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古中国的最繁荣的时刻——大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11日08:25:0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archigar (永锡尔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转载] 古中国的最繁荣的时刻——大宋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Dec  8 21:14:27 200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daoming 所发表 】


如何评价岳飞,论坛里各种说法都有。可惜我觉得大家讨论得都不够深入,也就是说大家
都缺乏历史资料和依据来谈这个。既然林白男爵转贴了一篇我的文章,我也就这个问题谈
谈我的说法。
  岳飞是英雄,即使他是大宋的英雄也好,也是进步的,符合历史潮流的,为什么这样说
?我评价历史人物,一从他对百姓生活(经济水平)有什么影响上,二从人心背向上。为
了让大家认识宋朝的真正现状,我转贴以下文章,并附上我的看法。
                宋元战争的结局意味着什么?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
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
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去;
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宋
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
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
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
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
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
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
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
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1
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
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
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
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
,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
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
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
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
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
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
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
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
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
疑的事实)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
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
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
,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
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
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
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
,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
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
(1077)北 嗡 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
(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泼曰实 明神宗(万历)以“矿
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
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
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 那 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
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
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
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
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
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
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
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这
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
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
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
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着大规
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
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
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
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重要的
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产业革命初期“羊吃人”
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规模要比英国大许多倍,时
间比英国早几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难比英国少得多。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应急措施——
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
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的招兵,
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就在那
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
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庆历年间宋军总人数竟
然达到了125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亿人左右,这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
。要命的是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
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
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一些
学者非常讽刺的称为“积贫”。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
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
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颇有
些现代味道。假如我是一个专门搜寻“中国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话,我甚至可能说宋朝在
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当然,我不是)这虽然好象只是
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的却决不只我一
个,也决不只是在开玩笑。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出
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
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宋大臣
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
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当来自当时西方最繁华的
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
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国还有争议,但
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触到中国文明之后的见
闻感受)
  如果说那些描述还不够具体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些事实:
  宋朝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信用。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

  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
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指南针在宋
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
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
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
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
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南宋绍兴末
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
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2000-3000万贯,
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宋朝的政局总的来说也比较清明。既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
,后妃干政,也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长足发
展,那些因为“忤旨”或者被打击排斥的人们,最多也就是流放岭南,真的没有人因此被
处死。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
的曾经有过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
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这一切,都被北方刮来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
  蒙古人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前面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再看几个数字。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仅得户87万,短短28年间在籍户数下降了
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得户937万,也陡减26%,这还没有包括
此后元军与南宋残余势力作战3年的杀戮。这减少的上千万户,几千万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
亡了,但大部分还是死在蒙古骑兵的屠刀之下。坚决不肯同化,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
式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呷然而止。近
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者又夺回了国家政权,但朱元璋却错误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败的
教训,大开历史的倒车,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这一情况一
直持续到英国人的战舰开进珠江口。
  当然,如果宋元战争是另一个结局的话,中国是不是就真的能发展到资本主义,谁也不
敢断言。就像没有人知道萨拉米海战如果波斯人胜利会怎么样,勒潘多海战如果土耳其人
胜利会怎么样一样,也没有人知道崖山海战宋人胜利会怎么样。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宋
朝时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中最繁荣,发达,最有希望的一段,我们想要摆脱“
寄托”的困扰,让传说中的中文托福成为现实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里。然而,正如大家所
熟知的,这希望早就随着那轮血红的残阳一起陨落到崖山背后去了。所以在这里空发感慨
也没有什么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点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点
什么有用的东西的话,还是让我们奋发努力,争取让百年之后的后人不要再发这样的感慨
吧!

