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lio (芷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3 )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19 18:10:58 2005), 转信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3 )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4年12月02日07:03:56 星期四)
从时间上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帝国之一,其寿命为三百一
十九年,仅次于汉朝的四百余年。从空间上看,在中原地区形成的所有大一统帝
国中,大宋帝国是土地面积最小的一个。最大时,其国土面积大约只有唐朝的一
半左右;到南宋时期更加可怜,或许只有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和清朝的五分之
一。从经济文化的情况来看,大宋帝国堪称辉煌灿烂,其发达程度丝毫不亚于、
或者说是超过了汉、唐、元、明、清最为鼎盛的时期,可能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
发展的巅峰,甚至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奇怪的是,它同时又是中
国历史上所有大一统帝国中,最为“积贫积弱”的一个:国家财政上的窘迫如影
随形地伴随着帝国的所有时期;军事力量在面对外部的挑战和凌辱时,很少能够
找到令人骄傲的记录。这种看起来完全矛盾的状态,真实地存在着。其根源,都
可以在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卧榻”情结中,寻找到答案。或者说,我们大约只能
到赵匡胤的“卧榻”情结中去,才能够找到答案。
客观地说,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地缘因素,造成了大宋帝国相当
大程度的先天不足。这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让。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可能是晚唐以后,五代十国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
直接影响到了此后四百年间中国历史的格局。
公元936 年,后唐帝国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叛乱。他以割让长城以南
的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求塞外的辽国施以援手。辽国的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大喜,
不惜御驾亲征,帮助石敬瑭打败了后唐军队。随后,辽国皇帝册封石敬瑭为中国
皇帝,国号后晋。当时,时年四十七岁的石敬瑭为了表达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
主动拜认比自己整整小了十岁、时年三十七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
为“儿”。大约是不如此作为,心里就实在过意不去的意思。并立即将燕云十六
州交割给了辽国(14)。从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让人最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一
桩交易。而且,还给儿皇帝这个词,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定义与出处。在整个世界
历史上,这大约是独此一份。
燕云十六州所辖的土地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
为十二万平方公里。它们是:幽州,即今日之北京,当时称为燕京,又是辽帝国
的南京;蓟州,即今日之天津的蓟县;灜州,即今日河北的河间;莫州,即今日
河北任丘;涿州,今日河北涿县;檀州,今日北京密云;顺州,今日北京顺义;
新州,今日河北涿鹿;妫州,今日河北怀来;儒州,今日北京延庆;武州,今日
河北宣化;云州,今日山西大同;应州,今日山西应县;寰州,今日山西寰清;
朔州,今日山西朔县;蔚州,今日河北蔚县。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西北
部和山西大同周围的大部分土地(15)。
翻开历史地图,我们就会发现,燕云十六州实际上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部与
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本地区的长城及其
要塞完全失去作用,敌人已经越过它,直接进入了中国本土,致使整个中原地带
门户大开,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从新划定的边防第
一线,到当时的中国首都汴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八百公里间,一马平川,没
有任何一个关隘和险要之地可以阻挡骑兵大兵团的冲击。从此四百年,中国完全
失去了军事上的战略主动地位。
作为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赵匡胤完全了解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位。但是,
出于现实的考虑,他相当理性地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规划。他必须
先统一中国本土,然后才能积聚力量,考虑夺回燕云地区。
当时,宋朝的总兵力不到二十万人,以步兵为主;所辖人口九十七万户,大
约在四百万人上下;财政状况不算太好,“帑藏空虚”;难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
动。辽国人口大约也在四百万左右,军队总数为三十万人,以骑兵为主。双方力
量对比,显然是宋弱辽强。
为此,皇帝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其职能就是将每年的财政盈
余不准挪做别用,全部存储起来,作为收复燕云的专项资金,由皇帝本人亲自掌
握。赵匡胤的设想有两套:一是积蓄足够多的数量后,与辽国交涉,将这一地区
赎买回来;如果不行,就散尽这笔钱,招募勇士,以武力夺回来。这段话,要是
用文言讲出来的话,相当铿锵:“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皇帝还
