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西伯利亚的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科举的实际选才范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n  5 19:25:53 2003)


[摘 要]唐代有家世资料的74名状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69 人,占92%,而且其中家
世较显赫者就有59人,占79.73%。出身相对“寒素”者仅5人,占8%。这些数据可以
近似地表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
说下层了。所谓“广开才路”只是一句空话。
[关键词]唐代状元;官僚家庭;绝大多数;科举;上层;选才

唐代状元共有251名,其中《登科记考》考稽出姓名的有139名(含1人有姓无名),
另有4名暗示为状元而未明确指出。笔者根据多种资料剔除了9名,另补了17名,即目
前已知姓名的状元共有151名[1]。这151名中又只有74名能通过有关记载窥见其家世
。不过,这不全的资料已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唐代状元的家世远比以后历朝都
显赫。
一 宗室子弟
家世最显赫的当然是宗室子弟,这样的状元有4个:
李程:其五世祖为高祖的堂弟、襄邑恭王李神符;父李鷫官至滁州刺史;兄李倨官至
池州刺史[2,3]。
李从实:其六世祖为李神符;父李諝官至明州刺史;族叔,即状元李程,官至宰相;
从实兄弟10人皆有官职,以四兄从晦最知名,官至兴元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2]。

李肱:出身宗室,由宗正寺选送参试,具体派系待考[4],[5](P768-771)。
李筠:为吴王李恪(太宗第三子)的第十世孙,祖父李如仙官至奉天令,父李回为武
宗朝宰相[2]。
二 孔门之后
唐代颇重视孔子,追封为“文宣公”,并且子孙世袭。其后人传至唐代,前后出了5
个状元。
孔振:孔子第40代嫡孙;祖父孔惟晊官至兖州参军,袭文宣公;父孔策官至国子监丞
、尚书博士,袭文宣公;孔振本人亦袭文宣公[6,7]。
孔拯:为孔振之弟[6,7]。 
孔纬:孔子第40代孙;祖父孔戣官至礼部尚书,为一代名人;父孔遵孺官至华阳县丞
;叔孔温裕、孔温业皆为节度使;堂兄孔纁状元及第[7,8]。
孔缄:为孔纬之弟[7,8]。
孔纁:孔子第40代孙;祖父孔戣官至礼部尚书,为名臣;父孔温质官至四门博士[7,
8]。
三 当朝宰辅的子、弟、侄、孙、重孙
曾祖辈、祖(外祖)辈、父辈或兄长中有人当宰相的状元共20人:
崔液:祖父崔仁师官至宰相;父崔挹官至礼部尚书;兄崔湜官至尚书令——首相[8,
9,10]。
李随:为宰相李揆之侄。世代巨族,祖父李成裕官至秘书监,父未仕[8],[11](P89
)。
班肃:为班固之后。外祖严震官至宰相,封冯翊郡王;祖父班倩,官至秘书监,为著
名儒学家;父班宏官至户部尚书、东川节度使,封萧国公[12]。
武翊黄:高祖武德载为武则天族弟,官至湖州刺史,封颍川郡王;祖父武就官至殿中
侍御史;父武元衡为宪宗朝宰相[5](P584),[8]。
韦谌:曾祖韦见素为玄宗朝宰相;祖父韦倜官至给事中;父韦颂官至库部郎中[8]。

裴俅:父裴肃官至御史中丞、越州刺史兼浙东团练观察使;次兄裴休为宣宗朝宰相[
8]。
裴思谦:祖父裴显官至高陵令;伯父裴垍为宪宗朝宰相;父裴坰官至大理卿 [8]。
郑颢:世代簪缨,祖父郑絪为宪宗朝宰相;父郑抵德官至兵部尚书;本人后来当了宣
宗的女婿[8]。
赵蒙:祖父赵植在朱泚之乱中有救驾功,官至岭南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伯父赵存
约官至兴元节度使;堂兄赵隐为懿、宣两朝宰相[8]。
赵峻:为赵蒙堂弟[8]。
赵昌翰:为赵蒙之子。曾祖、伯祖皆为高官;堂伯为宰相;父及堂叔皆为状元[8]。

