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lio (芷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3 )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19 20:44:45 2005), 转信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3 )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4年12月02日23:53:00 星期四)
敌人第一次兵临城下时,本章节的主人公赵构,则表现得相当好。
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年初,金兵第一次包围宋朝首都汴梁,就是今天的开
封。金兵提出的退兵条件是:割地:除了燕京七州还给金国之外,还要割太原、
河间、中山三府土地,当时的中山就是今日的河北正定;赔款:黄金五百万两,
白银五千万两,绸缎一百万匹,牛马一万头;然后,以亲王一人、宰相一人为人
质,就可以退兵。
新皇帝完全接受了这样的退兵条件。尽管谁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那即
便在今天看来,都绝对是天文数字的赔款。假如用购买力折算,这笔赔款大约相
当于今天至少几百亿元人民币。
于是,刚刚当上皇帝不久的大哥宋钦宗把弟弟们找来,问谁愿意去做这个人
质?老九赵构自告奋勇,愿意赴汤蹈火,去做人质。而且,临走时,他还悄悄告
诉皇帝哥哥:如果有什么对付金兵的好办法,就尽管去做;不必顾虑自己(24)。
应该说,这份勇气和胸怀相当令人感动。当时,他刚满十九岁。
随后,发生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金兵突然提出要宋朝换一个人去做人质。结果,赵构
的五哥被派来替换赵构,并从此被掠到异邦,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乡。赵构则英
雄般地回到首都,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金兵为什么这样做?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历史记载很简单,大意是:有一
天半夜,一支从外地前来勤王的宋军兵马,为了争头功,前来劫营,被金兵打退。
同在金兵大营谈判的宋方大臣吓得直哭,而赵构却泰然自若,浑然无事一般。令
金兵统帅称奇不已,认为大祸临头了还能够如此表现,不太像皇家子弟。于是,
就提出了换人的要求(25)。此事遂成为一件让人无法说清的历史谜团。另外一
个可能,就是后代人不了解当时人们的心态,所以才会觉得无法理解。事实上,
按照我们今天的想法,或许恰好因为他的这种表现,才更加可以认定此人就是皇
子。因为,只有这种生在深宫、长在深宫里的公子王孙,才会如此不懂得世事的
凶残险恶而不知道害怕。
此后,金兵由于孤军深入,没等到宋朝廷交齐赔款,便先行撤军了。结果,
在新皇帝的领导下,我们帝国没有在国防上进行任何政治、军事上的检讨、革新
与建设。其理由,据说是害怕激怒金国人;然后,将唯一可能帮助帝国渡过危机
的人物李刚,排除出了决策阶层;最后,皇帝和他的助手们运筹帷幄,策划了一
项让人完全无法置信、从而彻底葬送帝国前途的小把戏:
钦宗皇帝给金国的一位大将军写了一封密信,策动这位前辽国投降金国的将
军发动兵变,大宋愿意里应外合,支持将军搞垮金国,既为辽国报仇雪恨,又可
以建功立业。他暗示,将军将成为复国后的辽国皇帝。然后,皇帝又给逃到遥远
的中西亚地区的辽国新皇帝写了一封密信,对以往的背信弃义表示歉意,希望恢
复一百多年的友谊,双方携起手来,两面夹击,干掉金国。结果,两封密信全部
落到了金国人手里。后一封信,是被金国边防巡逻队截获的;而前一封信,皇帝
是交给了一位金国派来索要赔款的使节。这位使节以前也是辽国人,谈话中,发
了几句金国人的牢骚,我们的皇帝就以为可以把千万人的性命托付给他。于是,
送给他一笔重礼,并托他转交那封非同小可的密信。结果,两封密信几乎在同一
时间一起摆到了金国统帅的案头(26)。
当年八月,金兵以此为口实,再一次兵分两路,大规模南侵。赵构继上次充
当人质之后,又一次受命充当“告和使”,前往金军大营求和。有一种说法认为,
这是应金国方面的要求而安排的。就是说,金国人可能已经知道,这位临危不惧
的小伙子是真正的皇子,希望把他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这一次,赵构却没那
么临危不惧。他的行动相当诡秘,如有神助般地逃脱了厄运。遂成为这位皇帝的
又一个历史谜团。
他是十一月十六日离开首都开封城的。当时,给他担任副手的那位大臣,曾
经亲眼看到过金兵攻陷真定城时的情形,于是叹息着告诉他:“真定城几乎比开
封城高一倍,可是金兵转眼间就打进去了;京城城楼壮丽如画,天下无双,可是
没有用呵。”这番话,很有可能给赵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7)。
到达相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以后,赵构知道金兵已经渡河进逼开封,他
没有前去寻找金兵主帅,执行自己谈和的使命,而是径直北上,来到抗金气氛浓
烈的磁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磁县。在那里,他的这位副手因为携带着金国人的服
饰标志,而被当地军民当成汉奸杀死。赵构没有回开封,而是悄悄返回相州,并
以金兵南渡,副手被杀的理由,停留在相州,等待皇帝的指示。
十天后,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又一次包围大
宋首都开封,皇帝派人给赵构送来封在蜡丸中的密令,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
要求他火速召集兵马救援首都。赵构接到这封藏在头发里方才带出的密信后,痛
哭流涕。随后,十二月一日,在相州开大元帅府。
然而,就在赵构接到密信时,帝国首都开封已经落入敌人的掌控之中;到十
一月三十日这一天,赵构的大哥钦宗皇帝亲自出城来到金军大营讲和,也被扣留,
直到递上降表,才被放还。
帝国首都陷落时的情景,——这样说会显得没有心肝,但却真的是事实,—
—极其具有喜剧效果,酷似八百年后的义和神拳:当时,大敌兵临城下,钦宗皇
帝本来已经绝望,准备无条件接受金军的任何条件。突然,坚决主战的宰相将一
位精通神术、类似今天气功大师的人物带到皇帝面前。这位大师镇定地告诉皇帝,
他可以采用六丁六甲法消灭金军,生擒金国元帅。据他说,其方法是:挑选七千
七百七十七个男子,经过咒语训练后,就可以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灭金军擒金
将易如反掌。半信半疑的皇帝,在坚信不疑的宰相臣僚鼓动下,终于决心一战。
结果,到了大师指定的时间后,这些被寄托了莫大希望的六丁六甲神将们,非死
即逃。大师也就手脱出危城,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壮丽如画铜墙铁壁般的大宋
帝国京城就此陷落(28)。
此后四个月,大元帅赵构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军事与政治救援行动。他所做
