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兩宋歷次聯夷外交概要及其得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6日17:03:4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兩宋歷次聯夷外交概要及其得失

廖隆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
----
宋代立國三百多年,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是中國歷史上
重要朝代之一。但就國勢而論,則自太宗伐遼失敗,宋朝即顯
露武力不振的弱點。加以契丹之外,西夏、,女真、蒙古,相
繼興起,與宋人競逐東亞大陸。宋人以積弱之勢,為經略外敵
或禦戎圖存,講求外交,遂成重要國政,其得失影響於國運興
衰者,亦特別巨大。而宋人外交,基於傳統經驗,聯夷攻夷或
以夷制夷顯然仍是主要策略。本文內容,主要就在介紹兩宋歷
次聯夷外交的概要,並對其得失略加評講。
----------------------------------------------------------------------------
----
壹、聯夷玫遼與歧溝關之役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淵源甚早。從漢初北伐匈奴失敗,中
原農業社會感到對抗塞北遊牧民族不易,為制馭戎狄,發展國
勢,便萌生了以夷制夷的外交方策。兩漢時期,為對付匈奴,
經略西域,固己廣泛採行分化,聯夷,徙胡守塞及使用胡兵等
策略。到了唐朝,由於突厥強大,唐室也曾使用分而制之的方
法,卒予解決。其後吐蕃入寇,唐室甚至借用回紇之兵,以為
應付。可見以夷制夷的政策,在以中原農業社會政權為主體的
中國,早己有其傳統經驗。
漢唐的以夷制夷之論因匈奴、突厥強大而起,相似的,宋
代的聯夷外交亦展開於太宗攻遼受挫以後。
宋代建國之初,繼承後周世宗雄略遺緒的太祖太宗兄弟對
於重振華夏聲咸,拓展國勢,原是頗具自信的。所以太祖得位
不久,即曾與宰相趙普商議,謀復燕雲,但因趟普力持謹慎,
宋代的聯夷外交與國運加以反對,方始暫罷。轉而先從
削平割据著手。及太宗繼統,南方悉定,宋廷的注意又轉而北
向。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正月,太宗已不顧北漢與
契丹的從屬關係,表示「太原我必取之」,並告訴契丹使節,
﹕「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舊,不然則戰
」(遼史景案本紀)可見宋廷在出征太原之際。實乃心雄氣銳
,不但對滅取北漢滿懷自信,就是擊敗契丹,恢復燕雲也己在
計劃之中了。在這種情況下, 宋人當然還不會考慮到採用借
助外力的聯夷策略。
太宗親征太原,雖順利攻滅北漢,並乘勝伐遼,圍攻燕京
﹕不幸高梁河一戰,被遼將耶律休哥所敗,宋軍大潰,遼軍追
擊,太宗流矢傷足,乘驢車走免。喪失軍械、糧饋不可勝計。
至此宋人對遼作戰信心已受到嚴重打擊。郎分臣僚紛勸太宗改
採守勢,左拾遺張齊賢更從儒家觀點,提出安民養德之說,認
為「廣推恩於天下之民」、「民既安利,則遠人斂衽而至矣」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但太宗志切復仇,主戰者不堪契丹連
番入寇’亦建言速取幽薊。故宋廷仍積極籌議再舉。而對契丹
戰力既懷戒懼,連絡東北諸部,共同對付契丹,以增加勝算的
聯夷攻遼外交遂告展開。渤海亡後的殘餘勢力則首先成為宋人
爭取的對象。
渤海與契丹本為宿仇,在遼太祖阿保機滅渤海後,其殘餘
勢力仍不斷反抗。遼太宗時,介入中原政局,注意力轉移﹔繼
立的世宗’穆宗則不恤政事,在此有利環境的培養下,渤海殘
部勢力更得滋長,成為契丹的隱患。
太平興國四年,太宗攻幽州時,曾有渤海酋帥大鸞河等三
百餘騎來投,宋廷對東北的情況大獲瞭解,高梁河之後既敗,
為佈署對遼再度用兵,即設法連絡。太平興國六年,賜烏舍城
浮渝府渤海琰府王詔,約「盡出族帳,佑予兵鋒,俟其剪滅,
沛然封賞,幽薊土宇復歸中原,朔漢之外,悉以相與。」同年
另一渤海殘部定安國亦託女真貢使附表來上,表示「契丹恃其
強暴’入寇境土,攻破城砦,俘略人民」。故願「受天朝之密
畫’率勝兵而助討,必欲報敵,不敢違命」。太宗特答以詔書
,重申前旨,合力攻遼。(宋史.渤海國傳)
烏舍据學者考證,即遼史所稱兀惹,地在今牡丹江上流。
定安國位置則在今鴨綠江中游及佟佳江流域。他們皆渤海亡後
之殘餘勢力,不甘契丹長期役屬,願與宋合作抗遼,宋廷亦把
握這種情勢,圖藉敵愾同仇之心,動以爵賞裂土之利,聯合對
遼作戰,期能分散契丹軍力,—舉克敵。
西元十世紀後期的東北亞,除渤海殘部之外,還有女真、
高麗兩大勢力。當時的女真為部族分立的狀態,分佈於今松花
江以東,長白山及鴨綠江一帶,為取得物資,五代時已通中原
,宋太祖建國以後,更頻頻入貢,沿鴨綠江與遼東半島海岸渡
渤海到登州,進行貿易﹕以馬匹、毛皮交換絹、茶與工藝品。
其後隨著宋朝對馬匹需要的增加,這種越海貿易規模也日趨擴
大。所以,基於經濟的需求,女真與宋朝發展成親密的關係,
而宋朝不但於此獲得馬匹的補充,並且也透過女真的協助,取
得與定安、烏舍等部的連繫。
高麗方面,由於契丹滅其同種之國渤海,威脅其北境,又
曾遣使後百濟,謀共圖高麗,故高麗王廷對契丹素無好感,政
治態度也一向親附中原。趙宋建國,即迅速遣使入貢,建立關
係。太宗繼立,由於經略北方,更主動加強對高麗的連絡。以
