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4 明末中西文化冲突之析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1:54:57 1999), 转信
发信人: bluebird (子衿),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24 14:05:53 1999), 站内信件
四、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析探
在明清之际中欧两文明头一次的大规模接触中,西学成为流行的新思潮,许多
高级知识份子对西教往往十分友善。如以王徵为例,在他往来的师友中,除包括徐
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等奉教之人外,更遍及当世的许多硕儒名士。而在其未奉教
友人的亲朋当中,亦不乏与天主教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者,如郑□二女婿的兄弟许之
渐,即曾因替教会书籍作序,而于康熙「历狱」中遭免官,至于郑□的好友陈继儒,
则与知名天主教徒杨廷筠相交甚笃,郑□于万历三十六年补常州府学生员时,杨廷
筠即为其宗师,郑□也尝与徐光启品评当世人才。
当时一些传教士和领洗的士大夫,往往憧憬藉天主教的教理以合儒、补儒甚至
超儒,然而儒家传统和天主教教义间的部分冲突,却令许多奉教国人陷入尴尬的抉
择。王徵的生平事迹,即为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对其娶妾和自杀此两件违反
「十诫」的行事,先前学者或一笔略过、或避而不谈、或叙述不实,前文即综合各
文献中的记载,做了详细的□清,下文则将从文化融合与磨擦的角度,尝试做更进
一步的析探。
王徵因自幼深受儒家传统的薰陶,此故「天儒合一」一直是其奉教之后的重要
中心思想,如他在天启六年序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一书时,即表举金氏「学本
事天,与吾儒知天畏天、在帝左右之旨无二」,而其在初授扬州推官时,更撰有祈
祷性质的〈告神文〉,曰:「惟上帝垂佑我下民,肆神用宠,绥乎兹土,凡官兹土
者,实式凭之……兹将受事之初,爰告衷言,祈神明贶……迄无令徵得罪于百姓,
得罪于朝廷,得罪于垂佑下民之上帝」,稍后,他也曾因淫雨不断而撰〈祈晴文〉,
并于放晴后作〈谢神文〉。王徵祭谢神明的作法,显然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只不
过将通常所祭拜的城隍和龙王等神,改成了「上帝」,而在其心目中,中国先秦典
籍中所提及的「上帝」,即等同于泰西所称的「天主」。
崇祯元年,王徵曾发动邑人捐款,并利用官府的资源在扬州城西北盖建景天阁,
奉十一位名宦乡贤,中并安放昊天上帝的神位,王徵自称:「阁名景天,盖取士希
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且因崇贤之举,而旌余夙昔畏天之一念」,知其或为避
免耸人视听,乃建景天阁以代天主堂,并以古书中的「昊天上帝」为天主的代名词。
王徵此一揉合儒教与天主教的思想,应承袭自杨廷筠等奉教前辈。虽然道明会
士黎玉范和耶稣会士卫匡国对杨廷筠均颇为推许,然而此类试图将天主教中国化的
作法,却无法获得所有传教士的认同,如道明会士闵明我即尝严辞批评杨氏混淆了
天主教的思想,他称:「黎玉范和卫匡国神父以杨廷筠君为天主教会的栋梁,但假
如栋梁不正、教理有亏,那整栋建筑又如何能立而不垮呢?」。至于王徵,即使在
奉教多年之后,其日常行事也往往还未脱世俗文化的深厚影响,如其在崇祯元年即
曾与好友郑□相偕去算命,此种行为则是被天主教视作迷信的。
天主教的教理在王徵的心目中,或许主要停留在形而上的思想层次,此故,当
其年过半百且又乏嗣时,他会屈服于周遭的压力,私下娶妾,也无怪乎王徵在晚年
所撰的〈祈请解罪启稿〉一文中,尝自我批评曰:
顾自受教以来,信道虽深,苦不坚;爱主虽真,苦不热;望天虽殷,苦不纯。
由于娶妾一事严重违反「十诫」,并不属于可淡然视之的「小节」,此故王徵在内
心中有过激烈的挣扎,旋即痛自追悔,屏妾异处,王徵尝有一对联云:
空洞中三仇尽扫,十诫恒遵,乃思乃言乃行,念念恪守圣经,敬跻光明圣域;层台
上方虑都清,一诚独注,所信所望所爱,心心钦崇天主,欣登乐福天乡。
即明白显示他在忏悔后欲恪遵「十诫」的意愿。
王徵在〈和靖节先生归去来辞〉中,也曾清楚表明他痛悔前非的心境:
痛已往之迷误,可仍蹈乎前非?爰洗身于圣水,更祓濯其裳衣。寻上达之正路,莫
显见乎隐微。乃溯天原,望道而奔。首畏天命,归依孔门。知天事天,日养日存。
