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愤青怎么那么自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摘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pr  5 07:08:13 2005), 转信

转自 jingqi

本篇原为笔者在五0年代末期所写的英文讲义,后经胡适之先生 
之鼓励,用中文改写,原拟送给台湾之《自由中国》发表。后因该刊 
迭遭困难,我们乃在海外另行筹办一个新的中文月刊,叫《海外论坛》 
,在纽约编辑,香港发行。此篇乃改由《海外论坛》於一九六0年出 
版的第一、二号连载刊出之。本稿之初撰,距今虽已四十年,沧桑几 
变,然今日重读之,个人思想仍前后如一,而文中所言,与四十年来 
的历史发展,似亦无太大的骶触。故重刊於此以就正於高明。全篇除 
增加一句和略改三、五个不必要的形容字之外,悉任其旧。文中所引 
孙中山先生的话,在《海外论坛》所载的原文中,未注明出处。今篇 
则增注之,以便严肃读者之查对也。(作者补志於一九九八年春节) 

◆◆我国近百年来所发生的「革命」、「维新」、「变法」、「改革」 
或「改良」等形形式式的运动,真是屈指难数。这些运动之发生大体 
说来多发乎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愿望。为贯彻这些由愿望而发生的运 
动,已不知有多少先贤先烈为之而抛头颅洒热血。然时至今日这些 
「运动」仍然方兴未艾,吾人试一翻阅中国近代史,一眼看去,真觉 
这是一笔令人难解的烂帐。 


◆◆不过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笔烂帐 
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乃至中*共的席卷 
大陆,与夫今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 
个有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 
它们是一个接著一个的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 
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 
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 
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 


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 

◆◆须知此一「现代化运动」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它是世界性的。 
简言之,便是十九世纪初,西欧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化随其商业和 
武力向外发展,引起世界其他文化内部一种改革性的反应。借用汤恩 
比教授(Arnold◆J.◆Toynbee)历史哲学上的名词,那就是文化之间 
的「挑战和反应」(challenge─and─response)的现象。 


◆◆但是西方文化这种「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应」 
却各有不同。例如宗教一项,现在对中东、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 
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在我国则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 
好课题。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 
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 


我国现代化的内容与特性 

◆◆现代化运动反应在我国的内容与特性,又是些什么呢?笔者不揣 
浅薄,试归纳之为六大项目如后: 

  一、独立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国家形式。此种国 
家形式是显然和我国固有的「民无二王」的世界性国家形式(univer 
sal◆state)迥然有别。 


  二、工业化和社会化的国民经济。我国固有的是农业的国民经济, 
和不平均的财富分配制度。 


◆◆三、合乎人类理性,合乎科学,并能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道德标准 
和社会制度。我国旧道德和旧的社会制度,凡不能与此三点配合的 
(例如:「三纲」、盲婚、守节、宗族制度等)均在现代化运动过程 
中逐渐被扬弃。 


◆◆四、专精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研究。 


◆◆五、教育及其工具之普及。 


◆◆六、民主政治。亦即是一种足以保障基本人权,采用多数决定和 
法治的原则,用选举方式产生的政治制度。 


◆◆举此六点,我们不是说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中没有这方面的学说。 
相反的,这六项概念都可在我国文化遗产中找到根据。但是那些根据 
只是少数学者的理想。它没有成为我们的立国基础。没有形成被群众 
接受,蔚成一时风气,而为「举国和之」的运动。 


  我们更不是说所谓「西方文明」中已完成这六大项。我们是说在 
他们的文明中,这六项已成为主题,其整个文化的趋势是向这一方向 
发展的。而我国自同治中兴之后,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也是亦步亦 
趋向这一方向发展的。不过我们这一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由西方文化的 
「挑战」所产生的罢了。 


阶段性和「一次革命」论 

◆◆正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 
们「应战」的过程便十分艰苦。因为要现代化,我们不特要「布新」, 
我们还要「除旧」。对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 
孙中山先生。所以他说:「革命事业,莫难於破坏,莫易於建设。」 
反观我国近百年来现代化运动的史实,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无一 
而非这项「除旧布新」工作之中,「破坏」和「建设」所引起的。由 
於这些运动性质之不同,它们也标志出我国现代化运动中显明的「阶 
段性」。 


◆◆试读我国当代各大思想家和革命导师们的言论。我们便知道他们 
多数是只看中了这一「现代化运动」整体之中某几个阶段,或某几项 
课题,因而只注意某几项工作,而忽略其他各项。如早期搞「夷务」 
或「洋务」的人,他们只看中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船炮政策。 



◆◆但是后来亦有少数「先知先觉」,看准了今世现代化的潮流而主 
张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通盘的现代化。不过这些人,多为 
「一次革命」论者,他们主张把这「现代化」的百年大计「毕其功於 
一役」! 


孙中山「心灰而意冷矣」 

  孙中山先生便是这样的一位。辛亥革命之后,他老人家便立了一 
个九年计画的「革命方略」。他说要照他的「方略」做下去,九年之 
内中国便变为一个通盘现代化的新兴的国家。谁知对他这方略首先不 
赞同的不是别人,正是他那群万死不辞的信徒,同盟会的「老同志」。 
因此中山先生喟然叹曰: 


腧腧……乃於民国建元之初,予则极力主张施行革命方略,以达革命 
建设之目的,实行三民主义;而吾党之士多期期以为不可。经予晓喻 
再三,辩论再四,卒无成效。莫不谓予之理想太高,知之非艰,行之 
维艰也。呜呼!是岂予之理想太高哉?毋乃当时党人之知识太低耶? 
予於是乎不禁为之心灰意冷矣! 


◆◆何以那批老同志在为山九之时,对革命导师忽然不信任了呢?历 
史家感到迷惑了。胡适之说:「民国初年,民党不信任他(指中山) 
的计画的事,很有研究的价值。」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费解的事。从一个角度来看,党员不信任党魁, 
固然是党员「知识太低」;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党魁没 
有把握住时代而脱离了群众?对现代知识有高度认识,为革命而出生 
入死的「党员」们知识尚且太低,则「区区庶民」又何能追随景从呢? 


