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lfmoon (simpl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甲 午 战 史 (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12 16:24:22 2002) , 转信
五、决战平壤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陆军的一次决战。从中国方面来说,早在两个月
前以经开始为这次决战进行准备了。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卫汝贵、马玉昆、左宝
贵、丰开阿四路大军,32营编制,共计13526人,从7月21日开始启程入朝。
7月底,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往平壤。中国军队得知消息后,
最先入朝盛军统帅卫汝贵见情况紧急,全队开拔已赶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带领亲兵马
队先行,于7月31日抵达平壤。当日,日军破坏了电报局后匆忙撤走。盛军先头部队把大同
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并与朝鲜兵连夜守城,鸣枪惊退偷袭的日军。
8月4日至9日,四路大军先后开进平壤。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也分别在
8月21日和28日抵达平壤。至此,中国军队已集结了北洋陆军为主的部队一万五、六千人,
人数上超过了日军。朝廷命诸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但李鸿章看到陆军实力有限,进攻
没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图进取”,并要求再集兵三万,稳固后路,然后分兵南
下。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坚持进兵汉城。此时北洋陆军已调走一半,不能再抽,于是清政
府下令奉(天)、晋、豫、鄂、湘诸军抽调军队入朝,但各省行动缓慢,至9月13日,除总
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驰抵义州外,其余没有一军渡过鸭绿江。这样,平壤诸军无法出击,
只能据守了。[注:义州与丹东(当时称安东)隔鸭绿江相望。]
当中国军队在攻守之间踌躇时,日军也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加紧向朝鲜增援,目标是
把清军驱逐于朝鲜境外。8月下旬,第五师团在朝鲜集结完毕,兵力再次超过清军。9月上
旬,第三师团的一半兵力进入朝鲜,与第五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
官,兵力达到19,600人。此时,日军重兵集结,而由于朝鲜老百姓对日军的抵制,日军的
补给极其困难,不利于持久作战。同时考虑到抑制国内滋长的厌战情绪,以及避免给西方
列国的干涉留下空间,都要求立即发动这次战役,而不能等到布署完毕的时候再进行。而
且,清军也在不断增援,待其防御加强后进攻会更加困难。因此,先到汉城的第五师团长
野津决定不等第三师团开到,就以所部16,000人强攻平壤,并决定以9月15日为期发动总
攻,各部队必须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9月8日,为了便于指挥作战,日本政府把大本营由东京移到广岛。12日,日本第一军
司令山县有朋大将到达朝鲜仁川,指挥平壤战役。他对麾下将士训示道:“万一战局极端
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
。”15日,天皇睦仁到达广岛,亲自指挥对华作战。
9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运动,12日以后陆续到达平壤,15日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
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计16,000多人,山炮44门。
日军进军平壤,李鸿章不敢怠慢,急电叶志超及诸将加强防守。叶志超见后援迟迟不
到,恐后路被日军自海上登陆所断,遂分兵数千驻扎在安州、肃州和义州。这样,驻守平
壤城内外的清军只有约9,500人,山炮、野炮和机关炮38门。至9月13日,防御部署基本就
绪。
9月12日,日军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率领下,进至大同江边,试图渡江。
中国军队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退。于是日军分成左右两翼,配备大炮二十门。双方
首先展开了激烈的炮战,10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堡垒发起冲锋,毅军、
盛军士兵顽强抵御,大同江北岸的清军炮兵也发炮支援,日军被击退。13日下午,双方又
炮战许久,日军仍未能渡江。与此同时,其它三路日军也先后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与清
军防守阵地对峙。
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按计划开始了总攻,战役首先由大岛率领的混成旅团在平壤南
战场展开。大岛因成欢之战的胜利,颇有些轻敌骄傲,急于建功。他在14日许愿说“本旅
团将以明日午前8时前后攻陷平壤,共握手于城中,以祝万岁”。凌晨4时许,当日军前队
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时,担任警卫的中国军队鸣枪示警。于是,双
方枪炮齐鸣,平壤之战打响了。
朝鲜战场上的中国炮兵
参加船桥里之战的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中国军队是
马玉昆指挥的毅军和卫汝贵指挥的盛军各一个营,共二千人。是时,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船
桥里的三个桥头堡,大小火炮不间断地猛烈轰击清军堡垒,大同江北岸的清军也连连发炮
还击。据桥本海关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
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
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
