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绘画-雕塑-建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从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夺位的基本条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8 12:08:57 2006), 转信
从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夺位的基本条件
杜文玉 撰(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
《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06,8~15页
---------
【内容提要】
玄武门之变的成功使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这是他在占有军事优势、人才优势,
控制中枢决策权,拥有强大的地方势力和社会舆论支持的条件下,有预谋有计划发
动的一次军事政变,而不是被迫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仓促发动的冒险行动。
武德九年六月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一次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发
动这次政变,不是仓促地冒险,而是有预谋有计划以夺取最高统治地位为目的的一
次行动(注:《玄武门之变新探》,《人文杂志》1991年第3期。),其成功也不是
偶然的,而是有许多必然的因素,即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基本条件。《
唐大诏令集》卷27“立秦王为皇太子诏”记载了李世民为太子前夕的官职,即“天
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
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李世民正是利用这些职务和在长期征
战中扩充的军事实力,逐步创造条件,夺取皇帝宝位。同时,探讨这些条件对进一
步认识唐初政治斗争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也有较大助益。
一
唐朝在武德时期,府兵制度初创,其领兵系统颇为纷杂。虽然十二卫组织已经
恢复,其军将也常常在外领兵或镇守,但不是所有军队都纳入十二卫系统,如关内
诸府就分隶于十二军,是唐初比较固定的禁卫军队。十二卫、十二军之外,又有太
子东宫诸率府和秦王、齐王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府、帐内府、分掌亲勋卫及外
军(注: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年7月版,第130~131页
。)。
武德时期军事系统的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初建,制度草创,又处于战乱时
期,有一个整顿稳定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外有突厥威胁,内有各地割据势力的存
在,政局不稳,军权分属几个系统,互相牵制,力量均衡,有利于中央控制。尽管
如此,由于唐王朝当时在军事上对李世民的依赖和其显赫的战功,使他在政治、军
事等方面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十二卫、十二军、诸王护军府等军事系统中都握
有相当的权力,培植了私人势力集团,实际上已掌握了大部分军权,在军事实力上
相对李建成、李元吉来说居于优势地位。
唐初制度,秦王、齐王各有左右六护军府、左右亲事府、帐内府。“其左一右
一护军府护军各一人,掌率统军已下侍卫陪从。副护军各二人,长史各一人,录事
参军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铠曹参事各一人。统军各五
人,别将各十人,分掌领亲勋卫及外军。左二右二护军府、左三右三护军府,各减
统军三人,别将六人。余职员同左一右一府。”左右亲事府各置统军一人,“掌率
左右别将侍卫陪从。”其下各置左右别将一人,长史、录事、铠曹、兵曹等参军各
一人。“帐内府职员品秩,与统军府同。”(注:《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
)从“分掌领亲勋卫及外军”一语看,护军府分领亲、勋卫及外军诸府,如丘行恭
从秦王征伐,“功多,迁左一府骠骑”。(注:《新唐书》卷90《丘和传附行恭传
》。)即秦王府的左一护军府下辖的骠骑将军。唐初,军府分骠骑将军府、车骑将
军府,各以府主官职名称命名。又如张亮,“荐之于太宗,引为秦府车骑将军”。
(注:《旧唐书》卷69《张亮传》。)即指秦王府的护军府下辖的车骑将军府之府
主。公孙武达,“武德初,为秦王府长枪车骑,”(注:《册府元龟》卷396《将帅
部??立功十》。)功多, “累迁秦王府右三军(府)骠骑。”(注:《旧唐书》
卷57《刘静传附传》。)骠骑将军名位比车骑将军高,故称之为“迁”。据《旧唐
书??宇文士及传》载,其归唐之初,也曾充任过“秦王府骠骑将军”。
另外,秦王府还拥有骑兵部队。如“牛达进,初为秦王府左一马军总管,从击王世
充,率骑直攻其军,……”(注:《册府元龟》卷396《将帅部??立功十》。)玄
武门之变时,秦王府也曾出动过骑兵部队。左右亲事府、帐内府可能也分领有军府
。张士贵早年就曾“授秦王府右库真骠骑将军”。(注:《唐代墓志铭汇编》上册
“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库真即库直。《旧唐书??