不能落伍,也不可躐等 


  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实是世界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 
但是领导这伟大的革命的国民党人及其导师到临死时还要说「革命尚 
未成功」!自有其党派成见的共产党人则根本否定「辛亥革命」之为 
「革命」。他们之所以如此者,便因为他们都是一次革命论者。把中 
国历史看成汽车。他们要把这汽车按他们预定的路线,开往他们所预 
定的目的地。换言之,他们都希望把一个有三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 
活方式的老大民族,於极短期中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 
家形式。 

◆◆但是中国近百年史告诉我们,他们的愿望都落空了。这个古老的 
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 
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 
的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 
强迫它跳跃前进。换言之,在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运动中浮沉的任何 
个人或团体,不能落伍,但是也不可躐等。民国六年,随张辫帅到北 
京搞复辟运动的康有为,便「落伍」了。落伍到连他最忠实的学生梁 
启超都要骂他「厚颜」。中山先生在辛亥之前便想搞「平均地权」, 
那便是他老人家「躐等」了。躐等到连「同盟会老同志」也骂他「大 
炮」。

晚清七十年(3)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精彩内容 


  爆发於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阳历七月的「甲午战 
争」,距今已整整一百年了。这个一百年(一八九四~一九九四)实 
在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百年。其间我们这个自称为「人类」的 
「群居动物」,竟然以他的所谓「聪明才智」所发明出来的杀人武器, 
打了前所未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此以前,人类的战争全是 
「区域战争」,没有把全体人类都卷入战火也。 


  在这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后,惨痛中的最惨痛者,可能就是我们这 
苦命的中华民族了。我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受的苦难之外,还要加 
上三次武装流血大革命--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北伐(一九二六 
~一九二八)和共产党席卷大陆的农民革命(一九四九),以及数不 
尽的内战和外战。根据国共两党的史家,和许多官私文件的统计,为 
内战和外战,百年之中我们总共打了数逾千次大仗小仗。 


  在上述的千百次战役之中,最令人迷惑不解,也最令人感叹的莫 
过於本文所要阐述的「甲午战争」和我们老前辈华裔都亲眼目睹的, 
二次大战后的国共决战了。这两大战役皆最具关键性。它们的胜败都 
改写了历史。在这两大战役之中,也都是该败者战胜,而该胜者战败。 
胜败本兵家常事。但是该胜者战败之时,竟败得那样惨,败得「一败 
涂地」,败得「全军尽墨」,那就匪夷所思了。 


  更奇怪的还是这两次战争,虽然一个是外战,一个是内战,但是 
它们胜败的方式,却有高度的雷同。大致说来,败的一方难免都大而 
无当,颟顸松散,贪污腐化,派系倾轧,幸灾乐祸。结果天倒大家灭, 
悔之已晚。 


◆◆而胜的一方则短小精悍,纪律严明,上下一心,如臂使指。处心 
积虑、不眠不休,非把对方吃掉,决不罢手。终於战胜强敌,一步登 
天。可是以后也就志得意满,趾高气扬,一发难收。最后饮鸩止渴, 
也没落个好下场! 


◆◆就说我们所亲眼自见的国共之战吧!二次大战后的南京国府是中 
华五千年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个中央政府。库存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 
史所未有也。加以美式配备的四百万大军;飞机千架,舰艇如云。原 
是联合国中,不折不扣的四强之一。为什么为时不过三年,竟被一批 
土共的「鸟枪、铁锤、土炮……」(抗战歌词),打得落花流水?!等 
到华北失守时,长江以南半壁河山仍完整无缺。美国的魏德迈将军说, 
国民党如还剩下几把「扫帚柄」(broomsticks),也可把长江堵住, 
不让共军渡过。为什么后来汤恩伯将军的四十万大军,连几把扫帚柄 
也不如,岂不怪哉呢?! 


◆◆撇开我们亲眼看到的「怪哉」不谈了,再回溯上去一百年,且看 
那个「甲午战争」,那也是个怪哉的怪哉呢?! 


世界第八位海军 

◆◆在甲午战前,我们的大清帝国也有一支相当可观的海军呢!它拥 
有装甲十四寸,配备有十二寸巨炮的七千吨主力舰二艘,和各式巡洋 
舰、鱼雷艇数十条。每次操演起来,摆出「船阵」,也是樯橹如云, 
旌旗蔽空,气势非凡呢!如把这些船舰,摆在今日的台湾海峡,也还 
是一支可观的钢铁长城呢!何况当年。 


◆◆这支舰队甲午战前亦曾由清政府派往高丽、日本、南洋新加坡一 
带巡弋示威。堂堂之阵、阵阵之旗,连欧美海军大国的观察家亦均拭 
目而视呢!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大清帝国这支海上武装,居 
世界海军的第八位。排名仅次於英美俄德法西义七大列强。此时日本 
亦雇有大批欧美专才,订购船舰,锐意发展海军。然在甲午前夕,日 
本海军全部吨位炮位及海战潜力,实远落我后;在世界排名仅为第十 
六位。按资料分析,清日对阵,日海军断非我之敌手也。 


  〔附注〕其实所谓世界列强海军排位问题,只是当年海军年鉴等 
一类书刊编辑,根据各国吨位与武器装备,所作的比较之辞,并无绝 
对标准。甲午战前,我海军实力通常被估计,约在第六与第八位之间。 
日海军则在第十一与第十六位之间。 


◆◆谁知海战於七月二十五日爆发后,不出数周,我舰艇竟一败涂地, 
全军尽墨。堂堂主力舰,最后为敌方所掳,竟被拖回三岛,充当海边 
码头上的商用「趸船」,亦辱华之甚矣。回忆一九四八年夏,笔者赴 
美留学,路过日本时,随团参观日本之战史馆。曾见有大幅油画,渲 
染其黄海一役,歼灭我方舰队之战绩。睹之触目惊心。返船之后,同 
学百余人相约联名上书南京国民政府,请责令日本拆除此画!--那 
时我们是战胜国嘛!--今日思之,心有余酸也。 


◆◆以上所述只是海军。至於陆军之一败涂地,更不忍多说。斯时清 
朝的陆军,尤其是湘淮两军,刚刚打完惨烈无比的对内战争:剿平 
「粤逆」,消灭「捻匪」,镇压西北「回乱」……,在国内真是威无 
复加,不可一世。在甲午前夕,大清境内的百万貔貅,都是久战之师, 
气势夺人。 


◆◆这时日本陆军新建,可用之兵不过十余万人--「明治新」时, 
天皇原无一兵一卒。谁知牙山一声炮响,我军竟瓦解土崩,不可收拾, 
而敌军则追奔逐北,斩将搴旗。不数月不但占尽边塞,势且逼近京师。 
清方朝野震动,不获已而见腆求和。真丢人之极! 


