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宋钦宗和他的四名宰执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04日08:37:4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宋钦宗和他的四名宰执

沈冬梅

     提要:宋钦宗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其中对
危局产生关键性影响者,则是耿南仲、李纲、种师道和何  四人。他们的一些重要的
救国之策不被宋钦宗采纳,而一些重要误国之谋却又被宋钦宗采纳。本文试图从宋钦宗
用人和策略失误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北宋灭亡的问题,并且连带分析了宋代的恶劣士风
。怯于公战,勇于私斗,治国和救国全然无方,而彼此勾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却又
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这是"窝里斗"和"窝里横"的坏传统,是可悲可叹,而又可怕的劣根
性。发展到了顶点,则是不管国家存亡,百姓死活,自己不能成功,却必须破坏他人成
功,自己不能救国,却必须阻止他人救国。从北宋末的耿南仲,到南宋前期的黄潜善、
汪伯彦、秦桧和汤思退,沿袭至现代的所谓"四人帮"之流,都是一脉相承的。希望通过
对那种坏传统的批判,起到某种警世作用。

     几乎任何一个大的历史事变,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因素,由很多合成力、因素
和倾向的相互冲突、制约、平衡及调和的综合作用,方得以产生一个总的结局。笔者曾
发表《北宋晚期政治简论》一文,①简略地探讨了北宋帝国灭亡的问题,着重于阐述在
专制政体下,从腐败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但也同时指出,这种古代权力和财产遗传规律
的必然性,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本文试图从宋钦宗用人和策略失误的
角度,进一步探讨北宋灭亡的问题。宋钦宗实际在位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却走马灯似地
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论述他与耿南仲、李纲、种师道、何 

 四人的关系。
     一、宋钦宗和耿南仲
     宋钦宗即位前,耿南仲曾任十四年的皇太子宫僚。②宋徽宗宠爱三子郓王赵楷,颇
有废立之意,据胡寅说:"渊圣皇帝在东宫,当宣和季年,王黼欲摇动者屡矣。(耿)南
仲为东宫官,计无所出,则归依右丞李邦彦。邦彦其时方被宠眷,又阴为他日之计,每
因王黼谗谮,颇曾解纷。"由于在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时的特殊关系,宋钦宗即位后的第
三天,就命耿南仲为签书枢密院事,后又升迁尚书左丞。耿南仲害怕金军,"奉椒房出奔
",一度逃离开封,③仍深得宋钦宗的信任。《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4引《拜罢录》
说:
     "南仲自以东京(宫)旧臣,谓首当柄用,而吴敏、李纲越次而进,位
     居其上,南仲〔积〕不平。因每事异议,专排斥不附己者。时纲等谓虏
     不可和,而南仲主和议甚坚,故战守之备皆罢不为。"④
