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北宋统治的腐败与改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18 08:57:45 2004), 转信

转自铁血

北宋统治的腐败与改革[转帖]

统治的腐败与改革的建策

 

一、儒佛道的提倡

 

后周时,周世宗柴荣北伐辽朝,立志统一,下令限制佛教,废除各地非敕额的寺院
,又贬斥儒学,废除孔子后代的免税权。周世宗执政,亲自掌握赏罚大权,整顿政
务,为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宋太祖建立宋朝,致力于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制
的统治,在一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周世宗的政策。太宗任用文臣执政,儒学随之逐
渐兴起,佛教也渐流行。但太宗主要还是以执赏罚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太宗起
用大臣,多来自下层官吏,说儒生是“迂儒因循之人”,只给俸禄,而不予“差遣
”。真宗自称“礼乐并举,儒术化成”,大力提倡儒术,同时又提倡佛教,信奉道
教,建立起儒佛道的思想统治。

科举崇儒——宋朝建国后不久,孔子的四十四代孙孔宜考进士不中,上书给宋太祖
,说他是孔子的后代,乞求给个官做。太祖只赏他做个曲阜县主簿。太宗时,封他
做文宣公,并恢复了被周世宗废除的免税权。真宗即位,孔宜子孔延世袭封文宣公
(仁宗时,延世子宗愿改封衍圣公),做曲阜县令,成为一县之霸。一○○八年,
真宗到泰山祭祀后,又亲自到曲阜孔庙行礼。对孔氏家族大加赏赐,以表示他对孔
子的尊崇。真宗又命国子监祭酒(学长)邢昺(音丙b!ng)等校定《周礼》《仪
礼》等书的“正义”(注解),完成九经“疏义”,大量印行。一○○五年,真宗
到国子监看书,问书有多少。邢昺回答说:“国初不到四千,现在已有十余万部”
。邢昺还说:“我年少时学儒,常见学生们不能具备经疏,因为传写不齐。现在大
量印板,普通人家都有,真是儒者逢时之幸”。真宗自撰《文宣王赞》,歌颂孔子
是“人伦之表”,儒学是“帝道之纲”。又撰写《崇儒术论》,在国子监刻石,说
“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斯。”一再表明对儒学的崇奉。

宋太祖、太宗实行科举取士,但下层官吏实行吏治有成绩,仍可不经科举而被起用
。太宗时,科举选官并且考试刑律。真宗即位后,河阳节度判官张知白奏报说:现
在自朝中到朝外,由刑法进用的人甚多。“循良之吏”“改节”去务刑名。进士科
考试诗赋策论,也不去探讨“五常”和“六经”的主旨。因此,他建议“正儒术”
,明令规定考试依儒家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者都不准采用。对于张知白的建议,
真宗大为嘉许。科举是官员的来源,考试依据儒学,便利了儒学控制政治。

提倡佛教——周世宗坚决反佛,但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据国仍很流行
。宋太祖统一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河南府进士
李蔼作《灭邪集》反佛,太祖说他是“非毁佛教,诳惑百姓”,把他流配沙门岛。
太宗进而认为佛教“有裨(有益。裨音必b@)政治”,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
等处修建寺庙,在开封设译经院翻译佛经。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经
,太宗时雕版完成。这是第一部印行的佛经总集。宋朝建国时,各地僧徒不过六万
八千多人,太宗时增加到二十四万。真宗更加大力提倡佛教,撰写《崇儒术论》的
同时,又作《崇释论》,说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真宗继续建寺译经,并亲

自作佛经注释。全国僧徒增加到近四十万,尼姑六万多。真宗统治时期,成为赵宋
一朝僧徒最多,佛学最盛的时期。

信奉道教——宋太祖时,道士们进见,劝他“无为无欲”“恬淡寡欲”。太祖不予
理睬。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音团tu2n),赐给封号,命南唐降臣徐铉校正道书

