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0 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1:40:15 1999), 转信
发信人: bluebird (子衿),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24 14:23:26 1999), 站内信件
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
黄一农
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论文大纲】:
一、绪言
二、韩霖家族与天主教
三、明末官绅对西学西教的友善态度
四、辛全门生师友对天主教的态度
五、东雍书院还堂事件始末
六、乾隆《绛州志》挖改本与反教情绪
七、结语
一、绪言
先前学术界有关明清天主教传华史的研究,除了少数例外,在人物方面,多集
中在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汤
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等较著名的耶稣会士,或徐光启(1562-1633)、李之藻(1565-1630)、杨
廷筠(1562-1627)、王徵(1571-1644)等曾任高官的奉教士大夫之上;在时间方面,
多拘限于明末清初某一特定的小时段或康熙(1662-1722)末年的「礼仪之争」;在空
间方面,则较偏重于北京、南京等大城市,或闽、粤等对外较开放的沿海地区。
其实,明清之际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已相当全面,如崇祯(1628-1644)间黄
贞在其辟天主教的文章中有云:「今南北两直隶、浙江、湖广武昌、山东、山西、
陕西、广东、河南、福建福州、兴泉等处,皆有天主教会堂……而今日缙绅、大老、
士君子,入其邪说,为刊刻天主教书义,为撰演天主教序文,目Ж所见甚多」,康
熙初年反教人士杨光先亦称当时除云、贵两省外,其它各省均有教堂分布。在某些
闭塞的内陆地区,教会的发展不仅颇早,甚至十分蓬勃,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也相
当频繁,但有关的学术研究相对而言却甚少,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即是一个突出
的例子。
泰昌元年(1620)年底,艾儒略就已应当地举人韩云之邀抵达绛州开教。此后,
耶稣会持续派遣教士驻堂,其中高一志(Alfonso Vagnone, 1568?-1640)在当地的努
力最具成效,他除在部分奉教乡绅的支持下,大力推动绛州的教务外,还至蒲州、
平阳等地积极布教。据耶稣会现存零星的统计资料所载,山西省在崇祯九年共有约
八千名教徒,至于大小教堂,在崇祯十三年即有一百零二座。其中绛州不仅是山西
全省最活跃的教区,天启七年(1627),还筹建了全中国第一座由教徒捐建的天主堂,
崇祯四年左右,绛州一地已有各式教堂三十座,清初,更拥有一处全国占地最广的
天主堂,康熙三年,当地教徒的总数即达三千三百人。
据地方志上的记载,绛州在洪武(1368-1398)年间约有九万口人,但明季屡遭天
灾人祸,至万历(1573-1619)年间,仅余四万五千口左右,崇祯间,又持续发生严重
的饥荒和蝗灾,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况,加以流贼的屡次焚掠和鼎革之际的战
乱,更使得人口锐减,据康熙六年的统计,绛州的丁数尚不到一万九千。虽然我们
无法根据此一赋役资料准确推估出当地实际的总人口数,但从前述的教徒数,仍可
知晓明清之际绛州信奉天主教的人口比例应不算低,甚至有可能是中国各传教区中
最高者之一。
笔者在下文中即以绛州为例,尝试探讨明末入华的耶稣会士如何能在这个西北
的偏远地区开教,并吸引许多地方官绅和民众的认同,而此一外来宗教于明清两代
又在地方上引发何种程度的冲突与对立。由于韩霖(1596?-1649)是明末以来绛州地
区最出名的天主教徒,且当地对天主教的态度,往往也反映在对他的评价之上,故
笔者将先在下节中对其家族的事迹做一介绍,其次则爬梳韩霖的交游网络以及绛州
的知识社群,以析探明末清初当地官绅对西学西教的正反态度,最后则阐述绛州持
续存在的反教情绪,如何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东雍书院还堂事件中受到进一步激汤,
并探究此一情绪如何令韩霖成为众矢之的,引致有人甚至全面挖改地方志中有关其
人其事的纪述。
总之,全文将以韩霖为主轴,尝试钩勒两百多年来天主教在绛州的发展及其所
引发的反弹。希望透过此一较详细的个案研究,能对天主教近代在中国传教的历史
有一较具体的了解。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修改:.coco 于 Jul 4 23:01:30 修改本文.[FROM: 202.97.]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