打了这么一个算盘:“辽兵数次侵扰边境,如果我用二十匹绢的价格收购一名辽
兵的脑袋,辽国精兵大约十万人。费我二百万匹绢,就可以把他们灭干净了”。
(16)
到公元975 年前后,宋朝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本土,所辖人口达三百零九万
户,一千多万人口;军队总数将近四十万人。赵匡胤底气十足,跃跃欲试。可惜,
英雄暮年。上天没有给他留出足够长的时间,使他四十九岁正值英年就死掉了。
否则,以他的才略,收复燕云应该说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他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是为大宋帝国的第二任太宗皇帝。赵
光义对辽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都以全军覆没的惨败告终。其中有一次,太
宗皇帝御驾亲征,在今天北京西直门外面的高梁河一带,与辽军展开大会战。结
果,大败。激战中,赵光义腿部受伤,坐在一辆驴车上狂奔,方才逃脱了性命。
史书上说,皇帝“仅以身免”。就是说,几万大军打没了,皇帝是一个人逃回来
的。
就这样,赵匡胤终于在念念不忘的“卧榻”之侧,留下了一只酣睡的怪兽。
一个半世纪以后,他的一个轻佻子孙,漫不经心地捅醒了这只怪兽。结果,在它
的咆哮声中,整个大宋帝国轰然倒地。当然,这已经是后话。
此时,变换一个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上面的讨论实际上仅仅说明了事情
的一个侧面。如果回到赵匡胤的“卧榻”情结上去,我们就会看到:大宋帝国开
国之初,整个被笼罩在这个情结的阴影之下。直接的证据是,在帝国最为重要的
几项基本国策上,全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这个心结不停地释放能量,最终,终
于演变成了帝国上述的矛盾状态,并使燕云恢复变成了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朝代
夙愿。
事实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情结,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身上
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举凡每一次改朝换代的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举凡每一次皇
家内部的骨肉相残,举凡每一次围绕权位的殊死搏斗,无不植根于这个情结。从
它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来看,它可能是构成中国政治、
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元素或者遗传基因。因为,事实上,这个情结存在于每一个
具有广义“政治”抱负的中国人心中。要证明这一点,事例极多。比如,在官场、
职场、商场甚至任何地方,每当面对利益冲突的关键时刻,中国人对竞争对手甚
至对合作伙伴便会表现得特别无情,必欲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为此经常不留余
地,不计后果。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周围和各种媒体上,此种情形大约称得上触目
皆是。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人的许多行为,仍然基本上遵循着“自己活,不
让别人活”的原则行事。“双赢”或“多赢”哲学并非中国人的思想成果与信条。
作为近些年打开国门后的舶来品,许多证据表明,中国人可能至今尚未学会在这
种状态中生存。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对异己“斩草除根”、
“斩尽杀绝”之类的理论与实践中,生活得实在太久了,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
前。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之前很久,我们就已经按照这
样的信条在生活了。以至于到后来,我们已经很难将产生这种信条的土壤与这种
信条本身区别开来了。因此,赵匡胤具有这样的情结一点都不奇怪。相反,假如
他没有这种情结的话,那反倒是很令人诧异的事情了。
问题在于,赵匡胤的这个情结似乎特别强烈。其强度足以促使他为新生的帝
国制定出一整套相当特别的政策,并为其作出了周密的制度安排。从而,造就出
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宋帝国。
从赵匡胤的一生经历考察,这种情形应该是由下列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大唐帝国从辉煌到崩溃的惨痛教训;
二、他自己亲身参与其中的五代十国凶猛搏杀;
三、他本人取得这个“卧榻”的特殊方式。
应该说,这三方面的经验,已经足够令赵匡胤对任何染指“卧榻”的可能,
保持高度的
敏感与警觉了。我们知道,在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上,这种敏感与警觉曾经
导演出来过无数的人间惨剧。这些数不胜数的惨剧,让人拥有足够多的理由,怀
疑中国人本性善良的说法。而且,更加糟糕的是,对于这些惨剧,中国人整体上
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国家为了一两个人的缘故,而付出巨大代价有
什么不对,他们不知道也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避免这一切发生。
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赵匡胤以他特殊的思维方式,使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人
间惨剧,变成了一出人间喜剧。这就是特别有名的、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一连
串故事。
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赵匡胤与赵普聊天。谈到大唐晚期,从黄巢之乱到眼
下,不过七十年的功夫,就出现了五代十国、八姓十四君的局面,天下百姓苦不
堪言。君臣二人不胜感慨系之。
赵普认为,领兵将领和地方各镇守节度使们权力过重是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当然如此;从眼下来说,赵匡胤不以为然。他认为:“我待这些
人恩重如山,绝对不会有问题。”
赵普不客气地反问:“后周皇帝柴荣待你也同样恩重如山,怎么就出了问题?