的,似乎就是带领一支数目不详的队伍,不停地虚张声势,游走在外围地带;然
后,就是拒绝金国方面的诱捕。
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最后撤离开封。他们分七个批次,
将退居二线的太上皇宋徽宗、当上皇帝不到两年的宋钦宗,连同后妃、宫女、皇
亲贵戚、官员、艺伎工匠包括赵构的一妻二妾等一万四千余人驱虏北上,京城、
皇宫、官库、民间的金银财宝、图书文物被洗劫一空,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皇
家宫殿园林——延福宫和建成不到五年的艮岳,全部毁于战乱。
在这场浩劫中,偌大一个中国,唯一得分的人大概就是赵构:此时,他是大
宋帝国唯一一个幸免于难的正宗皇子,在中兴大宋的旗帜下众望所归,理所当然
地成为号令全国的领袖人选。
就这样,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赵构相当顺利地在南京应
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即帝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这一年,赵构二十
一岁;改年号为建炎元年。于是,公元1127年就有了两个年号,既是北宋靖康二
年,又是南宋建炎元年。
为此,赵构遭到当时金国人士和后代史家、特别是当代史家极为尖刻的批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来自金国人士,认为赵构:“衔命出和,已作潜身
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意思是说他受命出使时,已经作好潜逃保命
的打算;成为号令兵马的大元帅,没有率兵救援京城,反将这些兵马变成保护自
己的资本。
作为敌对方如此批评,意在破坏敌人领袖形象,具有浓厚的宣传战色彩,可
以理解。但是,后代史家,特别是当代史家以此为定论,却过于苛刻,似乎有失
公正。
这里,构成了围绕赵构的又一个历史谜团:
事实上,当时的赵构不可能预见到开封必然沦陷、父兄两代皇帝必然成为俘
虏的结果,他为什么敢于不去执行自己的使命?
我们的推测是:作为两次议和的高级人质和使者,赵构很有可能是宋朝朝廷
中对双方态势观察得比较清楚的一个人。他肯定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忠臣义士,
却是一个脑筋清楚、较有才能、懂得审时度势保存实力的政治人物。他很清楚,
双方在战和条件与实力上的差异过于巨大,即便前往金兵大营,也未见得能达成
使命;而他自己则几乎肯定难以全身而返。因此,他才冒着宁愿受到皇帝责备的
风险,寻找借口,躲开了这个未知数太大,危险却明摆在那儿的任务。
当时,谁都知道,金兵的锋芒是直指开封的;赵构的行动则表明,他的副手
离开首都时的那一番话,肯定对他发生了作用,使他不愿返回这座危城。于是,
便停留在相州观察事态的发展。这些举动,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并不是完全
不能容忍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有一种鼓励人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
倾向,而保护这种仁人志士的社会机制却相对欠缺,直到今日仍然暂告阙如。因
此,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仅仅停留在这种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对此,
我们只能推测,赵构的潜意识里十分可能感觉到了自己远离台风眼的意义。
对于赵构没有组织起有效军事救援行动的指责,则稍显粗暴,似乎有些蛮不
讲理。因为,诚如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所多次看到的那样,当时的大环境,几乎,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
冷眼看去,在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能够看到的情形里,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绝对
不算过分的结论:到公元1127年,北宋帝国不灭亡已经是没有天理的事情了。
事实上,经过宋徽宗二十多年的腐败朝政,北宋帝国已经病入膏肓。
徽宗一朝,批量涌现出来的那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认的坏蛋,如蔡
京、童贯、高俅、杨戬、朱勔、王黼、蔡攸、梁师成、李彦、李邦彦等等,相互
提携,又团结又斗争,先后,或者几乎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以极重的权位,
极多的人数,极长的当政时间,一口气折腾了二十多年,直到一年前一点,才跟
随他们的徽宗皇帝,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各自的领导岗位。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
上应属绝无仅有。而且,此时的举国文武,几乎全部是这帮家伙培养起来的;他
们的离去,丝毫不能意味着国家与朝政的真实转变。何况,即便发生这种转变,
也还需要相应的时间与条件。
从种种历史资料判断,《水浒传》中的描写,包括花石纲、生辰纲之类,并
不是小说家的虚构;公元1127年之前的帝国实况,可能比小说中描写的,还要黑
暗得多。
在军事部门,情况似乎更严重。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王的宦官,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位童贯。就像
我们所看到的,此人执掌军政大权二十年,最后,成为相当于今天仅次于国家元
首的、主管全国军事工作的一把手。人们倾向于把他看成是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
从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各种情形判断,这种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而靠踢得一脚好球当上太尉的,则是我们更加熟悉的高俅。高太尉执掌的工
作,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时间同样将近二十年。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http://bbs.sjtu.edu.cn/showfile?name=cd_01.jpg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8.79.213.251]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8.1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