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c (落霞与孤鹜齐飞),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宋辽战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07日08:48:3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激战幽云,结盟澶州
宋辽战争
----------------------------------------------------------------------------
----
北宋自立国之始,便与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公元975年宋辽通和。979年,北宋在
按照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战略削平南方诸国后,移兵进攻依附于辽的北汉。辽出兵援
助北汉。该年三月,宋军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北)大败辽援军耶律沙、塔尔部,辽军
败退,不能再出兵援救北汉。五月,北汉降宋。至此,各割据政权都被削平,收复幽云
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公元979年六月,平定北汉后,宋太宗赵光义在事先毫无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的情况
下,不顾宋军经过数月的艰苦攻战,士卒疲乏;兵力消耗颇多,战胜后又未获得例行的
赏赐;士气松懈,天气炎热的不利因素,企图乘战胜之威,立即攻取幽蓟。诸将因师疲
饷匮,皆不愿行。只有崔翰认为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如能乘此破竹之势,下幽州如探
囊取物。
赵光义遂决计在镇州(今河北正定)集结兵力,出发进攻幽州(今北京)。六月十
三日,宋太宗没有等北伐大军全部抵达集结地点,便迫不及待地率军北上。十九日,宋
军进入辽境。次日,宋军在沙河(今河北易县易水北)击败辽军。辽东易州刺史岐沟关
(今河北涿县西南)守将刘禹以州降宋。二十一日,宋太宗进至涿州(今河北涿县),
辽涿州刺史刘原德降宋。二十三日,宋军抵达幽州城南,击败驻守城北的辽军1万余人。
二十六日,赵光义命宋偓,崔彦进、刘遇、孟玄喆等率军四面攻城。辽南京韩德让和耶
律学古一面安抚军民,一面据城固守,以待援军。耶律斜轸等部则屯驻清沙河(今北京
昌平境内)北,以声援幽州。六月末,辽发五院军,以耶律沙和耶律休哥为将进援幽州
。宋军攻城十余日,虽一度乘夜登上幽州城垣,但旋即败退,未能攻入城内。七月初六
,耶律沙率辽援军进抵幽州城下,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边。辽军初
战不利,少却。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军及时赶到,分左右翼横击宋军。幽州城内的辽军
也开门出击。宋军大败,赵光义中箭负伤,仅以身免。辽军乘胜逐北,追至涿州,缴获
大量的军械资粮,挫败了宋军的第一次北伐。
赵光义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宋军进抵幽州前已历经苦战,消耗颇多,又未得
到充分的补充,部队的战斗力已有所削弱。辽军则兵强马壮,战斗力和士气并未因白马
岭一战而大伤元气。宋太宗昧于知己,又不能知彼。在平定北汉后即忘乎所以,犯下了
轻敌的错误,竟希冀能轻而易举地一举扫平幽云诸州。在遇到辽军的坚决抵抗后,宋军
既缺乏足够的攻城器械和攻城决心,及不部署充足的阻击敌援军的兵力,占据阻扼敌援
的战略要地。当辽援军毫无阻挡地进至幽州城下后,宋军就只能抽调业已疲劳不堪,正
在攻城的部队匆匆应战。其结果也就只能是在辽军的内外合击下,大败而归。高梁河之
战后,辽军曾数度越界南下。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军即停止南侵。双方处于休战状态
。不过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报仇雪耻。
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
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
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
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
,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宋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将,崔彦进为副将;另一支以米信为主将
,杜彦圭为副将。共拥有十余万兵力,是北伐的主力。全军由雄州直指幽州。中路军以
田重进为主将,由定州(今河北定县)进攻飞狐(今河北涞源)、蔚州(今河北蔚县)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进攻云(今山西大同)
、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应(今山西应县)诸州。
宋太宗的战略是,东路军一面扬言进攻幽州,一面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使其
