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gic (从头再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华民国国父.国旗.国歌.国旗歌的历史来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14日15:46:0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一、国人尊称 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的缘由 

  清末我国正饱受封建腐化、列强蹂躏之苦, 孙中山先生号召革命同 志,高
举「民族、民权、民生」旗帜,经历十次之起义,终於推翻满清, 建立亚洲第一
个民主共和国。民国成立,袁世凯称帝、军阀盛行, 孙中 山先生再度重整革命
党,展开讨袁护法,维护民国命脉。讲述三民主义, 并以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为
建国蓝本,不幸於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与世 长辞。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
,豫军总司令樊锺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 额(阔丈馀,高四、五尺),当中大书「
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 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
「国父」之始;当时台湾 同胞感念 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
亦尊称 中山先生 为「国民之父」。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国民政府表彰其「
倡导国民革 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
平等 ,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之伟大事迹,通令全国,尊称 孙中山先生为中 华
民国国父。 

  二、国旗的由来 

  (一)陆皓东设计党旗献身革命 

  陆皓东(一八六七-一八九五)与 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 )同为
香山县翠亨村人,幼时一起在陆氏祖祠读书,是 中山先生少年时 期的玩伴。两
人曾因毁损北极殿神像,遭受村民指摘,远走他乡避难。後 来陆皓东在上海电报
学堂学习,毕业後转至芜湖电报局服务,至一八九○ 年始回到乡里,开始与孙中
山、陈少白、郑士良、尢列、杨鹤龄、程奎光 及周昭岳等人往来,秘密集会讨论
时局。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 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
组成,第二年总部在香港中环士 丹顿街成立,开始发动袭取广州,作为革命基地
之计画。他们对外以「乾 亨行」为名号,同时以陆皓东所创制的「青天白日旗」
为革命军旗。最後 起义计画因□露而告失败,陆皓东等人殉难, 中山先生则被
迫亡命海外 。 

  「青天白日旗」先後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庚子惠州之义及尢列在南洋 创立中
和堂时使用过,但此旗之正确图案未有统一规定,以致旗上所排列 的叉光多寡不
一,缝制者无所依从,後来 中山先生将叉光解释为代表干 支之数,故叉光应排
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数始确定不 易。 

  (二)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青天白日旗帜虽首度揭开革命行动序幕,然一九○六年冬,同盟会在 日本东
京召开干部会议,编纂革命方略,当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形式时,意 见纷歧,竟有
下列五种不同的主张:(一)用十八星旗,黄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黄帝子孙,红
底示铁血主义(孙武、焦达峰提议)。(一)用红、 黄、蓝、白、黑之五色旗,
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且含五族共和之义( 宋教仁、陈其美主张)。 

  (三)用井字旗,以象徵社会主义(黄兴、廖仲恺主张)。 

  (四)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之精神。 

  (五) 中山先生所坚持的以青天白日二色旗,再加上红色底为青天 白日满
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以纪念陆皓东及兴中会诸烈士流血献 身之精神。虽
然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未在会议中通过,但 中山先生所领 导的诸战役中如潮州
黄冈、惠州七女湖、钦州防城、广西镇南关、云南河 口、广州新军及黄花冈之役
,皆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来号召。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诞生, 中山先生再度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 旗为我
国国旗,惟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定五色旗为国旗,并将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定为海军
军旗,十八星旗定为陆军军旗。中山先生坚认五色旗为国旗 之决议不妥,乃於是
年元月十二日咨覆参议院,申明其反对之理由: 

  「(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旗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 旗而用
其官旗,未免失体。 

   (二)其用意为五大民旗,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 之类。
 

   (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从而力主应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夫国旗之颁用,所重有三:一旗之历史,二旗之取义,三旗之美观 也。武
汉之旗(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以之为全国之首义尚矣;苏浙之 旗(用五色之
徽志),以之克复南京;而天日之旗,则为汉族共和党人用 之南方起义者十馀年
。自乙未年陆皓东身殉此旗後,如黄冈、防城、镇南 关、河口,最近如民国纪元
前二年广东新军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一 年广东城之起义,七十二人之流血
,皆以此旗。南洋美洲各埠华侨同情於 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总认为民国
之旗。至於取义,则武汉多有极 正大之主张,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
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星 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着於
赤帜,亦为三色, 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不久,袁世凯称帝窃国, 中山先生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展开讨 袁行动
。在中华革命党的「革命方略」中,再度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为中华民国的
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军旗。但此旗始终没有机会飘扬在神州 上空,直到民国十年
五月五日 中山先生以维护法统之决心,重返广州, 就职非常大总统,再度努力
促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之国旗。可 是这面旗帜的命运却随陈炯明叛变
而下旗,民国十二年陈炯明叛变败走,  中山先生自上海重返广州就任陆海军大
元帅,凡 中山先生所到之处皆 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惟其他各地仍悬挂
五色旗。 

  (三)北伐成功,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旗飘全国 

  民国十五年蒋中正继承 中山先生遗志,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至 民国十
七年十二月,东北张学良通电易帜,归顺中央,北伐大业始告完成 。当时,除台
湾尚在日本统治下,中国每一寸领土均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帜,而全国人民
才普遍认识这面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国旗。 