     耿南仲任执政后最重要的政绩,一是排除异己,二是"主和议",破坏抗金。此两条
劣迹不是在平时,而是在危难时期,就不能不在北宋覆亡中起着恶劣的作用。"自靖康以
来,有专主和者,耿南仲与其子延禧是也。闺门之内,同恶相济,沮渡河万全之战,遏
勤王已到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黄河,自谓和议可必无患,凡战守之具,若无事于
切切然者"。宋钦宗"信如蓍龟,敷奏之语,盖未尝不从"。⑤他无疑在朝廷里有很大的势
力,史书记载宰相唐恪 1"附耿南仲,排李纲,专主和议",执政聂昌"附耿南仲取显位
",⑥一部分宰执其实须听命于他。耿南仲"凡与己不合者,即指为朋党","唯以恩雠相
报"。⑦
     怯于公战,勇于私斗,宋朝有不少士大夫,如果说他们治国和救国全然无方,而彼
此勾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却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耿南仲就是一个典型。这是"窝里
斗"和"窝里横"的坏传统,是可悲可叹,而又可怕的劣根性。发展到了顶点,则是不管国
家存亡,百姓死活,自己不能成功,却必须破坏他人成功,自己不能救国,却必须阻止
他人救国。从北宋末的耿南仲,到南宋前期的黄潜善、汪伯彦、秦桧和汤思退,沿袭至
现代的所谓"四人帮"之流,都是一脉相承的。
     当时的宰执大臣大多不愿在皇帝的父子关系中再增添新的不和因素,而耿南仲是个
例外。当初次进攻开封的金军暂时撤退,宋钦宗准备请南逃的宋徽宗回京,宋廷讨论"迎
奉太上仪注"时,"耿南仲议欲屏太上左右,车驾乃进",李纲斥责他说:"耿南仲当以尧
舜之道辅陛下,而其人暗而多疑,所言不足深采。"宋钦宗听后,"笑之",而耿南仲"怫
然,怒甚"。⑧尽管宋钦宗并未采纳耿南仲之议,而当迎接宋徽宗回京后仅四日,便将耿
南仲由尚书左丞升任门下侍郎。⑨宋高宗后来也说:"南仲父子辄离间两宫,其罪甚大。
"⑩
     直到金军再次进犯,据《三朝北盟会编》卷63载:
     "御批以金人欲割地,须两府二人,令各自陈愿使者。陈过庭以主忧臣
     辱,首请自行,唐恪、曹辅等皆依违不对。耿南仲以老辞,聂昌以亲辞。
     寻出御批曰:'过庭忠谊可嘉,特免。可差辞免人耿南仲使斡离不河北, 聂昌使粘
罕河东,日下出门。'"
     宋钦宗到此算是看穿了耿南仲的为人。然而耿南仲离开开封,却又暂时因祸得福。
他被卫州人赶跑后,逃奔相州,依附康王赵构。开封城被攻破后,如执政曹辅曾奉宋钦
宗诏命,召康王回京。他未能见到康王,又重返开封,"从二帝留军中"。⑾至少也算是
在危难之际,与宋钦宗共患难。耿南仲身为执政,尽管宋钦宗对他最为宠信,却怀着畏
避兼投机的心理,不回开封,另有所图。他伙同汪伯彦,共同策划身任河北兵马大元帅
的康王不救开封,拥兵逃跑。⑿在康王登基时,耿南仲任"礼仪使",其子耿延禧"读册文
"。⒀然而宋高宗却憎恶耿南仲,很快将他们父子贬黜,说:"朕恨不手斩耿南仲!"⒁耿
南仲原指望得到新君的恩宠,结果却成了一场幻梦,而死于贬所。⒂以害人始,以 2害
己终,耿南仲的政治命运与黄潜善、汪伯彦有相似之处,而他们共同的陷害对象,主要
是李纲。
     二、宋钦宗和李纲
     当金军南侵之际,宋方朝野乱成一团,简直是束手无策。时为太常少卿的李纲却脱
颖而出,超升兵部侍郎,很快又超升执政。《梁溪全集》卷171《靖康传信录》有一
段他临危请缨、受命执政的记录:
     "上顾宰执曰:'策将安出?'宰执皆默然,余进曰:'今日之计,莫
     若整  军马,扬声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上