职官志》一载:“又有库直及驱至直,库直隶亲事府,驱至直隶帐内府。”右库真
即隶于右亲事府的库直,既以骠骑将军为其长官,当属一种特殊的军府,很可能就
设置在京城之内。《通鉴》卷191武德九年六月:“屈至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
胡注:“屈至直,即驱至直也,属帐内府。”驱至直既已置府,库直当不例外。
齐王府与秦王府所属护军府、亲事府、帐内府相同,加上太子东宫所属诸率府
,从直属军府和兵力数量上看,当超过秦王府。然从军队的战斗力看,秦王府兵则
远胜于齐王府及东宫兵。李世民长年征战,其军队训练水平高,又多为久战之兵,
富有战争经验。其统兵将领之勇猛善战更非元吉、建成之属可及,所谓“谋臣猛将
并在麾下”。(注:《旧唐书》卷60《李孝恭传》。)如丘行恭、丘师利、公孙武
达、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张士贵、张亮、张公瑾、齐善行、薛万均、刘师
立、侯君集、段志玄、庞卿恽、罗君副、李孟尝、独孤彦云、郑仁泰等。元吉、建
成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武德九年六月,突厥入寇,唐高祖令元吉率军出征,元吉
乘机要求“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
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注:《旧唐书》卷64《巢王元吉传》。
)
李世民除了拥有以上秦王府直属军队外,还拥有相当大的潜在的军事实力,主
要表现在其对十二军和十二卫的控制上。武德二年,置十二军,“分关内诸府以隶
焉”。关中分为十二道,各军立有军号,“皆取天星为名”,(注:《通鉴》卷18
7。)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铖军,同
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分州道为招
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每军置将、副各一
人,督以耕战。军下有坊,置坊主一人。武德六年,一度废十二军,八年,因突厥
入侵,重又设置。十二军设置后,“由是士马精强,所向无敌。”(注:《通鉴》
卷187。)对保卫关中地区和京师的安全, 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军将军武德八年以前任职的就不多说了,这年重置十二军时任命的将军,
《册府元龟》卷990“外臣??备御三”有详细记载,摘录如下:“以太常卿窦诞为
参旗将军,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鼓旗将军,淮安王神通为玄戈将军,右骁卫将军刘弘
基为井钺将军,右卫大将军张瑾为羽林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骑官将军,
右监门将军樊世兴为天节将军、右武候将军安修仁为招摇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杨
毛为折威将军,左武候将军王长谐为天纪将军,岐州刺史柴绍为平道将军,钱九陇
为苑游将军。”此后,十二军将军还有一些变动,如张瑾,武德九年改任天纪将军
,天节将军改由罗艺充任。
以上人员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秦王府集团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刘弘基、
长孙顺德等固不待说。窦诞,为唐高祖女婿,《新唐书??袁朗传》:“武德初,
隐太子与秦王齐王相倾,争致名臣相助。”其所罗列的秦王府集团人物中就有窦诞
在内。可见他早已投靠李世民。参旗军军副张琮多年跟随李世民,所谓“陪从戎麾
”,(注:《金石萃编》卷45《张琮碑》。)早就属秦王府集团中人。钱九陇、杨
毛、樊世兴、李神通、柴绍等人,多次跟随李世民征伐,立功受赏,逐渐爬上高位
,在长期征战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如樊世兴,早年跟随李世民起兵,攻下长安,
后又相随征薛举,平王世充、窦建德等。《新唐书》本传说:“从秦王积战多,封
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再如李神通虽为宗室,然长期随李世民征战,在平定王
世充后,李世民赏赐他良田数十顷,张婕妤之父欲夺其田,通过唐高祖下诏施加压
力,被李世民顶住。(注:《旧唐书》卷64《隐太子建成传》。)这种情谊李神通
当然不会忘记。然而李神通若非秦王集团中人,李世民也不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庇护
他。柴绍,尚高祖女平阳公主。早在太原起兵时,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柴绍即
为右领军府长史。后又与柴绍夫妻经略渭北,攻下长安。在李世民平定薛举、宋金
刚、王世充、窦建德等重大战役中,柴绍均跟随参战,立有功勋。(注:《旧唐书
》卷58《柴绍传》。)因此,在关系方面要远远亲于建成、元吉一方。
