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日大决战2.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Jan 9 18:11:44 1999), 转信
3
6月中旬。
蒋介石在汉口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武汉会战的战略方针。经过认真回顾自芦沟桥事变以
来,中、日两军交战的各次大的战役,分析了敌我兵力和作战方针,从而确定了中国军队进
行武汉会战的战略和作战指导方针:
一、各有关战区积极出击,牵制日军力量;
二、在鄱阳湖以东迎击日军,并相机与敌决战;
三、在武汉外围布置重兵,巩固武汉核心。在大别山、九宫山、幕阜山、庐山等山脉配
置重兵,构筑完善坚固阵地。同时,沿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沼和江防要塞加强兵力,以迟滞日
军的进攻;
四、各部队要把重点放在外翼,争取我军行动主动,以达到消耗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
目的。
总的战略方针确定之后,蒋介石立即调兵遣将,部署会战。由于日军主力从长江东面而
来,蒋介石则以长江为界,将中国军队划分为南北两个大的战场:
江北战场,以二十三个军为基干兵力,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主力配置于大
别山西北面的信阳、商城地区;另将一部兵力配置在大别山以西的长江北岸一线。
江南战场,以二十六个军为基干兵力,由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战区司
令长官陈诚指挥。主力配置于武汉以西的长江南岸沿线。
南岸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因此是武汉会战的主战场。
蒋介石倾其空军全部战力,计战斗轰炸机100余架,全部投入会战。
海军全部,战舰40余艘,亦全部投入会战。
蒋介石豁出去了,将凡能动用的部队全部调用武汉参战,总计五十个军,一百二十九个
师,一百一十余万兵力。
在进行了上述军事部署之后,蒋介石下令:限8月15日以前,驻武汉三镇的各机关团
体,厂矿、企业、学校,全城居民一律撤退到重庆、昆明、宜昌、湖南、西安等地。只留他
的军事指挥机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指挥作战。
蒋介石深感此次决战之惨烈,于一切布置就序之后,拖着有些疲困的双腿,站到中央广
播电台的话筒前,向全世界和全国同胞发表具有悲壮色彩的声明:“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
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
战。抗战以来,已经作战的经过,足以证明在阵地战上我军力量之坚强,将士作战之勇敢无
畏。此在上海与鲁南各阵地战中,皆足证明”。
“我军此次作战,将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进退为重,而在于自动的选择有利的作战地
区,达成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在这里,蒋介石“保卫大武汉”的目的,仅在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非真要保卫武
汉这一城一地,当然能保卫,也是求之不得的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军方上自统帅部,下至在华作战的部队,也在这同时,改变了
过去一贯坚持的速战速决,一举歼灭中国军队主力的战略企图。
自芦沟桥事变以来,日军方面企图一举歼灭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他们接连策划并发动了华北会战,欲一举歼灭宋哲元第29军主力;山西忻口会战,欲歼灭
晋军主力;淞沪会战,欲歼灭华中中央军主力;徐州会战,再次欲歼中央军主力。但日军的
这一系列企图都全部落空了。徐州会战之后,日军中央统帅部和在华部队,就再也不搞“一
举”的虚劲了。
5月末,日军统帅部在关于向攻占汉口态势转移的作战方针中,就只羞羞答答地要求
向武汉进攻的华北、华中日军攻占汉口,尽量消灭敌军。”尽量,也就是说能消灭更好,不
行作罢了,但必须占领武汉。
8月22日。日军大本营下达的关于攻占汉口的第188号指示 和参谋总长下达的第250
号指示中,就完全见不到“歼灭”的字样了,把武汉会战的战略目的,明确为“攻占汉口,
‘把蒋政权逐出中原”。数十万大军,万里征战,只是为了占领武汉日本天皇和日军统帅部
为什么明知不能歼灭中国军队而发动这样一场宏大的战争。
日本限于人力物力,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日中战争,但他们的“和平,是基于中国政府投
降基础上的。因此,他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倾其国力速战速决,实践证明不可能:重新
宣布要以蒋介石为对手,商议停战吧,又大扫天皇的面子。
因此,只有这个办法,再努一把力,把蒋介石从中原驱逐出去,天皇在下令进攻武汉
时,指出:“此次大战所期待的是使蒋政权为地方政权。”
大战的目的是想通过占领一块显眼的地盘,使中国的合法政府降个格,这肯定又是一厢
情愿的事。战后,日本一些战略家认为,近卫首相那个不以蒋介石为对手的政府声明,给日
本战时政府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惨败。
由于黄泛区的阻挡,迫使日军重新拟定作战计划。
--
no one can save you, no hand can approach you
your face has been ruined so long
bbs.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