     曰:'谁可将者?'余曰:'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禄,蓄养大臣,盖将用
     之於有事之日。今白时中、李邦彦等虽书生,未必知兵,然藉其位号,
     抚驭将士,以抗敌锋,乃其职也。'时中怒甚,厉声曰:'李纲莫能将
     兵出战〔否〕?'余曰:'陛下不以臣为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效。
     第人微官卑,恐不足以镇服士卒。'上顾宰执曰:'执政有何阙?'赵
     野对曰:'尚书右丞阙。'时宇文粹中随道君东幸故也。'上曰:'李
     纲除尚书右丞。'面赐袍带并笏,余致谢,且叙所以时方艰难,不敢辞
     之意。"
     宋钦宗随即又授任他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正如《朱子语类》卷130所说:"
当时不使他,更使谁?士气至此,消索无馀,它人皆不肯向前。惟有渠尚不顾死,且得
倚仗之。"李纲作为一个本不知兵的文臣,在仓猝之际,居然相当有效地组织了开封的城
防,屡次击退了敌人。他既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却又招致了同列很深的忌妒。
宋钦宗本人来回摇摆于卑怯的投降主义和轻率的冒险主义之间,他委任李纲负责城防,
又不能授予全权,更不听李纲的劝阻,而致力于屈辱求和。
     靖康元年(公元1126)二月初,发生了宋钦宗批准姚平仲劫金营而失败的事件
。李焘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将此事归结为"李纲主平仲之谋",⒄但李纲在上皇帝
奏中明确说,"平仲之出","在微臣实无所与"。⒅故《朱子语类》卷130力辩其非,
说:"劫寨一事,决于姚平仲侥幸之举,纲实不知。"⒆事实上,此次劫寨"杀伤相当",
"行营司所失才百馀人,而(陕) 3西兵及勤王之师折伤千馀人",⒇然而宰相李邦彦"
方主和议,忌李纲主战",(21)他与众执政乘机夸张事态,诿过于李纲。宋钦宗惊慌失措
,下令罢免李纲和统率陕西援兵的老将、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於是开封城中爆发了陈
东领导的伏阙上书爱国群众运动,《三朝北盟会编》卷41载太学生沈长卿追述时事说

     "臣闻二月初五日,陛下罢李纲右丞,太学生陈东等率士数百,伏阙上
     上书,极言李纲忠义,李邦彦奸恶,冀陛下聪明睿断,罢邦彦而相李纲,
     以厌天下之论也。於时京城百姓群聚阙廷,不约而来者几数万人,仰天
     椎心,祈哀请命,莫不欲李纲之相,邦彦之罢也。洎陛下遣使宣谕,复
     纲旧职,众志遂定。其後乘时恃众,殴击内侍,盖缘平居细民受虐之深,
     积怨之久,〔以至於是〕。今日戎虏拥兵困辱中国,夺我玉帛,侵我土
     地,非由此曹,何以致之?故危疑之间,发其痛以至於极,非士人所教
     而为之也。夫举数万之众,不烦召而群聚帝阍,若出一家,曾无异意者,
     岂陈东一布衣寒士所能驱率哉?"(22)
     陈东直到临死,也并未与李纲有一面之交。几万无组织的群众云集宣德门下,正说
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认定,救国已非李纲莫属。当然,群众运动到此也很难控
制激烈的行为,如杀内侍,殴击宰相李邦彦等。但宋钦宗无疑是将爱国群众运动视为厉
阶,不能容忍对其君主权威的挑战。他虽然被迫复用李纲,也根本不可能有李纲在幕後
操纵此次"伏阙"的证据,而"自後君臣遂生间隙,疑其以军民胁己","颇忌之"。当时给
李纲空名官告三千馀道,李纲"只用三十一道",只因补无品小武官进武副尉二人,而宋