二、为中间人物,如杨恭仁、王长谐、张瑾、安修仁等。这些人物从现有史料看,
尚不见明显倾向,可能没有卷入李世民兄弟的斗争中去。王长谐、安修仁,两《唐
书》无传,其事迹其它史料中也比较少见,难以判断其政治倾向。如杨恭仁,早先
任凉州总管,为唐王朝镇守和经营西北,建有功勋。武德末,始入朝吏部尚书,迁
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故末卷入这场斗争。张瑾,有关事迹的史料很少,很难了
解其政治倾向,两《唐书》几处有关张瑾的记载,所记的都是同一事,即武德八年
七月,突厥入寇,遣其于太原防守,“瑾全军并没,脱身奔于李靖”。(注:《旧
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后李世民率大军出击,迫使突厥退出,收复了张瑾
所失之地。至于张瑾败军,唐廷如何处理,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从《通鉴》卷
191 武德九年六月条出现的“天纪将军张瑾”一语看,张瑾并未受到惩罚。根据这
种情况分析,其未受处分,当是因为太原失而复得,这样张瑾就要感谢李世民了。
在随后的玄武门之变中,张瑾虽未投奔秦王府集团,但也不至于倾向李建成一方。
三、为秦王府集团敌对一方,即罗艺为将的天节军。罗艺在平定刘黑闼后,“因请
入朝”,任左翊卫大将军,“艺自以功高位重,无所降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
无故殴击之”,被高祖治罪,久而释之,“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太宗即
位后,“而艺惧不自安”,遂反。(注:《旧唐书》卷56《罗艺传》。)其实罗艺
早就投入建成集团,《通鉴》卷191 武德七年六月条载:“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
勇二千人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右长林,号长林兵。又密使右虞候率可达志从燕王李
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东宫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李艺即罗艺。高祖发现后召
建成责之,并流放了可达志,罗艺因功高释而未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关中十二军,绝大部分在李世民的控制之下。
武德九年六月,唐高祖命李元吉率军出击突厥时,出动的部队是罗艺的天节军和张
瑾的天纪军,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当时李建成对李元吉说:“今汝得秦王骁将精
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
宜无不信。……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恶坑之,孰敢不服。”(注:以上均见《通鉴
》卷191。)如果元吉统率的基本部队不是这两军,而是十二军中的其它诸军,则李
建成不敢提出这样的计划。可见李建成、李元吉在调动军队时,也是颇费心机,作
了一番选择。这就从另一角度证明李世民在关中十二军中颇具实力与影响。
李渊建唐之初,就恢复了十二卫组织,以功臣武将充任诸卫大将军、将军,分
领诸军府。由于政权建立不久,十二卫组织尚不健全,所以和十二军互有联系,诸
卫大将军、将军也可兼任十二军将军,如杨恭仁以左卫大将军兼鼓旗将军,罗艺以
左翊卫大将军为天节将军,钱九陇以右武卫将军为苑游将军。同时也有区别,如郑
元璹以太常卿兼参旗将军,窦诞等也是以文官充任十二军将军。说明十二军必定是
另一军事系统。秦齐二王护军的将领也有同时任职于十二卫系统的现象,如薛万均
为秦府右二护军、北门长上,北门长上即属十二卫。贞观以后,军制逐渐健全,军
事领兵与指挥系统才整齐划一了。
由于唐初存在这种情况,便设了一个“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衔,于武德五年十月
授予李世民,以“总摄戎机”,(注:《唐大诏令集》卷65“秦王领左右十二卫大
将军制”。)使李世民凌驾于十二卫大将军之上,全盘负责诸卫、诸军事务。当时
,诸卫大将军中有不少人本来就属秦王府集团,如右武候大将军刘师立,右武卫大
将军李安远,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左监门卫大将军李绩,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
等。十二军将军的情况前面分析过了,不再赘言。这样,即使诸卫、诸军大将军、
将军中有部分不属于秦王府集团,从制度上看,也得服从李世民。
从当时制度看,李世民还有一个优势,即武德四年十月充任天策上将军。唐高
祖特置这个官职,是因为“上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
位在王公之上。” (注:《通鉴》卷189。)这个职务不是荣誉虚衔,而是有实际
职事的,即“掌国之征讨”。(注:《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武德九年六