钦崇一主,惟上帝尊。
但我们从其中「首畏天命,归依孔门」句,则知儒家思想在其内心中不可动摇的地
位。
王徵在处理传宗接代的问题上,虽出现天儒之间的重大矛盾,惟因娶妾并非唯
一的解决方式,此故他得以改用过继侄子的途径回避冲突。然而当他面对国亡的残
酷事实时,王徵不再拥有任何可以回避的空间,他必须在「大节」和「十诫」之间
立做判断,而深浸于儒家传统的王徵,毅然选择了自杀尽节。王徵在面对无嗣与国
破的压力和冲击时,很无奈地失落在中国传统和天主教文化之间,黯然承受做为一
个个体在会通天儒的尝试中所产生的尴尬。
查继佐尝在其所撰的〈王徵传〉中,论曰:「其奉天主教严,临命犹喃喃二语,
以此事天,儒教哉!」,其中所谓的「二语」,即前文中所提及的「忧国每含双眼
泪,思君独抱满腔愁」两句,而张炳□也曾在替王徵作传时,称其「孜孜乎畏天爱
人,虽似癖耶稣之学,此生平好奇则然。然中之所存,壹以忠孝为基,一线到底,
八风弗移」,查、张两人显然均认为王徵最后仍证明自己实为一儒教信徒。的确,
我们从王徵在违反「十诫」绝粒时,还自许平生所为是「精白一心事上帝,全忠全
孝更无疑」一事,即可发现他或许已经在中西的道德矛盾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
而其所崇奉的天主教信仰,显然已因儒家化而渐与教会的正统有所出入。
王徵在皈依天主教后所遭逢的道德矛盾,也出现于其他方面,如「十诫」中劝
勉信徒「勿杀人」,但当时较知名的教中人士(如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韩霖、
韩云以及王徵等)却多致力于「讲求火器」,以致遭人讥为「制造杀人毒器」,王
徵虽尝辩此曰:
以杀止杀,从古已然。夫敌加于己,不得已而用之……况我人不伤,而船与车自伤、
自战,用力最捷,而炮与梯可击、可登,其所默救于众者,不既多耶?又况偶而出
奇,是以破敌人之胆而砻其神,虑无不倒戈而归命,其所全活于敌人者,或亦多多
矣!
但其「以杀止杀」的说辞显然相当牵强。
此类曲释天主教教规的态度,促成了儒家化的天主教信仰在某些切入点有一可
以发挥的空间,我们因此屡可见有教徒因尽节而违反「十诫」,如徐光启的外甥陈
于阶即于清兵攻陷南京时自杀殉国;魏学濂亦于李自成在北京即帝位时自缢而死;
至于登莱巡抚孙元化,则曾在登州城遭孔有德叛兵攻陷时试图自刎。
虽然利玛窦对中国士大夫在国破时杀身成仁的行为颇为称许,但由于殉节之事
与「十诫」发生严重冲突,此故在当时教会所出版的书籍中,多不愿面对此事,也
少有抨击此类行为者,而后世的教会学者在编写教史时,更往往有意不言他们自杀
之事,或迳自改称为遇害。此类出自扬教心态的作法,偶亦可见于先前其它天主教
传华史的研究中。
在遭逢天儒间的冲突以及亡国之痛时,王徵应对的态度其实是相当自我的。王
徵选择娶妾以延续家族的香火,选择绝粒以突显自己的忠烈。然而没有任何选择权
的申氏,却因嫁入一天主教家庭,而得独自默然承受因中欧两大文明接触时所产生
的冲突,悲惨地在王家虚度过宝贵的青春。王徵为了自身的罪赎,牺牲了申氏的幸
福。在前二十年里,申氏可以说没有丝毫的家庭地位和名分,也几乎不曾有过正常
的婚姻生活,在食指浩繁的王家中,她只是一位与大家长王徵关系暧昧的女子,僻
居在鲁桥镇上王家大院里的一间小屋。
申氏很不幸又生逢明末朝代嬗替的变局,当王徵绝食殉国之后,她在王家的名
分终于被确认,但代价却是此后三十五年的含辛茹苦,主母尚氏要求她负起遭逢国
难和家变之后的家庭重担。王徵求死虽难,然而绝粒之苦仅七日,而申氏却得独自
去承受事后漫长的苦痛。
个性刚毅的申氏,最后终于也在嫁入王家五十五年之后做了一个主动的选择─
仿效其夫绝食以死,此一行为集烈女与节妇于一身,远远超出传统礼教对她或任何
一位女性的要求。王徵和永春父子两人的忠孝节操,或亦曾对申氏的抉择产生关键
的影响或压力。我们无法知道申氏的自杀究竟有多少出自对「寡情」之王徵的慕念,
但她很可能是在骤卸抚孙的重担之后,惊觉自己的一生竟然是如此无奈、如此凄苦,
以致顿然萌发轻生之念的。在文化冲突和鼎革世变的双重冲击下,王徵显然要较其
他同时代之人经历更多的煎熬,并承担更深的苦痛,而申氏则又更有以过之!
(全文完)
此一网页仅包含原作正文的主要部份,如对完整内容、附注和参考文献有兴趣,敬
请参见原文,收入《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世变、群体与个人》
(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96),页211-234。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修改:.coco 于 Jul 4 22:50:50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