高麗的立場而論,與宋接近,既可輸入進步之文物,又可藉北
宋之力,牽制契丹、女真。在這種互利的基礎下,太宗時期,
宋麗關係特別緊密,雙方信使往還,封贈通貢,無年無之。而
宋朝對高麗加意籠絡,當然就是希望在宋遼抗爭中,高麗能發
揮牽制作用,甚而必要時能發展為共同對遼作戰的軍事合作。
宋廷為大舉伐遼,除外交部署之外,軍事上亦於邊郡廣屯
重兵,「只俟嚴冬,即申天討」。甚至契丹方面也獲有「宋多
聚糧邊境」,「主將如五台山」的邊報。似乎東北亞一場國際
大戰已迫於眉睫。(遼史.聖宗本紀)但此後數年,定安、烏
舍可能忌憚契丹強大,不願率先挑起戰爭,所以並無軍事行動
之消息。宋方亦以連年兵戰,議者多請息民。獨立進攻更無制
勝把握,於是二度伐遼之役,遂告暫罷。
宋朝聯合渤海殘部夾攻契丹的軍事訂劃雖未即實現,但西
元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契丹已面對一種不利的國際情勢。渤海殘
部、女真、鬲麗皆與北宋聯通,甚至可能正在醞釀一場聯合攻
遼的國際軍事行動。因此,不論為化解遭受圍攻的危機,或維
持北亞霸權的帝國聲威,及時採取措施,突破孤立情勢,已是
契丹當局迫切的課題。當時契丹的對策顯然是採取強力軍事進
攻,藉以迅速粉粹反遼聯盟。而東北諸部中,鴨綠江女真不但
賣馬於宋,且位於烏舍、定安兩部與宋通路的中途,同時又是
契丹進入而麗的必經要衝,如將其制服,既可切斷宋朝重要馬
源,阻絕渤海殘部與宋人之連絡,又可打開經略高麗的大門。
因此,鴨綠江女真成為契丹首先攻打的對象。
大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遼聖宗統和元年),遼廷
以征高麗為名,檢視兵馬。十月,命宣徽使耶律阿沒里等將兵
東討,次年二月,阿沒里奏報「討女真捷」。四月,全軍凱旋
,阿沒里獲授政事令。經過此次用兵,契丹勢力遂達鴨綠江中
下游一帶,而且出入高麗之路己通。故略經休息,遼廷又於雍
熙二年(九八五〉七月下詔,「諸道繕甲兵,以備東征高麗」
。但以天氣尚暑,遼澤沮洳,遠道行軍不便,乃命耶律斜軫為
帥,於九月間,興師攻打鴨綠江上游的定安國。次年正月,斜
軫凱旋,擄獲生口十餘萬,馬二十餘萬及其他物資。至此,不
但經略高麗之路已通,就是可能來自渤海殘部的側面威脅也已
清除。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一面遣使
命高麗出兵攻遼,一面命大將曹彬、米信、潘美等分路進兵。
宋人第二次伐遼戰爭爆發了。
宋大宗二次攻遼。一般皆根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及宋
史的記載,認為是遼景宗去世,遼聖宗年幼繼位,母后當政,
寵倖用事,因而宋朝乘機北伐。(見長編卷二十七,宋史卷二
五八)但景宗之崩,在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宋廷若要把
握契丹國君新喪,嗣主年幼,政情不穩的用兵良機,則北伐行
動早應展開,何以又拖延三年餘,至雍熙三年(九八六)始告
後動。而且遼景宗崩逝不久。宋太宗還下令邊州「各務守境力
田,無得蘭出邊關,侵擾族帳及奪略畜產」,「違者重論其罪
」。(長編卷二十三)完全是避兔生事的和守態度。相對的,
契丹方面,主政的太后則選賢任能,注重刑獄,勸謀農桑,政
情平穩,也無可乘之釁。另外,史載此次宋廷北伐決定頗為倉
促﹕
初議興兵,上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
。(長編卷二十八)
一日之內,召商樞密六次。且不與宰相計議,顯示事機緊急。
因此,宋太宗第二次攻遼,不進軍於遼聖宗繼位之初,卻拖延
數年,在契丹積極經略東方,反擊親宋勢力之際方始發動,並
且還通知遭受契丹威脅的高麗共同進攻,這顯然說明時機的選
擇是著眼於契丹軍力分散,以及聯夷外交下高麗的同仇敵愾,
而不是契丹主少,母后專政。所以才為了把握戎機,匆促命將
出師。
宋太宗經數年外交部署,雖因契丹主動反擊親宋勢力而獲
得北伐良機,不幸歧溝關一役,仍為契丹所敗。此後遼軍乘勝
,頻頻深入寇擾,河北大受摧殘,太宗深為追悔,曾面告大臣
,「卿等共視朕,自今復作如此事否。」(長編卷二十八)因
此,歧溝關一戰可說打垮了宋人對遼作戰的信念,不得不改採
守勢,聯夷攻遼的政策,恢復燕雲的大計,皆告擱置。後來高
麗遭遼攻打,遣使請宋出兵伐遼,宋朝也加以拒絕了。
由於歧溝關之敗,北宋聯夷攻遼以復燕雲的策略目標是落
空了。推究其因,當然宋軍缺乏臨敵制勝的戰力要負主要責任
。其次,渤海殘部與女真的力量薄弱,禁不起契丹打擊,以及
高麗敷衍觀望,不能發揮牽制合擊的效果,也有關係。但契丹
在連續用兵東方之際,仍能迅速將主力轉移,應付宋人的進攻
,而且保持充沛的戰力與高昂的士氣,似乎更是整個策略成敗
的關鍵。据遼史記載,經過一場寒冬征戰,討平定安國及附近
女真的契丹東征軍,甫於二月中旬還軍歸朝,而三月初,宋軍
已三路入境。遼廷即「詔趣東北兵馬,以為應援」。耶律休哥
得此後援,乃轉守為攻。破宋軍於拒馬河,又敗之於歧溝關。
耶律斜軫則馳赴山西,克復諸州,並親自設伏,陳擒驍將楊繼
業。繼業號無敵,攻據雲、朔數州,及其敗死,宋諸州宋將皆
棄城遁。影響不可謂不巨。(遼史卷十一)契丹具有如此優越
的機動力與持久戰鬥力,難怪能成為當時威霸北亞的超強。宋
軍既乏臨戰制敵之力,遂至功虧一簣,所謀無成。對遼政策也
轉而棄戰謀和。終有澶淵之盟的訂立。但由於燕雲未復,「北
虜」的威脅,也就成為北宋揮之不去的陰影了。
----------------------------------------------------------------------------
