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lfmoon (simpl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國歷史里程碑 清帝遜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10 18:22:15 2002) , 转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打破了北京紫禁城往日的寧靜。為了對付武昌起
義,在武漢三鎮被起義軍攻佔的第二天,清政府即命令陸軍大臣蔭昌率領由部分北洋新
軍組成的第一軍,日夜兼程地南下鎮壓武昌起義;另一部分北洋新軍組成第二軍,在軍
咨府正使馮國璋統領下,作為預備隊,聽候調遣。這些北洋新軍都是袁世凱一手編練的,
當然不會聽從蔭昌的指揮,所以軍隊的行動非常遲緩。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協理大臣那
桐、徐世昌感到形勢的嚴重,一再上奏清廷,要求再起用袁世凱。帝國主義列強也竭力
催促清政府重用袁世凱。在這內外一片「非袁莫屬」的叫嚷聲中,攝政王載灃不得不在
10月14日頒布諭旨,授予袁世凱湖廣總督,兼督辦「剿撫」事宜,負責指揮湖北全省的
軍隊和各路援軍。老奸巨猾的袁世凱認為湖廣總督的職權太小,便以「足疾未癒,難肩
重任」為借口,拒絕了清政府的這一任命。
袁世凱不出山,北洋新軍當然不肯賣力。起義軍的不斷進攻和北洋新軍的潰退,給
袁世凱抓到與清政府討價的好機會。清朝的達官貴人,川流不息地進出河南彰德洹上村
袁府。
蔭昌由於指揮不動馮國璋等人統率的北洋新軍,也特地跑到袁府去「促駕」。馮國
璋專程去彰德晉見老上司,袁世凱要他慢慢走,等等看,不宜立即採取軍事行動。10月
20日,皇族內閣的協理大臣徐世昌奉命到袁府探聽價碼,袁世凱提出六條要求,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組織責任內閣、授予他指揮水陸各軍及軍隊編製的全權和供給充足的軍費。
袁世凱還讓徐世昌轉告清廷當權者,當年說我袁某人有「足疾」,把我趕下台。
現在,不答應這些條件,就別想我袁某的「足疾」會好起來。
袁世凱穩坐釣魚台漫天要價,帝國主義列強連忙幫腔,它們抱怨清政府不該只給袁
世凱一個總督職位,而應讓他出來組織內閣。在內外的壓力下,清政府於10月27日發出
「上諭」,授予袁世凱欽差大臣,節制前線水、陸各軍的權力。
袁世凱本想要足了價錢再出山,但由於革命形勢發展迅速,使他也不安起來了。於
是,他表示接受欽差大臣的任命。
10月30日,他從彰德老家趕到信陽,立即指令馮國璋加速進攻。11月2日,北洋軍
攻下漢口,革命軍被迫退守漢陽。
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改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要求袁盡快回京
籌組所謂「責任內閣」。袁世凱於11月13日到達北京,16日組織了新內閣。不久,袁世
凱又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迫令攝政王載灃辭職,退居藩邸。
就這樣,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全部落到了袁世凱手中。
袁世凱在同清政府討價的同時,又積極拉攏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提議雙方停戰,
「和平了結」。11月2日,清軍攻佔漢口後,袁世凱又提出立即進行和談。頭兩次談判,
因袁世凱一方堅持君主立憲而破裂。11月27日,清軍攻陷漢陽,威脅武昌。在英國駐華
公使朱爾典的調停下,南北雙方同意和議。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從12月18
日到31日在上海舉行了五次會談。主要問題是實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在這個問題
上,袁世凱本無成見,他的目的只是竅取政權。所以,當他12月27日接到在上海的談判
代表唐紹儀關於「不承認共和,即無法開議」的電報時,喜出望外,當天就要求清廷召
集宗室王公,對國體問題表態。在28日的御前會議上,清廷被迫同意召開國會討論國體
問題。31日,南北雙方決定1912年1月8日在上海召開國民會議。至此,議和談判似乎即
將告成,袁世凱深表滿意,準備爬上臨時大總統的寶座了。
就在這時,南方各省代表決定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使
袁世凱受到猛烈的一擊。在「南北議和」的策略受挫後,袁世凱又使出了「搶奪臨時大
總統」的策略。帝國主義列強也對革命黨人施加壓力。