无暇西顾。待中、西二路攻占山后诸州,东进与东路军会师,再合力攻取幽州。辽军的
战略部署是以南京留守耶律休哥部抵御宋东路军,以耶律斜轸部抗击宋中路和西路军,
以勤德部守卫平州(今河北卢龙),保卫侧后方的安全。辽圣宗和萧太后则率战略预备
队驻幽州。其战略是以偏师牵制宋中路、西路军,先以主力击破宋东路军,再逐一击退
另二路宋军。
战事初起,宋中、西二路军进展顺利,势如破竹,连下飞狐、蔚、寰、朔、应、云
诸州。东路军于三月初攻克固安、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并于十三日占领涿州。耶
律休哥避免与宋军决战,仅以小部队骚扰宋军,阻断其粮道。曹彬至涿州,持重不前。
十余日后,因粮草不继,退往雄州。
赵光义得报后认为大敌当前,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立即下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
不准再进,并命曹彬率部沿白沟与米信部会合,待中路、西路攻占山地之后,再会师北
上。但曹彬所部诸将听到中、西二路连战皆捷的消息后,唯恐落他路之后,无不积极求
战,力主北上。曹彬无法控制,只得再次率部北进。宋军沿途迭遭辽军阻击,且战且行
。时值天气炎热,将士体力消耗颇大,抵达涿州时全军上下均已疲乏不堪。这时,与曹
彬正面抗衡的是耶律休哥部,萧太后、辽圣宗所率辽军已从幽州北郊进至涿州以东25公
里的驼罗口,攻占固安。曹彬所率宋军粮草将尽,难以固守拒战,又面临辽军主力合击
的威胁,向西南方向撤退。五月初三,辽军在岐沟关追上宋军,大败曹彬、米信军,并
乘胜追至拒马河,宋军溺死无数。余众奔高阳,又受到辽军骑兵的冲击,死者达数万之
众,遗弃的兵甲堆积如山。辽在岐沟关一役后,即移兵西向,攻克飞狐和蔚、寰、应诸
州。宋将杨业重伤被俘,不屈而死。山后诸州又落到辽的控制之下。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仍然是昧于知彼和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
,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宋太宗看不到这一切,不愿认真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未能
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去摧毁辽军的主力,而只想凭侥幸
取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分进合击的战略虽然可行,
但选择曹彬这样缺乏足够军事才能的庸将来实施这一战略,又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的
支持,他的失败乃是必然的。
辽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协和,兵强马壮,指挥正确,能在宋军合击的态势形成
前集中兵力,把握战机,在平原开阔地带利用己方的骑兵优袭,攻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
的宋军,并敢于勇猛追击,以扩大战果。辽军在再次挫败宋军的进攻后,又一次转而采
取攻势。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前锋抵达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东南)、
淄(今山东淄博南)、齐(今山东济南)一线。
1004年闰九月,辽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统率下再度大举南下。辽军在侵入宋境后
,即派出使者请和。十月,辽军在击败部署在边境一线的宋军主力后,移兵东攻瀛州(
今河北河间)。宋知州李延漏率众坚守。辽军围攻多日,昼夜猛攻,死者达3万余人,城
仍固守不下,只得移军南下,同时又遣使请和。十一月,辽军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
,大将萧挺凛中伏弩死。辽军一面屯兵澶州城下,与宋真宗所统宋军主力对峙,一面与
宋方谈和。此时,辽军虽已击败宋军第一线的主力,长驱直入,攻克祁(今河北安国)
、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和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三城,但广大的河北地区仍在宋人之
手。辽军前有坚城大河及宋军主力,后有伺机而动的宋河北军民,全军已陷入腹背受敌
的困境,加以瀛州一战后,辽军损失颇重,大将身死,锐气受挫,虏掠又无所得,战败
则全局不堪收拾,也就不敢在胜算不大的情况下孤注一掷,与士气高涨的宋军新锐决一
胜负,而只想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宋人也因争战多年,无法击败辽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决意议和。十二月,宋辽讲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予辽银
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二国维持了100余年
的和平通好关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iming.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