----
貳、聯番制夏與德明就撫
北宋到太宗時期,不但伐遼失敗,造成重大國防問題。另
外在西北也因企圖吞併西夏不成,引起邊防嚴重困擾。西夏可
以說是唐末藩鎮割据的殘餘。唐僖宗中和元年(八八一),黃
巢攻据長安。陝北党項羌酋拓拔思恭助唐討賊有功,被命為定
難軍節度使,統有陝北數州,後長安克復,唐室封思恭為夏國
公,賜姓李,此即西夏的起源。西夏割据陝北,歷時百年。到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O),西夏由李繼捧繼統,但宗族
不服。時宋已削平諸國,割据勢力惟餘西夏李氏,如能加以撤
藩,和平統一,自為宋廷所願。加以伐遼新敗,若得夏人獻土
,亦可補聲威之挫。所以太宗在太平興國七年,遣專使徵召繼
捧入朝,遂併其所領五州之地。但西夏部族本非漢種,割据政
權有其種族特性。故李繼捧入朝獻地,其族弟李繼遷即糾合棠
羽,連絡族眾,以興復為號召。西北邊患遂起。
李繼遷叛後,請降契丹,遼聖宗妻以公主,聲勢漸振,宋
廷則以北鄙不寧,甚至有岐溝關之敗,無法專力對夏,終太宗
之世,剿撫無效,邊擾日甚。
至道三年(九九七),宋太宗去世,真宗即位,為解決西
北並擾的困局,朝臣弭兵之論大起。對西夏問題也一意用撫,
以期收拾邊局。故真宗初立,即遣使諭李繼遷,依其要求,授
為定難軍節度使,盡予李氏舊有五州之地,復賜姓名,期弭邊
患。但繼遷聲勢驟漲之後,野心更大,已不以恢復故土為滿足
,咸平元年(九九八),邊警後起,麟、府、鄜、延等陝北州
郡頻頻告警。甚至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糧運斷絕,陷
入孤危。時河北邊警未解,於是在西北交困的難局之下,宋廷
不得不又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進行聯吐蕃以制西夏。
吐蕃在唐朝中葉盛極一時,唐室飽受威脅,至唐末衰落,
五代時期已微弱不足道,其東方部族以涼州(甘肅武威)、鄯
州(青海寧夏)為中心,散居甘青一帶,各成部落,不相統屬
。至北宋初年,情況猶然,而當時宋廷經營方向首在統一內部
,避免生惹邊事,且需要吐蕃馬匹以供戰備,故對吐蕃專以恩
撫羈縻為策。而蕃族亦以賣馬為利,傾心於宋。淳化年間(九
九O一九九四),宋太宗曾遣丁惟清往涼州市馬,因蕃族之請
,遂留知涼州府事。宋廷亦授涼州六谷蕃酋折甫喻龍波為保順
郎將。宋朝與涼州吐蕃的關係大為增進。到了太宗末年,由於
繼遷勢力日大,威逼吐蕃,劫擾宋蕃馬匹交易,宋蕃以利害一
致,故雙方即從經濟為主的友好關係進一步醞釀為共同對夏的
軍事聯盟。
至道二年(九九六),宋朝出兵攻討李繼遷,吐蕃折平族
已上言部落為繼遷所侵,願會兵靈州,以備討擊,太宗當時尚
有自信對付西夏,故僅「賜幣以答之」,及宋師進討無功,真
宗即位,歸還西夏五州,反而導致西夏勢張,邊患更為嚴重,
於是籠絡吐蕃以弱西夏,遂成宋廷西北邊防政策重心。咸平四
年(一OO一),久遭繼遷圍困的靈州情勢危急。宋廷棄守難
決。這時吐蕃回鶻皆因不甘西夏侵迫,要求與宋朝合兵擊夏,
於是雙方軍事合作的時機頓告成熟,宋廷特授西涼吐蕃潘羅支
為鹽州防禦使,以次各酋豪為懷化將軍,並遣專使前往冊命,
「藉其戮力,共討繼遷」(長編卷四十九),接著更採納吳淑
「以夷攻夷」的建議,下詔﹕「西蕃諸族有能生擒李繼遷者,
當授節度使、賜銀、綵、茶六萬。斬首來獻者,授觀察使,賜
物有差」(長編卷五十)而吐蕃諸部中,涼州潘羅支堪為最強
雄長,故宋廷特命專使,擬前往涼州,諭其進攻繼遷。但潘羅
支不待宋使之行,已主動致書宋邊,請示出兵日期,以便配合
。宋朝命其「宜整師旅以俟,出師即往報」,宋蕃夾攻西夏的
計劃已告確立。但聯合的軍事行動遲遲未見展開,久困無援的
靈州卒於次年三月陷落,宋軍防線太幅後撤,聯蕃攻夏的計劃
落空。
此次宋蕃聯合攻夏的佈署,由於吐蕃態度積極,宋朝也
急於解靈州之圍,雙方合作理應順利,結果未見行動,坐視李
繼遷獲得重大勝利。此固緣於繼遷機警過人,常能先發制人,
掌握戰局主動,但宋人秉持傳統觀念,視外族為豺狼,不可信
任,以致疑懼滋生,決事遲滯也有關係。所以宋真宗命梅詢、
宋沆出使潘羅支時,指示說﹕
朕觀盟會圖,頗記土蕃反覆,狼子野心之事,今已命王超
等出師,若難為追襲,即靈州便可制置,沆等不須遺。(
長編卷五十)
可見雖然宋朝已決定出兵援靈州,卻無心與吐蕃確實合作,如
果沒有把握追擊李繼遷,便不通知吐蕃出兵。
繼遷攻陷靈州,建以為都,野心更張,大力向河西發展,
威誘吐蕃,欲收為己用。但潘羅支仍親向宋朝,並請進兵會攻
繼遷,收復靈州。這時宋朝也顧慮如果吐蕃落入西夏之手,西
北盡成繼遷勢力,其禍更巨。所以為爭耳又吐蕃,威平六年(一
OO三),升授潘羅支為朔方節度使。宋制素少以節鋮頒外夷
,今毅然授潘羅支以方面之任,可見重視之一般了。但實際宋
廷此次結好吐蕃的用心,主要仍在鞏固馬源,及制衡西夏。對
聯兵會攻,並不積極。所以潘羅支屢請會攻繼遷,宋廷朝議仍
認為「西涼去渭州限河路遠,不可預約師期,第詔令常為之備
,俟賊侵軼,即命邊兵掎角」(宋會要方域部卷二十一)已形
同觀望了。
宋蕃聯兵攻夏雖未實現,但繼遷以西涼水草豐美,潘羅支
不為所用,故不待宋蕃行動,又主動西進,威平六年十二月,
攻陷涼州,丁惟清被殺。幸而潘羅支詐降,陰集諸族合擊,繼
遷大敗,中流矢,不久去世,而西北邊局也意外獲得緩和。
李繼遷挫死西涼,子德明繼立。潘羅支也於半年後,被親
附繼遷的部族所謀殺。時契丹大舉南犯,真宗議北征而深念西
鄙,所以繼續推行連結吐蕃的政策。追贈潘羅支為武威郡王,
遣使賻卹其眾,並以其弟廝鐸督繼為朔方節度使,盡領潘羅支
舊職。
