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catelli (不动明王),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采访海湾战争(28)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13 15:21:48 1999), 转信
二十八、去南部——什叶派地区蜂火又起
与友惠小姐约好,今天(3月26日)一起去看轰炸现场,所以不到七点就匆匆起来做
早饭,没有煤气没有电,只能用矿泉水冲奶粉。
友惠小姐是位日本姑娘,他们十位日本人组成了一个“海湾和平团”,带了一车药品和
食物来援助巴格达,可来后又挺失望,她“担心物资到不了需要的人的手里”。
与分社文字记者江亚平一道赶到拉希德饭店,江去楼里找日本人,我则守在门口,以防
与日本人走岔了,北京管这一手叫“蹲坑”。江进去了好久,我忽然看到伊拉克新闻部的
“小胡子”走了进来,他朝我一咧嘴:“唐格(Tang),去不去,一千五百伊拉克第纳
尔。”我说太贵了,我还是跟日本人走,可转念一想,他要去干什么我还没弄明白,怎么就
拒绝了呢。正巧这时日本朝日电视新闻的伊拉克雇员侯赛因·马根走过来,我拉住他问今天
要去哪,侯赛因朝我大喊一声:“去南部。”就抱着摄像机钻进一辆红“皇冠”,尾随“小
胡子”的另一辆红“皇冠”飞驰而去。
好不客易等到江从饭厅里出来,我一把揪着他跑到饭店门口,告诉他有更好的买卖了。
一位西装笔挺的男子走过来,张口开价“一千七百五,这是新闻定的官价(Officia
l Price)”。一辆乳白色皇冠开过来,我们一头扎了进去,一看手表,早上八点
整。
出巴格达向南,都拉炼油厂和都拉发电厂已成废墟。两辆T-72型坦克扼守着通往南
方的8号公路,炮口对准公路尽头。沿途不断地有宪兵拉住我们,司机用阿语一解释,立即
放行。司机名叫苏海尔,车开得挺猛,车速一直没下过120迈,甚至敢鸣着喇叭超军车。
江亚平嘀哩咕噜地与司机交谈,弄的本来会不了两句半英语的司机苏海尔直分神,车到尤斯
费厄竟开错了方向。幸亏我瞄了一眼坦克车后面的路标,大喊:“Stop”才拨乱反正。
沿8号公路南下,不时可见路旁虎视眈眈的T-72坦克。这种苏制T-72主战坦克
是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战后第三代坦克。火炮为125毫米滑膛炮,配用穿甲弹、破甲
及榴弹等多种炮弹,采用自动填装机,火炮发射速度可达每分钟8发。火控系统则配备有电
子计算机、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仪等装置。火炮口径大、火力强,装甲防护性好。外形低
矮,不易被击中,最大时速60公里/小时,涉水深可达1.8米。
在泰菲安桥头,竟看见一辆法国造GCT120毫米装甲自行火炮。巨型油罐车不时从
我们车旁咆哮而过。成队的大型平板拖车载着双联37毫米高炮、T-62坦克向北疾驰。
路旁可见军用帐、和帐篷旁拾柴禾的黑袍阿拉伯妇女。
九点,我们离开8号公路向东拐入一条岔路,两辆不知型号、重心极低的履带装甲车紧
扼路口。右前方45度是一个庞大的无线电阵地。一队军车迎面飞速驶来,一辆平架着37
毫米高炮的兰德罗娃吉普开道,操枪的士兵头戴尼龙软帽,只露双眼,大风镜上是涂了迷彩
的钢盔,令人不寒而栗。
十点钟,我们由岔路拐上巴格达到巴士拉的6号公路。显然这条路正在运兵。大型平板
拖车正将数不清的T-62、T-72和“59”、“59改”式坦克由南向北运。为了节
油,军用卡车则由直径七八公分、长五六米的钢管做硬牵引,三四辆卡车一个编队,由大马
力的MAN或奔驰斯堪尼亚牌卡车牵引,余车熄火滑行,紧随其后。路旁沙地上,一辆T-
72坦克和一辆履带装甲车沿着公路往北狂奔,弄得飞沙走石,征尘滚滚。
十点四十五,进入巴格达南160公里的库特,关卡告诉我们,的确有伊拉克新闻部的
两辆红车开过去。库特城里的大转盘上停着一辆巨型坦克,好象是英国的“百人酋长”式
(Chieftain) 。奇怪的是,由巴格达到库特这段通向巴士拉的公路竟未受到盟
军的空袭,连路旁的高压输电线也完好无损。
十二点,距南部屯兵重镇库特还有六十公里,我们再次被共和国卫队截住。司机苏海尔