月,突厥入寇,《旧唐书??巢王元吉传》说:“建成及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
”《通鉴》卷191亦载:“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军北征,上从之。”这个“代”字很
有深意,说明征伐之事本属李世民掌管,经过高祖特诏批准,元吉才能代替世民出
征。天策上将府设官多而全,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军谘祭酒、典签、主簿、
诸曹参军事等官。其中“军谘祭酒二人,谋军事,赞相礼仪,宴接宾客。“记室参
军二人,掌书疏表启,宣行教命。功曹参军事二人,掌官员假使、仪式、医药、选
举、考课、禄恤、铺设等事。仓曹参军二人,掌粮禀、公廨、田园、厨膳、过所等
事。兵曹参军事二人,掌马驴杂畜簿帐及牧养支料草粟等事。铠曹参军事二人,掌
戎仗之事。士曹参军事二人,掌营造及罪罚之事。参军事六人,掌出使及杂检校之
事。”诸曹还配有令史、书令史等吏。(注:《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俨
然是一个职能齐全的庞大军事指挥机构。秦王府及诸护军府、帐内、亲事府,已有
长史及诸曹参军等官,显然天策府官员不是为管王府及诸府之事而设置的,肯定另
有分工。后者专管本府之事,而前者则是掌管秦王府以外的国家之事,从机构和官
吏人数看也比前者庞大得多。(注:亲王府和护军府、亲事、帐内府的官员配备,
可见《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和职卷44《职官志三》。)这是唐初机构特殊之
处的一个方面。至于天策府的职能和兵部、太仆寺等政府机构有何分工或联系,由
于其存在时间不长,史无明载,尚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明确,即由李世民的特殊
地位(李同时还是尚书令、中书令),推知天策府当时可能会凌驾于兵部等机构之
上,至于领兵征伐更是其独有的职能了。
二
武德时期,在地方上李世民经过长期培植,也形成了很大的势力。武德四年,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唐朝在洛阳设置了陕东道大行台,(注:《元和郡县图志》
卷5河南道一,《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以李世民为行台省尚书令。陕东行
台省的设官仿中央尚书省,有尚书令、仆射、左右丞、诸部尚书、郎中、诸监、主
事等。官员的品秩“同于京省官员”,只是员数略少。其它行台省官员品秩“各降
京师一等,员数又减焉”。(注:《通鉴》卷189。)行台省尚书令被赋予很大的权
力,对辖区内之事,无所不管。主要是:一、拥有统兵征伐权。二、拥有选拔任命
官员的人事权。三、拥有司法与专杀之权。四、拥有财权。五、拥有监察权。(注
:参见拙著《论隋唐时期的行台省》,《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3年第7期。)陕东
行台省管辖区域非常广大,当时规定:“其蒲州、河北诸府兵并受节度。”胡注:
“复以河东郡为蒲州。河北,谓大河以北,黎、相之地。诸府,诸总管府。”(注
:《通鉴》卷 185。)唐初,“凡边要之
州,皆置总管府,以统数州之兵。” (注:《通鉴》卷185。)李世民在这一广大
地区进行了多年的苦心经营,《旧唐书??房玄龄传》载:“贼寇每平,众人竞求
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当时房玄龄任陕东道行台考功郎中,他的行动也是李世民的意愿。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有时甚至不惜得罪高祖及其妃嫔。史载:“时太宗为陕东道行台,诏于管
内得专处分。”(注:《旧唐书》卷64《隐太子建成传》。)“贵妃等私从世民求
宝货及为亲属求官,世民曰:‘宝货皆已籍奏、官当授贤才有功者。’皆不许, 由
是益怨。”(注:《通鉴》卷190。 )唐高祖报怨说:“我诏敕不行,尔之教命州
县即受!”还曾对裴寂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
日子也。”(注:《旧唐书》卷64《隐太子建成传》。)秦府集团中的许多重要人
物,都是在平定王世充前后这一时期网罗的,如程知节、秦叔宝、杜淹、刘师立、
李君羡、田留安等。陕东行台省的重要职任大都由其心腹人物充任,如屈突通为行
台右仆射,温大雅为行台工部尚书,殷开山为行台兵部尚书,皇甫无逸、史万宝前
后任行台民部尚书,于志宁检校行台左丞并知膳部郎中,房玄龄兼行台考功郎中,
杜如晦为行台司勋郎中等。李世民多留居长安,陕东行台省事务由屈突通主持。由
于屈突通忠于李世民,引起李建成不满,一度被召回长安,“隐太子之诛也”,复
“驰镇洛阳”。(注:《旧唐书》卷59《屈突通传》。)
益州行台省的尚书令也由李世民充任。武德三年四月颁布的《秦王益州道行台
制》说:“蜀郡沃野,田惟井络,控取邛笮,临制巴渝;求瘼宣风。朝寄尤重,总
司岳牧,是属懿亲。”(注:《唐大诏令集》卷35。)可见这个行台省非常重要,
直接控御巴蜀地区,必须由皇室至亲出任尚书令,所以当时高祖又选择了李世民。
