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lio (芷水),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19 20:48:00 2005), 转信
发信人: rickhunter (everything),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7)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4年12月02日23:57:53 星期四)
到此,假如我们愿意转换视角的话,还可以从赵构的角度继续观察一下当时的形势。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南宋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当疲惫窘迫。其国土面
积大约只有原来的一半多一点,人口则大幅度下降。京西路在北宋神宗年间有八十万户,
到南宋嘉定年间,仅有六千多户,不足原来的百分之一;而嘉定年间距离赵构的时代,已
经休养生息了将近半个世纪。两淮路和荆湖北路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淮南东路在神宗
年间有六十多万户,嘉定时减为十二万户,减少百分之八十;淮南西路从七十三万户掉到
二十一万户,减少百分之七十;荆湖北路从六十五万户掉到三十六万户,减少百分之四十
五。半个世纪之后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南宋初期赵构时社会经济破坏的惨烈景象。这也
是南宋时期后备兵员补充始终相当困难的原因。
北宋晚期,物价一般维持在米每石四、五百钱的水平,大约相当于今天每斤大米一元
钱人民币;到南宋初年,米价最高时达到过每石三万钱,大约相当于今天每斤大米六百元
人民币;绍兴十年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之后,米价仍然高达每石二千钱。相当于今天每斤大
米四元多人民币。根据并不精确的推算,当时一个普通五口之家的平均月收入大约相当于
今天的五、六百元人民币左右,可能还不到。人民生活之困窘可以想见。
当时,南宋的国家常备正规军大约保持在四十万人。发生战事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
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在每年四千五百万贯钱左右。供养这支军队的费用,和平时期大约在两
千四百万贯,赵构一家皇室的开支大约在一千三百到一千四百万贯左右,其他所有开支只
有七、八百万贯。这使南宋政权的财政状况始终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最糟糕的是,从赵
构开始,终南宋一百五十二年的统治,这个政权几乎没有为缓解这个压力采取过什么像样
的建设性措施。我们所能找到的记录,仅仅是不停地用通货膨胀和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
将压力转嫁给民间。于是我们在史学家的研究中只能看到,南宋一朝苛捐杂税的科目之多
、赋税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经常达到北宋时期的至少一倍左右。这是南宋
时期民间动荡不安反抗较多的主要原因。(42)
据说,当时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支持对金求和。他们认为,每年
支付金国五十万两、匹银、绢,远远比开战后军费开支的浩大成本与风险更划算。这种犬
儒主义的算计很有可能恰好对了赵构的心思。
由此,可能会导出一个为赵构开脱的理由,尽管我们在感情上很不情愿。那就是,作
为一个并不糊涂的国家元首,他应该最了解此中情形。在南宋后来的一百多年里,至少主
动发起过两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均以惨败告终。由此,证明了一个老生常谈:任何战争
,都不仅仅是武力的对抗,而是交战双方综合素质的较量。这可能是赵构不想也不敢对金
开战、只希望屈辱求和的重要原因。
在赤裸裸弱肉强食的时代,此类以小事大、以弱事强的事例并不罕见。形势比人强。
在强人面前,弱小者并不是任何时候想灭掉这个强人都能做到的。特别是当他已经被这个
强人打怕了的时候更是如此。
从实力对比等等综合因素中寻找战与和的历史动机,应该不比完全归咎于个人品质更
远离可能的实际情况。
注释:
(1) 曹勋:《松隐文集》卷29《圣瑞图赞并序》,嘉业堂丛书本。
(2) 《宋史》卷194《兵志》,第4827—4828页。
(3)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1《天祚皇帝中》。转引自《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2页。
(4) 《三朝北盟会编》卷下,政宣上帙7。
(5) 《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6) 《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
(7) 见柏杨《中国人史纲》第628页。
(8) 《三朝北盟会编》卷11,政宣上帙11。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宋钦宗》第
184—185页。
(9) 同上书,第187—188页。
(10) 同上书,第188页。
(11) 《大金国志》卷2《太祖武元皇帝下》。
(12) 同上《太祖武元皇帝上》。
(13) 见柏杨《中国人史纲》第630页。《宋史》《赵良嗣传》。
(14) 同上。
(15) 《三朝北盟会编》卷18,政宣上帙18。
(16) 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宋钦宗》第196—197页。
(17) 同上第198页。
(18) 《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
(19) 同上。
(20) 《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21) 同上。
(22) 《宋史》卷468《童贯传》。
(23) 《宋史》卷23《钦宗本纪》。
(24) 《三朝北盟会编》卷30,第220页。
(25) 同上书卷36,第267页。
(26) 见柏杨《中国人史纲》第632页。
(27)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5,第4405页。
(28) 《靖康要录》卷13。
(29) 《东都事略》卷121《童贯传》。
(30) 《靖康要略》卷3。
(31) 《挥塵后录》卷7《高俅本东坡小吏》。
(32) 《东都事略》卷121《童贯传》。
(33) 见柏杨《中国人史纲》第631页。
(34) 《三朝北盟会编》卷67,靖康元年11月。《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
金寇》。《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35) 同上。
(36) 《三朝北盟会编》卷125至128,第913—932页。《宋史》《韩世忠传》。
(37)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0建炎三年。
(38) 同上书,参看此后之若干章节。
(39) 《宋史》卷475《杜充传》。
(40)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8绍兴十年。
(41) 同上书,卷142绍兴十一年。
(42) 见《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两宋部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百卷本《中国全史
》。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http://bbs.sjtu.edu.cn/showfile?name=cd_01.jpg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18.79.213.251]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8.1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