作为炮兵(指挥)员能不奋发进取吗?"
这是苏宁在做《述职报告》,人们在通过述职审视他,评论他,他却在自己向自己发问
?
他的老搭档、教导员单守金中校?一语道破:"他忧国、忧民、忧军……"
他忧国,他爱国,他用实际行动报国,用战友们的话讲"干什么都象干自己家活似的,"
而不是在那儿自命不凡地清谈,甚至发牢骚。
他忧民,他爱民,他对他的祖国和人民有着如醉如痴般的爱情。这爱情真挚而又具体,
金子般沉重、闪亮,不带一点儿虚妄。
他忧军,他爱军,他精武,他不舍昼夜地为这支他倾心热爱着的军队倾注了一切。他时
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和军队的发展。
他写《2000年炮兵战术发展预测》,把目光投向下一个世纪,那颗心却是实实在在植根
在大地上,跳动在军营中。对于眼前军队这架机器的任何纰漏,只要力所能及,他就不
会放过。一旦发现,就象面对战友身旁、脚下哧哧冒烟的手榴弹一样,猛扑上去,绝不
拖沓,毫不犹豫,没有一丝一毫的慢动作。、
省委党校办个企业管理函授班,自费,每周面授两次。1连长曾继龙想参加,再一想又算
了。指导员要调走,副连长原来代理连长,"代"字没去掉,来个曾继龙,正闹情绪。营
长苏宁听了,来找曾继龙,召集干部会议,说:"连长要读书,这是好事,机会难得,大
家要支持。"副连长说他只能干副连长的工作。苏宁火了:你能干就干,不能干就写辞职
报告,连队也不是连长一个人的。曾继龙说:我从未见过营长发火,就这一次。
上级决定送单守金到军校学习,刚随军的妻子不同意:我身体不好,孩子又刚上学,每
天几里路,车辆那么多,你就放得下心?单守金也有些犹豫。苏宁来了:"嫂子","老教
"(苏宁称与自己搭档的教导员为"老教")到学校深造,这是大好事,大喜事,你得帮着吹
东风,擂战鼓才是。接送孩子的事我包了,家里有什么活儿打个招呼就是。
营部队炊事班蒙古族战士周保柱,蒙族中学毕业,刚参军时,汉话讲不好,汉字不会写
,训练跟不上。苏宁送给他《雷锋传》和几本稿纸,帮他学汉字。半年后,周保柱能给
家里写信了。苏宁乐得拍着他的肩膀,连声说:好!好!人们说苏宁非常喜欢学习的人
,最爱鼓励人学习,看到谁学习有长进就高兴得不得了。
他在团指挥连当连长时的老搭档李国华说:1978年春天,苏宁到指挥连不久就对我说,
现在官兵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能不能找几个文化高的当教员,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学
学文化?我说行。团里也没布置,就是他的主意。我们就学上了。苏宁拿个马扎子坐在最
前边,一课不落。
那时,苏宁不一定知道当时美军93%的海军军官,97%的陆军和空军军官,都达到了大
学2年以上文化水平,其中20%有学士学位,也不这知道苏军全部旅以上军官和90%的团
职军官,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知道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战争对军人的文化素质
要求会越来越高,必须抓紧学习。
在研制"激光测速系统"时,他一再对韩雅轩等人强调"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价格贵了
,部队装备不起;操作复杂,官兵文化比较低,掌握不了,也发挥不了作用。
他承认现实,但绝不等待明天,而是楔而不舍地一点一滴地去改造现实,创造明天。
他经常对官兵讲:高科技,新装备,等不来靠不来。国防现代化的轮子,要靠我们每个
人去推,去拉。但是,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推不动,使不上劲,甚至可能使反
劲,拉偏了。
他特别鼓励军官学习。他认为在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军官的作用非常大。而且,作为
带兵人,军官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引导士兵。
他经常表场那些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同志,同时又语重心长地劝勉他们多读书学习:
你们年轻,正是出息人的时候,好学习,积累知识,一辈子都有好处,今天的时代不仅
需要苦干、干、拼命干,还需要巧干。这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要有科学头脑,讲究科
学方法,科学地干。学习是日积月累的事。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一天不学习没什
么,一个月不学习也没什么,可长期不学习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难以立足。你们年
轻是优势,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我很羡慕你们。可不能因为年轻,觉得来日方长,就今
天等明天,不着急,慢慢来呀!
他说:当你说:"现在就做"时,"现在"已经成为过去。
有人说:苏宁为国防现代化着急,也为一些人不着急而着急。
没错!
当今医学认为,脑死亡的人没有痛苦,心脏停止跳动才为死亡。
那一瞬间之后,苏宁那脑细胞全部坏死,那颗心仍然顽强地跳动了9天8夜。
苏宁,你有痛苦,不然你不会那么着急,那么奋发进取。
苏宁,你没有痛苦,不然你不会那样奋不顾身。
苏宁,谁都知道你那颗心为什么跳动!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