當宋受逼於遼,吐蕃新易其主之際,西夏德明亦以初即位
,政權尚未十分穩固,新獲之地亟須整頓經營,久戰之師亦待
休息,故對宋態度轉變。而真宗時期的宋廷亦以靖邊為務,欲
藉繼遷之死,收拾邊局,因而誘以財貨之利,招納德明。於是
繼澶淵之盟的成立,宋夏也於景德二年(一OO五),展開和
議。次年,和議成立,德明降宋,受封為西平王,定難軍節度
使,依例恩賜給俸。宋廷並曉諭諸蕃,各守疆界。紛擾二十餘
年的西北,獲現和平之局。
綜觀此期宋人聯蕃制夏外交的推行,實迫於繼遷之擴張,
西北動盪。然聯盟結成以來,吐蕃躍然救試,宋人卻疑忌吐蕃
,漸而轉成利在夏蕃分立制衡的心理,以致聯兵攻夏行動迄未
展開,坐今繼遷北陷靈武,西破西涼。但是也由於宋朝連結吐
蕃收效,終致西夏進攻涼州,繼遷敗死,西北邊局頓然改觀。
事雖出於意外,卻不能不說是聯蕃制夏政策的重太收獲了。
宋真宗與遼訂立澶淵之盟,結束對遼戰爭,又以聯夷制夷
政策,成就了西北和局。此後數十年,宋朝兵戈息止,兩河陝
隴恢復安定,遂能文風蔚起,開展繁榮富盛的太平時期。
----------------------------------------------------------------------------
----
參、以遼制夏與慶曆相議
德明降宋後,臣事兩朝,、經營商利,日益富強。同時利用
宋廷之姑息厭兵,專力西向,謀取河西走廊。大中祥符八年(
一O一五),攻破涼州,六谷蕃部殘破。幸而此時吐蕃贊普後
裔唃廝囉崛起青堂(青海西寧)、邈川(青海樂都)一帶,擁
兵數萬,羨中國貿易賜予之利,輸誠於宋,與夏對立。宋廷為
保馬源及制衡西夏,亦特意籠絡。西北邊局得以維持二十餘年
的平靜。但到了德明之子元昊年紀漸長,西北危機又起。元昊
為西夏雄傑之主,長於攻戰,富於政治野心,對其父利宋貿易
,臣事唯謹,不以為然。宋仁宗天聖六年(一O二八),元昊
攻陷甘州(甘肅張掖),回鶻潰滅,乘勝奪取西涼。西北烽煙
大起。不久德明卒(一O三二),元昊嗣位。不但聯姻契丹,
擴充國勢,同時大攻青唐諸部。準而攻佔瓜(甘肅安西)、沙
(甘肅敦煌)、肅(甘肅酒泉)三州,盡有河西之地,括土三
千里,掌握了水草豐美,且為中西交通孔道的河西走廊全境,
威望大增,遂轉而進行稱帝建國的王霸事業。北宋另一次重大
危機亦告爆發。
仁宗寶元元年(一O三八),元昊築壇受冊,正式稱帝,
並遣使如宋,要求稱帝改元。宋朝對西夏向河西的擴張,沒有
警覺,及元昊稱帝,卻強硬對付。不但關閉榷場,停止互市,
籌議出兵,並詔削元昊賜姓官爵,揭榜於邊,募能生擒元昊或
斬首來獻者,即以為節度使。不久元昊主動進攻宋邊,宋夏戰
爭遂起。
自太宗西北用兵不克,以夷制夷已成宋人傳統對外策咯,
故元昊稱帝,宋臣即紛議聯結吐蕃,以夷攻夷。為此,仁宗即
遣使吐蕃,授唃廝囉為保順節度使,賜帛二萬匹,令背擊元昊
。及康定元年(一O四0),三川口之戰,大將劉平敗死,關
陝大震,情勢急迫,宋廷急詔唃廝囉速領手下軍,逕往夏界攻
敵,仍賜襲衣金帶、絹二萬匹。是年夏,宋決討元昊,又遣專
使諭唃廝囉助討。另遣別使往河州(甘肅臨夏)諭西蕃瞎氈出
兵討賊。並在陝西州縣特設館驛,專供招待吐蕃商使來往。稱
之曰「唃家位」(邵雍聞見錄卷十三)宋朝對吐蕃攻夏的期待
雖如此殷切,唃廝囉亦約盡力無負,但終未見具體行動。而宋
軍先後又有好水川,定川之敗。藉唃廝囉攻元昊之策既未收效
,宋廷只妤漸採備禦之策,利用吐蕃攻夏之說,亦趙沉寂。
宋人為制元昊,對吐蕃之籠絡,軍事之積極,遠過於真宗
之對潘羅支,然夾擊之議終不能行。推究其因,實乃吐蕃分裂
及元昊進行破壞所致。原來唃廝囉初娶李氏,生瞎氈、摩氈角
。又娶喬氏,生董氈。後李氏寵袞,斥為尼,二子被錮。李氏
党不服,擁母子出奔。瞎氈据河州,摩氈角据邈川,唃廝囉不
能制。元昊乘機以重賄間之,陰誘酋豪,吐蕃勢力因而大衰。
宋廷雖同時籠絡其父子,但嫌隙已深,分裂如故,僅能自保。
唯吐蕃既利宋賞賜貿易,亦不願投入西夏陣營,對西夏尚有相
當牽制作用。
元昊稱帝之初,宋臣僚多主強硬,但經三川口,好水川兩
役,宋軍敗沒,主戰派氣奪,不得不轉採守備之策。而增兵設
守,軍需浩繁,宋人咸感西事日艱,和議論乃漸告抬頭。慶曆
元年(一O四一),擔任延州統帥的范仲淹曾致書元昊,以財
貨通市之利,勸其棄戰言和。知諫院張方平也建議宋仁宗,乘
南郊大禮,降赦招納元昊。西夏方面,由於戰爭消耗,貿易中
斷,也已物價飛騰,公私交困。但元昊恃勝狂妄,和議仍未展
開。
宋朝既無力制服西夏而反為所困,影響所及,遂引起契丹
的覬覦,乘機脅迫宋朝,圖取利益。宋人再度面臨西北交逼的
危機。
慶曆元年十二月,遼興宗以伐宋詔諭諸道、會諸軍於燕,
為威迫之計。繼於次年正月,遺使入宋,要求瓦橋關南十縣故
地,並質問宋興師伐夏及沿邊疏濬水澤,增益戍兵的緣故。幸
而宋朝對此早得情報,有心理準備。一面建大名為北京,整軍
備戰,表示抵抗的決心。—面派富弼赴遼談判,以維護和平關
係。
富弼是北宋傑出的外交人才。他成功地說服了遼興宗放棄
割地的要求。願意在和親與增加歲幣兩種條件之間作選擇。富
弼還汴,報告交涉情形。這時宋朝由宰相呂夷簡等決策。對遼
的回覆是和親則無金帛,若能使西夏降服於宋,則歲增金帛二
十萬,否則十萬,共三種條件,給遼選擇。這年八月,富弼二
度赴遼,遼興宗爽快的選取了增歲幣二十萬的條件。增幣交涉
遂告結束,這固然是宋廷遭受新的屈辱與損失。但遼興宗貪得
財利,訂下命夏納款的承諾,後來卻導致遼夏衝突,宋朝得到
以遼制夏的效果,扭轉了外交頹勢,也有助於西夏問題的解決

慶曆二年閏九月,宋軍對夏戰爭,又有定川之敗,至此,
宋朝和談之意更決。這時宋遼增幣協議剛成立,遼使來宋,表
示西夏有意求和,於是和談之門開啟。宋朝傳告元昊,若能稱
臣納款,以息彼此之民,朝廷禮數必優於前。宋朝招撫之意迫
