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雪白血情(十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16 15:41:26 2000), 转信

发信人: duanjian (风云),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un 25 00:12:26 2000)

苏宁小屋--腰带无故事之二
这是炮团机关4层楼最上层的一间小屋。自这栋楼落成后,这间小屋只有过一个主人。他
住进来之前,小屋是公务员用来堆放杂物的仓库。
这是一间阴面小屋。斜斜的光照,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有人说是"摸一把就过去了"。
冬天冷时,玻璃窗上的霜从来不化。墙上也是霜,坐在屋里得披上军大衣,晚上再压在
被子上。阴天,白天也得点灯才行。
这是一间9平方米小屋。迎门是窗户,上方和两侧墙面有地图似的斑驳黑渍,那是冬天结
霜的印迹。左侧告窗挨墙放张木床,床头横挡上担一木板,倚墙成一简易书架。《中国
军事地理》、《陆军合同战术学》、《BASIC入门》等,有几十本书。这头挨床靠墙放只
近两米高的立柜,挨床一侧铁钉上挂着一套佩少校肩章的陆军校官冬常服。床对面摆张
两屉办公桌,一只床头柜和当脸盆架的椅子。那张办公桌的两个抽屉半开着,里面放着
炮兵用秒表,八一式合成指挥尺、绘图尺、文具盒、彩色铅笔、印戳、针钱包、顶针等
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堆蜡烛头,有红的,有白的,大都寸把长,有的还是几个叠
在一起的,红白相间的。
柞树林地区属农业用电,经常停电。特别是到了年底,每天晚上9点以后,十有六、七停
电。
自代理团参谋长后,那些笔力愈来愈雄健的学术论文,就是在这小屋诞生的。
夜深了,军营睡了,没有一棵柞树的柞树林睡了,只有哨兵醒着。
还有苏宁。
或伏案疾书,或凝神退思。灯光从头上泻下来,或是桌上一束蜡焰摇曳着,或是一只蜡
烛头在跳动。那蜡烛快燃尽了,再叠上一只。有时未发现,那光焰闪跳几下熄灭了,就
伸手去摸火柴,或是就在黑暗中沉思。冬天披着大衣,夏天有时赤膊。上床了,睡不着
,想起来,再爬起来。有时一觉醒来又爬起来,伴着如豆的蜡光还写。有时写着写着,
军号响了。他对军号有种特殊的灵性,立刻就听到了,立刻伸手去抓腰带。
那天,我走进这小屋,端详着那一堆蜡烛头,又站到窗前张望。楼下是一片绿地,前面
是机关和招待所的一排红砖房;远处,一片白杨林族拥着一座粗壮的水塔,白杨梢头是
深远的模糊的蓝天。
不知苏宁写累了,或是燃尽最后一只蜡烛头而思潮依然如潮如瀑时,可曾站到这窗前遥
望。。也不知道遥望着那夜色中的营区、大地和天空,那颗拳拳的军人之心会生发出什
么样有感慨和联想。但我知道,我9平方米小屋,回荡着"九·一八'事变的枪声,怒吼着
江桥抗战的炮火,还有抗联战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壮歌。柏林战役中,苏军
射向德军阵地的100多部大功率探照灯,曾被这里的烛光再一次燃亮。扑向"谢菲尔德"号
的"飞鱼"导弹,曾在这两屉桌上划过流畅的弧线。而面对海湾战争中高科技显示的铺天
盖地的粉碎力量,更使这小屋主人夜不能寐,思潮滚滚化作烛光闪闪。
还知道在这小屋里,主人曾画过一幅"21世纪战场图"。那是一张《前进报》大小的白纸
,上间是机器人控制的计算机指挥系统,周围是电磁炮、激光炮,导弹推进装置,飞行
中的和击中目标的导弹、隐形飞机、航空母舰、核潜艇在波涛中时隐时现。画面令人眼
花缭乱,又那么有机有序。激光闪闪,硝烟弥漫中,还有一轮太阳,几朵白云,在天空
中徜徉,在波涛中浮沉。
苏宁,在这9平方米世界里,你把军人的触角伸向历史,伸向未来,伸向这个世界的每个
角落,伸向人类已经去到的和还没有去到的空间。所到之处,耻辱与荣誉相扑,钢铁与
谋略对弈,血火交织,杀声彻夜!
哦,苏宁小屋。
人们都认定,那腰带上的兵器图不是一次画完的。14种兵器不同的清晰度能够证明这一
点。第一种兵器,那种行进中的陆军骄子坦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
人们大都认定,那腰带上的兵器图是在他的小屋里画的,在他当营长、当学员、当职长
、当参谋、当连长的那些小屋,一笔一划地画的。或夜深人静,或小屋没人时,当一篇
论文止笔却意犹未尽,或是一种新兵器问世并在战争中大显身手,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
抓起腰带,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爱,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热辣辣地倾注在那上面。