◆◆在下愧为人师。授课时每至牙山败北,东海丧师;或锦州之失, 
徐蚌之溃……时,在作业里,在试卷上总要问问学生:中日之战与国 
共之争如上述者,其胜败之结局若此,原因何在呢?!这一标准问题, 
在课堂上问了数十年,迄无明确答案。惭愧的是,不只学生不知,作 
老师的自己,翻烂中西史籍,讲义十易其稿,至今仍在云雾中也。愚 
者千虑,不能说一无所得。只是敝帚自珍,终嫌谫陋,不敢张扬耳。 


  此次因事访台,滞留逾月,适值「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刘绍唐 
兄因嘱撰文纪念。复承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主任王仲孚教授,以师大 
近月所举行的「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之论文全集见赠。 
逆旅闲居,因将此七百零四页约六十万言之钜著,逐字拜览一过。此 
集为甲午文献之最新资料,有缘即时捧读,获益良多。因思随群贤之 
末,就笔者历年教学心得,对甲午战争,从不同角度狗尾续貂,作一 
综合分析,以就教於群贤。 


也曾试撰「中国海军史」 

◆◆回忆童稚之年,因出生於淮军遗族之家庭,学未启蒙,而耳濡目 
染,即多为淮勇水陆两师之故事与遗物;且时闻白头老兵操韩语闽语 
为笑乐者。及长受业於郭量宇(廷以)师,并受当时突发的珍珠港事 
变之启迪,兼以孩提时即大有兴趣之海战故事的鼓舞,初生之犊,不 
自揣浅薄,曾试撰《近代中国海军史》,并拟分章发表之於当时后方 
的《海军整建月刊》〔一九四二年某期起。近阅王仲孚先生所赠之甲 
午战争中文论著索引》页五0,编号一00七,唐德纲(笔者原名刚 
纲两用)<中国海军的结胎年代>载海校校刊,一九四八年九月。实系 
拙作第一章之重刊也〕。其时曾为某一小节之探讨,与当时亦在煮字 
疗饥之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发生骶触。 


◆◆田汉先生战时寄居贵阳,研究海军史,参考资料甚少,不若我有 
「国立中央大学」之图书馆为后盾也(中大图书馆是当时后方最好的 
图书馆)。结果该刊编者是我而非田汉,使我这一后辈心中不怿者久 
之。因为我当时十分敬重田汉,对他更万般同情。作为后辈,我绝无 
心顶撞之也。记得当时田汉曾有诗自伤曰: 


腧腈爷有新诗不救贫, 

  贵阳珠米桂为薪; 

腧腧杀人无力求人□, 

腧腧千古伤心文化人。 


◆◆田汉是诗人才子,散文和剧曲作家,也相当有学问(文革时与老 
舍同一命运,被斗而死)。其时蜗居贵阳,生计艰难,而我目睹重庆 
街头贪官污吏,徵逐酒肉;对田汉之潦倒,敬重与同情之心,不免油 
然而生。无心顶撞了这位前辈,心中怿怿,实出自至诚也。 


◆◆我那部可笑的《中国海军史》,虽然已积稿甚丰,手钞史料更是 
满箱满箧。甚至战后还乡,犹试图去丁府(丁汝昌)、吴府(吴长庆) 
探寻其早年文献。吴府为至戚;丁府则沾亲带故也。然小书卒未杀青, 
残稿便被中共「土改」了。我当时没有急於完工,也是觉得海军原是 
个洋东西。未能充分掌握洋史料,写起来终嫌美中不足也。小子既然 
年富力强,又有志喝洋水,则来日方长嘛! 


◆◆后来想不到三凑六合,又跑到美国大学里教授起中国近代史来。 
适乡友包遵彭兄自台湾间关来访。包兄时在海军总部任职,曾阅读我 
在海军月刊上之旧作,有意约我重作冯妇,合著海军史。然斯时我正 
忙於他事,期以异日,初未料竟成永诀也。再者笔者当时正在教授近 
代史,牵涉殊广,海军亦只是一部分而已。 


◆◆就以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那个毛头小子英人李泰国(Horatio 
◆Nelson◆Lay)来说吧!在同治初年(一八六三),清廷委托他购 
船八条,试办海军之时,这小子时年不过三十,居然想当大清帝国的 
海军大元帅(admiralissimo)。这个大元帅他当然没当得成,而清廷 
又找不出自己的大元帅。曾国藩想把这八条炮船编入他的「水师」; 
满人又怕国藩坐大而不允。国藩的老弟国荃,那时正围攻长毛於南京, 
也不愿这洋船来分他攻取南京的首功。八条大洋轮终於变成了丧家之 
犬,最后还得由李泰国把它们退回原主,拍卖了事。--这种买来卖 
去的折耗和佣金,都是大得不得了也。李泰国小子发了大财不用说了。 
好歹钱是公家出的(李泰国经管的关税),大清朝中诸大臣对大清帝 
国的损失,不痛不痒也。 


◆◆后来赫德(Robert◆Hart)继李泰国为总税务司,固亦有充任大 
元帅之雄心也。其后终以文人不胜此职,乃改介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 
(William◆M.◆Lang)。琅氏在李鸿章正式编练北洋海军时,自认 
出任副提督,官职实系「总查」(总教官),然汉文语意不清,英译 
固为海军上将(admiral)也。琅氏出身英国皇家海军,带职出任中 
国海军官职。英国海军原为三头马车制,因此琅氏也要在中国海军中 
实行两头马车制。终於闹出所谓「升旗事件」。琅氏不甘「受辱」, 
乃一怒而去。中英关系,为之搁浅。下节再续论之。 


◆◆无独有偶。谁知五十年后,「酸醋约瑟」史迪威(Joseph◆Sti 
lwell)在重庆也不甘心作「花生米」(「花生米」为蒋委员长在二 
次大战期间,国际密电码中之代号)的「参谋长」(总查?),硬要 
出任「中国陆空军总司令」,最后为「花生米」所撤职。史氏一怒而 
去,也为其后雅尔达会议伏下艰难之一笔,贻患至今未了。 