  自从陆皓东创制青天白日旗以後,旗帜上的规格,虽经 中山先生润 饰、修
正,但仍不为多数人所了解。民国三十二年九月九日,先总统 蒋 公眼见国旗滥
造,有失庄严神圣之义,在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的演 讲中,再次说明国旗
之十二道光芒的排列,要如同时钟上所绘制十二小时 的位置一样均匀、对称。同
时昭示大家要对党旗、国旗格外尊重,一切悬 挂方式或升降旗仪式,都要依照规
定,确实作到。民国四十三年十月二十 三日,在修正公布的「中华民国国徽国旗
法」中,对国徽、国旗之式样, 就其位置、尺寸、比例、使用及制作、管理等方
面,更作了明确的规定。 民国六十七年五月,政府再度对国旗和 国父孙中山先
生、先总统 蒋公 遗像的制作、悬挂等事项,进一步作了规定。 

  三、国歌的由来 

  (一)歌词为 中山先生之训词 

  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是出自民国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 学典礼
中,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北伐成功以後,戴传贤建议将此训词,采 为中国国民党
之党歌歌词。其後经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开徵求乐谱 ,最後以程懋筠所作
的一首,拔得头筹,民国十八年一月十日中央常务委 员会决议:采程懋筠所谱者
为党歌。因该歌词极富爱国思想,且曲调庄严 和平,雄壮有力,有激发民族意识
之效能。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行政 院明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会场
合,均唱这首党歌代替国歌。 

  其後社会人士认为党歌是勉励党员之训词,只能代表党不能代表国, 且全体
国民不全然为党员,实有制定国歌之必要。於是教育部行文通令全 国,徵求国歌
歌词,欲以当选的国歌颁行全国。经教育部多次的审查,均 未能作出最後决定。
 

  民国二十五年再组成「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专门负责主持国歌编 制研究
事宜,并正式登报公开徵求国歌歌词。经过「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 」研究结果:
认为黄埔军校训词,充分表现革命建国精神,不但合乎中华 民族的历史文化,且
代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乃向中央建议,以 中山先 生对黄埔军校之训词,作为
正式国歌。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三日,中央常务 委员会终於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
国歌徵选案至此遂告确定,自此,党歌 正式变成国歌。 

  (二)程懋筠为国歌谱曲 

  民国十七年,为响应中国国民党徵求党歌配曲活动,程懋筠以曲调优 异,在
一百三十九件作品中,荣获第一,成为中华民国国歌的谱曲人。 

  程懋筠(一九○○-一九五七),江西新建人,出身官宦世家,幼时 尤好音
律,先後在江西省立高等师范学校、东京音乐学校(日本上野音乐 学院)等校深
造,专攻小提琴,後来改修声乐与作曲。返国後,任教国立 中央大学、杭州社会
大学等校,教授声乐与作曲。民国三十六年暑假来台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曾致聘
书,嗣因返沪任教,大局逆转,未及再度来台 。最後因曾为国歌作曲,而遭中共
'清算'牺牲'。 

  四、国旗歌的作曲与作词 

  国旗是用颜色来表示建国的历史与精神,国旗歌则是用声音来赞美国 旗,称
颂国土。每当听到: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随之看到的是随风飘扬、冉冉上升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不禁让人对 国家生
命和国民精神所寄托的这面国旗,产生无比的景仰。这首含义深长 ,有警惕与鼓
励作用的歌词,是来自戴传贤先生之手笔;歌曲则为黄自先 生的创作。 

  戴传贤(一八九一-一九四九)浙江吴兴县人,字季陶,笔名天仇; 留学日
本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後,从事报社工作。先後创立民权报 、星期评论、
中央通讯社等。或抨击袁世凯,或介绍世界局势。自民国元 年起追随 中山先生
,不但记述其言论且与共进退,是中国国民党的理论 家。他热爱国家,关怀时局
,故能将国旗的精神写成动人的文词。 

  黄自,(一九○四-一九三八)江苏沙县人,自幼饱学诗书,尤爱音 乐。曾
赴美学习西洋音乐的理论与作曲,但其作品却充满中国音乐风采。 其「天伦歌」
、「踏雪寻梅」、「花非花」、「采莲谣」、「本事」等作 品,不但旋律婉美流
畅,且富民族特性;抗战时所作的「旗正飘飘」,更 能激发国人敌忾同仇之心。
 

  惜三十四岁即与世长辞。 

  五、国父纪念歌歌词              戴传贤词        
      黎锦晖曲 

  一、我们国父,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 产生了
民主中华,民国新成,国事如麻,国父详加计划,重新改革中华。 

  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理细追求,一世的辛劳,半生的奔走, 为国家
牺牲奋斗,国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万世长流。 

  三、民生凋蔽,国步艰难,祸患犹未已,莫散了团体,休灰了志气, 大家要
互相勉励,国父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 ╭──╮ ╮
┌┐┌┐    ┌──┐    ┌──┐    ┌┐    ┌──┐ ╰═@  @  ═╯
│ ∨ │    │┌┐│    │┌─┘    ││    │┌─┘   ╭oo      ──╮
│ ∨ │    │┌┐│    │┌┐│    ││    ││       ╰╮ ─╯     ╞╮
└┘└┘    └┘└┘    └──┘    └┘    └──┘     │  ┌─╮  │╰=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