人人说那枚贴海面飞行的导弹是"飞鱼",最后那架飞机是隐形飞机。如果确是如此,我
们还可推测那枚"飞鱼"是在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或是之后画的,那架F一117隐形飞机
应是在1989年美军出兵巴拿马第一次动用这种飞机,或是在海湾战争期间画的。
曾在无意中见到苏宁那幅"21世纪战场图"的孙理庭大校说:这腰带兵器图上除那4种单兵
器外,全是当代武库中火力非常强大的兵器。作为一名老炮兵,我对炮兵家族中的兵器
,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我军和外军现在装备的火炮,差不多都能画出来。可对陆军其
它兵种的兵器就比较生疏些,画也只能画出大概.轮廓,更不用说海军和空军了。可苏
宁对这一切都能画得那么准确,精细,说明他研究过他们,而且不是一般地研究。他画
它们,研究它们,是因为他喜爱它们,渴望拥有它们,在一些兵器还未拥有之前要作好
准备,将来怎样对付它们。
所以,我认为这兵器图与他的某些论文是有联系的,比如《试论火力制胜》。
在世间万物中,苏宁首先崇拜人,崇拜真正的军人。他最崇拜在敌人强大火力下奋不顾
身的前辈,崇拜这种曾经战胜一切对手的勇敢、坚定、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信念。正因为
如此,他也就不能不崇拜先进技术和装备。如果没有相应的兵器、装备保证,再勇敢的
人也只能无谓牺牲,标在图上的企图和计划再好也是一纸空文。儿时,他曾因自己那支
小木枪没有邻家孩子那支好,而决心制造出一支更好的木枪,把手都割破了还咬着牙削
。当他成为一名军人,懂得"现代合同战斗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火力战,火力从战斗行动的
一种保障发展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火力制胜'已成为现代战争一个最显著特征"时
,他能不梦寐以求地渴望拥有最先进的兵器吗?
一次,苏宁给东风小学的红领巾讲战斗英雄的故事。讲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有的孩子
问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碉堡,我们的飞机、大炮呢?苏宁讲了董存瑞的英雄本色、献身
精神,又语气深沉地道:那时候,我军的装备很落后,没有飞机,炮也很少。要想战胜
敌人,减少更多的伤亡,董存瑞叔叔只有那样做。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孩子们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老师们却对这普普通通的一段话感到新意,甚至愕然,进而
感到这个英俊的少校有些不凡。也是,当他们戴着红领巾听董存瑞的故事时,有谁曾留
意并认真谈过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都大谈人的因素,甚至什么"精神原子弹打败物
质原子弹","和原子弹拼刺刀"吗?
在这9平米小屋里,他经常和战友们谈军人,谈战争,谈战略战术,谈兵器。对于这个世
界不断更新换代的各种新式兵器,很多军人都是在这小屋里第一次听到的。
每夜每夜,一进入那种只有他自己才能体验到的境界,充沛的精力如江河般奔腾不息,
思维的灵光在9平方米世界奔突四射。闪闪烛燃里,昨天与未来,战争与和平,军人与祖
国,空间与时间都凝于笔端,连那条不会为任何人留意的腰带内侧也溅满了激情!
苏宁,我想,你一定经常默默地端详这条腰带,注视那兵器图,一定会想,甚至自言自
语:"当我们拥有这一切时,那些可能成为我们的对手的人又会拥有什么呢?"不然,你会
那样不舍昼夜地拼命向前吗?
苏宁,我还想,如果你力所能及,就象研制那"炸点捕捉器"和撰写那些论文一样,你还
会仅仅把它们画在腰带上吗?
哦,腰带上的世界!
长春和哈尔滨八一子弟小学的老同学,有的说苏宁当年学习"一般","中等",有的说"中
等偏上"。有的还说如果上中学后不是赶上"文化大革命",苏宁学习一定会很好,因为他
很聪明。
"苏宁聪明"是所有人的共识。女同学用功,到中学后往往就赶不上男同学了。很多人还
记得他对课本外的知识远比课本更感兴趣,因而知识面很广,大家不明白的问题都去问
他。
还要陈述的事实,是1984年他到长沙解放军干部文化学校学习高中课程,入学考试5科总
计204分,数理化3科平均18分,化学只得了3分。一年后毕业,5科平均85分。又两年后
从宣化炮兵指挥学院毕业,平均成绩85分。
这些分数告诉我们,在他读军校前的那个小屋里,那为数不多(好象不到10篇)的学术论
文,是何等来之不易。
作为一名优秀学员,3年军校生活归来,他依然置身基层,依然一如既往地站在军事科学
领域的前沿阵地上。但那思维,那视野,那目光,已是今非昔比了。他的聪慧,他的实
践和对事业的热爱,使他能看到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小学6年文化
却处处掣肘着他,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坐卧不宁也只有坐卧不宁。现在,这些问题
对于他或者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或者稍加点拔就能解决了。而在一些过去从未曾想过
,连专家学者都未进入的领域,他也能勇敢地挺进,顽强地探索一番,并满载而归了。
士别三年,天赋加知识加勤奋,军人苏宁变得才气横溢,力量倍增。连那小屋,那烛焰
,也跟着充满了激情,灵性和活力。
这蓬勃的生命的烛焰却只燃烧了3年,就骤然间熄灭了!连那腰带上的兵器图,都未来得
及画完!
苏宁,那还能画两种兵器的汗渍的空白,你准备画什么?
这个世界很大很大。大到哥伦布用几年时间,连续4次远航,也只不过见识了巴哈马群岛
、牙买加和尼加拉瓜等几条线上的沿途大陆。大到不知道多少个国家就那么无声无息的
消失了,直到今天仍是无声无息,谁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缘由。大到某个极有价值的王
国遗址就埋在脚下几米深的地方,却累得考古学家背着行囊天南地北去寻找、发掘。
这个世界很小很小。小到坐在家时就能看到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白熊。小到伊拉克入侵
科威特当天,人们就看到了在科威特城横冲直撞的共和国卫队的T72坦克,听到那车炮和
坦克轰轰隆隆的开进声。小到这个星球上不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能即听即见
,就象村东头谁家丢了只猪崽,半晌就能传遍全村一样。
苏宁知道这个很大很大的世界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小。
于是,就有了那个很小很小,又很大很大的小屋。
于是,就有了那腰带上的陆海空世界。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