◆◆这些历史上的小故事,你说它大,也不太大。你说它小,可也不 
太小。有关它们的中西史料,是汗牛充栋呢!因此研究这种历史,史 
料就不是问题了,史料多的是嘛!那么问题所在,便是如何去「解释」 
这些史料了。根据这些初无异说的历史事实,要用简明而抽象的语言, 
把它们「解释」得言之成理。这在社会科学领域里便叫做「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笔者自五0年代中期在纽约各大学兼授中 
国近代史以还,讲稿十易,非全为新史料之出炉也。实在是想「自圆 
其说」。讲一点自己可以相信的学理,然后再去课导各族学生,让他 
们也相信「师说」罢了。 


◆◆「甲午战争」过去已一百年了。原始史料大致也已发掘殆尽。根 
据这些史料,来把这次战争,作一综合的解释,这就是笔者胆大妄为, 
在本篇拙文里所致力的了。 


「甲午战争」的阶段性 

◆◆与洋学理接触既久,每好替土学理打点翻案官司。这大概也是 
「五四后」(Post─May◆4th)中国文化界应有的现象吧!自五四 
(甚或更早)以来所谓「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m)被洋人和新 
派学人骂惨了。子曰:「再思可矣!」我们在骂人之后,来他个「再 
思」(second◆thought),便时常发现「骂过了头」,甚或「骂错 
了」;乃至「你自己才该骂呢」! 


◆◆例如洋人和他们的中国徒弟们,总欢喜说:「倒楣的中国,三千 
年没进步。」我这个世界通史教师倒发现将中国比异族,三千年来, 
我们的政治社会制度却最为稳定呢!连个倒楣的小脚,也一裹一千年 
不放;慢说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和「三公九卿」了。小脚 
是混帐了,而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三公九卿就一无是处哉?!去其渣 
滓,汰出有用金属,就不能替所谓「西方现代文明」拾遗补阙哉?! 


◆◆笔者正撰拙文半截,忽然老友杜维明教授敲门辱访。我初以为维 
明兄有私事相询。孰知他竟为谈学问而来,真使我受宠若惊。 


◆◆杜教授近承哈佛大学校方之委任,正组织汉学儒教在该校必修科 
中之普及工作,列为大学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部分。受业者恒至千人 
以上,实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之盛事也。 


◆◆维明说:「近百余年来,我们都在向西方学习。现在他们的好东 
西我们都学会了。他们也该学学我们的好东西了!」 


◆◆杜子之言,深得我心。杜教授为今日华裔最突出的「五四后」的 
学者和思想家。非一般保守的所谓「国学大师」所可同日而语。-- 
这也是「现代化」和「超西化」(Post─Western),与「僵化」和 
「基本主义者」(fundamentalists)之别也。 


◆◆长话短说。我们有个两千年不变的文化定型。但是这个「定型」 
在鸦片战后,维持不下去了。它要「转型」。转型从「变」开始。它 
从「千年不变」,忽然地弄得「十年一变」。连变二十变。穷则变、 
变则通。变它两百年,变出一个新的「定型」来。然后它又可以千年 
不变了。 


◆◆或问:这新的定型是什么个模式呢?曰:吾不能确知也。它将是 
全民族的智慧、经验和血泪,通过两百年的「历史三峡」,慢慢熬出 
来的。等它熬出来之后,足下自会恍然大悟也。--如今我们这个历 
史三峡已快到尽头。诸位稍安勿躁。另一「定型」已隐然在望矣。 


 ◆所以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 
运动是有其显明地「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 
--它标志著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用一种最新 
的具体语言来表达,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 
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著重「往往」二字)。这便是「甲午战争」 
打败仗最基本的原因。至於多开两炮,少打两炮,朋友,那是小事也; 
不足挂齿也。 


原始四化,先炮后船 

◆◆「四化」这个东西,在清末原叫做「办夷务」、「办洋务」;叫 
做「师夷之长技」;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学人把它加 
一顶洋帽子,叫「自强运动」、叫「科技现代化」、叫「国防现代化」 
。 


◆◆科技现代化最早搞起的,是林则徐所发动的船炮政策。但是林则 
徐这位科甲出身的士大夫,和他的上司道光皇帝,和上司的儿子咸丰 
皇帝,以及许多「中兴名臣」,都属於「望洋兴叹族」(且用一个新 
式台湾语词)。他们只搞「炮」,不搞「船」。在他们看来,在那波 
涛险恶的大洋之上,去与蛮夷搏斗,做个「龙王三太子」,是不可想 
像的。在中国历史上,上至秦始皇,下至戚继光,都未尝动下海的念 
头,何况他们。所以早期的船炮政策,在道咸两朝,只搞炮,不搞船。 



◆◆在鸦片战争期中,林则徐曾向美商买了一条一千零八十吨的大洋 
船「剑桥号」(Cambridge),并装了三十四尊英制大炮。但是林钦 
差并不要把这条大洋船开到海上与英船对轰。相反的,他把这洋轮横 
停於珠江口内,作为障碍物,兼作炮台之用。结果被英国水兵爬上去, 
连船带炮给开走了。 


◆◆后来长毛打到上海附近(一八五四),要与小刀会合流。那位行 
商出身的上海道吴健彰,颇通洋务。他知道洋船是无敌的。所以他向 
洋商买了一条吃水四百三十吨,名叫「孔子」(Confucius)的大洋 
轮来「助剿」。并雇了些洋水手来驾驭「孔子」。后来那个在清军与 
长毛之间反反覆覆的美国瘪三华尔(Ward),便是「孔子」的一个水 
手。后来吴健彰不要「孔子」了,他把「孔子」送给江南大营的向荣。 
向荣对「孔子」也没兴趣,因为「孔子」太胖大,不够灵活。在长江 
里动不动就搁浅。而那些划小舢板的长毛,却躲在小河湾和芦苇之中, 
「孔子」对他们毫无办法。所以向荣也不要「孔子」。--这也是上 
述李泰国所购八条大洋轮,被退货的基本原因。 


◆◆总之早期清廷的「满大人」(mandarin)们,都对洋人的开花大 
炮有兴趣,而对洋船没兴趣。要搞国防现代化,他们就拚命买大炮, 
筑炮台。因此上至旅顺口、大沽口,中在吴淞口,下及虎门栅,他们 
买了无数尊开花大洋炮;建了数十座海防大炮台,等待著「夷人」登 
陆。朋友们相信吗?后来在「一二八」(一九三二)、「八一三」 
(一九三七)期间,我们在吴淞口大炮台上,放得震天价响的开花大 
炮,都还是逊清末叶的曾文正、李文忠装上去的呢! 