打开车门钻出车去,与士兵耳语了什么,我们立即被放行。借停车撒尿之际,我仔细打量了
我们的白皇冠,居然挂的不是红色出租牌而是白色私车牌。
继续前进,依然是数不清的坦克、自行火炮,右前方四十五度居然还有一架“米四”直
升机在盘旋。显然,装甲部队正在这段濒临泻湖区的快速路上集结,然后搭乘大型平板车北
上。我注意到,一些军车上画有白底红字的“红新月”标志,一辆法制GCT自行火炮的侧
装甲上竟画了直径一米的“红新月”。
十二点三十四分,我们驶过底格里斯河下游的一座旧桥,进入位于巴格达东南450公
里处的军事要塞Amara。底格里斯河从该城穿流而下,经过巴士拉后注入波斯湾。Am
ara 不仅扼守巴格达到巴士拉的水旱路交通,而且东距伊朗边界仅40公里,是伊拉克
南部的重要军事要塞。据伊拉克当局介绍,不久前一些受伊朗支持的穆斯林什叶派控制了该
城,伊政府军3月16日刚收复了该地。
Amara城外,一座五米高的伊拉克士兵塑像被榴弹打成三截匍匐在地。象沿途一
样,这里也严禁照相。雕像背后的十字街头有枪战过的痕迹。一座两层楼被火箭弹击穿了一
个一米见方的圆洞,屋角坍塌下来。伊拉克政府军士兵蹲在双联三十七毫米高炮后面,炮口
平伸,当作战防炮使用。
在Amara市电讯中心的废墟旁,我们终于追上载有伊拉克政府新闻部官员和其他外
国记者的两辆红车。而所谓其他“外国记者”不过是西方新闻媒介雇的伊拉克雇员而已,因
为伊拉克早已下令外国记者必须离境,连CNN大名鼎鼎的皮特·阿内特也被赶到了耶路撒
冷。
一位名叫阿卜杜拉(Abudula)的官员不客气地拉开我们车门,一屁股坐在司机
旁边,扬了扬右手,让我拍Amara市炸毁的通讯中心,“这些全是美国人干的,所以伊
拉克没有电话了。”我跳下车,等有几个伊拉克士兵进入画面时按下快门。不料阿卜杜拉钻
出汽车直指我的鼻子:“不许拍军队,我警告你,你拍了两张。”我解释说我需要有些活动
的人作前景,可阿卜杜拉强硬地说“这我不管,但决不许拍军人。”
在Amara市政府门前,我们又停车。此次我学乖了,先问阿卜杜拉可以拍哪儿。市
政府斜对面马路中央,一辆挂黑色军牌的汽车被烧成一堆乌铁。阿卜杜拉说,“从现在开始
全是穆斯林什叶派的暴行。”据他介绍,“3月2日至16日,受伊朗支持的穆斯林什叶派
叛乱分子在此烧杀抢掠。他们干脆就是伊朗人,连阿拉伯话都不会讲。”
2月28日,布什宣布多国部队实行停火。海湾战争基本结束后,在伊拉克南部什叶派
地区出现了反对萨达姆政权的骚乱,它几乎蔓延到南部和中南部的所有城市,严重威胁和动
摇着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导的萨达姆政权。伊拉克两大穆斯林教派——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
又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伊拉克两派穆斯林的矛盾纷争,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3
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围绕继承权问题,教徒们发生了争执。多数人赞成阿
拉伯的选举传统,挑选了巴克尔、奥马尔、奥斯曼和阿里四位哈里法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以《古兰经》和六大《圣训集》为自己的学说,并以此作为立法根据,这一派被称为逊尼
派,也叫正统派。逊尼派由于得到历代哈里发或政府的大力支持,流传甚广,世界穆斯林的
85%属于逊尼派。
另一派则坚持穆罕默德的领袖应由其后裔继承,认为穆罕默德的女婿和堂弟阿里才是合
法继承人,其余三人是非法篡位者。支持阿里的这一派被称作什叶派(什叶,即追随之
意)。什叶派代表了两河流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贵族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
的愿望。就这样,逊尼派和什叶派正式分裂为两大教派,两大教派的斗争贯穿了以后整个伊
斯兰教的历史。