切,但元昊挾軍事勝利,談判態度仍甚強硬,堅持不肯放棄帝
號。宋朝只好再通知契丹,請遼興宗依約,勸諭西夏降服。而
西夏在宋朝歲賜貿易之利招誘下,仍只願稱男而不稱臣,宋朝
因為西夏稱臣於遼,若不臣服於宋,恐有後患,所以對此也不
肯讓步。後來元昊為多得貨利,願以歲賣西夏所產青鹽十萬石
,及增歲賜之數為條件,納款稱臣。宋朝同意增歲賜至二十五
萬,至於青鹽,因關係宋朝官營之解鹽銷路,且予夏太多,恐
引起契丹再生枝節,所以不能接受。僵持到三年十二月,元昊
雖同意稱臣,卻堅持通市青鹽,增歲賜至三十萬,宋廷不允。
元昊怒掠秦州,宋夏和議已瀕於破裂。但在此僵持之際,遼夏
卻爆發了衝突,使西夏態度驟然轉變。
宋遼增幣交涉,宋方以增付十萬為代價,由遼諭夏降服,
遼興宗滿懷信心,以為指呼之間,便令元昊依舊稱臣。不料元
昊數勝宋師,雄心益熾,自稱西朝,以契丹為北邊,對契丹迫
和之諭,不甘服從 議久不決。而興宗素以強盛誇中國,對元
昊不受約束,遂以為恥,思加討伐,以立威望。此外,元昊娶
興平公主,為興宗之姊,元昊待之甚薄,怨病而死,興宗更為
不平。西夏方面,以遼向為對宋同盟,今契丹卻利用夏與宋戰
之機會,坐取增幣之利,反而迫其向宋臣服,積怨遂起。此時
適有契丹西南部分党項羌族叛附西夏,元昊受之,並出兵援護
。興宗大怒。決心伐夏。
慶曆四年七月,遼遣使告知宋朝將伐西夏,並以「元昊負
中國,當誅」(長編卷一五一)為藉口,要求在遼夏交戰時,
如元昊求和稱臣,宋廷應予拒絕。接著在十月間,遼就動員騎
兵二十餘萬,分三路渡黃河攻夏,但元昊誘敵深入,遼軍入境
四百里,即為所敗,死者不可勝計。
遼夏衝突既起,宋夏和議遂急轉立下。因為元昊恐兩面受敵,
聞契丹來攻,印放棄頑強的談判態度,遣使入宋,表示接
受歲賜二十五萬五千的最後條件,而稱臣納款。宋朝雖顧忌契
丹的態度,一時朝議紛紛。但終於採取了比較主動的策略。遣
使告知契丹,宋夏達成和議,事在遼夏衝突之先,故宋方難拒
西夏的稱臣納款。並於十二月間,正式遣使冊封元昊。宋夏和
議遂告成立。另外 宋朝曾於九月間,先告知西夏,即將遺使
封冊,這也使元昊得以專力抗遼。遼師既敗,遂不敢輕宋。宋
朝可說既舒北憂、復解西師。進而爭西東亞國際運用的主動地
位。這應是宋廷數年間,博採群議,運用財貨,以夷制夷的外
交收獲。(參見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
要之,當元昊之叛,宋人以承平已久,天下富盛,乃採強
硬政策,謀制西夏。不料西師屢挫,甚至引起契丹要索,西北
交困。至是宋廷以實力不足,只得藉財貨外交,對遼讓步,以
夷制夷。從而引發遼夏戰爭,元昊亦稱臣納款。雖然仍不能免
於歲幣買和之譏。但總是解決了危機,安定得以恢復了。
----------------------------------------------------------------------------
----
肆、聯金滅遼與靖康之禍
宋人自太宗伐遼失敗,到真宗訂盟輸幣,恢復燕雲的大計
不得不告擱置。但澶淵之盟訂立不到四十年,契丹乘宋敗於夏
,勒索關南地,宋被迫增幣二十萬始獲解決,而且在交割文書
中,使用不平等的「納」字。仁宗為此,曾當大臣之面,落淚
涕泣。負責交涉的富弼懇請益修武備、匆忘國恥。神宗青年繼
位,厲行新政,更強調「北方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增數十
萬以事之。為子孫者寧有是乎」。顯然圖燕復仇,實為變法圖
強的目的。其後哲宗、徽宗兩朝,新黨執政,亦以紹聖。崇寧
為號召,可見其一貫政策之所在。
宋朝變法,雖志在圖燕復仇,但對契丹之強,卻深懷忌憚
,故其步驟是先滅取西夏,以斷匈奴右臂。主持變法的王安石
曾正告神宗﹕
方今四夷,南方事不足計議,惟西方宜悉意經略。經略
西方則當善遇北方,匆使其有疑心。緣四夷中,強大未易
兼制者,惟北方而已。(長編卷二三六)
在這種計劃下,有神宗元豐年間之五路伐夏,雖兵敗靈武,所
謀不成,但哲、徽兩朝仍繼起圖功。尤其徽宗崇寧以後,更以
童貫總兵,摧破吐蕃。收復涅鄯,繼而深入河隴,攻逼西夏,
終使西夏勢屈,向宋謝罪請和。新黨以開邊有成,又有宿將精
兵可用,好事之輩,遂倡興北師。適女真崛起,契丹不支,在
聯夷攻夷的傳統經驗下,海上邀盟,聯金滅遼,就成宋人圖燕
復仇的良策了。
宋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女真阿骨打大破遼兵,稱
帝建國。次年,燕人馬植投書雄州,自請歸宋,獻聯金圖遼之
策,新黨蔡京、童貫等力主可行,圖遼之議大起。政和八年,
宋遣馬政等為使,乘船自登州渡海,閏九月見阿骨打,表達通
好之意,並議共伐大遼。時金當初興,尚無滅遼把握,宋乃富
庶大國,既遣使通好,首議聯盟,金人當然樂於合作。宣和元
年(一一一九)正月,金使李善慶等至汴報聘。但這時宋廷忽
得消息,謂契丹已割遼東之地,封金主為東懷國王,於是夾攻
之議作罷。只派軍校送金使回國。後宋朝得知遼金和議不成,
貫等既欲借外援圓遼,遂建議再度遣使。二年三月,宋使趙良
嗣(徽宗賜投宋之燕人馬植姓名)等自登州泛海,見阿骨打於
軍中。五月金破遼上京,良嗣遂與阿骨打談判,議定宋金夾攻
契丹。金取中京,宋取燕京,宋以契丹歲幣五十萬與金。但宋
朝又要求取得遼西京(山西大同)之地,及不屬燕京的平、營
二州,金人不允,往復爭議,不得結論。這時蔡京退職致仕,
接著方腊叛於浙江,東南多事,宰相王黻又與童貫失和,徽宗
對夾攻之議大為消極。只籠統的回覆金國﹕「所有漢地等事
並如初議。俟聞舉軍,到西京的期,以憑夾攻」(三朝北盟會﹜
編卷五)交涉已告停頓。
阿骨打得金使之報,認為宋意絕好,遂自行攻遼。宣和四
年(一一二二)正月,破遼中京,三月入西京,天祚西奔。留