◆◆炮是购自外洋。但是消耗量极大的炮弹、鱼雷、水雷和步枪,总 
应该自己造造吧!因此,在太平天国快被打平前后,曾国藩当了两江 
总督,左宗棠当了闽浙总督,他二人乃在上海、福州(马尾)、南京 
三地,分别招洋匠,购洋机,自制洋军火了。殊不知洋人是船炮不分 
的。能造炮弹,就可造炮;能造炮,就必能造船。我们既能自制大炮, 
很自然的也就能自制「火轮」了。这便是后来的「江南机器制造厂」 
(今日已能制造十万吨以上的远洋大轮,说不定已在设计制造航空母 
舰了)、「马尾造船厂」和「金陵兵工厂」的起源了。等到张之洞出 
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这项军火工业便扩展到汉阳、天 
津和大连了。各地封疆大员也可乘乘自造的火轮了。 


◆◆既然自己能制造小火轮和小炮艇,则自己的维修技工、驾驶舵手, 
甚至设计监造的工程师,也就势在必有了。因此那位有远见、有魄力 
而廉洁奉公的左宗棠,便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在马尾办起了第一 
所船政学堂来。其中分轮机与驾驶两科--这便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海 
军的摇篮;虽然它的结局是十分可悲的。那也是单搞四化,忽略五化 
的错误酿成的啊! 


海军始於抗日 

◆◆上述这项西化初期的缩头挨打,守株待兔的旱乌龟政策,到同治 
末年(一八七四)却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盖此年日本藉口台湾牡丹 
社番民杀害琉球船民而出兵侵台,在清方朝野引起了震动。尤其是新 
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对日本之蠢蠢欲动,起了严密的戒心。 



◆◆李氏於同治九年(一八七0)继曾国藩出任北洋大臣,驻节天津。 
下车伊始便碰到日本派专使来华,要求与欧美各国相等的「条约权利」 
(其实是不平等的条约权利)。鸿章为之愕然。盖自往古以来,中国 
便把区区日本,视同藩属。初不意这蕞尔小邦,今日竟以帝国主义自 
居,要在中国发展殖民地了。 

  吾人翻读李鸿章与当时日本使领人员的谈话笔录,李之口气仍以 
上国大臣自居,然读史者固知其色厉内荏也。在日本得其所偿的大部 
分之后,条约墨渖未乾,日军又在台湾琅瑞登陆(一八七四年四月。 
除另注外,本篇全用阳历)。在举国惊呼之下,鸿章乃急调时驻徐州 
的淮军精锐唐定奎部六千人,租轮赶往台湾对抗。 


◆◆定奎为淮军宿将。当其亲率子弟兵之精华跨海南渡时,心中亦惴 
惴不安,盖商轮无护航,渠深恐日军半渡腰击也。--唐定奎此时的 
担心,二十年后证明并非过虑。盖「高升号」被日轮击沉时,殉者近 
千人,尽是江淮子弟也。笔者幼年即尝听祖父的客人,高声谈论此两 
役的惊险场面,而自庆未死。 


◆◆李鸿章经此刺激,及决心自建海军御侮。他自始至终的假想敌便 
是日本,知道清日迟早必有一战。盖牡丹社事件之后,一八七五年九 
月日人又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迫令朝鲜断绝与大清宗藩关系, 
并与日本订立条约。 


◆◆一八七九年日本再迫琉球绝清而加以并吞。一八八二年及一八八 
四年,日本又在朝鲜制造所谓「壬午事变」、「甲申事变」。其志在 
并吞朝鲜,已昭然若揭。--这样一来,李鸿章认为,欧美列强还远 
在万里外,而新兴的日本则祸在肘腋。建军抗日,刻不容缓,乃奏请 
朝廷解散所有旧制水师而迅办新式海军。 


◆◆所幸国内的内战已暂告结束,外战减缓。朝政,尤其省级政权, 
由开明派掌握,国力迅速恢复。朝中由两位年轻寡妇垂廉,也颇能招 
贤纳谏。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和大学士文祥主持,久历玷坛,亦熟谙外 
情。而外国公使长驻京师,酬酢频繁。中外相处,也颇能互信互谅。 
尤其是美国由惨烈内战(civil◆war),转为国内建设(reconstruc 
tion),对华无领土经济野心,遇事且可开诚相助。同治七年(一八 
六八)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Burlingame),竟被文祥说动 
向华盛顿辞去本职,接受清廷委派,为中国出使欧美钦差大臣,颇多 
建树--笔曾有专文论之,不再赘。其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亦应聘为总理衙门之顾问(洋员),并将国际公法译 
为汉文,使国人耳目一新。丁氏颇通中国古籍,兼擅国语粤语,甚为 
中国士大夫所重。曾纪泽赠诗恭维他说:「羡君兼擅中西术,双取骊 
龙颔下珠。」洵非虚誉。 


◆◆总之,在此所谓「同治中兴」(颇像当前的「小平中兴」)的巅 
峰,衰老的大清王朝,一时颇有复振气象。此时中国海关在赫德的科 
学管理之下,贪污敛迹,收入甚丰。总理衙门因策动廷议,以海关收 
入的百分之四十,约四百万两,作为建设新式海军之用。斯为中国近 
代史上第一个新型的「国防预算」。 


中国海军的结胎年代 

◆◆清末中国新式海军筹建之初,议者纷纭,然以淮军智囊、曾任驻 
法公使的薛福成所论最为中肯。薛氏主张中国海军应分成北洋、南洋、 
闽粤三大舰队、四十八船,分建合操。北洋舰队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负责监督与建设,以拱卫京师门户。南洋舰队则由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统率,以防卫东南海岸及长江内外。闽粤舰队则由两广总督负责,保 
卫东南沿海。--此一三分制,至今未改。 