钦宗居然亲下御批说:"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大臣专权,浸不可长。"正如朱熹感叹说
:"如此,教人如何做事?"(23)
     宋钦宗只求敌人退兵,匆忙与金东路军统帅完颜斡离不订立城下之盟。但他又与后
来的宋高宗不同,宋高宗对屈辱和议甘之如饴,视若如天之赐。宋钦宗却在事后翻悔,
又听从李纲的建议,"解太原之围",拒绝割让自太原、中山和河间三镇以北的土地。(2
4)宋廷还企图策反辽朝降金的耶律余睹,他时任金朝元帅右都监,在金强宋弱的形势下
,策反之计当然是不高明的,反而为金军再次攻宋提供了另一个口实。此事主要是宋钦
宗和宰相徐处仁、吴敏的主意,而李纲也参与此议。(25)事实上,即使宋朝恪守盟约,
没有上述行为,金军再次攻宋,也同样是势不可免的。 4
     宋钦宗毁约之後,首要的问题是救援被围的河东首府太原。北宋晚期,其战时统兵
体制的一大弊病,是沿袭传统,往往还是由不知兵的文臣,以及宦官童贯、谭稹、梁方
平等主持军事。如前所述,李纲公开斥责耿南仲离间皇帝父子,双方更多了一重嫌隙。
当宋军初次救援太原失败後,耿南仲乘机进言:"欲援太原,非纲不可。"宋钦宗立即任
命李纲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当时台谏官陈过庭、陈公辅、余应求等都看穿了耿南仲
等人的用心,说李纲"不知军旅,将兵必败","为大臣所陷","不宜遣"。李纲本人也有
自知之明,"再拜力辞",说自己"且误国事,死不足以塞责"。宋钦宗却听信谗言,为之
震怒。宰执中唯一志同道合的同知枢密院事许翰,为李纲写了"杜邮"两字,引用秦将白
起被赐死的典故。李纲至此不得不就任出行。(26)
     太原之战是决定北宋皇朝命运的关键性一战。太原失守,使金西路军得以南下,与
东路军会师,而宋军主力则在两次救援战中耗折殆尽,开封的陷落遂成定局。(27)李纲
并非在救援战中不尽己力,却在本来已是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又遇到朝廷的多方掣肘,
终於在太原陷落後被劾下台,贬黜出京。(28)
     正如後来胡寅评论说,耿南仲"中制河东之师,必使陷没,以伸和议之必信。"(29
)李纲的下台,固然是快了耿南仲之流的私愤,但受害最深的,却是宋钦宗本人。待开封
再次被围,宋钦宗于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驿召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30)却
为时已晚。李纲接到此项诏命,大约是在靖康二年,即建炎元年(公元1127)三月
,(31)当时金人正驱虏徽、钦二帝等北上。尽管有救援太原的失败,但到南宋初年,朝
野一切有识之士还是认为,唯有李纲方能担当救国的重任。
     三、宋钦宗和种师道
     宋钦宗在位期间,尽管国势阽危,惶惶不可终日,却仍囿于传统的文官政治,没有
多少变通。他所任命的宰执之中,唯一懂军事的武臣,就是陕西宿将种师道。
     种师道曾在对西夏战争中立功,但在伐辽战争中败绩,因而贬官。靖康元年初,金
军第一次进攻开封,种师道"将兵入援,止得万五千人",而号称"西兵百万"。(32)在李
纲已经挫败攻城金军之后,种师道的援兵更对金军产生了 5镇慑作用。宋钦宗当即拜种
师道同知枢密院事,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四方勤王兵并隶之"。(33)但在事实上
,宋钦宗却并未授予全权。
     南宋胡寅说,在北宋末年,"主战伐者,李纲、种师道两人而已"。(34)当然,主战
者也并非仅此两人,但两人确是主要的代表人物。种师道到开封之初,就批评宰相李邦
彦惊慌失措,据《三朝北盟会编》卷30载:
