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monkey (猴崽子),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温相】读史札记(80)--明成祖靖难始末之建文逊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y 1 22:44:42 2004), 站内信件
5.金川门之变
(1)建文逊国
建文在这次靖难之变的整个过程中可谓调度乖张、莫衷一是。齐泰、黄子澄本是谋主,一
旦事情有变,建文竟然附允朱棣的意思,窜贬齐黄,而后有人上书以为不可,建文遂寝其
事。削藩之初,燕王上书申救,建文居然览书恻然,谓左右事宜且止,黄子澄力争不可时
,建文说:“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左顾右盼、惊惶不
定,以妇人之仁来用人行政尚且不测,更不要说身临险象横生的政治深渊了。比之乃祖十
分之一不及。
当建文四年六月之间,朱棣亲领大军南下,直逼南京时,建文彻底慌了,他加派大臣李景
隆、茹瑺等人用方孝孺之计许以割地求和,朱棣此刻别有一番议论:“吾无罪而削为庶人
,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籓
。”通篇都是借口,只有一句是真的,那就是不可能再作什么燕王了。而是要君临天下。
适时,朝廷内外混乱不止,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徐达的幼子徐增寿、驸马都尉王宁、谷王
朱橞、曹公李景隆就是其中主要分子。徐增寿和乃兄徐辉祖截然不同,他和这位谋反的姐
夫关系最好,朱棣造反时,他竟然特立独行的上表说:“燕王先帝(太子朱标)同气,富
贵已极,何故反?”而后,数次把南京的虚实报给朱棣知道,特别是闻听朱棣渡江在即,
更加卖力,终于被建文知晓,建文这时倒是来了能耐,亲手把徐增寿斩首于殿前,而驸马
都尉王宁下狱论罪。后来朱棣进京,感于增寿为自己殉难,特加封定国公,食禄2500石,
累世增封,班列功臣之首,直到明朝灭亡,由此可见增寿给朱棣提供的情报的重要性,而
建文也居然一直容忍这么一个超级间谍在自己的身边,不是昏聩是什么呢?
李景隆丧师辱国,建文不罪,派守金川门,另有谷王朱橞因为丢弃宣府也派往金川门视事
。李景隆实际早就对抵抗失去信心,暗中和朱棣已经沟沟搭搭,朱橞因为同属藩王,而且
又是一个李元吉一流的人物,自然不会认真镇守金川门,建文用这样的人给自己看家护院
,焉能不败?
北军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受到李景隆和朱橞的照顾(李景隆私开金川门)攻入南京,史
称“金川门之变”,就此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告终。
朱棣入城之后,一面榜文天下捕捉齐泰、黄子澄、徐辉祖、方孝孺等所谓奸臣,一面寻找
建文帝后。关于建文的下落终明一代都是历史之谜,而且一直以来困扰着朱棣。那么,建
文到底是死还是逃了呢?
关于这点,《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史书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们同
时都承认,建文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自焚而死的只有皇后马氏。《明史·恭闵帝》中记载: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此后,明史作
者继续交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
往来迹。”而官修本《明太宗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则记载说:“上望见宫中烟起,急
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这是
仿照宋太宗迫害赵德昭的做法编写的,所以连明史都不采用这个逻辑。谷应泰所作的《明史
纪事本末》中不仅否认建文从死,而且还把建文后来流落在外的诗抄给抄录下来:“阅罢楞
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
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另一首是: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
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
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以作为建文不死的证据。清代学者赵翼也根据建文的诗:谁将
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断定建文帝“浪迹西南,终免祸难。”
建文的下落一般是三种结论,一为出家说,这个例证比较多,最为明显的是,朱棣的第一
号亲信大臣姚广孝死时,朱棣问姚广孝还有请求没有,姚广孝居然提出:“僧溥洽系久,
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
帝乃以他事禁溥洽。”可见,这位和尚是知道建文的具体下落的,然而他始终坚不吐实,
所以,朱棣恨他欲死,囚禁十余年,直到姚广孝张嘴,这才释放了他。而后,从一些地方
史料也可以看出来,建文出家并非空穴来风,明末大臣张居正在对答万历皇帝时也说过:
“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这样的
话,出家说可谓知者甚多了。
另一个为浮海说,也就是说建文蹈海而去,在《明史·郑和传》中提到:“成祖疑惠帝亡海
外,欲踪迹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追寻建文看来并不是虚拟。关于这点,
近现代史家如范文澜、吕振羽、吴晗等人都有文章解读,然而,旁证比较孤立,一直不作重
点研究。存疑而已。
再有一说为死亡说,具体时间是在永乐二十一年前后,也就是公元1423年左右。这一说比
较有力的证据就是胡濙的察访汇报,史书上记载,胡濙一直是明成祖派往各地查询朱允炆
下落的使者,身负重任,“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
从永乐五年出发,到永乐十四年才回来,而后“母丧乞归,不许。”明清大臣夺情视事一
般都是军国大事不得已而为之,胡濙的情况也算是特例之中的特例了。永乐十七年再出,
永乐二十一年回来,史称:“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
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
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这段说明是非常重要的证明,至少说明了在永乐二十一年的
时候,建文作为帝位的威胁已经彻底排除,而排除的根据无非是建文本人表示无意于皇帝
和他已然死亡,前者不太可能,唯独后者是真的,也惟其后者建文病死才能让朱棣放心,
至此,悬案得以告一段落,而朱棣离他自己的“驾崩”也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朱棣在位二
十二年,这件事缠绕了他二十一年之久。
有的史学者认为,朱棣不会花费这么大的气力来搜寻一个无能为力复国的窝囊皇帝,然而
,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一直被囚禁,直到英宗年间,皇帝准备释放他
,大臣还援引先皇的教训不许可呢。而建文的同母弟衡王允熞、徐王允熙后来被幽禁,都
是死于非命,史书说:“永乐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显然不是正常死亡。而这时
正是胡濙寻访建文帝的前一个月,难道是偶然吗?以朱文圭一个孺子,衡王、徐王不过是
藩王,朱棣尚且如此对待,那么,真正资格的皇帝建文,朱棣怎么可能掉以轻心呢?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不论是建文跑到哪里去,他终究是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
可以说满盘皆输。他在削藩这么重大的事件上疏于缜密、怯于果断、失于机谋,固然建文
对待属下宽厚仁慈,可是,仁而无状、宽而无法,以致于众人都不怀其恩,而溺其度,作
为一个统治者,在必要的阶段居然儿女情长、似是而非乃至狐疑不决、赏罚不明。建文不
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逊国虽然令人同情,可并非偶然。从明初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即
使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变,建文能不能完成或者说顺利的完成从朱元璋以来的转型也是大存
疑问的,换言之,以建文的能力似乎不足以扭转一个时代的格局,更不要说开创一个时代
了。所以,朱棣的靖难成功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呢?
--
╭─╮ │
│ │├╮╮╭─╮├─╮│╭ ╭─╮│ │ │
├─┤││││ ││ │├╯ ├─┘│ │ │ ╔══╗
│ ││││╰─╯│ ││╰ ╰─╯╰─┤ │ ║子猴║
────────────────╮ ╰─╯ │ ║印崽║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143.167.21.61]
※ 修改:.Amonkey 於 May 1 23:29:21 2004 修改本文.[FROM: 143.167.21.61]
※ 修改:.Amonkey 於 May 1 23:31:03 2004 修改本文.[FROM: 143.167.21.6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