◆◆此后李鸿章及总理衙门复参照洋员建议,将新建海军按英制训练, 
德制统率。英国海军制度系由海军上将三人,分工合作联合指挥。德 
制则听命於海军总司令一人也。 


◆◆中国海军指挥既取德制,而海军亦如陆军,听命於省级封疆大员, 
则中国之「海军上将」(admiralty)亦取省级「提督」制。迨新式 
海军成立,旧制水师撤销,李鸿章乃调身经百战、守身廉洁笃实之前 
淮军水师提督丁汝昌,转任海军提督,统率北洋舰队。南洋与闽粤管 
带最高官阶仅至总兵(海军师长),无提督衔也。说者或讥鸿章以陆 
军统海军,为战败原因。殊不知击败中国之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官伊东 
佑亨(一八四三~一九一四)亦是由陆转海,与丁汝昌无异也。民国 
时代国共两党建设海军,何一而非由陆转海哉?!持此论者,狃於皮相 
之说也。 


  此海军规画期中,四百万元之预算,原议为南北各分其半。双线 
延伸,平行发展。斯时南洋大臣两江总督为沈葆桢。沈氏原为「福州 
船政局」监督,本系行家。他认为新式战舰,不论自建或外买,所费 
均属不赀。四百万元之预算,为一队购舰造舰,未见其多;两队分摊, 
则嫌太少。既然北洋舰队职在拱卫京师,责任最大,他主动建议,全 
预算划归北洋。迨北洋舰队速建成军之后,再建南洋。 


  李鸿章对沈之建议,当然求之不得。孰知同治中兴时之满清,仍 
只是满清。南洋谦辞,北洋未必受益。在李鸿章建军期中,北洋舰队 
所实受,每年不过一百二十万两而已。预算钜款何往,则公款挪用, 
私囊窃取,都早为官场惯例。李鸿章虽一代能吏,亦是宦途老官僚; 
不会因公款之失,为一己找其私家之麻烦也。然纵是一百二十万两, 
在当时已是钜款。在同一时期,英德二国所承造的高等战舰,索价亦 
不过四五十万两而已。--在同治末年日军侵台以后,鸿章即以此每 
年百万预算,购舰造船,一支像模像样的世界第八位的海军大舰队, 
居然也就呱呱坠地了。 


〔附注〕关于上述诸节,中文史料山积,见王仲孚编《甲午战争中文 
论著索引》,台湾师大一九九四年六月印行;大陆十年前亦有类似著 
作。其中有关北洋舰队的资料,应以戚其章教授的《北洋舰队》(一 
九八一年济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最为简明,足资雅俗共赏。简明的英 
文史料可参阅John◆L.◆Rawlinson, China's◆Struggle◆for◆N 
aval◆Development◆1839~189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 
967.◆作者出身教会家庭。其父於一九三七年沪战期间,我机误炸 
「大世界」时遭难。本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附有简明西文参考书目。 
作者与笔者为数十年老友。笔者亦编有较详尽之英文书目以补其不足 
也。 


北洋舰队的虚实 

  规章既已□订、经费亦有著落,李鸿章乃於光绪元年(一八七五) 
获拨款四十五万两,委托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专程返英,向英国最先 
进的「阿摩士庄」(Armstrong)船厂,订购舰艇四艘。这便是后来 
北洋舰队里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一式四船的标准炮艇了。后 
来李鸿章以其船炮新颖犀利,造价低廉(每艘十五万两),因此又加 
购两条--镇中、镇边。这六条英制炮艇,所谓「六镇」,也就构成 
北洋舰队的雏形了。 


◆◆六舰原是分别建造的。它们的吨位、炮力等等,都不可能绝对相 
同。中西史料记录,亦确有差异;史家亦难复考。但大致说来,它们 
是属於同一级的,则无可非议也。六舰排水量大致均为四四0吨级; 
舰长一二七英尺,钢壳而无装甲。时速十里。每舰有二十二磅(火药) 
退管炮二至五门。这种阿摩士庄的「艾朴塞隆」(Epsilon)型新舰 
的最大特点是双向航行,如横渡长江的渡船,回航不用掉头。在重洋 
之上作战,忽前忽后,神出鬼没,就制敌机先了。这种灵巧炮艇,在 
当时英国海军里也是先进的。 


◆◆为避免中国新建海军,只受某一国家影响,并由於鸿章对德制军 
火的喜爱,尤其是克虏伯厂(Krupp)出产的大炮。--且插句闲话: 
李鸿章这时所买的炮,后来被赛金花的德国「男友」瓦德西看到了, 
都叹为观止呢!因为德军里也没有几门。老蒋总统也喜欢德制大炮。 
连笔者这个小小的「将门之后」,童年时也曾拥有一支德制「三号驳」 
(盒子炮),和一百发四0三号子弹。其青光闪闪,精巧绝伦,至今 
梦寐思之;儿时最爱的玩具嘛!--因此当鸿章再获钜款时,他就转 
向德国订货了。 


◆◆光绪七年(一八八一)鸿章再投百万钜资,透过中国驻柏林使馆, 
向德商伏尔铿厂(Vulcan),订购七千四百吨,具十四寸装甲,配备 
有十二寸(三0.五公分)巨炮四尊的「主力舰」(battleship)二 
艘。这便是中国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ironclad)了。 



◆◆定远(后为清海军旗舰)、镇远二主力舰,是当时五大洋中最新 
型的战舰。此二舰成为我海军主力之后,再加上若干辅助舰艇,中国 
海军的战斗力,就超过当时世界最强的英国海军的「远东舰队」了。 
--换言之,「鸦片战争」或「英法联军」如再来一次,鹿死谁手, 
就很难说了。只是定远、镇远装甲过重,船长三0八尺,用的也是复 
式螺旋推进机(twin◆screw),可以双向航行。它们的时速就只有 
一四.五里,有时可能只有十里,就稍嫌其慢。作战时可以坚守,也 
可以围歼敌船,但是要动如脱兔,追奔逐北,就非其所长了。--总 
之「装甲」是其时海上战略思想的重点。李鸿章也被它迷住了。所以 
不惜重价,务必求其兵利甲坚、尽善尽美也。--二舰的造价是六百 
二十万马克一艘(关两总在两百万两以上吧)。 


  李鸿章是合肥人。「合肥老母鸡」的地方国民性有个癖性叫做 
「府大架子」,是一种赌徒性格。所谓「家无□食之储而一掷百万」。 
李鸿章就是这种人。所以他搞起海军来,是不顾一切的。时不旋踵他 
就跻身於八强之林。花起钱来当然也就吓得合朝上下,目瞪口呆了。 