     "师道见邦彦,因曰:'某在西土,不知京城坚高如此,备御有馀,当
     时公何事便讲和?'邦彦曰:'以国家无兵,故不得已须和耳。'师道
     曰:'凡战与守,自是两家事。战若不足,守则有馀,京城之民虽不能
     战,亦可使守。但患无粮食,粮食苟有馀,京师数百万众皆兵也,何谓
     无兵?'邦彦诡曰:'素不习武事,不知出此。'师道笑曰:'公不习
     武事,岂不闻往古攻守事乎?'又曰:'闻城外居民悉为贼杀掠,畜产
     多亦为贼所有。当时闻贼来,何不悉令城外百姓撤去屋舍,般畜产入城。
     遽闭门以为贼资,何也?'邦彦曰:'仓卒之际,不暇及此。'师道又
     笑曰:'好慌!好慌!'左右皆笑,又曰:'公等文臣腰下金带,不能
     自守,以与虏人。若虏人要公等首级,如何?'邦彦不能对。又曰:'京
     师如此之阔,番兵只十数万,何能围匝,何故四门都闭,则番人得以纵
     掠,而吾民困矣。'"
     据说种师道"其性寡默","为人口讷,语言不能出",(35)但从上述记事看,也未必
全无口才。他在朝见宋钦宗时说:"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
宋钦宗说:"业已讲和矣。"种师道说:"臣执干戈以卫社稷,不知其它。"他虽然主战,
而在宋钦宗面前却"不能反覆力执"。(36)
     由于宋钦宗亲自下令,种师道并不能阻止姚平仲军仓卒劫金营。他在劫营失败后,
曾"令更劫",说"虏人以其不再来了,再劫却是","如犹不胜,然后每夕以数千人扰之,
不十日,贼遁矣",然而惊慌失措的宋钦宗、李邦彦等人却"不能从"。(37)当宋钦宗急于
媾和,东路金军退兵之际,李纲和种师道都主张"乘其渡河半击之",李纲认为:"金人厚
载而归,辎重既众,驱虏妇女不可胜计,气骄甚,击之决有可胜之理。"种师道说:"异
日必为后患!"但怯懦的宋钦宗又"不从"。(38)
     金军退后,宋钦宗认为种师道年老,"难用",将他罢为中太一宫使的闲官。时任御
史中丞的许翰为之力辩,宋钦宗又命种师道出任河北、河东宣抚使, 6负责初次太原解
围战,然而"实无兵自随"。(39)初次救援太原之战失败后,如前所述,宋廷又用李纲取
代得病回朝的种师道。当年十月,种师道病逝,享年七十六岁。他在临死前有两项重要
的谋划和部署,第一是在开封集结重兵,《三朝北盟会编》卷65载:
     "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也,闻真定、太原皆陷,防金人渡河,以檄召
     南道总管司勤王师十四万八千,陕西制置司团练兵十二万,各起发,于
     京城外下寨。制置使钱盖、南道总管张叔夜统兵赴阙,而师道死。聂昌
     为同知枢密院事,唐恪、耿南仲专务讲和,乃谕昌曰:'今百姓困匮,
     调发不及,养数十万兵于京城下,财用何以给之?今朝廷讲和,不务用
     兵,使金人知朝廷集兵阙下,志不在和,岂不激怒?'乃以文止陕西、
     南道之兵。"
     宋朝第一次救援太原,共有"兵十七万",第二次"又招河东义勇、禁兵五万,共兵
二十二万,寻皆败绩"。(40)最後当金军第二次进攻开封时,"京师诸军自数年燕山之役
,出戍河北、河东,或留边,或溃散,而在京卫士,〔上〕四军,效用,京东、西路弓
手等七万人"。(41)然而在各路援军中,唯有张叔夜"以南道总管","仓卒间得兵一万三
千",冲破金军阻截,进入京城。(42)其馀各军都被金军在开封外围拦截击破。从当时的
军事形势看,宋军步兵在野战中根本无法与女真骑兵对抗,但如能按种师道生前部署,
抢在金军之前先入开封城,城防形势当然会有改观。辽和金的军事攻势都有很强的季节
性,秋冬用师,春夏休兵,金军不可能对开封组织持续至靖康二年夏的进攻。唐恪、耿
南仲、聂昌等人之愚蠢、荒唐和颟顸,真令人叹为观止!
