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世界真在方法之外),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二、春秋世族的一般情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13 16:26:49 2005), 站内
二、春秋世族的一般情形
春秋时代的世家究竟有多少?一般的情形怎样?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原始史料来回答
,这些史料主要是《左传》和《国语》,以及其他一些可靠性稍差、数量也并不太多的先
秦文献,我们还可以借助后人的一些整理和研究成果,尤其是新近的一些成果。但是,由
于这些整理研究也只能根据上述有限的原始史料进行,所以其细致和准确总是有一个限度
,达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进行下去了,强求全面、细致和准确反而有可能导致歪曲史料或
去引用不可靠的史料,得出的结论也仍然是一些推测,或者只能排列前人的片言只语而根
本无法下断语,因为完全没有可据以判断之资。xV所以,我们不能不清醒地对此有所反省
,不能不认识到所有可能的统计,当然也包括我们下面的描述和统计只能提供一幅并不完
全、有时还无法达致准确的画面,但是,即便这幅画面并不完全准确,对于我们的研究也
还是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对春秋时代世族的状况大致做到胸中有数。
有关整理、编排和研究春秋人物、世族谱系的资料,主要有晋杜预《春秋释例》、宋
程公说《春秋分记》,以及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以及近人
程发轫《春秋人谱》等,xVi下面我们先大略统计出春秋经传中所见各国的世族数如下∶
xVii
国 别 公 族 非公族 合 计
周 4 23 27
鲁 10 12 22
晋 7 29 36
楚 6 14 20
齐 13 20 33
郑 13 14 27
卫 11 11 22
宋 12 4 16
陈 5 1 6
秦 3 3
蔡 1 1
合计 82 133 215
这一数量从史料本身来说,是采取了一个较宽泛的标准,即凡是有两代以上或同族者
两人以上均算作世族;但若推想当时历史实际情况,春秋各国世族显然大大超过此数,因
为秦、蔡等国世族不会如此之少,而吴、越等国也不会全无世族,《大戴礼记·保傅》中
说∶“越王不颓旧家,而吴人服”,说明吴、越、可能都有世家,只是它们在国中地位可
能不甚高,吴、越亦非处在春秋纪事中心,因而不见经传而已。在已有的史料中,晋国的
世族数高居第一,这也是与其作为春秋首要大国的地位相称的。但非公族的数量超过公族
并不一定反映其势力总是超过公族,因为公族中强宗大族较多,而非公族中则强宗大族较
少。大致说来,晋国异姓诸氏的力量很早就超过公族;齐国则开始公族力量较强,后来慢
慢被异姓之族凌驾,而鲁、郑、卫、宋、楚、陈等国则一直是公族势力占优势。
春秋各国世族之始立或首见,因为缺乏足够的史料和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列出全部已
知世族的情况,而只列出以下36家强宗大族的情况,它们是:xViii
周:召、单、甘、刘;
鲁:季孙、孟孙、叔孙;
晋:赵、韩、魏、范、中行、知、栾、;
齐:高、国、崔、陈;
卫:石、宁、孔;
宋:华、乐、向;
郑:良、游、国、驷、、丰、罕;
楚:斗、、屈;
陈:夏。
我们可以把左传纪年的春秋时代254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大致将这些强宗
大族之始立或首见系于各个时期如下∶xix
国 别 春秋早期(前722-633) 春秋中期(前632-543)
周 3 1
鲁 3
晋 7 1
卫 3
郑 7
宋 1 2
楚 3
陈 1
合计 23 13
从上面的图、表可见∶春秋时的强宗大族大都建立于春秋早期,有些家族如周之召、
单,齐之国、高,据说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建立,但却囿于史料,无法提供确凿的实证。xx
春秋纪年的前90年大概是大夫立家的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这90年的后半截,到春秋中期
,各国始立的强宗大族就寥寥无几了,只有郑国的七穆是一个例外,至于春秋后期则不再
见有一个强宗大族之立,相反,我们看到的情景是少数几个强宗大族如晋之三家,齐之陈
氏将上升为诸侯之国,而大部分则是被废或变得衰弱,说一部春秋史同时也是一部世族的
兴衰史殆不为过。
谈到世族在春秋社会中的实力,我们可以先将春秋经传中所见属于世族的人物与春秋
经传所见人物的总数进行一个比较∶xxi
国 别 总人数 属于世族的人物
周 205 103
鲁 316 147
晋 411 249
楚 279 122
齐 273 137
郑 203 99
卫 197 83
宋 191 125
陈 69 20
秦 58 8
合计 2262 1093
