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10)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Mar 24 13:45:43 1999), 转信


                铁路国有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单纯从一个后发展国家交通现代化的逻辑来看,政府
所采取的铁路路权国有政策,是在对过去商办铁路失败作
出反思之后形成的,是合乎一个后发展国家的经济逻辑的。
然而,这样一种合理的政策为什么在实际中遭到失败?甚至
最终导致这个政权的灭亡?
    首先,即使是合理的政策,只有在得到民众充分理解
的基础上,才具有现实可行性。对于一个推行现代化实业
政策的主政者,作出某种政策选择,不但需要合乎经济发
展的逻辑性,而且需要合乎政治运作的逻辑性,必须考虑
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
    一个政府要推行一项与民意相左的或民众尚不能充分
理解的政策(即使这项政策最终是对国家民族有利的),就
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权威资源来支持这
项政策的推行。权威合法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促进或
控制社会认同的重要资源,它能有效地减少决策实施所必
须支付的各种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却没有足够的权威资源。事实上,
到1908年以后,这场新政运动已经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政
治腐败,地方主义的膨胀,谘议局与资政院的离心力量的发
展,财政上的危机,摊派苛捐杂税引起的社会中下层阶级不
满情绪的迅速滋长,立宪派士绅的激进化趋势,从排满革命
风潮到农村的抢米运动,各种政治与社会反抗运动的崛起,
这些改革综合症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削弱了清政权的政治
权威,并使政府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而且,自1908年慈禧
与光绪死后,清政权缺乏足够权威的强势政治核心来控制局面。
    尽管如此,对于清政府来说,推行社会分歧较大的新政
策,并非必然导致失败的命运,在这种“民气尚固”情况下,
是否值得适当的妥协与让步,避免矛盾的激化,就显得尤为重
要。灵活性是任何一个推行改革的政府作出政策决定时必须具
备的重要因素。面清政府恰恰是一个缺乏足够的权威,又在矛
盾与分竣相当激化的条件下过于固执,缺乏应变弹性的政府。
    事实上,清政府在推行铁路国有政策时,地方官员对本地
的社会民情的了解更为直接真切,也深知由此可能引发动乱的
危险。他们处理四川铁路问题的态度,都与朝廷僵硬的做法相
左。然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均没有受到政府的肯定,
相反,他们的态度反而被清朝主政者视为是这些地方官员无能
的表现。在如此关键的危机时刻,处于庙堂之上的朝廷主政者
已经完全丧失了对现实民情的感知能力。
    这里还应特别提及的一点是,盛宣怀拒绝偿还四川商路公司
中亏空的300万元,这一关系到四川股民切身利益的处理办法,
是激起四川反对铁路国有风潮的导火线,并进一步引发先是在四
川,后来又蔓延到湖南、湖北与广东的反对国有的风潮。对于盛
宣怀的这一做法,究竟应该怎么看?
    盛宣怀拒绝由政府支付四川商办铁路公司原先亏空的部分股
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盛氏曾明确表示过,政府不能把从全
国老百姓聚集到国库的钱,用于补偿民办铁路公司由于自己经营
不善所造成的亏损。这话听上去也可以说振振有词。然而,政治决策
的逻辑并不等同于经济的逻辑。
    盛宣怀本人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他有着过人
  聪明。但政治家的智慧并不等同于商人的智慧。政治
  家的精明首先表现在对民众心理有切实的洞悉,政治
  家需要有一种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协调的能力。从某种
  意义上说,商人需要的是精明的厅斤计较,面政治家
  则恰恰需要的是在“识大体”基础上的“模糊”,需
  要着眼于政治上的大局。质而言之,需要的是一种
“大智若愚”的胸襟。
    正因为如此,张密后来在评论清末铁路国有失败
  的原因时,曾批评盛宣怀完全不撞得国家对于人民应
  怀有一种“涵复之义”,当一个精明的商人在承担政
  府官员角色,并面对政治大局时,如果仍然没有摆脱
  经商时那种单纯的“算盘思维”,他就是大愚若智
  了。这里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政治人
  物原有的社会角色以及受这种社会角色制约面形成的
  思维方式与价值态度,往往会不自觉地消极地影响到
  这个人物的政治决策,角色的变换对于政治行为与政
  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32.12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