     种师道的第二项谋划是主张皇帝撤离开封,他"度知虏情,必大举入寇,即疏请驾
幸长安,以避其锋。守御战斗之事,本非万乘所宜,任责在将帅可也"。(43)经历了太原
之战,种师道已完全明了战争形势的严峻,他不再持有初援开封时的乐观估计。但宋钦
宗在金军初犯开封时,本来不须逃避,却急于逃避,此时却反而不采纳种师道最後的忠
告,端居开封,坐以待俘。
     从迎击辽朝燕京残兵和救援太原时的两次败绩看来,种师道还算不上是真正拥有折
冲御侮能力的将帅,但在北宋末,他无疑还是唯一富于军事经验的执政。故一些宋人认
为,当时无论大将和宰相,"亦只令师道做,也好"。(44)此后开封"城陷,钦宗恸哭曰:
'朕不用种师道言,以至於此!'始师道劝钦 7宗乘其渡河半击之,不从"。(45)其实,宋
钦宗虽然也给种师道委以重任,但对上述种师道提出的若干关键性的谋划和决策,却一
条也不能用。  
四、宋钦宗和何
     何 是四川人,状元出身,"天资俊异,善属文","有诗名"。在北宋末危局中,他
"力主战议",(46)而迁尚书右丞、中书侍郎,直到金军再次兵临开封城下,宋钦宗罢少
宰唐恪,而改命何 为门下侍郎,升尚书右仆射,成为北宋最后一任宰相。
     何 任执政时,"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
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
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47)这与上述撤消种师道的成命有相似之处。
     宋钦宗在金军初犯开封时,不当逃而欲逃,此次却是当逃而不逃,这是采纳了何 
的主意。《三朝北盟会编》卷65载:
     "唐恪建言,金人今冬必来,力劝上为避狄之计,乞早幸洛阳,或幸长
     安,召天下兵。然京师诸军怀土,不肯去,乞速召四道总管扈卫而行。
     上以为然,而领开封府何 奏事,上以恪之言问, 曰:'虽周室东迁,
     不如是之甚,譬如不肖子尽挈父祖田宅而鬻之。'而左右之人亦皆不欲
     迁。次日,上激怒曰:'朕当死守社稷!'"(48)
     《三朝北盟会编》卷79《靖康後录》有关宋徽宗被俘後的记事也说:
     "上扶上皇,号泣久之,上皇谓上曰:'汝若听老父之言,不遭今日之
     祸。'盖上皇初欲与帝出幸,何  苦谏,乃止。"
     这条主意直接导致了北宋皇朝的覆灭。北宋的灭亡与辽、金、南宋不同,后三者都
是战到山穷水尽,军事上再无回旋馀地,而在北宋末,宋钦宗本来可按种师道等人的主
张,退守关中,继续与金军抗争。他所以听从何  的主张,很可能也是出于害怕宋徽
宗另立朝廷的担心,这当另外撰文论述。
     当时有侍御史胡舜陟评论宰执说:"今所用以为大臣者,皆非其人。唐恪俗吏,耿
南仲腐儒,何 狂生,聂昌凶人,李回虽差胜,亦议论迂阔,独陈过庭正直,孙傅忠朴
,亦非康济经纶之手。若南仲,庸暗不晓事耳。"(49)这段 8评论当然并不完全中肯,如
耿南仲就决非是"腐儒",而何  确是一个轻脱寡谋的"狂生",尽管他所出的亦并非全
是馊主意。
     当金军攻城时,何 "日于都堂饮醇酒,谈笑自若,时一复讴柳词。闻虏所要浩瀚
, 方大酣,摇首曰:'便饶你漫天索价,待我略地酬伊。'闻者大惊"。(50)郭京自诩可
编练六甲神兵破敌,张叔夜等人都坚决反对,而"何   、孙傅与内侍辈尤尊信",六甲
神兵出战,直接导致开封外城的陷落。(51)
     待开封外城被攻破後,"何  率百姓欲巷战,其来如云,由是金兵不敢下,乃唱
为和议"。(52)宋钦宗"欲夺围,出幸江南, 谏止,曰:'京城近畿,金人布满,车驾南
行,必不能脱。陛下出城,贼必烧宗庙,戮生灵矣!'上乃止"。(53)东、西两路金军初
攻宋时,约有十二万人。(54)由于战争中的损耗等因素,最后攻破开封外城,"虏人正兵
固不过八万"。(55)如果真与开封大约百万军民巷战,则将是胜负难卜的消耗战。聪明的
金军将帅下令只占外城四壁,不下城巷战,通过和谈,向宋方勒索马匹、兵器、财宝、
女子等,最后将宋钦宗骗到金营,而宋钦宗君臣又坠其术中。
     何 最初被迫出城和谈,也一度"惶惧失色,辞不敢行"。但他硬着头皮出使後,与
金帅还是有一番舌战。"(完颜粘罕)又曰:'闻劝宋主与我战者,岂非汝耶?'曰:'然
。'粘罕曰:'汝有何学术,与我战耶?'曰:'  无学术,为国为民,当如是耳。'粘罕
曰:'我欲洗城,如何?'何  从容曰:'率兵洗城,元帅一时之威也;爱民施德,元帅
万世之恩也。'粘罕悟曰:'古有南,即有北,不可无也。今之所期,在割地而已。'"(5
6)金帅的骗术,对何 还是成功的,他改变主战初议,"反倾意信之","归都堂,曾无愧
色,见执政,但喜讲和而已,与作会,饮酒食肉,谈笑终日"。他还一力怂恿宋钦宗亲自
出城求和,"自谓折冲有术,对虏使歌曰:'细雨共斜风,日日作轻寒。'左右及虏使皆笑
"。(57)
     但是,当金人最后翻脸,宣布废除赵宋时,何 和另一个劝宋钦宗出城的李若水都
表现了自己的气节,李若水骂敌而死,何 和执政孙傅、陈过庭、张叔夜等不肯屈服,
