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lfmoon (simpl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國歷史里程碑 大運河的開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10 17:55:46 2002) , 转信
大運河的開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據
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
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這就是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兩漢至南北朝
時期,相繼修建了一些渠道。這些渠道雖然斷斷續續,卻使大運河的開鑿,在江南和中
原地區初具規模了。
隨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尤其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生活中越來越占重要地位,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
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統一中國後,人民得到安定的社會條件從事生產,社會經濟逐漸恢復。隋文帝於
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重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
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規模的修造,還是在隋煬帝楊廣上台以後。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百萬
士兵和伕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608年,又征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
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還在兩岸築起御道,種上楊柳樹。
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此外,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
或貯糧之所。
隋代開鑿的一系列運河,西到京師大興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溝通了海河、黃
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把京師、東都、涿郡(幽州)、浚儀(汴州)、
梁郡(寧州)、山陽(楚州)、江都(揚州)、吳郡(蘇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
邑聯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間的聯繫。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
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
用。
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如於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巖石中曾開
鑿一條渠道,為「天寶河」。
後來的各個朝代,從維護統治階級切身利益出發,都繼續使用和修築了大運河。元
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移到這裡。因而,需要一條直通南北的
運輸線。
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
境內)的安山。又從北京到通縣間開了一條通惠河,與原有的舊河道溝通。這樣一來,
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繞道洛陽,直接到達。而隋朝開掘的部分河道由於年久淤塞,
未加清理,逐漸廢棄了。現在的大運河,基本上是元朝的河道。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它北起北京,南到杭
州,貫通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全長為1794公里,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
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