守燕京的契丹大臣擁趙王淳為帝。宋相王黻鑑於遼師屢敗,內
部分裂,國力大衰,燕地可取。否則為女真所得,中國不免事
之。且若獨立取燕,可免歲幣及盟約的約束。而童貫以平方腊
之亂,亦自信軍威大振,請舉兵圖遼。於是徽宗意動,不顧大
臣鄭居中等的反對,命童貫督西師諸將北進。但在五月間,范
鄒一戰為遼所敗。徽宗聞敗,大懼,即命班師。適耶律淳於六
月病死,其妻蕭氏聽政。王黻聞訊,力主再戰,徽宗乃復命童
貫治軍。九月,遼常勝軍帥郭藥師又以涿州來降。簫后為此遣
使奉表請稱臣,惜童貫不受,並遣劉延慶將兵十萬北伐,然仍
為遼所敗。士卒蹂踐,軍實委棄,狼狽更甚於前。
宋軍初次攻燕,金人恐宋先取燕京,歲幣不可得,即主動
遺使來議。宋朝由於兵敗范村,又思利用金人之力,故遺趙良
嗣等赴金報聘。重申前約,義無更改。但卻把夾攻解釋為宋進
兵至燕京,金亦自古北口等處進兵至燕京。而且仍要求事後平
營等州也給宋朝。金人則堅持夾攻滅遼之後只交宋人燕京所屬
六州(平、營不在內)。宋廷還不肯放棄,而童貫以二次攻燕
失敗,己完全失去作戰信心,竟密遣王瓖赴金,請金依約進攻
。十二月,阿骨打三路進兵。蕭后等出走,燕京遂為金人所据

燕京的攻陷,全為金兵之力,宋人毫無夾攻之實,金人輕
宋之心大啟。因此在歸地交步時,雖未拒絕,卻漫為要求。宋
朝為速成復燕之功,曲意遷就。除原許歲幣五十萬之外,另輸
燕京代稅錢百萬緡。為換取山後諸州,又同意犒軍絹二十萬匹
,及借糧十萬石。宣和五年四月,金使持誓書以燕京六州來歸
。至此,經過三年多的往返交涉,宋金盟約始正式締訂。宋軍
隨即入燕,但所在金帛,富戶皆為金人席捲而丟,宋人所得,
幾為空城。
宋以軍旅難恃而心切燕雲,至不惜聯金滅遼,本非得計。
但宋不伐遼,遼亦將亡。宋人委曲求全,施以厚幣籠絡,終使
燕地歸宋,故聯金滅遼,尚非全無所得。遺感的是宋人既自知
無一戰之力,則理應善守信約,勤修武備,免予金人啟血半之機
,期維持和平於相當歲月。不料宋廷在下列三事卻處置乖方,
致復燕年餘,金人即敗盟南侵。
一、納張覺之降﹕金撤兵東歸,驅迫舊遼官吏富戶東徙。燕
民流離道珞,不勝其苦,遂說平州守將張覺叛金降宋,縱燕民
復業。徽宗竟採信王黻的建議,詔命接受,厚加安撫。及金重
兵來攻,覺敗逃投宋。宋納而匿之。後因金人來索,並責納叛
,宋又殺覺,以其首級與金。金既不滿於宋,而燕之降將及常
勝軍亦告解禮。
二、西京交地糾紛﹕宋金曾協議以糧十萬石及銀絹二十萬為
代價,遼西京之地給與宋朝。而金帥粘罕以宋人招納叛亡,違
反盟誓,反對與宋。結果只交割了武、朔二州。而金人索所許
之糧,卻為宋兩河燕山路宣撫使譚稹所拒,金人更加憤恨。
三、宋謀聯殘遼﹕由於宋金交惡,而遼天祚帝尚有殘餘勢力
,宋廷竟又異想天開,遣番僧以御筆絹書詔誘天祚,欲迎其入
宋,待以皇弟之禮,留為後用。事為金人所知,遂有南侵之意

宣和七年(一一二五)二月,天祚被俘,遼亡。至是金別
無他顧。這年十一月,金兵即分東西兩路,大舉南下。宋金盟
好破毀。東路金兵由斡離不統帥,由於郭藥師叛降,燕京迅速
被陷。至於河北邊防,因太平日久,早已廢馳敗壞,故望風奔
潰。金兵費時不過月餘,即已渡河犯汴。而徽宗聞金兵南寇,
即禪位太子,離汴出走。欽宗倉促繼位,如何應付局勢,全由
朝議左右。當時大臣多認為金兵勢強,京城難守,主張欽宗離
京避敵’再圖恢復。獨李綱堅持迎戰禦敵。他強調天下城池未
有如都城之固者,捨此何之。此外更舉澶淵之盟的歷史經驗以
斥避敵之非。他說﹕
昔者契丹擁百萬之師,直抵澶淵,當時若從避幸之請,
豈得天下太平百有餘年,賴祖宗之靈,社稷之福,寇萊公
堅欲御駕親征。鸞輿既渡,遂殄撻攬,戎人喪氣,遣使請
和’河北遂復。今日之事與之同矣,豈可緩也。(三朝北
盟會編卷二十七)
欽宗受此激勵,一度下詔親征,尋又改為留京禦敵。並以李網
為「御營京城四壁守御使」,總司其事。
宋朝原採強幹弱枝政策,屯勁旅於京師以制天下,但其後
為防備遼夏,禁旅外移日多,京師兵力日趨薄弱。徽宗以後,
蔡京、童貫相繼用事,開邊西北,京防更為做壞。故徽宗聞金
兵南下,急急下詔勤王,又禪位出走。李綱總司城守,即以兵
力不敷使用,只好榜募敢勇效命,甚至令百姓上城,協助守禦
。汴京戰備如此,當時情勢可謂危殆。因此,欽宗雖勉強留汴,
卻心懷恐懼,另遣使節赴金求和。而斡離不以西路軍被阻太原
’未能來會,攻汴不易。故僅元月七、八兩日攻城不克,即遣
使勒索金帛,及割中山、太原、河間三鎮等事為退兵條件。欽
宗用主和派之言,已決定接受。這時剛好西北宿將神師道督部
分秦鳳兵入援,四方勤王之師亦漸集城下。欽宗轉用李綱急戰
之論。惜二月一日,宋軍夜襲金營失敗。宋廷大懼,罷李綱以
謝。遂屈從金人要求,盡括京城金帛以付,並割三鎮。斡離不
以懸軍遠入,且宋西北邊軍入援,不無顧忌,因而飽載退師。
這次汴京解圍,並非守城宋軍一戰克敵,或城防堅固,金
人屢攻不逞。而是粘罕受阻太原,關陝西兵大舉入援,金人心
存顧忌,宋廷又以土地、金帛飽饜所欲,方始換得的屈辱結果
。宋人既懼金虜難當,理應謹守新盟,避免糾紛,並整軍經武
,以圖將來之恢復。但金兵甫退,困李綱等主戰派之反對,宋
廷悔割三鎮。並謀策動降金之遼將為內應及聯西遼以報仇於金
,而其書函皆為金人所得。於是金廷益怒,復於八月,分兵兩
路南侵。這時入援之關陝邊軍已因奉命赴援三鎮,相繼敗覆,
故金兵所過輒破。十一月,汴京又告警被圍。
金人二次南寇,來勢較前役凶猛,但宋廷之應付仍甚慌亂
。欽宗一面改用主和派,—面又遣使求和。而對金人堅索的三
鎮是否割棄,則爭議不決。直到金兵逼臨黃河,始決定割讓三
鎮,但金人又改欲畫河為界。等到欽宗決定接受條件,金兵已
經渡河了。另外,對於欽宗是否離京避敵,也一再爭論。老將
种師道罕皆主避敵,欽宗卻不能迅速決斷。最後領開封府何鹵