  注:文章中有几点说法是错误的。第一,“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这个
比例是错误的。南宋官员 庥居诖 佑末年在广东运使任上《奏宽民五事状》中?及,广东
银价比数十年前有明显增加,银的市价已增至每两三贯五百足陌。(《鹤林集》卷二二)
李曾伯于宝佑四年上《救蜀楮密奏》言及当时东南银一两价为十七界会子七十五贯,折为
铜钱约为三贯七百五十文足,(《可斋续稿》后集卷三)与吴泳所言接近。另包恢上奏言
沿海走私贸易,讲用铜钱买蕃舶银,“凡一两止一贯文以上,得之可出息二贯文”,(《
敝帚集》卷一《禁铜钱申省状》)则说明当时银价每两也是三贯文。所以,16000万贯文约
等于5300万两白银,如果不计购买力平价,那它仍远远优胜于八百年后的咸丰年间(1850
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更不用说明朝了。所以尽管文章论据错误,但结论还是
正确的。
  第二,文章里面提到水浒传,我认为,以小说来论说当时的历史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写
小说的作者不是历史学家,他所反映的,一般是作者当时身处的社会。所以水浒传里面提
到的许多东西,反映的倒是元末明初的东西,与宋朝无关。
  不过,文章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留意。就是宋朝没有发生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这点是正确
,我补充一点就是,宋朝的义军一般都很容易镇压。大家想想,无论是王小波、李顺起义
、方腊、宋江起义,还有钟相、杨幺起义,宋朝镇压起来都很容易。这一方面固然可以说
宋朝勇于内战,怯于外战,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百姓希望稳定,在生活还过得去的
情况下,他们很少起来造反。义军缺乏普通百姓的支持,被官兵镇压也是很正常的。要知
道,镇压方腊的可是毫不知兵的童贯,虽说他当时带的是一部分西军精锐,可同样一批,
在数年后却敌不过辽国的残兵,那方腊义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可想而知了。而岳飞镇压
杨幺义军,居然是以收抚为主。如果宋朝真的不得人心,会如此顺利么?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宋朝有那么多名臣武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故事。因为它
毕竟封建社会的最顶峰。岳飞、文天祥等为了这个繁华的朝代所作的努力,是进步的。可
以说,没有岳飞、韩世忠等人,南宋被金国所灭,那可真是历史的倒退了。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宋朝,我再转贴另外一篇文章。

         南宋对首都居民的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影响
  “都民素骄,非唯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之所然。若住屋则动蠲公私房赁,或终岁
不偿一擐(挑手金旁代)。诸多税息,亦多蠲放,有连年不收一孔者,皆朝廷自行抱认诸项
窠名:恩赏则有黄榜钱,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大家富室则又随时
有所资给,大官拜命则有所谓抢节钱,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
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元周密(注)著的《AZTG
B武林旧事。卷六》“骄民”条下载

  这段记载相当详细地备述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的居民所受到的中央政府特殊照顾的
社会福利优惠。整段起头即明确地指出,首都居民所受到的政府照顾是独有的,原因在“
生长辇下”,就是说,生长在天子足下,因而养成骄惰的习性,而不仅仅来自风俗的熏陶
。在今天看来,这种优惠的程度令人吃惊,住房基本上完全被政府包了,甚至可以整年不
交一文房租。这里,房产权并没有很明确地说明,可能是政府的公房,也可能是私房,但
政府下令私房主人蠲免掉房客所欠房租。各种税收也多被政府蠲免掉,
政府甚至全年收不到从事商业活动的居民的一文钱,结果,政府常常不得不把亏空的项目
耗费顶了下来。

  这样生活在临安的居民简直太舒服了,不止如此,从上面的记载里还可以看出南宋首都
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相当充分,名目繁多。例如,政府在盛大节日庆典活动时,向首都
居民发放叫住“黄榜钱”的赏钱,有钱的富人家还经常资给贫户银钱,当上大官了,还得
发送“抢节钱”给居民,有点类似今天某人“进步”了,或事业有成,几个哥们姐们闹着
要他招待一样,不同的是,大概招待的对象不一定是熟习的哥们姐们。最值得注意的是,
首都地区已经有了“施药局”,免费为穷人看病提供药物;有孤儿院“
慈幼局”。成书大约比《武林旧事》早十年(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 AD)的吴自牧的《梦
梁录》里,还特别强调了南宋临安府所辖钱塘、仁和两县政府设立“慈济局”的目的是抚
养那些“陋巷贫穷之家”的小孩或孤儿、弃婴,把他们“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
所拘”;有养老院“养济院”,收养“老疾孤寡,贫乏不能自存,乃丐者等人”(参:《梦
梁录。卷十八》“恩霈军民”条);死亡如无亲朋收殓下葬的,政府还设“漏泽园”专门收
殓下葬的事情。