裴延鲁:祖父裴肃官至御史中丞;父裴俦官至江西观察使;二叔裴休为宣宗朝宰相;
三叔裴俅为状元,官至谏设大夫[8]。


郑洪业:祖父郑利用官至泽州刺史;伯父郑涯官至宰相;父郑助(左面三点水)官至
兖海节度使;同族祖辈、父辈为相者四五人[8]。
郑合敬:为郑洪业堂弟,大抵同上;父郑涯官至宰相[8]。
郑昌图:祖父郑具瞻官至洛阳尉;父郑涓官至太原节度使;伯祖郑余庆、堂伯郑涯、
堂兄郑从谠皆官至宰相,同宗兄郑洪业为咸通八年(867年)状元[8]。
崔昭矩:兄崔昭纬为状元、宰相[8]。
崔胶:叔祖崔岘为会昌元年(841)状元;近支族祖崔群为宪宗朝宰相;叔崔彦昭为
僖宗朝宰相[8]。
裴格:曾祖裴遵庆为代宗朝宰相;祖父裴向官至吏部尚书;父裴宣官至御史大夫[8]

陆扆:世代显宦;祖父陆师德官至淮南观察支使;近支族祖陆贽德宗朝拜相,为历史
名臣;父陆鄯官至陕州法曹参军[8]。
崔鉶:祖父崔儆官至尚书左丞;伯父崔元略官至义成军节度使;父崔元受官至河北行
营判官;叔崔元式为宪宗朝宰相[8]。
四 其他高官的子、弟、侄、孙、重孙
祖辈、父辈或兄长为四品①以上官职者25人。
李昂:祖父为寿州别驾;父李终官至左羽林卫长;兄李昊官至吉州刺史[11](P18,122
),[13]。
张正甫:祖父张绍贞官至尚书右丞;父张泚官至苏州司马;兄张式为上都试场榜首,
历官户部即中、河南尹、飞骑尉[14]。
柳公权:祖父柳正礼官至邠州士曹参军;父柳温官至丹州刺史;兄柳公绰官至兵部尚
书,为一代名臣[15]。
孔敏行:祖父孔齐参官至宝鼎令;父孔述睿为朝野仰慕的大隐士,短期当过秘书少监
兼太子右庶子[16]。
韦瓘:伯父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父韦正卿登“茂才异等”科[17]。
柳璟:祖父柳芳为著名学者,官至右司郎中;父柳登亦博学,官至右散骑常侍;叔柳
冕文史兼该,官至御史中丞、福州刺史兼福建都团练观察使[5](P722)。
于珪:曾祖于休烈官至工部尚书,封东海郡公,为一代名臣;祖父于肃官至给事中;
父于敖官至户部侍郎、宣歙观察使[18,19]。
于瑰:为于珪之弟[18.19]。
归仁绍:祖父归登为宪宗朝兵部尚书,封长沙县男;父归融,亦官至兵部尚书、山南
西道节度使,封晋陵郡公;三个兄长亦皆进士及第[19,20]。
归仁泽:为归云绍之弟[19,20]。
归佾:为归仁绍之子[19,20]。
归系:为归仁绍之子,归佾之弟[19,20]。
归黯:为归仁之子[19,20]。
孙偓:祖父孙起,官至白马令;父孙景商官至天平军节度使;兄孙储官至兵部尚书、
天雄军节度使[8,21]。
崔昭纬:祖父崔庇,官至酸枣令;父崔璙官至鄂州观察使[8,22]。
杨赞禹:祖父杨虞卿官至京兆尹;父杨退之官至左散骑常侍[8]。
杨赞图:世代显宦,为杨赞禹之弟[8]。
卢文焕:曾祖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检校户部郎中;祖辈弟兄4人皆为进
士,3人官至节度使;父卢贻殷官至光禄少卿,且兄弟数人同时在朝为官[8,23]。
杨凝:祖父杨志元官至殿中待御史;父杨成名未仕早卒;兄杨凭为大历间上都试场榜
首,官至刑部侍郎、京兆尹[8,24]。
卢顼:祖父、父亲皆未仕;长兄卢瑗官至歙州刺史;三兄卢瑾官至河中少尹[8]。
张又新:曾祖张鷟为著名文学家,官至司门员外郎;父张荐官至工部尚书,亦以文学
知名[25]。
常无名:祖父常毅官至杞王府司马;父常楚珪官至庆王文学[8]。
常衮:祖父常楚珪官至庆王文学;父常无为官至三原县丞;叔常无名,状元、官至礼
部员外郎[8]。
崔曙:曾祖崔行功官至秘书监,祖辈数人皆未仕,本家亦颇衰落,但伯祖崔旻的长子
崔诚官至左金吾卫将军、次子崔训官至文州刺史、三子崔訢官至华州刺史[8]。