入見,強調周之失計,未有東遷之甚者。欽宗以足頓地曰﹕今
當以死守社稷。(續資治通鑑卷九十七)守城之議遂定。未幾
金兵圍城,更以何鹵為相,主持大局。
欽宗雖又在何鹵以歷史經驗說服下,再度留京應敵,實際
上卻也遣使許割兩河,期循前役,守城約和,化解危局。但當
時汴京武備之薄弱,較之年初,更為惡化,有謂僅衛士三萬可
用者。而金兵東西兩路,全師十萬,攻城之強猛,遠非前役可
比。在這種敵寇凶勁,外無強援,內乏練卒的危急情況下,剛
斷寡謀的何鹵竟乞靈於術士郭京,以市井無賴出戰,致為金兵
所乘。守城僅二十餘日,京師即告淪陷,遂至和無可議。
平情而論,北宋末年,金以方興之銳,破遼如摧枯拉朽,
而童貫以秦晉素戰之兵,兩次伐燕,皆為遼所敗,宋弱金強,
其勢甚明,故聯金滅遼,非為得計。但在宋人財貨籠絡下,終
究得償復燕的宿願,因此尚非全無是處。宋人之誤是復燕之後
,敔釁召寇。而取禍之尤,則是欽宗胸無定見,和戰徘徊。不
顧汴京空虛,採取了景德冒險迎敵的策略,卻背棄了真宗持重
守盟的態度。主和者畏思無謀,主戰者輕躁致敗,卒有淪亡之
禍。可見靖康之禍,並非聯金滅遼的必然結果,而是人謀不臧
的意外國難。當然,歷史經驗對北宋國是的影嚮。也是深值吾
人省思的話題。
----------------------------------------------------------------------------
----
伍、聯蒙滅金
汴京淪陷,徽、欽二帝被俘後,宋高宗採取避敵、抗戰、
求和的方針,經十餘年的戰爭,終於與金再成和議,成偏安之
局。此後雖有完顏亮南侵被弒與孝宗北伐失敗,及韓侂冑開邊
喪師,宋金關係大致維持穩定。直到十二世紀末年,蒙古諸部
漸強,對金的威脅日益嚴重,東亞大陸的國際形勢才增加—個
強力的變動因素。這時南宋對蒙古的興起頗為注意,常令赴金
使節隨時詢訪。有的報告認為其人驍勇剽悍,意氣方銳,金國
受此侵擾,久而兵連禍結,危亡之兆,端在於斯。而韓侂冑的
北伐,其中一部分的誘因就是以為金為蒙古所困。情勢可以利
用。
韓侂冑北伐的同年(一二O六年),蒙古鐵木真即汗位建
國,數年後即發動大規模的攻金戰爭,東亞大局為之驟變。金
兵經過三年的抵抗,勢漸不支,遂於宋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
四)遷都至汴,憑藉黃河及潼關之險,阻抗蒙古。宋人如何處
理這種新形勢,一時議論紛歧。一則擔心金都南遷,對宋不利
。另外也顧慮新興的蒙古是南宋更大的威脅。所以雖然不少人
認為金是必報之世仇,應把握金為蒙古所逼的機會,斷絕與金
的屈辱關係,將歲幣移用於邊備,振奮民氣。但也有人認為金
固為宿仇,卻為當前的屏障,宜遣使予幣,使得拒韃。由於對
金的畏懼,當時宰相史彌遠傾向扶金以為屏障的主張。在這種
情況下,如果金國有適當的善意對應,宋朝是可能採行助金抗
蒙的政策的。可惜在金遷都汴京後,宋遣使赴金賀節,並向金
宣宗表達減少歲幣的願望。金國不但沒有同意,反而在嘉定十
年,利用蒙古主力西征的機會,發動對南宋的侵略,以為取償
之計。金國的南侵,迢行了七年,損耗了實力,更嚴重的是加
深南宋對金的仇恨。宋助金抗蒙既不可能,聯蒙攻金之論遂告
抬頭。
由於金人大舉南侵的剌激,宋朝開始遣使與蒙古連絡。蒙
古也因攻金不易,企圖假道宋境,所以對與宋通好,表現積極
。雙方使節往返,似頗熱絡。但不久,宋朝又對此趨於冷淡。
因為聯金滅遼的教訓,使宋人不得不謹慎。如真德秀強調「蒙
古之在今日,無異昔者女真方興之時,一旦與吾為鄰,亦必祖
述女真已行之故智。」(真西山集卷五)另外,也有人認為蒙
古興起,萬一占取中原,與宋為鄰,也無非是景德之契丹,建
炎之女真。同時金國方面,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金哀宗
繼位,也改變政策,在第二年宣佈停止對宋界的攻掠。宋金和
平恢復。聯蒙的行動隨之作罷。
南宋在史彌遠當政之下,雖然對通好蒙古,採取謹慎的態
度,但對蒙古崛起可能帶來的威脅,並無警覺。只知被動維持
現狀。無意改革弊政,強化邊備。一幅因循苟安的景像。因而
在應付金、蒙的問題時,越來越陷於被動與劣勢的地位。
宋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六),成吉思汗滅西夏,次年去
世,未及完成滅金的計劃。但他臨終時,留下假道於宋以滅金
的遺訓。指出金精兵在潼關,南捂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
。若假道於宋。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破之必矣。(元史
卷一)紹定二年(一二二九),窩闊台繼承汗位,又大舉攻金
。金北憑黃河,西掘潼關,蒙軍仍少有進展。於是假道宋境滅
金,成為不得不採用的戰略。
蒙古對宋假道,是用蠻橫的武力強行方式。紹定四年三月
,蒙軍自寶雞越秦嶺,攻入宋境,連陷陝南川東要地。所至轍
肆為寇掠破壞,甚至全城屠殺。然後向宋人提出假道的要求。
四川制置使桂如淵禦敵無方,遂在蒙古重兵的脅迫下,同意提
供蒙軍糧草,並派人擔任嚮導,引蒙古軍通過宋境,進入河南
。金人聞警,急調大軍堵截,但次年正月,鈞州(河南禹縣)
附近一戰,金軍大敗,主力盡喪。黃河天險亦失,汴京危急。
六年六月金哀宗奔蔡州(河南汝南),為蒙軍所圍。
聯金滅遼,議起於宋。聯盟滅金,則主動為蒙,紹定五年
十二月,蒙古遣王橶使宋,議夾攻金國。朝臣皆以為可遂復仇
之舉。雖有人提醒宣和海上之盟,迄以取禍,不可不鑒。理宗
不聽,即命京湖制置使史嵩之遣使報許。次年雙方議定,合攻
蔡州。(宋史紀事本末卷九十一)另一方面,金則遣使來宋,
