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c (落霞与孤鹜齐飞),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鄱阳湖之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0日11:54:0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
鄱阳湖之战
----------------------------------------------------------------------------
----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
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
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带
),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公元1360年,部将陈友谅杀死徐寿
辉,自称皇帝,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公元1362年,徐寿辉的另一部将明玉珍在四川称
帝,控制了四川。此外,还有方国珍起义于庆元(今浙江宁波),控制了浙东地区。张
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大。
他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
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
,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
(今安徽当涂)。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
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
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
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
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
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
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
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
;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
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
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
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
极筹划消灭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
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
,一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
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
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
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
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
“老康”为暗号。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
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
(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
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
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
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
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
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
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
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
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
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
,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
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
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
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
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
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
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
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
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
,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
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
。十六日进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
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
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
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
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
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
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
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次日,
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
,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
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
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
。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
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
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
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
00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
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
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
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
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阵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
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
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
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
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
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对
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
,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
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
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子
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陈友谅的失败,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
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
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
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
。屯兵坚城之下,苦战3月,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
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
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
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
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
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
胜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
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iming.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5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