,又在东京、苏州等地修建道观。道教逐渐得到朝廷的提倡。真宗是道教的狂热的
信奉者,对人说:“释道二门,有补世教”,又说:“三教(儒、道、释)之设,
其旨一也”。唐朝皇帝信奉道教,自称是道教祖师李耳的后裔。真宗也和道士们编
造神话,说玉皇在他梦中传告,赵氏始祖,是轩辕皇帝。真宗尊玉皇为玉皇大天帝
,赵氏始祖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参知政事丁谓等制定礼仪,大事祭祀。东
京修建玉清昭应宫,用银五千两铸造玉皇像,金五千两铸造圣祖像,又用金五千两
造真宗像,在旁侍立,表明他是道教的忠实信徒。真宗又命宰相王钦若主持续修道
藏,搜编道书四千三百多卷。全国各地大修道观。道教得以广泛流行。

 

二、统治的腐败

 

南宋哲学家叶适曾经评论真宗、仁宗时的状况说:“当时元老大臣以和亲避狄为上
策,学士大夫以因循苟简为正论”。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在因循苟简的思想统
治下,国家军队和官员、皇室都一天天在腐败。

庞大腐败的军队宋太祖时选练禁军,成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十九万三千。太
宗时,增加到三十五万。真宗时增到四十三万二千。仁宗时,对西夏用兵,各路郡
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八十二万六千人,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五万九
千,变得空前的庞大。宋朝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多已死去,老弱的又不能裁减。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
,不识战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不得不骄惰。太祖时,
禁军领月粮,营在城西者在城东给,营在城东者在城西给,都由自己背负。仁宗时
,禁军领粮,甚至要雇人挑。首都东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买卖“伎巧绣画”
,衣服举措都不像军兵。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
军,自称不知道作战,见到敌人就怕死。宋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据说,西夏听说
宋兵多禁军,就举手相贺,以为必胜。禁军由精锐变为腐败虚弱,在对夏作战中完
全暴露了。

宋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成功地制止了军阀割据,但将帅无权,军队缺乏训练,矛
盾逐渐显露。太祖、太宗或亲自领兵作战,或自定阵图,指挥各地战事。他们出身
将帅,显得从容而自如。真宗以下的几个皇帝,生长深宫,不懂军事,由皇帝制定
阵图,只是束缚将帅,难以临阵指挥。将帅作战多请示朝廷,群臣往往争论不决。
主帅要与钤辖、都监等聚议,也是“人人各出意见,议论不一”,往往坐失战机。
帅臣的权力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西北边地的将帅一年之间换三、五人。“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的结果,是士兵平时缺乏训练,作战时“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
。宋败于西夏,有人上疏说:“诸军将校都不识面,势不得不陷覆。”宋朝军事制
度的弱点也在对夏作战中完全暴露了。

各地的厢军,到仁宗时也增加到四十三万多人。其中经过训练(教阅)的,多已陆
续补充禁军。大量的厢军只是运输官物(纲运)和服杂役。州郡官经常迁调,每当
新官到任,都要用厢兵修建馆舍,甚至有的州官用厢军织毛缎等货物出售谋利。仁
宗时,宋祁上疏说:“现在天下的厢军不择瘦弱,全都收配,只图供役,本不知兵
,而且朝廷月费粮饷,岁费衣服。士兵数口之家不能自养,于是相继逃亡,成为‘
盗贼’。”宋祁的话,暴露了厢军的腐败,也透露了农民士兵因遭受压迫在不断地
反抗。

宋朝大量的禁兵、厢兵的主要来源是招募。宋朝对西夏作战,广泛募兵。各州官能
募兵到一千人者,特升一官,因此兵额大增。遇有灾荒,宋朝为防止农民起义,大
批招募“饥民”当兵。如仁宗时,河北路水灾,农民流入京东至三十余万,安抚使