以唇亡齒寒之理,欲說南宋,同禦大敵o但為宋所拒。(金史
卷十八)這年(一二三三)十月,史嵩之命孟珙、江海率軍赴
蔡州會攻,並助濟蒙古軍糧。金兵雖頑強抵抗,終難挽頹勢。
激戰至吹年(理宗端平元年.西元一二三四)正月,宋軍首先
登城。蔡州遂陷,金哀宗自縊,金國滅亡。
宋蒙滅金以後,雙方各自退軍,大致以陳(河南淮陽)蔡
二州劃界。但為時不過半年,雙方戰爭即告爆發。宋蒙由聯合
滅金,迅速變為正面軍事衝突。不過這並非重踏宋人聯金滅遼
的覆轍。因為宣和之約壞於金兵敗盟南侵。而蔡州之約則敗於
宋人的主動北伐。事實上,金國亡後,以趙范、趙葵兄弟為首
的宋朝邊帥就提出乘時撫定中原,彷金人守河据關的建議。這
種恢復之說,當時除宰相鄭清之極力贊成之外,遭到許多人的
反對。他們認為以南宋的國力,無法取河南,縱取之,亦不能
守。當務之急是改革斃政,增強軍備實力,不可輕舉妄動。(
宋史卷四一六)而理宗皇帝因權相史彌遠去世,初親國政,一
時頗想有作為,建立功業,又以滅金成功的鼓勵,遂起了恢復
失地的願望。於是宋廷授趙范為兩淮制置大使,節制沿邊軍馬
,刻日進兵。六月,宋將全子才、趙葵相繼率軍進發。沿途所
過,類皆空城,一片殘破荒蕪景象,亦未遇敵戰鬥,故順利方公
七月進入汴京、洛陽。但蒙古斂兵北退,並非要放棄河南,而
是伺機待發。當宋軍在進兵途中,窩闊台即召諸王集議,定下
滅宋方針。故宋軍入洛陽不久,即遭蒙軍突擊,加以糧運不繼
,被迫撤退。蒙古軍乘勢掩擊追殺,宋軍大潰,所得諸地復失

蒙古既有滅宋的方針,又有宋軍進侵汴、洛的藉口,當然
不會放棄攻宋良機。端平二年(一二三五)春,蒙古除發動第
二次西征之外,另由皇子闊端、曲出等帥師,分別從四川、京
湖、兩淮大舉攻宋。寇川蒙軍陷沔州(陝西略陽)、階州(甘
肅武都),入成都,屠民焚城而去。京湖方面,蒙軍屠棗陽(
湖北棗陽)、德安(湖北陸安),陷襄陽,直抵江陵,謀渡長
江未成。適因曲出去世,川、湖蒙軍北返。戰局始告緩和。兩
淮地區則宋軍防禦較成功,蒙軍攻光州(河南黃川)、廬州(
安徽除縣)、真州(江蘇儀征)皆不下。雖然曾一度到達建康
(南京)對岸,也為宋軍擋住。退軍而去。但為時不到一年,
蒙軍在度南下,蹂躪西川、兩准州郡,直到淳祐元年(一二四
—),窩闊台去世,此後數年,由於蒙古汗位未定.,政局動盪
,對南宋的攻勢才告滅緩。、(參見胡昭曦.宋蒙關係史)
聯蒙滅金,宋方由於蒙古主動邀約,當時金己難免滅亡之
運,宋若拒蒙古之邀,可能為蒙古所侵,也會引起蒙古的不滿
。加以宋軍在滅金之役中,表現不錯。所以南宋與蒙古會師滅
金之舉,並非失策。固然男宋接著北伐,引發了蒙古的南侵。
但蒙古原有征服宋朝的野心。所以端平入洛,只是給蒙古很好
的南侵藉口而已。至於南宋滅亡,是四十多年以後的事,自有
其和戰過程的轉折為因果。不是聯蒙滅金所應負責的。
----------------------------------------------------------------------------
----
結語
從前面的論述,我們對宋代的聯夷外交政策可進一步得到
三點認識﹕
﹝一﹞由於宋太宗伐遼失敗,宋朝暴露武力難恃的弱點,以後
聯夷攻夷或以夷制夷就成宋朝對外經略或禦敵圖存的慣用策略
。北宋時期,這替聯夷外交多由宋人主動。南宋時期,則以聯
金滅遼的教訓,對聯蒙外交較為謹慎被動。
﹝二﹞雖然聯夷外交中,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先後演變成靖康
之禍與蒙古入侵的危局,但這是宋人處置失當與客觀條件使然
,並非是聯夷政策的必然結果。而且宋真宗聯蕃制夏,曾使李
繼遷挫死西涼,德明就撫。宋仁宗以遼制夏,更造成遼夏衝突
、宋夏和議成立。所以聯夷外交仍有重要收獲。
﹝三﹞宋太宗聯渤海、女真攻遼及宋仁宗聯唃廝囉攻元昊,都
是聯弱攻強,故難收成效。真宗聯吐蕃(潘羅支)制西夏(李
繼遷)及慶曆以遼制夏則是以強制強,故能變化情勢。聯金滅
遼與聯蒙滅金,都是聯新強以報舊仇,政策在基本上,有其可
行之道,只是後續對應不言,本身軍事戰力又不足以為後盾,
致使超強成為新敵,宋朝步步陷入被動。
宋人張昇曾謂﹕「(宋)內無大臣跋扈,外無藩鎮割据,
獨夷狄為可濾。」(邵雍.聞見前錄卷十九)宋朝軍事不振,
安徽除縣)、真州(江蘇儀征)皆不下。雖然曾一度到達建康
(南京)對岸,也為宋軍擋住。退軍而去。但為時不到一年,
蒙軍在度南下,蹂躪西川、兩准州郡,直到淳祐元年(一二四
—),窩闊台去世,此後數年,由於蒙古汗位未定.,政局動盪
,對南宋的攻勢才告滅緩。、(參見胡昭曦.宋蒙關係史)
聯蒙滅金,宋方由於蒙古主動邀約,當時金己難免滅亡之
運,宋若拒蒙古之邀,可能為蒙古所侵,也會引起蒙古的不滿
。加以宋軍在滅金之役中,表現不錯。所以南宋與蒙古會師滅
金之舉,並非失策。固然男宋接著北伐,引發了蒙古的南侵。
但蒙古原有征服宋朝的野心。所以端平入洛,只是給蒙古很好
的南侵藉口而已。至於南宋滅亡,是四十多年以後的事,自有
其和戰過程的轉折為因果。不是聯蒙滅金所應負責的。
而面對遼、夏、金、蒙古等迭興的「夷狄」優勢武力,週旋其
間,竟能立國三百餘年,並形成了高度的文明﹔這固然不能不
承認其外文的策略有相當貢獻。但宋代最後仍由於外交乖謬、
朝政不綱。國防敗壞,不免為「夷狄」所亡。此實為吾人談史
所不得不深思長嘆者也。
----------------------------------------------------------------------------
----
作者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3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