崔明允:祖父崔诚官至刑部郎中;堂兄崔河图官至谏议大夫[8]。
五 其他历史名人之后
咸通四年萧仿权知贡举时,便特意要录取那些确有才艺而“名字陆沉”、“风埃久处
”的历代名人后裔,举例时首列孔子后裔孔振,还有韩愈之孙韩綰、柳宗元之子柳告
等。事后被人诬告,虽然遭受贬谪,但没有人提出要否定他所录取的进士,说明对名
人后裔的关照大家都能接受[5](P848)。除孔子后裔外,名人之后上文已述的有班
肃,另外还有5人。
颜康成:为颜子第38代孙,父颜育德官至太子通事舍人[7]。
贾季邻:为贾谊后裔。其父贾玄暐未仕;兄贾季良官至奉天尉[8]。
贾稜:祖父贾季良官至奉天尉;叔祖贾季邻为状元、长安主簿;父贾岌未仕[8]。
贾餗:为贾谊后裔。父贾宁未仕;兄贾竦为书法家,官至著作郎[8]。
韩衮:为唐代大文豪、穆宗时吏部待郎韩愈之孙;其父韩昶官至集贤校理;兄韩綰为
咸通间进士[5](P851)。
六 一般官员的子、弟、侄、孙、重孙
一般官僚家庭出身的状元10人。
程行谋:祖父程德淹,在隋官至太康今;父程药王唐初官至秋浦令[26]。
王维:父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27]。
崔元翰:祖父崔承扬官至凤阁舍人;父崔良佐曾官湖城主簿,后隐居不仕[8,28]。
李固言:祖父李并官至扬州司马;父李岘官至庐江令[8,29]。
尹极:兄尹枢为状元,至少有个小职[5](P457)。
崔岘:父崔穜官至侍御史[8]。
李郜:祖父李哲官至常州录事;父李从约官至钱塘令[8]。
郑蔼:曾祖郑厚官至池州司马;祖父郑运官至县丞;状元郑合敬、郑洪业、郑昌图皆
为同族[8]。
魏弘简:祖父魏绲官至太常主簿;父魏万成官至膳部员外郎兼江陵少尹[30]。
李嶷:出身世家大族;祖父李知让官至长水主簿;父亲李承胤官至江州别驾[8]。
七 寒门出身
出身寒族或没落士族家庭的仅5人。
裴说:出身没落的世家大族,早年相对贫困[31]。
苏检:父、祖皆未仕[8]。
易重:出身乡下,世代无人做官[32]。
卢肇:曾祖卢挺德宗朝任袁州刺史,虽诗礼传家,然祖父、父亲均未仕,因而家道中
落[32,33]。
颜标:家中无“庙院”,可能出身较为寒微[5](P822)。