富弼选募强壮者充禁军,次者充厢军。关中、川峡各地也都在流民中大批募兵。

募兵以外,还有在农民中强迫抽丁的乡兵。宋初,在沿边各地农民中征雇,粮饷器
械都由本乡自备,不隶国家兵籍。应征者在手背刺上义勇、弓箭、弩手、土丁等名
号。真宗以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因对外作战,乡兵不断增加。仁宗、英宗
时三路共达四十二万人。来源是在民间强迫抽丁,一般是三丁抽一。乡兵原来只在
本土,对夏作战时,陕西路每家出一丁编为禁军,号保毅军和保捷军,到边地作战
。梅尧臣《田家语》诗说:“三丁籍一壮,……老吏持鞭扑,搜索稚与艾,唯存跛
无目,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据诗序说:“
主司欲以多媚上,……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所记当近事实。韩琦在陕西大
量招兵,自称他的功绩是“一人充军,数口之家,得以全活”。事实恰好相反。大
量募兵和大量抽丁的结果,民间丁壮越来越少,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都发生严重困难
,挣扎在死亡线上。

庞大腐败的官僚机构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已经形成为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
真宗以后,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科举取士越来越多。一○○○年(咸平
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
,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仁宗一朝
,十三次科举,取进士四千多人,诸科五千多人。中举者都陆续加入各级官员的行
列。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

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
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有的大臣提出建议,改为五岁授官食禄,但遇节日
郊祀,还可有例外。一○四七年一年,单是属籍皇族授官的就有一千多人。皇后、
皇太后、太皇太后家族也都授官。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
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此外,还有多种授官法。遇有灾荒,地主如
肯开仓出粮,按出粮多少授官。韩琦在陕西修城,要地主雇人伕,按出工多少授官
。朝廷甚至公然卖官,如出钱六千贯给予簿尉官,万贯给殿直官,如此等等。官员
越来越多,越来越滥。

仁宗时,户部副使包拯上疏说:“真宗时,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现在内外
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及守选人,还不在数内。较之先
朝,才四十余年,已超过了一倍多。”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
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宗室吏员受禄者一万五千多人。各级官
府还有大批不受禄的吏员,公然允许贪污受贿,数量更多。三班院(供奉官,左、
右殿直,合为三班)的武官,最初不到三百人,真宗时四千二百余人,仁宗时一万
一千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外地州县官吏更是多到数不
清。仁宗时,宋祁上疏说“今天下有定官,无限员”,官员可以额外增多,因此“
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真宗时,一次裁减各路的冗吏,就有十九万五千
八百多人。没有裁减的,当然要几倍于此。而且,真宗以后,又在不断增加。当时
就有人指出:“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

真宗宣扬遵循“祖宗旧法”,一切因循守旧,以老成持重相标榜。官员们遇事唯恐
承担责任。田锡上疏说:“枢密院和中书省”“政出吏胥之手,吏胥行遣,只检旧
例,无旧例则不行”。结果是,“臣下得优逸,而君上担焦劳”。宋制,三年一次
“磨勘”(考核),官员们只要在任内不发生过错,就加升迁。官员们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一心只怕招人非议,影响官位。李沆做宰相,接待宾客,很少讲话,弟
李维对他说:“外边人议论,大哥是个没嘴葫芦。”章得像以默默无所作为著称,
升到宰相。宋朝的御史,许据风闻(无证据)弹劾官员。御史以找寻官员的过失为
能事,更加助长了官员的因循。仁宗时,张方平上疏指出:“自将相而下,至于卿
大夫,惴惴(音坠zhu@)危恐,一举一动,就说恐招人议。苟且因循,求免谤咎,
那里还有功夫用心思为国呢?”各级官员层层苟且因循,只是坐待升迁。腐朽的官
气和暮气笼罩着整个宋朝政府。

