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lfmoon (simpl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國歷史里程碑 平定三藩之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10 18:11:52 2002) , 转信
平定三藩之亂是發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吳三掛、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勢力的
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
為了對付義軍及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使之充當前驅,從事招
撫工作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4人替清朝出
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入關後替清
朝效盡犬馬之勞。經過20年的鬥爭之後,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
垮了台。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
就暫讓給吳桂三等去鎮奪。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
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蕃之外,還有孔有德的勢力存在。孔有德同農民軍李定國作
戰,自殺於桂林,其子也為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孫延齡,清
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也最為跋扈。其藩兵定製有53個佐領,一佐領有甲
士200,系五丁出一甲,計有壯丁5萬餘,此外又有綠旗兵1.2萬人。這些軍隊都是其私
屬,將領皆其死黨。其軍事實力是極其雄厚的,兵數總計不下10余萬。因此,清廷對之
頗存顧忌,一切不敢過問,假以專制雲、貴二省的一切大權。當時清廷所給雲、貴二省
督撫的敕書,都要寫入「聽王節制」四字。吳三桂可以隨意題補官吏,號曰「西選」。
凡朝廷所選文武官到雲南,吳三桂即派人加以收買,使之賣身藩下,以為己用。吳三桂
在經濟上也有很大的勢力。他佔據明代世鎮雲南的沐氏莊田700頃作為藩莊,又和西藏
的達賴喇嘛在北勝州互市,以茶換取蒙古的馬匹。又派許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販運遼東
人參及四川的黃連、附子,以牟取利潤。他曾大量地貸錢給商人使用,謂之藩本。他強
征關市之稅,開礦鼓鑄。吳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雲南,所以從各方面培植自己
的勢力,以求達到這個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吳三桂一樣,其藩下兵各有15佐領,
又綠旗兵各有六七千,並且也是經商括財,強征市稅,遍置私人,坐地稱霸。
三藩各據一方,形成獨立王國,其勢力已尾大不掉,嚴重威脅著清政權;三藩的存
在,每年要消耗兵餉2000余萬兩,在經濟上也成為清廷沉重的負擔。因此,清廷不能不
考慮撤藩的問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機會來了。這時尚可喜首請歸老遼東,而欲使其
子尚之信繼續留鎮廣東。康熙帝抓住這個機會,即命其父子率屬下兵丁家小同撤。吳三
桂、耿精忠聞之,也奏請撤藩,目的在於試探清廷的態度。當時朝中大臣畏懼吳三桂的
武力,多數人都不敢主張應允。而康熙帝則毅然作出決定,吳、耿二藩也一齊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吳三桂首先於這年十一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反,自稱天下都招討兵
馬大元帥,蓄髮,易衣冠,發佈檄文,倡言「興明討虜」,呼清皇帝為滿酋。吳三桂想
以恢復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為早已昭昭於人耳目,所以恢復
明朝的旗幟並不能騙人,不但得不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連明朝尚存的遺
老也無人出來理睬他。不過,吳三桂的發難,也鼓動起一個很大的反清浪潮。吳三桂軍
以破竹之勢,由雲、貴直衝湖南,長驅至岳州,湖南全省盡為佔有。吳三桂又分軍犯四
川,四川提督鄭蛟麟、巡撫羅森、總兵譚宏及吳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於是,雲南、
貴州、湖南、四川四省盡入吳三桂之手。吳三桂兵鋒甚銳,一時響應者四起,在福建有
靖南王耿精忠,在廣東有總兵劉進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廣西有將軍孫延齡,在陝西有
提督王輔臣,在湖北襄陽有總兵楊來嘉,在河南彰德有總兵蔡祿。這樣一來,中國西南
全部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中原、西北一帶,都騷動起來,戰火瀰漫十數省。
但是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陣營是虛弱的,內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經不起持久的
軍事攻擊與政治瓦解。而且吳三桂一開始即在戰略上犯了保守主義的錯誤,以致陷於被
動地位。
當他以銳不可當之勢佔領湖南全省時,卻立即收住了攻勢,不再渡江前進,擴大占
領地區,乃轉而在湖南採取守勢,沿江佈置防禦工事,與清軍對峙,結果不能出湖南一
步。因為吳三桂騷動的目標,即趨向在西北陝甘和東南閩浙,遂遣兵一由長沙犯江西,
企圖與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陝西,企圖與王輔臣會合。這樣一種打法,就給予康熙帝
以調兵遣將、從容佈置應付的機會。
相反,康熙帝在應付這一事變中卻表現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變者是吳三桂,所以所採取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
可以進行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只要肯降,不咎既往,
以此來分化敵人,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
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兵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
湖南,又命岳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漢將漢兵來應付
作戰,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的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投降清朝。次年,廣東
的尚之信也投降於清。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樂之軍已由江西
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已起兵6載,年已67歲,
為排除胸中苦悶,乃於這年三月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但這是
吳三桂窮蹙絕望的表現,未幾即憂憤成疾,這年八月病死。吳三桂一死,其勢即土崩瓦
解。清軍得到吳三桂水師將領林興珠的獻策,乃擊敗吳應麟,攻下岳州。以後佔據四川,
進攻雲貴,主要也是依賴漢將趙良棟、王進室、蔡毓榮、董衛國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
(1681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三桂之孫吳世藩自殺。歷時8年,波及十數省的
三藩之亂,終於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關內完成了統一,穩定了統治權,從此之後,才建夠開始
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後致力於解決邊疆問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