  我相信,在南宋灭亡几十年后才来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已经在欢呼天堂一
般生活着的“行在”(即临安)人民,如果早来中国几十年看看南宋首都的人民生活,不知
道会吃惊到什么样子。难怪美国一个汉学教授要说,倘若要他选择几个最舒服的时代去生
活,其中之一就是南宋中后期。

  不过他也应该清楚,他得生活在首都,出了首都之门,他想要过的悠闲日子的生活水平
大概要打个折扣。首都的舒服生活是靠了剥削地方的钱粮换来的。按照《梦梁录。卷十八
》“户口”条引《乾道志》,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AD--1173 AD),杭州总人口约为55万
,到南宋末的度宗咸淳年间(1265 AD--1274 AD)(引《咸淳志》数据),杭州总人口增长到
约124万,也就是说,南宋当局的广泛社会福利政策普惠于一百多万人的大城市(包括它的
农村地区),这是一项不小的财政负担,这个负担,就连规模小的现代化国家都不一定能撑
得住。由此可见南宋经济的发达,但也酿成了南宋后期的腐化和财政军事的拮据。

  在这么好的福利政策下生活的杭州市民,自然就有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来发挥他们各种兴
趣爱好,据《梦梁录》载,杭城有所谓文人的西湖诗社,参加者是有钱的缙绅和外地流寓
京师的儒士;也有喜欢体育运动的人组成了武社,南  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里也有
类似记载。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发展文化还是有用的,不能一概称为寄生虫。

  《梦梁录》里还记载了杭城里有一种“闲人”,这类闲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食客
”就存在了,历朝都有,只是承平时期尤多。老舍《正红旗下》就写了这类清末闲人的生
活,《红楼梦》里贾雨村搞烂了的时候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儒林外史》里的权勿用,《
金瓶梅》里的任伯爵都属于这类人。这些闲人惯于“打秋风”,依附豪门做个陪笑脸、凑
趣的人讨碗饭吃。有些还不错,还有能力当个有钱人家的启蒙西席。混得比较差的,就只
有给公子哥儿当个走狗。干一些“擎鹰架鹞,调鹑鸽,斗鹌鹑,斗鸡,赌扑落生之类”(参
:AZTGB《梦梁录。卷十九》“闲人”条)。

  《武林旧事》还指出有种叫住“游手”的人存在,比起闲人来,游手又要等而下之了。
游手基本上等于社会渣滓,专做放刁耍滑,骗人钱财一类勾当,比如招几个娼妓,装成某
财主的妻妾,然后去勾引那些人生地不熟刚到京师来的外地土老冒,等勾引刚要或初初上
手,他们一伙突然出现,以破坏贞操要挟土财主破财。这类故事由于有男女故事参乎其间
,在不是当事人看来,显得很有趣,在话本小说里常有描写,解放前上海“拆白党”就耍
的这类把戏,估计在目前新的形势下也有新的表现。恶劣者自然就是那些地头蛇、坐山虎
了,按记载,杭城地方政府组织了力量进行打击。

  总之,由于南宋朝的经济生产的空前发展,支持了首都的高度社会福利事业,其福利事
业超过了同时间的欧洲封建制度国家,有些甚至到今天都显得过了份。南宋当局对首都居
民的特殊补贴制度降至明清,再到人民共和国时期,仍可看见其痕迹。

  南宋对首都的高度福利政策,也使京城里从上到下养成了骄奢的生活习气,从而助长了
上下统治集团以至首都老百姓宴安江左,不思恢复,沉湎在剩水残山之间的颓丧。

注:周密(1232 AD--1298 AD),字公谨,号草窗,山东济
南人,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末为临安府幕属,充奉
礼部,两浙运司椽,监丰储仓,义乌(今浙江义乌)令,宋
亡不仕元。周密是南宋末著名词人,亦能诗。他的著述甚
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武林旧事》,极尽南宋首都的社
会生活与当时的风物人情,是研究南宋民间历史的一本重
要野史。他的另一部著作《齐东野语》是他认真的笔记,
其中保存了不少AZTGB南宋史料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18.2.136.194]

--


--
他沿着走廊走到峡谷边的露台上,一股月光下花的芬芳向他袭来,在中国这种
气味被称作"月光之芳香",他想象如果月光也能发出声音,那一定能够发出刚
才他才听过的声音。

          詹姆斯·希尔顿《失去的地平线》美国纽约袖珍书社1939年袖珍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4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