太祖统一后,据说曾立誓约,不杀大臣。太宗也对臣下极宽,曾对宰相说:“弊病
如同鼠穴,如何能堵塞,只要除去其甚者就可以了。”宰相吕蒙正对答说:“小人
的情伪,君子岂是不知,以大度宽容,事情就都好办了。”太祖、太宗依据这个“
大度宽容”的方针,争取到后周和南方各国的大批官员,成功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和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这个“祖宗旧法”,但逐渐流于
对官员的放纵。除叛逆谋反罪外,京朝官犯罪,只是贬黜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
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到海南岛)
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作官食禄。官员们相互庇护,有恃无恐,自宋初即公然贪
污行贿。真宗以后,更加放手敲剥人民,生活极其奢靡腐败。宰相吕蒙正每天必吃
鸡舌汤,杀鸡的鸡毛堆成了山。丁谓作相,勾结宦官雷允恭,贪污挥霍,密令皇宫
后苑工匠制作金酒器,“四方赂遗,不可胜纪”。仁宗时,宋祁点华灯拥歌妓醉饮
,宋庠(音祥xi2ng)在政府,叫人对宋祁说:“听说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
不知还记得某年同在州学内吃■(咸菜。音激jī)饭时么?”宋祁大笑说:“寄
语相公(宋庠),不知某年吃■饭,是为了什么?”意思是说,当年在州学读书受
苦,就是为了做官享福。梁适做相,留大商人郭秉在家作买卖。张璘(音砚y4n)
向梁适行贿,得作三司副使,有人在殿上揭露说:“空手冷面,如何得好差遣。”
王钦若知贡举,举子任懿托僧人惠秦贿银三百五十两,把银数写在纸上交给王钦若
妻李氏。李氏命奴仆把任懿名字写在手臂上,把贿银数密告王钦若。任懿果然得中
。历朝的大臣,几乎无不贪污受贿,无不穷极奢侈。

宰相以下,朝廷和地方的官员,贪污、腐化成风。州郡文帐送上三司,随帐都有贿
赂,各有常数。足数即不发封检核,不足便百端刁难,成为通例。仁宗时,杭、越
、苏、秀等州“旱涝连年”,“饿尸横路”,淮南转运使魏兼奉命去处理。魏兼到
苏州三天,“穷彻昼夜,歌乐娱游”,把饥民都赶到庙里关起来,三天中饿死甚多
。魏兼所到的各州,都遣送妓乐迎候。民间流传歌谣说:“绕梁歌妓唱,动地饥民
哭。”蒲宗孟(曾任尚书左丞、知州)每天宴饮要杀猪、羊各十只,燃烛三百。有
人请他减少些,蒲宗孟发怒说:“你们要让我在黑房子里挨饿么!”宋朝在各地军
政机构设有“公使库”,准许谋利作为官员用度,又有抚养、备边等库,开抵当,
卖熟药,无所不为。各州军又有“回易务”,经营商贩,并将货物,抑配人户,强
行售卖,甚至贩卖盐酒违禁之物,图规厚利,交结权幸。全国各地大批的吏员,没
有规定的俸禄,贪污受贿,成为合法的收入。官员们“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
宋朝自上至下的大批官吏,遇事因循苟且,而又贿赂公行,侈靡腐化。庞大的官僚
机构日益腐烂了。

马克思曾把剥削制度社会的国家政权,比做“寄生赘瘤”。列宁写道:“官吏和常
备军是资产阶级社会躯体上的‘寄生虫’,是腐蚀着这个社会的内部矛盾所滋生的
寄生虫,而且正是‘堵塞’生命的毛孔的寄生虫。”①马克思、列宁这一深刻的揭
露,对于宋代的封建国家也是完全适用的。宋王朝豢养着的大批的官吏和大批的军
队,日益显示出他们是封建社会躯体上的大寄生虫,吸吮着劳动人民的膏血。不断
有大臣上疏说,养兵的费用,已占国家岁入的十之六七。官吏的俸禄虽然好象比养
兵之费少,但通过多种途径贪污剥夺的财富,却比兵费还要大。用人民血汗养肥了
的官吏和军队,又反过来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事实说明,只有人民群众起来扫除这些寄生虫,历史才能前进。