益州行台省管辖益、利、会、泾、鄜、遂六总管所属的数十州广大地区。胡三省说
:“是时,益州行台所统,起蜀,跨陇而东北。”(注:《通鉴》卷188 武德三年
四月条注。)所辖区域跨今川陕甘三省,在京城长安北、西、南三方面划了一个半
圆形,所以它也担负保障京师安全、防御突厥的责任。李世民因为经常领兵征讨,
平时也多留居长安,益州行台省由行台左仆射窦轨实际负责,并“许以便宜从事”
之权。(注:《旧唐书》卷61《窦威传附窦轨传》。)《新唐书??袁朗传》把窦
轨划入太子东宫集团,是错误的。益州行台省实际仍是李世民的势力范围。《新唐
书》之所以把他划入李建成集团,是因其在武德元年一度担任过太子詹事之职,这
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说曾在哪里任职就属哪个集团的话,那么,窦轨任职于
东宫只是很短一个时期(不到一年),而长期(从武德三年至九年)却在李世民任
尚书令的益州行台省任职,就更应该属秦王集团了。笔者认为重要的应该看本人的
行为和倾向。窦轨早年跟从李世民经略关中攻下长安,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时,窦
轨率益州行台军队在李世民指挥下参战,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据《旧唐书??
韦云起传》载:“隐太子之死也,敕遣轨息驰驿诣益州报轨,轨乃疑云起弟庆俭、
堂弟庆嗣及亲族并事东宫,虑其闻状或将为变,先设备而后告之。云起果不信,问
曰:‘诏书何在?’轨曰:‘公,建成党也,今不奉诏,同反明矣。遂执杀之。’
”韦云起当时为益州行台兵部尚书。这段史料很能说明窦轨到底属于哪个集团。玄
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太子,“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 (注:
以上均见《通鉴》卷191。)唐高祖此时已被软禁,授予窦轨的这道诏书实乃出自李
世民之意。李世民在政变成功后,马上向窦轨通报情况,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程度
,同时也有让他做好防变准备之意。
李世民在地方的势力并不仅此,他还兼任凉州总管,“使持节凉、甘、瓜、鄯
、肃、会、兰、河、廓九州诸军事。”(注:《唐大诏令集》卷35“秦王兼凉州总
管制”。)即李轨原所据之地。从武德元年至九年六月,李世民一直充任雍州牧之
职。雍州是京畿地区,开元时改为京兆府。李世民充任京畿雍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对他培植私人势力乃至在后来的政变中都起了不小的作用。据《旧唐书??高士廉
传》载,武德五年,其任雍州治中,“时太宗为雍州牧,以士廉是文德皇后(即李
世民之妻长孙氏)之舅,素有才望,甚亲敬之。乃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
忌并预密谋。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
势。”
与李世民在地方上的强大势力相比,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力量则要弱小得多
。李元吉虽曾一度担任过襄州道行台省尚书令,(注:《新唐书》卷79《巢王元吉
传》。)然在武德七年就废去了这个行台省。(注:《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
道二》,《旧唐书》卷 39《地理志二》所载亦同。)从这年至武德九年李世民夺得
太子止,全国尚存的只有李世民任行台尚书令的陕东道与益州两个行台省。
三
在唐初国家中枢决策机构和政务方面,李世民集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根据《
新唐书??宰相表上》记载,从武德元年至九年六月,先后共有12名宰相执政,即
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窦抗、窦威、陈叔达、封德彝、杨恭仁、萧瑀、裴矩、宇
文士及、李元吉等。仍可分为三类:
第一,李世民集团人物,即李世民、刘文静、萧瑀、窦抗、陈叔达、宇文士及等,
共7人。前3人固不待说,如萧瑀,李世民曾赞扬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
立之心而不之定也,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此人不可以厚
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因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
。’”(注:《旧唐书》卷63《萧瑀传》。)对于窦抗等须略作说明。据《旧唐书
??窦抗传》载,他和唐高祖关系甚密,是皇后窦氏的堂兄,高祖每呼兄而不称其
名。从血缘上看,和建成、世民兄弟并无亲疏之别,然李世民深谋远虑,对他早就
采取了笼络措施,使其站到自己一方。他曾从李世民平定薛举,“勋居第一”,后
“又从征王世充,及东都平,册勋太庙者九人,抗与从弟轨俱预焉,朝廷荣之,赐