◆◆须知一百年前世界海军的发展,亦如今日之空军,是日新月异、 
一日千里的。海军的战略思想也是变动不停的。它从著重主力舰的 
「厚重」,很快又转移到巡洋舰的「轻快」。世界列强也就围绕著这 
种战略观念,相互较劲。是所谓「世界军备竞争」(World◆Arm◆R 
ace)也。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实在是第一位国家领导人物,可能也是 
唯一的一位,领导著中国参加这项世界级的武装奥林匹克。可是参加 
奥林匹克是需要全国动员的。可怜的是李鸿章搞来搞去,始终只是 
「以一人而敌一国」(梁启超对他的评语),就难以持久了。 


◆◆继定远、镇远二舰之后,李鸿章又继续向英德二国订购二、三千 
吨级的轻快巡洋舰五艘--济远、经远、来远(德制)和致远、靖远 
(英制),再加上稍前购买的超勇和扬威,以及福州船厂自造的平远、 
威远、康济、湄云、泰安、镇海、海靖等木制战船,和若干鱼雷快艇, 
这就是北洋舰队的全部实力所在了。(共船舰二十五艘,约四万五千 
吨,参见戚其章《北洋舰队》;王英男<北洋舰队实力总览>,载上引 
《论文集》页三00;或Rawlinson前书List◆of◆ships,◆1860~ 
1895,◆pp.246~259.◆作者查明甲午之前三十五年中清海军共有舰 
艇一三四艘。资料分列极为详尽。) 


◆◆表面上看来,李鸿章这支大舰队,是世界一流的了。但是亲自参 
加这项军备竞赛的李鸿章本人是知彼知己的。他知道他的舰艇速度不 
够快。他要加买快速巡洋舰。在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知道它老 
主顾的脾胃,特以新近下水的世界最快、时速二十三里的四千吨巡洋 
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 
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但是四化没有五化,就要出毛病罗!举朝只 
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条船被日本 
人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其后把我北洋舰队冲得落花 
流水者,即此姝也。著史者,执笔至此,岂能不感慨系之?此是后话。 



以一校一级而战一国 

◆◆以上所述是清末北洋舰队的船炮等物质条件(hardware)。船炮 
总得要有人使用嘛!为著掌握这项即将到来的中国史所未有的庞大海 
军,李鸿章於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在天津成立水师学堂,以训练海 
军专才。但千船易买,一将难求。远水不救近火也。谁知他因祸得福: 
一八七九年那位也是船政专家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桢病故。一 
八八四年秋中法战争爆发,法帝海军偷袭我马尾舰队,七舰皆毁。沈 
葆桢生前苦心孤诣所建设的南洋舰队,至此半遭摧毁。李鸿章奉命调 
刘铭传率淮军旧部,再援台湾;同时收拾中法战争这个烂摊子。他乃 
南才北用,把南洋舰队里的精华干部,悉数调入北洋舰队服务。宝剑 
赠英雄,二者竟然一拍即合。这才解决了他的人才问题(personnel)。 



◆◆为著了解甲午之战时北洋舰队里那些失败英雄,我们还得从他们 
出身的马尾水师学堂说起。 


◆◆且说甲午黄海之战时,中日双方参战者,各有大小舰艇十二艘。 
我方的十二舰共有舰长(管带)十四人(镇远、致远二舰均一死一继) 
。这十四管带经笔者约略调查,似乎全是马尾水师学堂的毕业生。最 
不可想像者是,他们十四人中,至少有十人是马尾船校「第一期」的 
同班同学。在他们底下工作的大副二副等人,马尾校友就更不知道有 
多少了。 


◆◆在这十四管带之中,有四人在黄海之上阵亡殉国。有三人因战败 
随丁提督愤恨自杀。另一人显然含冤而死。--真是惨烈之至! 


◆◆梁启超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而敌一国」。同样的,那 
空前绝后的鸭绿江口黄海大战,也是马尾船校以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 
一国呢! 


◆◆马尾!马尾!我为尔欢呼。您在五千年中华通史上,青史留名, 
永垂不朽! 


  马尾水师学堂(俗称)或福州船政学堂,原是左宗棠左文襄公任 
闽浙总督时,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在福州马尾创办的,官名「福 
州船政局」。聘法人日意格(Prosper◆Giquel)为总教习,任期五 
年,从事船炮轮机的制造,和驾驶人才的训练。 


◆◆是年左宗棠奉调远去新疆,对付正在挑□的俄人。左公在西北 
「手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也干了一番大事,而他在福 
州留下的船政局,就保荐科甲正途出身、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继承 
其事了。--抗战后那位受辱於美军皮尔逊,而引起全国学潮的北大 
女生沈崇,便是沈葆桢的曾孙女,林文忠公(则徐)的外玄孙(见当 
时北大校长胡适的电报)。 


◆◆沈葆桢是个有见识有度量的干才,他把这船政学堂取了个文赞赞 
的名字叫「求是堂艺局」,办得有声有色。但是从这「艺局」二字, 
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科甲出身的士大夫,对这所新式的「海军官校」 
的认识了。艺局所培养出来的当然只是些学徒技工啊!技工艺人在清 
朝以前的传统宗法制度里,往往都只是些与倡优同列的「无籍」或 
「乐籍」「贱民」呢!为缙绅之家的子弟所不屑为。所以沈氏当时所 
招收的,都只是一些清寒之家的子弟。为贪图食宿公费和每月一两的 
饷银而来。然既来之后,则不许利用艺局的免费教育,私自准备参加 
科举。 


◆◆这个近代中国第一座海军官校,第一期有学生约六十人,於同治 
五年清历十二月(一八六七年阳历二月)正式开学。学生分为轮机与 
驾驶两班。课程则由基本数理化,及英法文与古典汉文开始。轮机术 
语用法文(当时欧洲大陆乃至国际法的标准语言);驾驶用语则英语 
也。盖斯时英国掌海上霸权,英语欧美通用也。纵迟至今日,国际机 
场指挥塔(包括北京、上海、台北),公用语言仍为英语也。 


  由浅及深,学制五年,学科术科与舰上实习并重。学生结业后, 
再随轮实习三年,便粗具一轮之长(驾驶或维护)的资格了。然后再 
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Royal◆Naval◆College,◆G 
reenwich),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 
船厂,见习造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现代海军将才的培 
训,其严格有如此者。反观数十年后,我们「黄埔一期」搞三五个月 
的稍息立正,就可毕业。二者何能相比? 