侈靡腐朽的皇室宋朝皇室是最大的寄生虫,也是最大的耗费者。澶渊之盟后,真宗
与王钦若定计,伪造“天书”,举行“封禅”(祭泰山和泰山南的梁父山),妄想
以此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挽回他的“天威”。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年
)正月,真宗对群臣说:“去冬我梦见神人,说当降天书。”这时,皇城司果然奏
报在左承天门南发现黄帛二丈如书卷,有文字。宰相王旦等都跪拜祝贺,说是“天
书”降临,拜读后藏于金匮。龙图阁待制孙奭(音式 sh@)对真宗说:“以臣愚所
闻,天不会说话,那里还有书?”真宗只好默然。六月间,王钦若又上言,泰山也
发现“天书”。真宗说:“我五月间又梦见神人,说来月当赐书于泰山。”十月,
真宗由庞大的仪卫扈从,亲自去泰山行封禅礼。王旦等随行。十一月,回京都,群
臣争颂功德,说是帝王盛事。真宗自编自演的这次所谓“东封”,竟耗费八百余万
贯。一○一一年,真宗又奉“天书”出潼关,祭祀汾阴,费钱一百二十万贯。一○
一三年,又去亳州太情宫祭老子。真宗在京都修建玉清昭应宫(道观),铸造神像
,并安放“天书”,命三司使丁谓为修昭应宫使。丁谓制定的计划规模宏大,需修
建十五年,勒令工匠夜以继昼,七年修成。宫中房屋凡二千六百一十间,金碧宏丽
。修建中,到南方砍伐木材,期限急迫,工徒辛劳至死,还要诬指为逃亡,收捕妻
子。全国各地也都因“天书”降临,修建天庆观。当时就有御史上言,“今费造竞
起,远近不胜其扰”。伪造“天书”、大修道观成为一大祸害,不知耗费了多少民
财,带来了多少灾难!仁宗以大庆殿为明堂,又举行大享明堂礼(祭天地祖宗),
用法驾卤簿(仪仗)达一万多人,一次祭享的用度竟耗费一千二百万贯。祭祀如此
,生活的侈靡可知。仁宗晚年服丹药,沉溺深宫,不问政事。大臣奏事,只是点头
敷衍。谏官王陶上疏说:“现在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中书、枢密决定,陛下一无可
否,岂是为人主之道。”渑池县(渑音敏m!n)主簿苏辙在仁宗策问时答卷说:“
听说近年以来,宫中贵姬有几千人。陛下上朝不听议论,便殿不问政事。不要说好
色于内不害外事啊!现在海内穷困,生民怨苦,可是宫中赏赐没有限制,要什么给
什么。大臣不敢谏,管财政的官也不敢争。国家内有养官养兵的费用,外有给契丹
、西夏的奉赠,陛下又自做一个大坑来耗费其余。恐怕陛下要因此受诽谤而不得人
心。”仁宗整天在宫中宴饮享乐。后宫数千人,赏赐动以万计。国库的红罗,都被
消费一空。

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皇室的侈靡和大量的冗官冗兵,使宋王朝的消费逐年增加。宋
太祖曾对左右说:“军旅(战事)和饥荒要预作准备,不可等临事再向民间征敛。
”在国库左藏库之外,另设一内库称封桩库,每年用度的赢余,放到这里封储。但
到真宗、仁宗时,消费巨大,不但没有盈余,而且“年年亏短”,不断“支诸宿藏
”,以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一○六五年(英宗
治平二年),朝廷的剥削收入,达到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但这年朝廷的支出有一
亿二千三十四万,非常支出又有一千一百五十二万多,仍然亏短一千五百多万。这
些数字说明了宋朝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到了多么残酷的地步,也说明了宋朝的财政日
益陷入了危机。