。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将领早即闻马玉昆骠悍之名,今日始知
果不虚传。”
不久,东方渐白。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
字正营二百人过江作战。日军缺乏隐蔽物而强行接近桥头堡,完全暴露在清军枪口下,伤
亡甚众。同时,清军不断通过船桥向江南堡垒运送弹药,而日军则弹药殆尽,士气低落。
清军在船桥里的反攻战,在马玉昆和卫汝贵的指挥下,一直进行到午后。下午2时半,大岛
见弹药用尽,而且部队全天未进餐,便下令停止射击,撤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战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也受了伤,无功而返
。有诗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日本诗人衫浦梅谭]
同一天,平壤西战场的战斗在上午8时许开始打响。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共5,400余人,
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指挥,在大同江上游渡江后,到达城西的普通江。盛军、芦榆防军
依据堡垒,与之枪炮对射,日军受阻。清军见状,派出骑兵出城反攻,日军占据有利地形
,炮、步兵配合射击,清兵纷纷落马。清军又组织第二次骑兵出击,仍然伤亡严重,两次
冲击共战死130人,战马273头。清军见出战不利,便据堡垒固守,日军亦不敢渡江,两军
休战,以待明日。
平壤北战场是日军进攻平壤的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了总兵力的将近一半,包括两
个支队,共7,800人。按预定计划,两支队于15日拂晓分成东西两路向玄武门外的清军展
开了钳形攻势。守卫在平壤城玄武门外的清军,一是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三个营,守卫玄武
门、牡丹台及城外堡垒,计1,500人;一是江自康率领的仁字两营四哨,守卫在箕子陵一
带,计1,400人。攻守双方的兵力相差2·7倍。日军集中两个支队主力,先进攻清军城外
的内外重三垒。而守卫的奉军兵力不到其五分之一。日军素闻左宝贵挠勇,知宝贵不死,
平壤不可得,于是弃江自康而专攻奉军。
清晨5时正,日军支队长下令发射进攻平壤城北的第一炮,清军堡垒寂静不应。日军进
至堡垒附近低地时,清军的毛瑟十三连发枪突然齐射,飞弹如猛雨骤至。日军支队长正指
挥间,忽有一弹飞来,击中前额。因射程太远,弹力已衰,幸免于丧命。日军势将不支时
,山炮阵地连放榴霰弹,不断命中清军阵地,中国军队死伤众多。日军趁势攻入外重堡垒
之东垒,双方展开肉搏,堡垒中五十余清兵全部战死阵地。7时半,日军终于占领此垒。
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奉军其余堡垒不断发起进攻。奉军虽顽强抵抗,但仅配备
了 3门野炮、1门速射炮,在日军的12门山炮轰击下,寡不敌众。上午8时,清军的城外堡
垒全部丢失。日军重新部署兵力,分三路进而攻击牡丹台。牡丹台虽然配备有野炮、速射
炮和七连发步枪,火力较强,但日军的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摧毁清军速射炮及掩蔽墙,清
兵多杀伤。日军步兵乘势蚁附而上,牡丹台守军终于不支。8时半,日军攻上牡丹台后,把
炮兵移到台上,对玄武门和全城构成了极大威胁。
左宝贵当时正在玄武门上督战,见牡丹台失守,知势不可挽,以死当之。他换上御赐
朝服,亲燃大炮,连发36颗。双方均拚死一战,“日军三突之,清兵三退之”。激战中,
左宝贵两处中弹,犹裹伤指挥,后日军榴霰弹连至,炮中当胸而亡。后光绪皇帝作《御制
祭文》悼曰:“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鸣之壮气不消,
仓猝而雄躯遽殉。”有诗叹曰:“本期痛饮黄龙府,不意难回落日戈。”[王蕲新:《为
左忠壮公书衣冠墓门坊》]
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当天结束战
斗。而在平壤西、南两处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189人,伤516人,中国
军队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
为艰难。
作为中国军队统帅的叶志超,在此关键时刻却没有看到这些有利因素,他只看到玄武
门的失守和奉军统帅左宝贵的战死,因而丧失了抵抗信心。当晚,他召集各统领商议放弃
平壤,撤军至鸭绿江设防。诸将中只有马玉昆提出反对,叶志超不听,于是下令部队撤离
平壤。
平壤保卫战中被日军俘的中国军人
当夜8时,中国军队开始撤退。叶志超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
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日军在黑暗中听到人马奔腾,以为是清军劫寨,于是拦路截
杀。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
,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16日拂晓,日军进入平壤
,发现城内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而被清军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
数为日军所得。
当初清政府听信叶志超谎报牙山战功,任命他为入朝诸军统帅,实乃一大失误。叶志
超作为一个败军之将,一味消极防守,几次错过了趁敌未稳,主动出击的机会,最后主动
撤出平壤,导致中国军队雨夜之溃。中国军队装备最精良的北洋陆军由此锐气顿失。日本
历史学者说: “苦于粮食不足、担心清兵加强防御阵地的野津师团长,感到后援的第三师
团一到,补给将更加困难,于是决定在后援部队尚未到达时,便以第五师团进行强攻,这
种作战是极其冒险的。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只有放
弃围攻,实行退却。”
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出,清政府震动,下令严办。叶志超被械送京师,由刑部定斩监候
。连在平壤战役中立有军功的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和在朝鲜纵兵抢掠而被斩
决。
平壤战役后,中国军队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