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lfmoon (simpl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國歷史里程碑 宋遼和戰與澶淵之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10 18:02:29 2002) , 转信
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由於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
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
一地區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
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東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為腹地,儼
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成為大遼帝國。
從中原王朝來看,燕雲十六的得失,關係一代江山的安危。這十六州的幽、薊、瀛、
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
「山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
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
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所以中原王朝從後
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柴榮病故的第二年,趙匡胤建立北宋
政權,他鑒於北漢與契丹聯盟一時難取,因而在進行統一南北的戰爭的時候,採取了
「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但他念念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準備
以封樁庫的錢來贖買燕雲。開寶末年(976年),趙匡胤突然故去,其弟趙光義即位,
他就是宋太宗。
這時中原統一的形勢已經奠定,漳泉、吳越又相繼歸降,於是中原剩下來的封建割
據政權就只有一個稱藩於遼的北漢。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乘滅北漢之勢,移師遼南京幽州,企圖一舉收復
燕雲地區。宋軍初戰獲勝,連下易(今河北易縣)、涿等州,由於遼軍苦守待援,宋軍
不得不屯兵於堅城之下。宋太宗率軍於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與遼援軍展開激戰,
在遼軍耶律休哥、耶律斜軫援軍夾擊之下,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急乘驢車逃走,從
此不再親臨戰場。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聖宗即位,年方20,母蕭太后當政,寵臣韓德讓掌握
大權。宋太宗認為遼朝「主幼國疑」,正是可乘之機。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再次
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戰,分東、西、中三路出兵。但由於東路軍受阻,宋軍敗退。
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使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有了嚴重的恐遼情緒,接著而來的
王小波、李順起義,李繼遷聯遼反宋,迫使宋太宗重新考慮其內外政策的調整。淳化二
年(991年)宋太宗向大臣講了這樣一段話「國家若無內患,必有外憂。若無外憂,必
有內患,外憂不過是邊事,都可以預先防備,只是奸邪難以覺察。若為內思,深為可怕,
帝王合當用心於此」,寥寥數語,卻標誌著北宋王朝軍政方面的一個重大轉折,它情願
把敵對的遼政權置之不顧,而把武裝力量側重使用在鎮壓境內的勞動人民方面了。可以
說在宋太宗晚年,宋的守內虛外政策的的指導思想已經形成。宋太宗正是在這一思想指
導下,對遼由攻到守,故放棄以武力收復燕雲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疏浚溝通沿邊河
道,使西起沉運泊(今河北保定北)、東達泥沽海口(今天津塘沽南)的屈曲450公里
之地,遍佈塘泊、築堤貯水,沉遠泊以西則依靠種植榆柳林,設置寨舖,派兵戍守,以
與遼朝相對峙。在宋取守勢後,遼朝對宋卻展開攻勢,就在宋軍第二次伐遼失利的冬天,
遼聖宗和蕭太后利用宋軍潰散,士氣低落的時機,率大軍南下。東線遼兵主力在瀛州的
君子館殲滅宋軍數萬。乘宋河朔守軍皆無鬥志,長驅直入,攻陷了深州(今河北深縣)、
祁州(今河北安國)、易州,大肆縱火殺掠,然後滿載金帛等戰利品北還。自此,遼利
用其騎兵優勢,不時進擾宋的邊區。鹹平二年(999年)蕭太后、遼聖宗率兵南下,宋
將傅潛率大軍駐定州,閉門自守,不敢出戰,次年正月遼兵到瀛州,大敗宋軍,擒宋將
康保裔。鹹平六年四月,遼兵入侵定州望都,宋將王繼忠與王超、桑贊領兵前去迎敵,
在望都附近的康村同遼兵遭遇。王超、桑贊臨陣畏縮,率師先退。王繼忠雖與部下赴敵
力戰,但被俘後也向遼投降,娶了蕭太后所賜的妻子,做了遼朝的官,還表示要「為遼
盡力」。宋真宗還以為他戰死了,下詔贈官褒獎,令人啼笑皆非。
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蕭太后、遼聖宗率大軍以收復失地為名大舉南侵。遼軍
採取避實就虛的策略,繞過許多宋軍堅守的州縣,直趨黃河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
大有直逼北宋都城開封之勢。宋廷震恐,朝中大臣在如何對付遼朝進攻的問題上,發生
了主張遷都逃跑與堅決抵抗兩種對立意見。大臣王欽若主張放棄東京逃跑,遷都昇州
(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准等少數人力
主宋真宗親往澶州前線督師,以振士氣。十一月二十四日遼兵抵達澶州北城,隨即對澶
州北城展開三面圍攻,遼軍充當先鋒的大將蕭撻覽在督戰時,被宋軍床子弩射中額角,
當晚死去。遼軍因損失大將,士氣低落,就稍為退卻。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到達澶
州北城,使宋軍士氣大增。遼軍的南侵,原是以掠奪財物和進行政治訛詐為目的,及侵
入宋境後,因陣前受挫敗,就表示願與宋朝議和。宋真宗原就害怕同遼兵作戰,這時見
議和有希望,他只盼遼軍能夠盡快北撤,不惜代價,遂在十二月初與遼商定和議,交換
誓書。和議約定:1、宋朝每年交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
2、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對方逃亡「盜賊」;3、雙方
不得創築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宋遼互稱兄弟之國,遼聖宗耶律隆緒稱宋真宗趙桓為
兄,雙方使者定期互訪。這個宋遼雙方在澶州城下達成的休戰協議,歷史上就稱為「澶
淵之盟」。
「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得以安然從險境中脫身,還獲得了戰場上本來得不到的東
西。對宋朝來說「澶淵之盟」則是一個屈辱妥協的和約,它是宋朝推行「守內虛外」政
策的副產品。不過,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卻結束了宋遼之間
連續數十年的戰爭,使此後的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不僅雙方邊境大
片地區得以發展生產,而且雙方還通過「榷場」進行經濟交流和商業活動,因而對南北
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