被俘北上。他留下了"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旧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诗句,死时
年三十九岁。(58) 9小结
     本文以宋钦宗与四名宰执的关系为基线,分析了他用人和策略方面的失误,这些失
误直接导致了北宋的亡国和他本人沦为阶下囚。李纲《梁溪全集》176《建炎进退志
总叙》有一段李纲与宋高宗的对话:
     "上曰:'渊圣勤于政事,省览章奏,有至终夜不寝,而卒有播迁之祸,
     何也?'余奏曰:'渊圣在东宫十馀年,令德闻于天下。及即大位,忧
     勤恭俭,虽古之贤主,无以远过。适当国步艰难之时,勤俭有馀,而英
     明不足,不能分别忠邪,群言纷至,为小人所惑,故卒误大事。人主之
     职,但能知人而任之,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故,而大功可成。不
     然,虽衡古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李纲对宋钦宗的评论并无谀词,在正常情势下,宋钦宗本可当一个循规蹈矩的守成
之主,然而"当国步艰难之时",他尽管"忧勤恭俭",而"卒误大事",李纲的针砭同样也
是切中要害的。
     ①《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82页。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后简称《要录》,卷13建炎二年二月戊午载宋高宗
诏:"耿南仲系渊圣皇帝二十年宫僚。"据《宋史》卷352《耿南仲传》,自政和二年
任太子右庶子始,应为十四年。
     ③《历代名臣奏议》卷86胡寅奏,《要录》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庚寅,《裴然
集》卷16《上皇帝万言书》。
     ④以《宋会要》职官78之35参校。
     ⑤《历代名臣奏议》卷183邓肃奏,《  榈文集》卷12《辞免除左正言札子
》第五。
     ⑥《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83,《宋史》卷353《聂昌传》

     ⑦《宋史》卷435《胡安国传》,《斐然集》卷25《先公行状》,《会编》卷
66《靖康小录》。
     ⑧《梁溪全集》卷83《奉迎录》,卷173《靖康传信录》,《宋史》卷358
《李纲传》。 10
     ⑨《宋史》卷23《钦宗纪》。
     ⑩《要录》卷91绍兴五年七月己亥。
     ⑾《宋史》卷352《曹辅传》。
     ⑿《历代名臣奏议》卷183邓肃奏,《 榈文集》卷12《辞免除左正言札子》
第五:"陛下欲进大兵,以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谏,以为和议已成,不可辄坏。"此
奏只能为皇帝掩过,而将罪责诿诸耿南仲。《宋史》卷352《耿南仲传》则根本不提
此事,其实也反映了宋朝史臣为尊者讳的曲笔。
     ⒀《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庚寅朔。
     ⒁《朱子语类》卷127。
     ⒂《要录》卷18建炎二年十二月丁丑,卷38建炎四年十月辛卯,《宋宰辅编年
录校补》卷14,《宋史》卷352《耿南仲传》。
     ⒃以《会编》卷27参校。
     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5。
     ⒅《梁溪全集》卷43《辞免知枢密院事札子》。
     ⒆参见赵效宣《李纲年谱长编》第55至57页。
     ⒇《梁溪全集》卷172《靖康传信录》。
     (21)《会编》卷33《靖康遗录》。
     (22)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校。
     (23)《会编》卷199《林泉野记》,《梁溪全集》卷173《靖康传信录》,《
朱子语类》卷127,卷130。
     (24)《要录》卷10建炎元年十一月戊子。
     (25)《要录》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乙酉载宋高宗指责李纲"听邢  言,遂结余
睹",其实主要是宋钦宗和宰相徐处仁和吴敏的主意,参见《要录》卷1,《梁溪全集》
卷82《辩余堵事札子》。
     (26)《会编》卷48,卷66《靖康小录》,《梁溪全集》卷173《靖康传信录
》,《宋史》卷352《耿南仲传》,卷358《李纲传》,卷379《陈公辅传》,
《朱子语类》卷130。
     (27)参见李华瑞《宋金太原之战》,《西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