属于世族的人物约占总人数的一半,或者说属于世族的人物与非世族人物各占一半,
但假如我们把总人数中的国君、后妃及公子除去,仅将属于世族的人数与未见有世族的“
杂臣”比较(这应是一个较为对等、因而更为恰当的比较),则得出的数字如下∶xxii
国别 世族人物 单个人物(杂臣)
周 103 35
鲁 147 70
晋 249 93
楚 122 74
齐 137 57
郑 99 38
卫 83 48
宋 125 29
陈 20 14
秦 8 22
合计 1093 500
现在的比例正好颠倒过来了,“杂臣”不足世族人物的一半,如果考虑到“杂臣”并
非一定就不是世族人物,而可能只是史料有限的缘故,那么,世族人物当会更多。但是,
最能显示世族实力的还是世族人物在我们所知的各国执政中所占的比重,下面我们根据姚
彦渠《春秋会要》中所列的各国执政,来统计其中属于世族的人数,并在这些属于世族的
执政人中,再列出属于前面36个强宗大族中的人数∶xxiii
国 别 执政人数 属于世族的 属于强宗大族的
执政人数 执政人数
周 31 27 16
鲁 25 24 20
晋 72 66 47
齐 32 30 78
秦 14 2
楚 50 28 22
宋 60 53 30
卫 32 29 18
郑 19 15 12
陈 18 10 1
合计 353 273 244
我们现在把有过2人以上执政的家族称为“世卿之族”,这样,在春秋时期周王朝的
执政中,世卿之族有5个,占了24人;单个人物只有4人∶郑伯寤生、王孙苏、伯舆、苌宏
,排除作为诸侯的郑伯寤生,未见有世族的实际仅3人。xxiV
在鲁国,四个世卿之族在25位执政中占了22席,其他如东门氏虽仅有一人执政,但也
是长达38年的终身执政,仅公子(羽父)未见后有家族,他是隐公时候的人物,曾有意
求为太宰而未果。春秋最初可能尚不具备大夫大举立族的形势。
晋国执政72人,12个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62人中属于前述八大强宗大族者又有47人
。其中赵、二氏各出了9位执政。单个人物仅见6人∶罕夷、里克、吕甥、阳处父、朔
、臾。里克曾经权势炙手可热,却因权大逼主而终被杀。
在齐国,7个世卿之族在32位执政中占了26席,单个人物仅见王子成父、仲孙湫两人
。
在宋国,8个世卿之族在60位执政中占了50席,其中华氏家族中有14位执政,位居春
秋时一个世族出居执政的榜首,单个人物仅见公子3人,公孙2人,以及曾为司马伐荡泽的
老佐和论楚纳鱼石不足患的西吾。
卫国执政32人,6个世卿之族占有26席,3位单个人物均为公子。
郑国执政19人,七穆在其中占了12席,单个人物有四∶两位公子,两位春秋初年的人
物祭仲和叔詹。
楚国执政50人,4个世卿之族在其中占了24席,在22个单个人物中,有公子、公孙16
人,其他6人是∶彭仲爽、然丹、申鲜虞、曼成然、宛、子。楚国政权基本上掌握在
公子和公族手中,初期执政多出自世家,后期几全是个人。
陈国执政18人,3个世卿之族在其中占有8席,单个人中有4个公子,其他4人是仪行父
、治、司马桓子、公孙佗人。
秦国执政的资料很不完全,在已知的14位执政中,仅见有百里奚家族的2人。
以上所说的“执政”范围较广,个别人是否确为“执政”很可能有争议,也有的实际
上的“执政”(如鲁阳虎)未曾列入,各国执政名称不一,情况不同,有些人苦于资料缺
乏而不易验证,但他们基本上是各国政治的重要人物是可以肯定的,另外,我们以一书为
据也便于查核。不过,为了对春秋时的“世代卿族”的情况有更确切的了解,我们还可以
缩小范围,察看在相当于后世宰相的主政正卿中世族所占的比重。下面是我们根据顾栋高
《春秋大事表》中的“鲁政下逮表”、“晋中军表”、“楚令尹表”“宋执政表”和“郑
执政表”所作的统计∶xxV
鲁自僖公元年起主政者有11人,其中三桓占9人;
晋自僖公27年起主政者(中军)有19人,所有这19人均分属于、先、赵、中行、范
、栾、韩、知这八大世卿之族;
楚自庄公4年起主政者(令尹)有25人,其中斗、、屈、囊四个世卿之族占了14人
;
宋自隐公元年起主政者有15人,其中华、乐、向、皇、鱼、仲、荡7个世卿之族占了
12人;
郑国自隐公6年起主政者有15人,其中七穆占有11人。
以上所列五国主政者共85人,其中属于“世卿之族”的有65人,百分比为76%;如果
不算楚国而仅统计中心地区的四国,则“世卿之族”在60位主政者中占到了51席,百分比
为85%,可见“世卿”在春秋时代确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果把出自世族、但非世卿家族的
主政者也计算在内,则世族在上述四国主政者中占有55人,百分比可达到92%,世族在政
治上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而这一百分比还不宜仅视为是一个政治指标,在一个政治权力
、经济财富与社会声望趋于一体的社会里,它实际上集中地反映了世族在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诸方面的综合势力。
※ 修改:·trijif 于 Apr 13 16:27:09 修改本文·[FROM: 221.212.154.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