女乐一部,金宝万计。”窦抗武略平庸,这两次均未见立有显功,结果都得到册勋
赏赐,可见是主帅李世民的有意安排。其子窦静、窦诞等都和李世民关系密切,贞
观时期得到重用。陈叔达也和李世民关系密切。建成、元吉曾对李世民“阴行潜毁
”,高祖将有贬责,陈叔达“固谏而止”。(注:《旧唐书》卷61《陈叔达传》。
)玄武门之变时,高祖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商议对策,他又和萧瑀力主立李世民
为太子,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委之国事,无复事
矣。”(注:以上均见《通鉴》卷191。)态度是何等鲜明。李世民即位后曾对陈叔
达说:“武德时,危难潜构,知公有谠言,今之此拜,有以相答。”(注:《旧唐
书》卷61《陈叔达传》。)可见陈叔达早就倾向李世民一方。宇文士及归唐以来,
长期任职秦王府,多次跟从李世民征伐,倍受信任。贞观时期,“甚见亲顾”,“
同列莫与为比”。病重时太宗“抚之流涕”,死后陪葬昭陵(注:《旧唐书》卷63
《宇文士及传》。)。为秦王府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
第二,中间派人物为封德彝、杨恭仁、裴矩等人。其中封德彝在李世民与建成
、元吉的斗争中,在公开场合站李世民一方,《旧唐书》本传载:“初,伦(其名
,字德彝)数从太宗征讨,特蒙顾遇。以建成、元吉之故,数进忠款,太宗以为至
诚,前后赏赐以万计。”也做过一些有利于李世民一方的工作,如对杜淹的问题上
。据《旧唐书??杜如晦传附淹传》载:“及洛阳平,初不得调,淹将委质于隐太
子。时封德彝典选,以告房玄龄,恐隐太子得之,长其奸计,于是遽启太宗,引为
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而伦潜持两端,阴附建成。” (注:《旧唐书
》卷63《封伦传》。)直到贞观时期,他死后数年,太宗才知其事,可见武德时期
在公开场合他是支持李世民的,否则决不至于死后李世民才了解其为人。尽管如此
,还是将列入中间派为宜。对于裴矩也要作一些分析。此人在玄武门之变中,当双
方战斗激烈时,出面晓谕,“宫兵乃散”,(注:《旧唐书》卷 63《裴矩传》。)
似乎倾向李世民,然通观其以前的态度,未见支持任何一方的言行,此时出面很大
程度是因建成、元吉已死,大势已定,出于投机目的而作出的姿态,因此仍列入到
中间派。
第三,敌对派人物,主要指裴寂、李元吉。秦王府集团的重要人物刘文静的被
杀,实因裴寂而起,引起李世民对他的不满,裴寂当然也不会支持李世民集团。尽
管史籍中未见裴寂公然对李世民采取敌对态度的记载,从玄武门之变、高祖召他和
萧瑀、陈叔达商议对策,其对立秦王为太子未置一辞的态度看,他对这场政变是持
反对的态度的,而且当时是在刀枪相逼迫的情况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世民集团在唐王朝中枢决策机构中的优势地位。况
且他本人又是尚书令,位高权重。在唐初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尚书令为正二品,侍
中、中书令为正三品,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也比他们高一阶。侍中、
中书令仅与尚书省下属的六部尚书品秩相等(都是正三品),其朝参三班亦在令仆
之后,造成了三省之间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在唐初政事堂的人员构成上也可看出尚
书省的尊崇地位。当时尚书令、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各二人组成政事堂会议,
而尚书省就有 3人参加,比其它两省的任何一省都多,且品秩又高,加上从武德八
年起李世民又为中书令,从而控制中书省,本人身份特殊,威望过高,使得政事堂
会议名为集体议事,实则为李世民所左右。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下属六部
分管中央各类具体行政事务,全国州县也受尚书省直接管辖。李世民及其集团握有
决策权,又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大权,执国家机柄之大半,天策府控制军权,
具备发动政变、夺取帝位的基本条件。
四
由于“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注:《旧唐书》卷60《李孝
恭传》。)李世民立有不世之功,故为当时多数朝臣、军民所拥戴,树立了崇高的
威信,连建成
集团中的某些人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如王珪、魏征就说过:“秦王功盖天下,中外
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注:《通鉴》卷190。)这
种看法在当时具有比较普遍的代表性。宋人司马光认为:“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兼容。”
(注:以上均见《通鉴》卷191。)从行文语气看,司马光也认为李世民取代李建成
并非没有合理性。古人在评论此类问题时,一般不拘泥于封建礼法,大都要根据当