     (28)《梁溪全集》卷47,卷48,卷49诸奏,卷173《靖康传信录》,《会
编》卷48,卷49,卷51,卷55,卷56,《靖康要录》卷11。 11
     (29)《历代名臣奏议》卷86胡寅奏,《要录》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庚寅,《裴
然集》卷16《上皇帝万言书》。
     (30)《宋史》卷23《钦宗纪》。
     (31)《梁溪全集》卷162《书杜子美魏将军歌赠王周士》,卷171《靖康传信
录序》,附录年谱。
     (32)《宋史》卷187《兵志》,卷335《种师道传》。
     (33)《宋史》卷23《钦宗纪》,《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
     (34)《历代名臣奏议》卷86胡寅奏,《要录》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庚寅,《裴
然集》卷16《上皇帝万言书》。
     (35)《朱子语类》卷130。
     (36)《会编》卷60种师道行状,《宋史》卷335《种师道传》,《朱子语类》
卷130。
     (37)《会编》卷60《靖康小雅》,种师道行状,《朱子语类》卷130。
     (38)《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宋史》卷335《种师道传》,《朱子语类
》卷130,《梁溪全集》卷172《靖康传信录》。
     (39)《宋史》卷335《种师道传》,卷363《许翰传》,《朱子语类》卷13
0。
     (40)《会编》卷139《朝野佥言後序》。
     (41)《会编》卷64。
     (42)《会编》卷65,而《宋史》卷353《张叔夜传》和《宋宰辅编年录校补》
卷13作"三万人"。开封城的守御兵力,通过各种方式临时拼凑,据《会编》卷99《
杂著私书》:"城中兵及保甲与募兵虽及二十万。"《靖康要录》卷14靖康元年闰十一
月三十日作"官军约十七万",但真正有战斗力者显然不多。
     (43)《会编》卷60和本卷种师道行状,《宋史》卷335《种师道传》,《宋宰
辅编年录校补》卷13。
     (44)《朱子语类》卷130。
     (45)《会编》卷69,《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宋史》卷335《种师道
传》,《朱子语类》卷130。
     (46)《会编》卷87。 12
     (47)《宋史》卷353《何   传》,《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
     (48)据《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此条记载其实是照抄《中兴遗史》。
     (49)《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靖康要录》卷12靖康元年十一月十八日。

     (50)《会编》卷68。
     (51)《会编》卷65,卷69。
     (52)《会编》卷70。
     (53)《会编》卷87《林泉野记》。
     (54)《梁溪全集》卷56《上皇帝封事》,卷172《靖康传信录》,《会编》卷
99《北记》。
     (55)《历代名臣奏议》卷188邓肃奏,《 榈文集》卷12《辞免除左正言札子
》第三,《宋史》卷375《邓肃传》。
     (56)《会编》卷70,卷87《林泉野记》。
     (57)《会编》卷71《朝野佥言》,卷74,《要录》卷1建炎元年正月庚子,《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
     (58)《会编》卷87,《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宋史》卷353《何传》,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3

--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
,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
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
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汉书 陈汤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2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