以上资料表明:宗族子弟照样参与科举竞争,与天下寒士一起追求榜上有名而不加限
制,甚至还能被点为状元,当时人们也都能接受,相关史书中均不见有臣下就这一问
题上过奏章,这是宋以后所见不到的现象。已知家世的74名状元中,宗室出身的就有
李程、李从实、李肱、李筠等4人,占5.41%。普通进士名单缺失过多,无法统计,
估计宗室出身的一般进士还会超过这个比例。而宗室总人数在当时全国总人口中的比
例绝对没有这么大。宗室子弟本来就有恩荫、特赐等种种特权,在享受教育方面也占
有很大的优势,既不加限制,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必然容易占据先机,这是极不合理的
。宋以后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作了种种限制,应该说是很大的进步[34]。 
有案可稽的74名状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共69人,占92%,其中家世较显赫者(即前
5类)就有59人,占79.73%。寒门出身的仅5人,占8%。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
也并非一般平民或农家出身,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如卢肇曾
祖做过太守,以后世代书香,只因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未仕,曾祖在官场的影响逐渐消
失,就被视为“出身寒素”。裴说、苏检也是如此。
那些没有能留下姓名或虽有姓名而找不到家世资料的状元,也不一定都出身“寒素”
,只因他们影响太小而唐代又不怎么重视状元罢了,上述前5类家世较显赫者中就多
半祖辈、父辈或兄弟辈在新、旧《唐书》中有传,而其本人则只字不曾被附带提及。
其实上述74人中,新、旧、《唐书》均有传的只有15人:王维、孔纬、孔敏行、李固
言、李程、陆扆、柳公权、柳璟、张又新、常衮、郑颢、崔元翰、崔昭纬、崔液、贾
餗;仅在《旧唐书》中有传的2人:张正甫、裴俅(附裴休传后);仅在《新唐书》
中有传的5人:韦瓘、苏检、孙偓、杨凝、班肃。三者合起来共22人, 可见能否留下
姓名与家世资料跟其家庭出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74位状元的家世资料又可以近似地表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
人才,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这很容易理解:科举制是对魏晋以来“九品
中正制”,即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真正到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唐代科举尚处于初期摸索阶段,必然遇到巨大的阻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
得利益者(即掌权者)不可能将于己不利的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他们利用手中的权
力有意无意地在制定有关章程时留下一些余地,不糊名,甚至不硬性规定非依考卷的
好坏决定取舍与名次不可。这不甚严格的制度执行起来再打些折扣,于是朝里有人好
做官,朝里有人易争先,朝廷的科第往往可以公开送人情[35]。所以上述归氏、孔氏
、赵氏、崔氏、郑氏等家族出状元都是一窝一窝的,中下层读书人自然难以争先,甚
至难以录取。
可以说,唐代科举考试的实质只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
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会社范围内挑选人才。所谓“为
国选才”几乎只是一句空话。直到宋中期以后,原先的世家大族经唐末、五代及宋初
屡次改朝换代的打击,势力被严重削弱,已经难以左右局势,中下层出身的官员影响
越来越大,科举考试的制度才日趋严密完善,有“殿试”、“读卷”、“糊名考校”
、“分房阅卷”、“公立甲次”等措施,而名次的确定又有“初考”、“复考”、“
详定”3道关,且有宗室一般不许参试,高官及考官若有子弟或亲戚参试要回避,不
得过问考试之事,并另设试场、另定名额、分别录取等规定,这些规定都能得到较好
的执行,宋代状元中就没有宗室子弟(北宋末年,朝纲不振,徽宗的儿子赵楷也参加
科举考试,这已经是极其特殊的现象,但他在糊名阅卷的情况下被定为状元,拆封后
还是被换了下来),也没有一例当朝宰相的直系亲属,考试时有直系亲属任四品及以
上官职的也非常少。而且科举考试已成为挑选官员的主要途径,举国上下都把科举考
试看成至关重要的事,即使是名人之后也得凭实力参与竞争,任何“开后门”的做法
都被认为是严重犯罪行为,选才的范围才逐渐扩展到中下层[34]。

[注释]
①官员的品级综合参照《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及《历代职官表》
等,有不同说法者则从众。

参考文献
[1]周腊生. 《登科记考》所载唐代状元正补[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3)
[2](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3](五代)王定保撰. (清)王文濡辑. 唐摭言(影印《说库》本)[M]. 杭州:浙
江古籍出版社,1986.
[4](唐)范摅撰. 云溪友议(笔记小说大观本)[M]. 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卷二).
[5](清)徐松. 登科记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清)岳浚,法敏修. (清)杜诏,顾瀛纂. 山东通志[M]. 雍正七年修锓,乾隆
元年刊,(卷一五).
[7](清)潘相纂修. 曲阜县志(乾隆)[M]. 台湾学生书局1968影印,(卷四二、八
九).
[8] (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9](宋)王谠撰 . (清)王文濡辑. 唐语林(影印《说库》本)[M]. 杭州:浙江
古籍出版社,1986,(卷十七).
[10]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 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M]. 南昌:江西
教育出版社,1987:47.
[11]岑仲勉撰. 朗官石柱题名新考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班宏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上海书店,1986.
[13]罗振玉辑. 芒洛冢墓遗文(云窗丛刻第10册)[M]. 上虞:罗氏仿古香斋式玻璃
版印.
[14]张忱石. 全唐诗“无世次”诗人考索[J]. 文史,(22辑):219.
[15](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柳公权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书店,1986.
[16](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孔述睿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书店,1986.
[17](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韦夏卿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书店,1986.
[18](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于敖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上海书店,1986.
[19](宋)乐史. 广卓异记(笔记小说大观本)[M]. 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卷一九).
[20](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三归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上海书店,1986.
[21](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孙偓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2](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崔昭纬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书店,1986.
[23](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卢简辞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书店,1986.
[24](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杨凝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5](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张荐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上海书店,1986.
[26](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二五八).
[27]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 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二分册)[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33-135.
[28] (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崔元翰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9](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李固言传(二十五史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上海书店,1986.
[30](唐)柳宗元著. 柳宗元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9:223-226.
[31](元)辛文房撰. 周本淳校正. 唐才子传校正[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2]李天白著. 江西状元谱[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
[33]毛静. 卢肇世家佳话[N]. 宜春日报,1992-12-12-(3).
[34]周腊生著. 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M]. 紫禁城出版社,1999:9、26、27、
30、42、56、63、202、205.
[35](清)王士祯著. 香祖笔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0、210、219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3.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0.6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