面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戰爭叫囂和鼓噪,孫中山無法頂住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也
無力衝破革命陣營內部妥協勢力的包圍,被迫於1912年1月15日致電和談代表伍廷芳,
要他轉告袁世凱,「如清帝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
布解職」。
野心勃勃的袁世凱見大總統的寶座可以搶到手,便馬上轉手利用革命的威勢向清廷
「逼宮」。1月16日,袁世凱率全體閣員上奏,要求皇太后和皇上召集皇族密開會議,
統籌全局,速定方針。隆裕太后接到奏折後,即於17日和18日連開皇族御前會議討論。
在會上,只有奕劻和溥倫等少數人贊成共和,良弼、鐵良、載灃等多數人極力反對,爭
吵不休。袁世凱得此消息,一面上奏折進行威嚇和引誘,說革命軍勢力很大,如長此拖
延,皇室指日可滅;如不趕快贊成共和,則優待皇室的條件就不一定有保證了;一面派
趙秉鈞、胡惟德和梁士詒為代表,列席隆裕太后19日召開的第三次御前會議,在會上進
行威逼和誘騙。趙秉鈞秉承袁世凱的意旨,提出了一個方案,主張同時取消南京臨時政
府和北京君主政府,在天津另組一個統一政府。袁世凱本想以這種方法達到既迫清帝退
位,又推倒南京臨時政府的目的,由他獨掌大權。袁世凱這個一箭雙鵰的把戲,結果弄
巧成絀,清朝的王公貴族幾乎一致反對,連溥倫也站到了反對共和的王公貴族一邊。良
弼等「宗社黨」分子在會後積極活動,準備組織新內閣,取代袁世凱。
南京臨時政府也反對袁世凱一夥提出的在天津組閣的方案,立即打電報給袁世凱,
提出四項條件:一、清帝退位,放棄一切主權;二、清帝不得干預臨時政府組織事宜;
三、臨時政府地點須在南京;四、孫總統須俟列國承認臨時政府,國內改革成功,和平
確立,方行辭職;袁世凱在孫總統解職以前,不得干預臨時政府一切之事。1月22日,
孫中山又發表聲明:「文前此所云於清帝退位時,即辭臨時大總統之職者,以袁世凱斷
絕清政府一切關係,而為中華民國之國民,斯時乃可舉袁為總統也。」並且把南北議和
的真相公諸全國。貴族少壯派看到孫中山的聲明後,對袁世凱更加憤恨,指責袁世凱欺
負孤(指宣統皇帝)寡(指隆裕太后),甘當王莽後裔。
陰險狡詐的袁世凱沒想到竟兩面受挫,十分狼狽。他為擺脫窘境,立即在暗中加緊,
「逼宮」的步伐。在袁世凱的授意下,不少省督和駐外官員紛紛電奏,要求清廷實行共
和。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又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更使王公貴族惶惶不安。1月
29日和30日,清廷連開御前會議,決定「遜位」以取得優待條件。隆裕太后在無可奈何
的情況下,於2月3日授予袁世凱全權,要他同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袁世凱於當
天打電報催伍廷芳將優待清室條例速定下來。
2月5日,南京參議院通過優待條例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
經過南北雙方的多次磋商,於2月9日確定了「優待條件」八項,規定清帝退位後,
其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退位後的清帝費用每年400萬元,
由中華民國撥給;清帝暫住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員照常留用;其宗廟陵寢,
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由中華民國支付;
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負責保護等。隆裕太后接受了這些「優待條件」,於2月12
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頒發《清帝退位詔書》,宣佈清帝遜位。
清帝遜位,宣告了在中國大地實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但由於帝國主義
列強的支持和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退讓,使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
凱的篡權活動得到初步實現。2月14日,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
職(4月1日正式解職)。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執掌了全國大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並沒
有改變。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