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lfmoon (simpl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國歷史里程碑 永貞革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10 17:58:37 2002) , 转信
唐王朝在經歷了唐太宗貞觀時期、武則天時期後,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其政治
軍事上的強大、經濟上的繁榮,也就達到了頂峰。在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也隱藏著巨
大的危機。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幾乎滅亡,從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治一統,被藩鎮
割據所取代,赫赫王權轉到宦官手中,形成宦官專政的局面。這兩個惡疾附著在唐王朝
身上,難以根除。總的說來,唐中期以後的皇帝多是庸人,雖然有個別皇帝曾在一些朝
臣的幫助下,試圖清除這兩個毒瘤,但終於由於根深蒂固,難以奏效。唐順宗時期的
「永貞革新」就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
宦官是專制制度的伴生物,宦官被作為皇帝的家奴,服務於皇宮中。宦官作為一個
集團,其成份相當複雜,他們多數是來源於社會下層,由於肉體被殘害,所以心理上也
常常是畸形的。眾多的宦官集中在宮內,很容易結成集團。唐朝前期,宦官數量不多,
地位也很低,無權過問軍政大事。到唐玄宗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開元、天寶年間,
宦官激增到3000人,僅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1000人。宦官高力士尤其被重用,玄宗還委
派宦官任監軍,到藩國出使。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當皇帝得到了宦官的幫助,所以更加
信任宦官,任用宦官李輔國掌握禁軍,朝廷所有制敕,須經他押署,才能實行。到唐德
宗時期,他剛愎自用,猜忌大臣、宿將,便依靠宦官。德宗設護軍中尉2人,中護軍2人,
全由宦官充任,統率左右神策軍、天威軍等禁軍。從此以後,宦官掌典禁軍成為定製。
從唐代宗時開始,還以宦官2人充內樞密使,掌管機密,傳宣詔旨,權力很大。
宦官有了武力作後盾,地位更加鞏固,他們有權任免將相,地方上的節度使也多從
禁軍中選任,宦官勢力日漸膨脹。
皇帝和朝臣都要受到宦官的支配,因而非常不滿。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安史余部並沒有被完全消滅,唐代宗為了敢得暫時的安定,把
仍有較大實力的安史部將任命為節度使,同時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對內地掌
兵的刺史也給以節度使的稱號,到安史之亂平定以後,節度使數量已相當多。這些節度
使都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大的佔有十餘州,小的也有三四州,自己任命官員,掌握本地
賦稅收入,父死子繼,或者由部將擁立,完全獨立於唐朝的政治體系之外。平時互相攻
戰,強大時就向唐王室發難,威脅唐王朝的安全。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誦即位,這就是唐順宗。他在東宮20
年,比較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唐順宗即位時已
得了中風不語症,但還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
王叔文,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王伾,杭州人,一個是棋待詔,一個是侍書
待詔,原先都是順宗在東宮時的老師,他們常與順宗談論唐朝的弊政,深得順宗的信任。
在順宗即位後,他們和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
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
官專權。王叔文、王伾升為翰林學士,王叔文兼鹽鐵副使,推韋執誼為宰相,柳宗元為
禮部員外郎,劉禹錫為屯田員外郎,共同籌劃改革事誼。
他們圍繞打擊宦官勢力和藩鎮割據這一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罷宮市、五坊使。唐德宗以來,宦官經常借為皇宮採辦物品為名,在街市上
以買物為名,公開搶掠,稱為宮市。白居易《賣炭翁》詩就是對宮市的控訴。早在順宗
做太子時,就想對德宗建議取消宮市,當時王叔文害怕德宗懷疑太子收買人心,而危及
太子的地位,所以勸阻了順宗。永貞年間,宮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鶻坊、
鷂坊、鷹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貢奉鳥雀為名,對百姓進行訛詐。五坊使
也被取消。這二項弊政被取消,因而人心大悅。
第二,取消進奉。節度使通過進奉錢物,討好皇帝,有的每月進貢一次,稱為月進,
有的每日進奉一次,稱為日進,後來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進奉。德宗時,
每年收到的進奉錢多則50萬緡,少也不下30萬緡,貪官們以進奉為名,向人民搜刮財富,
革新派上台後,通過唐順宗下令,除規定的常貢外,不許別有進奉。
第三,打擊貪官。浙西觀察使李錡,原先兼任諸道轉運鹽鐵使,乘機貪污,史書稱
他「鹽鐵之利,積於私室」。王叔文當政後,罷去他的轉運鹽鐵使之職。京兆尹李實,
是唐朝皇族,封為道王,專橫殘暴。貞元年間,關中大旱,他卻虛報為豐收,強迫農民
照常納稅,逼得百姓拆毀房屋,變賣瓦木,買糧食納稅。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罷去
其京兆尹官職,貶為通州長史,百姓非常高興,市裡歡呼。
第四,打擊宦官勢力。裁減宮中閒雜人員,停發內侍郭忠政等19人俸錢,這些都是
抑制宦官勢力的措施。革新派還計劃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兵權。這是革新措施的關鍵,
也是關係革新派與宦官勢力生死存亡的步驟。革新派任用老將范希朝為京西神策諸軍節
度使,用韓泰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宦官發現王叔文在奪取他們的兵權,於是大怒說:
「如果他的計劃實現,我們都要死在他的手下。」同時立刻通知神策軍諸軍不要把兵權
交給范、韓二人,這個重要步驟未能實現。
第五,抑制藩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劉辟到京都對王叔文進行威脅利誘,想
完全領有劍南三川(劍南西川、東川及山南西道合稱三川),以擴大割據地盤。王叔文
拒絕了韋皋的要求,並要斬劉辟,劉辟狼狽逃走。
此外,王叔文等還放出宮女300人、教坊女樂600百人還家,與家人團聚。
從這些改革措施看,革新派對當時的弊政的認識是相當清楚的,在短短幾個月的時
間裡,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擁護。但同時,革新的主要矛頭是對準當時最強
大、最頑固的宦官勢力和藩鎮武裝的,所以革新派面對的阻力很大。
因為實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鎮手中,而革新派則是一批文人,依靠的是重病在身的皇
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們的控制之中,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宦官們隨時都可以
把改革派一網打盡。
早在永貞元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一手操辦,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立為太子,
更名為李純。
七月,俱文珍又偽造敕書,罷去了王叔文翰林學士之職,王伾竭力爭論,才允許王
叔文三、五日到一次翰林院。不久,王叔文母親去世,王叔文歸家守喪,王伾孤立無援。
這時王伾請求宦官起用王叔文為相,統領北軍,繼而又請起用王叔文為威遠軍使、平章
事,但都未得允許。革新派人士已感到人人自危。這一天,王伾又兩次上疏,都沒有得
到任何答覆,知道大事已去。當天夜間,王伾得中風病,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府第。
同時,韋皋上表請求由皇太子監國,又給皇太子上書請求驅逐王叔文等人,荊南節
度使裴均、嚴綬等也相繼上表。於是,俱文珍等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
政事。八月,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到第二年,順宗也被宦官害死。
在憲宗即位後,革新派紛紛被貶斥,而像杜黃裳、袁滋、鄭絪等依附於宦官的官僚
紛紛得到重用。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伾貶為開州(四川開縣)司
馬,不久病死。其餘柳宗元、劉禹錫等6人都被貶為邊遠州的司馬。
因此,這次革新運動也叫「二王八司馬」的革新運動。
永貞革新運動被扼殺,唐朝政治更加黑暗,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
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
除。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
表面化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