万一他们的部下也把黄袍披到他们身上,怎么办?那时,他们想不反也不可能了。”
这番话,有如当头棒喝,令赵匡胤大惊之后大彻大悟。
事实上,晚唐以来的历史,的确就是一部有奶便是娘、“兵骄而逐帅,帅强
而叛上”(17)的历史;当时流传甚广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句著名格言是:天
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18)?这种情形很像我们熟知的、在此之前
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在此之后胡传魁胡司令的“有枪便是草头
王”。
于是,赵匡胤询问赵普应该怎么办?赵普的回答是:对于军队将领和地方藩
镇节度使,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听到这里,
赵匡胤立即打断赵普的话,说道:“你不必再说下去,我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19)
当时,他很有可能不愿意听到赵普说出让他杀功臣的话来,才截住了赵普的
话头。不久,赵匡胤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主意:
公元961 年的阴历七月初九,晚朝后,赵匡胤设宴请那些手握重兵、拥立自
己登上皇位的功臣们喝酒。等到酒喝得差不多时,赵匡胤命令所有侍从、仆役们
一律回避,然后,感叹着对大家说:
“没有你们,我不会有今天。不过,我经常在心里想,人生在世,求的是快
活适意,何必非得争这个皇帝作?皇帝这玩意儿实在难当,还不如以前做节度使
时来得舒服。弄得我现在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大家一头雾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大家公认的首席功臣石守信小心翼翼地
问道:
“请皇帝您明示,怎么会这样呢?”
赵匡胤指指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这还不明白吗?谁不想坐这个位子?”
石守信一听大惊失色,我的老天,皇帝若是有所指的话,顷刻之间便会兴起
血流成河的大狱!于是,石守信赶快带领大家一起离座跪下,说:
“皇帝怎么会这样想呢?如今天命已定,谁敢有二心?若真有这样的孽臣贼
子,臣愿意提三尺剑为陛下灭之。”
赵匡胤欣慰不已,却也推心置腹地说:“我知道你们不会这样。无奈你们的
部下之中,难保会有人贪图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你们不想做能行吗?”
连酒带吓,一时间,这些人已然泪流满面。石守信叩首说道:
“我们都是些粗人,思虑不到这些。请求陛下可怜可怜我们,指一条活路吧。”
于是,赵匡胤明明白白地对大家说:
“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追求富贵,也不过是想多积点钱,舒
心快乐,使子孙不受贫困而已。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不交出兵权,到个富庶的
地方去做官,多置些良田豪宅,自己享用也留给儿孙。再买些美女歌姬,快快乐
乐地享受生活。我们君臣之间也就不用互相猜疑了,大家各得其所,和美安乐,
多好。”
功臣们听完,纷纷叩头,说是皇帝为他们考虑得太周到了,就像再生父母一
样。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http://bbs.sjtu.edu.cn/showfile?name=cd_01.jpg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8.79.196.49]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8.1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