宋朝的财政入不敷出,便不断增加对人民的剥夺,但这又和大地主大商人发生了利
益冲突。大地主用各种方法逃避赋税。真宗、仁宗时不断有人主张清查田亩,但最

多只能在个别地区试行,便遭到大地主和官僚们的反对而停止。大商人垄断商行,
左右赋税,冲击专卖,也不断地从各方面向宋朝争夺着剥削人民的权利。宋王朝的
财政危机更为加深了。

 

三、改革的建策

 

从真宗统治时期以来,朝廷中就在议论着各种各样的改革的建策,仁宗朝这种议论
更加发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主张和实施方案。


王禹偁的“五事”——真宗初即位,知扬州王禹偁即应诏上疏,建言五事:一是“
谨边防,通盟好”(对辽夏);二是“减冗兵、并冗吏”,从而减少“山泽之利”
的税收;三是严格选举,使入官不滥;四是淘汰僧尼;五是“亲大臣远小人(宦官
)”,朝廷信用宰相不疑,宰相择用诸司长官。王禹偁的建议,主旨是在减少官兵
冗员,他认为这是“国用不足”的主要原因。

宋祁的“三冗三费”——一○三九年(仁宗宝元二年),天章阁待制、同判礼院宋
祁上疏,以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三冗”是:(一)天下有定官无限员
,各级官员增加到以前的五倍:(二)厢军几十万人不作战而耗衣食;(三)僧道
越来越多,没有定数。没有受戒的,已有五十多万。“三费”:一是道场斋醮(音
轿ji4o),百司供费不资;二是京师多建寺观,又多设徒卒,添置官府衣粮;三是
大臣罢黜(音触ch)),仍带节度使衔,靡费国用。宋祁最后又建议仁宗和后宫应
节俭,不得妄费。宋祁的建策,主旨仍在裁减官兵,节省靡费,是沿袭王禹偁而略
有发展。

范仲淹的“新政”——一○四三年(庆历三年),仁宗任用范仲淹参知政事,富弼
、韩琦为枢密副使,要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九月,范仲淹奉诏条上十事,说:“历
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夷狄(指辽夏)骄横,寇盗(指农民起
义)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所上十事是:(一)“明黜陟(音治zh@)”。
即改变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的磨勘法。官员中有大功“高才异行”者,可
特加任用。老病愚昧者另作处理。有罪者按情节轻重处分。(二)“抑侥幸”。改
变贵族官员子弟“恩荫”作官的旧法,严加限制,以减省冗官。(三)“精贡举”
,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经学。(四)“择官长”。严格选择
转运使、提点刑狱及各州县长官。(五)“均公田”。各地官员按等级给以多少不
等的“职田”,用来“责其廉节”,防止贪污。(六)“厚农桑”。每年二月,提
倡各地开河渠,修筑堤堰陂塘,以利农业生产。(七)“修武备”。京师招募卫兵
五万人,以捍卫朝廷。(八)“减徭役”。裁并州县建置,使徭役相对地减少。(
九)“覃恩信”(覃音潭t2n)。朝廷有赦令,各地必须执行。(十)“重命令”
。各地法令应由朝廷统一。

范仲淹提出的十项建策,除兴修水利属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其他各项都在于整顿政
权机构,以加强宋朝的统治。范仲淹疏上,仁宗颁行全国,号称“新政”。只是修
武备一项未能付诸实行。次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抵御西夏,朝中官员
对新政多有指责。一○四五年初,仁宗即下诏罢废关于磨勘和恩荫的新法。范仲淹
被罢免。富弼因附和改磨勘法,被指为范仲淹朋党,也被罢免。韩琦上书谏罢富、
范,不准。韩琦被迫出朝,知扬州。范仲淹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左右,便
因贵族、官员们的反对而失败。一○五二年,范仲淹病死。