时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建成以长,世民以功
,两俱有可立之道。”(注:《读通鉴论》卷20《唐高祖》。)就是具体分析了当
时的社会情况后下的结论。正因为当时有这样一种社会舆论,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
统治天下是顺理成章的、合理的,所以玄武门之变后,唐王朝内部和当时的社会并
未产生什么不稳定因素,比较平稳地过渡到所谓 “贞观治世”。这也算是李世民取
得成功的一个社会条件。
武德九年时,李世民威望日增,位高权重,羽翼已丰,具备优于建成、元吉的
种种条件。秦王府集团的人都认为“以大王之威,袭二人如拾地芥。”(注:《旧
唐书》卷64《巢王元吉传》。)连唐高祖对李世民的实力也不敢轻视,史载:“建
成、元吉与后宫日夜潜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
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
之何及!’上乃止。”(注:以上均见《通鉴》卷191。)在这里陈叔达实际上对唐
高祖进行了恐吓和威胁,唐高祖之所以屈服于这种威胁,完全是出于力量对比上有
考虑,不敢轻易有所举动,只好采取逐步削弱其力量的办法。后来,借突厥入侵,
授元吉一定的兵权,并抽调秦府谋士、兵将,大约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由于李世民具备上述种种有利条件,拥有发动政变的实力,即使不在武德九年
六月四日于京师发难,也会在其它时间,其它地点,以其它方式发难。因为李世民
蓄谋夺位已久,有很多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也有学者作过一些研究。(注:《剑
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82~183页。)在诸种条
件具备后,剩下的只是行动时机和方式的问题了。在发难前李世民集团制定了两套
方案,其第二套方案是在事情不顺利的情况下,退居洛阳以相抗衡。《通鉴》卷19
1武德九年六月载:“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
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
左右保等千余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旧唐
书??温大雅传》还载,到洛阳后,“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可见准备是比
较充分的。根据李世民集团拥有的实力和诸种有利条件分析,采用两种方案中的任
何一种,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不同的只是成功的迅速与否和损失大小的差异。如
用第二套方案,必然要调动陕东行台的兵力,在关中十二军的一些部队策应下,以
清君侧的名义,向长安发动围攻。这种事例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以李世民等人的
杰出军事才干,获得胜利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时间要长一些,造成的社会影响和
国力损失也要大一些。而第一套方案虽然冒一定的风险,但见效快,损失小,所以
李世民把它作为首选方案,把出居洛阳作为备用方案。
李世民虽然是以突然发难的方式取得政变的成功,然而他很清楚这是自己拥有
雄厚实力和条件的必然结果,所以在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变和完善
唐朝的基本制度。尚书令这一位尊权重的职位不再授人,使三省地位逐渐平等,以
互相牵制。取消天策上将府,撤消亲王的护军府,诸王不再拥有军队和掌握兵权。
完善府兵制度,把握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在地方上撤去行台省的设置,设置黜陟使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以强化中央集权,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而大多数人却在放逐中死去 —— 王尔德(英国剧作家)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 —— 雅斯贝尔斯(德)
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多于应该藐视的东西 ——《鼠疫》阿尔贝.加缪(法)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 —— 孟子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2.2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4.0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