  所以当李鸿章在欧洲大买其舰艇时,他需要大批专才来当「监工」 
;来「接舰」时,这批南洋培训的海军学生,就可以大派其用场;他 
在天津自办其水师学堂(一八八一),也就不愁没有师资了。 


严复、刘步蟾和黎元洪 

◆◆且举几位「马尾一期」的佼佼者,让大家结识结识: 


◆◆马尾一期生,以第一名入校,可能也是第一名结业者,名为严宗 
光。他后来改名严复(一八五四~一九二一),则康有为、梁启超、 
张之洞、翁同和、谭嗣同、载洌,乃至陈独秀、胡适之等早期就丢掉 
「四化」,专搞「五化」的魏京生们,就受其影响了。 


◆◆严复和他的同班同学刘步蟾、林泰曾等人,似乎都是一窝「格林 
威治」。--再插句闲话。在下没钞票也没时间。若有机会去伦敦也 
住他个把月,我保证可把这批小格林威治们的成绩单,翻它个篓底朝 
天。没这个机会,就只能和野史馆长摆摆龙门了。设有差错,旅途匆 
忙执笔,尚乞读者教正之也。 


◆◆严宗光后来被李鸿章罗致了,去当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在 
这学堂里,老严教了个湖北学生叫黎元洪(一八六四~一九二八)。 
小黎在甲午前二年(一八九二)毕业,被送往德国留学。逾年归来, 
被分发到刘步蟾当管带的「定远」主力舰上当个「炮弁」。--他如 
被分发到骑兵部队里去,那就变成「马弁」了。所以炮弁者,马弁之 
弟兄也。 


◆◆后来这位黎炮弁又被转职至「广甲」舰。广甲被日舰击沉时,老 
黎泅水逃生,又干起陆军来。想不到他捡回的小命「贵不可言」。武 
昌城一声炮响,这位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竟被革命军强迫做了 
革命元勋。其后又做了两任「中华国大总统」!(他是分两次做的, 
非「余又任」也。)--读者欲知其详,去看看章太炎那一篇顶呱呱 
的<黎大总统墓志铭>,价值数千块袁大头的好文章! 


◆◆但是他的老师严复就没那个好命了。严复学贯中西(非笔者过誉 
吧)。他压根儿瞧不起他那个臭官僚土上司李鸿章。鸿章也嫌他古怪, 
敬而远之。严宗光因而觉得要做官,还得走「正途」考科举。提调不 
干了,乃「捐」了个监生(秀才),参加福州乡试,想来个「一举成 
名天下知」,扬眉吐气一下。谁知三考不售。只好卖卖洋文,当当翻 
译,了其怀才不遇的一生。 


◆◆再看刘步蟾:刘氏则代表他们同学中,另一个极端。步蟾显然没 
有严复的文采。但是他在本行学术科的成就可能远超过严宗光。他於 
一八六七年入伍(且用个现代名词),五年毕业,三年实习期满,一 
八七四年(日军侵台之年)即由总教习日意格,发具船长证明书,证 
明他可以独立作一舰之长。这时正是李鸿章要购舰造船买炮,成立新 
式海军之时,苦无人才。此时步蟾大致二十岁左右(严复刚二十岁), 
英姿焕发,一下便被李鸿章看中了。步蟾其后留学格林威治,并在英 
国舰队见习。归国后立刻成为北洋大臣身边的红人--也是理所当然 
嘛!此后他奉命率队赴欧「接舰」,可能不只一次。一八八一年李氏 
向德国订购定远、镇远两大主力舰时,步蟾又奉命率十余员工赴德监 
造。一八八五年船成,又奉命「接舰」返国。未几北洋舰队完成编制, 
步蟾奉命出任旗舰定远的管带,官阶是总兵(位同今日的师长),地 
位仅次於提督丁汝昌,为中国海军中的第二号将领。此时刘步蟾年龄 
不过三十上下。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可想而知。 


◆◆在千舰易买,一将难求的情况之下,李鸿章对刘亦万般倚重,密 
奏他才可大用,隐然是将来的提督人选。但鸿章对他也稍有保留,则 
是因为他们南方子弟,略嫌轻浮。其实这是满清老官僚的成见。须知 
清末的海军正如民国初年的空军,是一种最时髦、最洋化的兵种。当 
时的威海卫和旅顺口的海军俱乐部内,酒吧间、弹子房、跳舞厅……, 
应有尽有,斯时国内闻所未闻也。过这种时髦生活的青年军官,在满 
清老官僚的眼光中就略嫌轻浮了。 


◆◆刘步蟾事实上只是他们「马尾一期」同学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与他同时出任镇远管带的林泰曾;出任致远管带的邓世昌;来远管带 
的邱宝仁;济远管带的方伯谦;威远管带的林颖启等等,都是大同小 
异的青年军官。总之,他们都是当时中国,受过十年以上,最严格的 
最现代化训练的海军专才。驾驶这种庞大而复杂的大洋轮,外行是不 
能领导内行的。而这种内行在当时的大清帝国之内找不出三十人。这 
三十人却又是一个师父(马尾一期)下山的。李中堂不办新式海军则 
罢。要办,则所有主要舰长职位就由他们包办了。--顺理成章的事 
嘛! 


◆◆再者,他们既有此相同的背景和友谊,很自然的也就形成了一个 
帮。对帮之外的外行领导丁汝昌,不用说阳奉阴违;对老李重金礼聘 
来的外国专家,也就不放在眼里了。在这一心理状态之下,一八九0 
年就发生上述的「升旗事件」了。原来丁汝昌於是年率舰访香港。一 
时因公离舰,旗舰管带刘步蟾乃降下提督旗,改升总兵旗(他自己是 
总兵),以示他才是一舰之主呢!这时还在船上的琅威理不服,因他 
自认是大清海军的副提督。有他在船,自应升提督旗。步蟾没理他, 
官司便打到李鸿章那儿去了。李鸿章来他个是刘而非棺。琅威理大怒 
乃拂袖而去。英国那时想掌握中国海军,琅氏一去便削弱了英国的影 
响力。英国再一怒,就不许中国学生进入英国皇家海校就读了。


--

   人真的很奇怪,会莫名其妙地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会无缘无故地在黄昏的时候伤感。


※ 修改:·trijif 于 Apr 31 12:34:56 修改本文·[FROM: 127.0.0.1]
※ 修改:·trijif 于 Apr  5 07:08:36 修改本文·[FROM: 221.212.248.12]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unknow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48.1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2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