文彦博的“省兵”——皇祐元年(一○四九年)十二月,宰相文彦博、枢密使庞籍
,以国用不足,建议省兵,裁减禁军归农。沿边诸将反对,说是兵士都会弓刀,裁
减后必“相聚为盗贼”(起义反抗)。文、庞同奏:公私困竭,只是由于养兵太多
;万一“聚为盗贼”,两人愿拚死去镇压。仁宗采文彦博等的建议,下诏陕西保捷
兵(禁军)年五十以上和短弱者放归农。共放归三万五千人,存五万人。据说陕西
沿边养一兵一年需钱七十贯,省兵后,每年可节省二百四十五万贯。但此后,王德
用为枢密使(一○五四——一○五五年),又选厢军补禁军,兵额又增。

王安石上万言书——江西临川人王安石在一○四二年(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
年二十二岁。当年签书淮南判官,一○四七年调任鄞县(鄞音银yín)知县。文彦
博建议省兵,王安石持异议,在鄞作《省兵》诗说:“有客语省兵,省兵非所先。
”他指责宋朝兵制是“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提出“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
肩,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一○五三年,王安石
通判舒州。在地方州县做官的王安石,不像朝廷士大夫那样只看到了官僚机构庞大
的一面,而且看到了社会上的贫富悬殊,大地主、大商人的残酷敲剥,将激起农民
的反抗。在舒州作《发廪》诗,指出“贫穷主兼并”,说:“三年佐荒州,市有弃
饿婴。……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感事》诗说:“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
有?虽无剽盗(指农民起义)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取
资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又作《兼并》诗,直指“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
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俗吏不知方,掊克(敲剥
。掊音p%u)乃为才”。真宗以“不抑兼并”作为国策,王安石这时已逐步酿成了
诛抑兼并的变革思想。一○五七年,王安石调知常州。次年,移任提点江东刑狱,
被召入朝,向仁宗上长达万言的奏疏,要求培植人才,改革法度。

王安石指出:国家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在于法度不合“先王之政”。如
要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又患人才不足,所以人才是当务之急。他建策从教养取任四
个方面培植人才,使在位者得其才,然后再审视时势人情,变更天下之弊法。万言
书提出了“流俗所不讲”的一些新意,如说官员诚然冗多,但官俸微不足道。前人
理财是“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理财能得其道,
即使官俸增加,也不致有损国家经费。又说当今“法令滋而不行”,“小人有幸而
免者,君子有不幸而及者”,是所谓“不能裁之以刑”,治之非其道。万言书奠立
了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但并没有被仁宗采纳。

司马光上三札——陕州夏县人司马光,一○三九年中进士。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
校勘。庞籍出知并州,司马光为并州通判,建议筑麟州堡以制西夏,结果宋军大败
,庞籍因此得罪,司马光改任开封府推官。一○六一年,司马光任同知谏院,向仁
宗上三札子。一是论“君德”,说人君大德有三:仁、明、武。要仁宗“以天性之
至仁”,“善无不录,恶无不诛”。二是论“御臣”,任官信赏心罚,不要只是“
累日月以进秩”。三是论“拣军”,“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司马光的三札,
重复提出了范仲淹的“明黜陟”和文彦博的“省兵”,强调“君德”“天性至仁”
,是宣扬儒学,以别善恶。

南宋思想家陈亮曾经指出:“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但对改
革的方针和途径,官员士大夫中显然有着不同的主张。司马光、文彦博等所主张的
,只是局限于财用的节省和官兵的裁减升降,也就是基本上仍然维持现状,不作更
大的改革。较为激进的范仲淹,也还是着重于官僚机构的整顿。王安石所提出的,
是另一种主张,即从他所说的“大法”上着眼来变革法度。不是单纯地用官员升降
的办法,而是以加强法治来整顿吏治;不是单纯地主张节省,而是以“理财”来增
加国用;改革的方向也不是仅限于官兵,而且指向了社会上的大地主、大商人那些
兼并之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两种主张的对立在
逐渐形成。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67.60.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