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hl (飘渺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0 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l  5 11:46:00 1999), 转信

发信人: bluebird (子衿),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24 12:43:59 1999), 站内信件

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
─以火炮测准技术之演变为例 

黄一农

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论文大纲】:

一、前言
二、矩度与距离的估算
三、铳规的形制与用法
四、铳尺的刻划与弹药的装填
五、星斗与火炮的瞄准
六、晚清对火炮测准技术的认识
七、结论
附录:孙元化《西法神机》的成书时间



一、前言

  后金的崛起和流寇的猖獗,使得明末许多有识之士相当重视兵学。而在军事的
考量以及天主教士大夫的提倡之下,西方当时较先进的火炮制造和操作技术更成为
关注的焦点。透过徐光启(1562-1633)和李之藻(1565-1630)等奉教人士的努力,明
朝政府不仅屡次自澳门购求红夷大炮(图一),甚且引进葡萄牙军士教导用炮和制
炮的方法。西洋火炮一时成为众所瞩目的战争利器,李之藻即称此器「真所谓不饷
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和
焦□亦尝称许西洋大炮「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敌」,胜过中国传统火器
「百千万倍」,并可「恃为天下后世镇国之奇技」。

  其实,西方当时的铸造技术并不特别优越,中国自战国时期发明生铁之后,即
逐渐掌握了炼制熟铁、可锻铸铁和灌钢等技术,十七世纪,中国炼铁技术与世界先
进水平间的差距并不明显。然而西洋火炮在设计上,则具有管壁较厚、炮管由前至
后渐粗、且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较大等特点,故射程提高、
杀伤力增强且较不易膛炸。此外,西洋火炮的炮身多安有准星和照门,以为瞄准之
用,两旁并铸有炮耳,便于架设在炮车或炮架之上,以调整射击角度,操作相当方
便。反之,中国传统的火炮虽与欧洲同属前装(Muzzle-loaders)滑膛(Smooth-bore)型,
但却被批评为:「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
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
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尤其关键的是,当时西方的军事学已与数学密切结合,如在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所撰的〈译《几何原本》引〉中,即有云:

借几何之术者,惟兵法一家,国之大事,安危之本,所须此道尤最亟焉!故智勇之
将,必先几何之学,不然者,虽智勇无所用之……吾西国千六百年前,天主教未大
行,列国多相并兼,其间英士有能以羸少之卒,当十倍之师,守孤危之城,御水陆
之攻,如中夏所称公输、墨翟九攻九拒者,时时有之。彼操何术以然?熟于几何之
学而已。可见此道所关世用至广至急也。 


强调几何知识乃为精通兵学所必需。而李之藻在天启元年(1621)所上的〈为制胜务
须西铳,乞敕速取疏〉中,亦称西国放铳之人均「明理识算」。



图一:何汝宾《兵录》(1630)一书中所绘之红夷大炮及其附件。

  如以精习西洋火器闻名的奉天主教官员孙元化(1581-1632)为例,在其所著的火
炮专书《西法神机》(参见附录)中,即包含许多应用数学的计算实例,此外,孙
氏还协助其师徐光启删定《句股义》,并撰有《几何用法》、《几何体论》和《泰
西□要》等数学书,这些数学知识许多都是他在以西法筑台用炮时所不可或缺的。
再者,徐光启等天主教学者奉旨所编纂的《崇祯历书》百余卷,虽号称为治历之用,
其实当中有些几何和代数学的内容,在军事上的应用要较历法为多且直接。

  中国虽早在十三世纪中叶即已发明火炮,并于明代成为军队作战的「长技」,
但在几乎所有明以前的兵学著述中,均不曾定性或定量地论及火炮的瞄准技术。相
对地,西方的自然哲学家则一直尝试寻找一个正确的数学表达方式,以描述炮弹的
运动。塔尔塔利亚(Niccolo Tartaglia, c.1499-1557)于1537年所出版的《新科学
(La Nova Scientia)》,可说是近代弹道学和炮术的重要奠基著作,其中除介绍铳
规(Squadra,又译作量铳规)和矩度(Geometric Square)等测量仰角和距离的仪具
外,还首度析论弹道的特性(如指出火炮在仰角为45度的射程最远)。虽然塔尔塔
利亚所了解的弹道学仍十分粗糙,但其影响几乎长逾一个世纪。


  在塔尔塔利亚之后,十七世纪许多一流的科学家亦投入弹道的研究,其中尤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的贡献最为突出,伽利略于1592-1610年间,
即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军事工程之上,他尝雇请工匠制造发卖一种可供几何和军事
学用的多用途比例规(Sector or Compass),此器除可测量火炮的用药量外,还可方
便地解决当时几乎所有常见的代数和几何问题。

  有关弹道学的研究,在伽利略于1638年出版《两种新科学的论述(Discorsi e 
dimostrazioni matematiche intorno a due nuove scienze)》之后,更出现重大
突破。他在该书中提出投射物之轨迹为抛物线的主张,并列有一表可帮助炮手计算
在不同仰角下炮弹的射程,此一射程值与sin2a成正比,其中a乃炮管的仰角。

  伽利略及其门生的研究成果,在完成后却长期不为炮手们所重视。事实上,直
到十七世纪最末的二十多年,塔尔塔利亚的弹道学理论还都是炮手们遵循的范本。
科学理论与技术工艺两支传统的合流,并不如想像中容易,教育的不够普及,加上
学术与应用两批人士之间的隔阂,或均是主因。

  在另一方面,伽利略的理论虽适用于低速、短距离的重迫击炮炮弹(Heavy Motar 
Shells),但因其未能考虑进空气阻力的影响,因此在估计较高速炮弹的轨迹时误差
颇大,且因当时火炮的铸造和弹药的制造等技术,仍欠缺规格化,均使得弹道学的
发展停留在一理论的层次,无法用数学较精确地描述真实的物理世界。此一情形一
直要到十八世纪中叶始在罗宾斯(Benjamin Robins, 1707-1751)和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等人的努力下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先前学者虽有许多著述论及明末清初传华的红夷大炮,但多偏于史实的陈述或
大炮的形制,对火炮操作技术的重大改进及其影响,尚无人做过详细的研究。本文
因此详人所略,著重于探讨十六、七世纪欧洲的火炮学如何将几何和物理的知识仪
具化,以便能较定量地掌握射准的要诀,而这些操作火炮用的仪具(如铳规、铳尺、
矩度和星斗等)如何传入中国,在华被接受的状况又如何。希望透过此一研究,能
对武器发展在明清战争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有一确切的了解。文中亦将透过火
炮测准技术演变的情形,尝试理解清廷何以在鸦片战争之际无力面对西方列强坚船
利炮的挑战。


--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修改:.coco 于 Jul  4 22:49:38 修改本文.[FROM: 202.96.]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6.]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o.bbs@bbs.m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82毫秒