在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中,伊拉克是仅有的几个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之一,什叶派占全
国穆斯林总数的60%,聚居在伊拉克南部地区。在伊拉克虽然什叶派人数较多,而逊尼派
人数不多,可后者却地位优越,在伊拉克政府机关及军队里占有重要位置。历史的结怨加上
现实的矛盾,如两派因社会地位悬殊,造成了尖锐的利益矛盾与权力之争,使得伊拉克两派
穆斯林难以调和。
再加上伊朗宗教领袖、什叶派的霍梅尼在七十年代初曾流亡到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
对伊拉克什叶派造成很大影响,这使伊拉克当局十分气恼,其间驱逐了四万什叶派教徒出伊
拉克。而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在伊朗取得成功后,伊朗成了海湾国家唯一的
什叶派穆斯林掌权的国家,这对伊南部的什叶派是极大的鼓舞。伊当局为此又清洗镇压了上
万名反政府活动分子。在两伊战争中,伊反政府组织也曾策动过什叶派反对萨达姆活动,但
都遭镇压。现在,一度被压下去的伊拉克什叶派反政府势力在海湾战争后又冒头了,它趁伊
政府军溃退之机迅速在南部活动起来,并一度控制了南部重镇巴士拉。伊拉克当局不得不又
抽调军队来对付这股反政府势力。
在夺回的Amara市政府门口,一门37毫米四联高炮横在路中央,几位头戴乳白色
钢盔穿作战服的伊政府军虎视着过往行人。他们身后有一辆架着无后座力炮的美式吉普。市
政府楼顶一面伊拉克国旗在烈日下懒洋洋地飘舞着。楼前小广场的四角则布满了82毫米迫
击炮,不知是战利品还是防守武器。
在一位戴黑色贝蕾帽的陆军少校陪同下,我走进这座两层楼的建筑物。一进楼门,迎迎
面高悬着一个一尺见方的崭新玻璃镜框,里面是一幅萨达姆的黑白照片,在四壁满目疮痍中
分外显眼。阿卜杜拉指着满地的灰烬让我拍,我一通猛拍以示合作,可光线太暗,我的SU
NPAK3000领时就是二手货,此时怎么也不肯“赏光”亮一下。
出得楼来,陪我们的陆军少校指着二楼一个被火箭弹击穿的大洞让我“索拉”(照
相),我朝那边望去,几个伊拉克士兵正持枪站在洞口,摆出姿势等我照。我得先请示阿卜
杜拉,他把眼睛一眯:“我已经警告过你。”吓得我们的陆军少校一缩脖子,再也没敢吭
声。
门外广场上,乘另外两辆皇冠到此的伊拉克新闻官、司机及四位为外国新闻单位雇用的
伊拉克人,让我走慢点。朝日电视台(News Asahi TV)的侯赛因·马恨和V
IS News(战争期间,NBC、BBC和路透社三家联合工作的托拉斯)的小瘦猴争
着拍我,还让我亮出左胸上的五星红旗及后背上的中、英、阿文“人民中国新华社”字样。
侯赛因·马恨说“唐才是彻头彻尾的外国记者,红衣服也很漂亮。”
一点半,我们奉命离开Amara返回。三点半途经库特停车参观一家被烧毁的建筑
物。门口一巨幅萨达姆像,双手平端一个大簸箕,高达五六米,居然完好。一位一瘸一拐头
缠阿拉伯头巾的老头儿,拄着拐杖领我们进去拍照,老头手脚乱抖,义愤填膺。
再往前是库特的商业街,许多士兵正在喝加香料的土耳其咖啡,旁边居然还有烤羊肉串
的,腥膻之气刺鼻,这在巴格达是看不到的。满街都是兵,可陪同的新闻官只让我们拍对面
被烧毁的超级市场,但我和侯赛因·马恨对此不感兴趣。我们的陪同阿卜杜拉买了一大塑料
袋食品带上车,显然这里的食品比巴格达充分。
阿卜杜拉示意开车,向左伸出的大毛手勾住司机的椅背,左腕上一块金光闪闪的大金表
豁然在我眼前,上面印着:“CNN International”。我故作崇拜地问:
“阿卜杜拉你陪过CNN?”他吐了口烟:“当然。皮特·阿内特。”他左腕动了动:“在
中国也能看到CNN吗?”
沿6号公路返回巴格达,路旁仍是装甲兵阵地,大约每一公里就有一辆装甲车在路旁警
戒。士兵们们夕阳中升火做饭,炊烟袅袅,令我产生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惘怅。
--
宁 淡
静 泊
致 明
远 志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bsvr.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